内容简介
《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与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布局研究》以洱海全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了洱海流域水环境状况调查与分析、洱海流域陆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洱海污染负荷与水质响应关系研究、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与分析、洱海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编制,以及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结构、发展速度与污染控制、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洱海流域生产力布局等研究,集成了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布局与发展速度规划。研究成果支撑了《云南洱海绿色流域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无疑,《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与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布局研究》在为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湖泊治理提供科技支撑、丰富湖泊绿色流域建设理念和思路的同时,也为我国类似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提供了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计算篇
1 洱海流域水环境状况调查与分析
1.1 洱海流域水文气象特征分析
1.1.1 水文气象调查与观测
1.1.2 流域气象特征分析
1.1.3 流域水文特征分析
1.1.4 洱海运行特征分析
1.2 洱海流域水土资源利用状况
1.2.1 流域土地利用调查
1.2.2 流域土地利用现状
1.2.3 流域水资源数量
1.2.4 流域水资源利用情况
1.3 洱海流域水环境功能水质评价
1.3.1 水质调查与监测
1.3.2 河流水质状况
1.3.3 洱海水质状况
1.3.4 洱海水生态状况
1.3.5 洱海水质分布
2 洱海流域陆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
2.1 陆源污染物输移模拟模型
2.1.1 模拟模型基本原理
2.1.2 模拟模型系统构建
2.1.3 COD污染负荷计算
2.2 陆源污染物入湖过程模拟
2.2.1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2.2.2 流域入湖径流量模拟
2.2.3 流域入湖污染负荷模拟
2.3 入湖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
2.3.1 入湖污染负荷量构成分析
2.3.2 入湖污染负荷量空间分布
2.3.3 入湖污染负荷总量年际变化
3 洱海污染负荷与水质响应关系
3.1 洱海水质水动力模拟模型
3.1.1 模型概述
3.1.2 洱海湖泊模型的构建
3.2 洱海水质水动力过程模拟
3.2.1 模型参数
3.2.2 洱海湖流模拟
3.2.3 典型年水位模拟
3.2.4 洱海水质模拟
3.2.5 典型计算浓度场分析
3.3 洱海水环境容量测算与解析
3.3.1 水环境容量计算的技术路线
3.3.2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3.3.3 洱海水环境容量计算
4 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4.1 水环境承载力模拟模型
4.1.1 水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
4.1.2 水环境承载力模型构建
4.2 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
4.2.1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计算
4.2.2 污染负荷发展趋势计算
4.3 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4.3.1 水环境承载力阈值
4.3.2 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5 洱海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5.1 洱海流域水污染控制区划分
5.1.1 水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法
5.1.2 水污染控制区划分结果
5.2 洱海流域水污染负荷总量核算
5.2.1 丰水年型水污染负荷总量
5.2.2 平水年型水污染负荷总量
5.2.3 枯水年型水污染负荷总量
5.3 洱海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5.3.1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
5.3.2 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指标
5.3.3 “流域-控制区”总量控制方案
5.3.4 “流域-污染源”总量控制方案
研究篇
6 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结构、发展速度与污染控制研究
6.1 引言
6.2 问题分析和模型构建、求解
6.2.1 产业结构与污染物排放量关系研究
6.2.2 城乡空间结构与污染物排放量关系研究
6.2.3 土地利用方式与污染物排放量关系研究
6.2.4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与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研究
6.3 结论和建议
7 与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流域生产力布局研究
7.1 洱海流域主体功能区和居民点规划研究
7.1.1 流域产业结构、污染(减排)现状及其相关机理
7.1.2 流域产业发展与污染份额动态耦合优化方案
7.1.3 基于污染份额的洱海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
7.2 洱海流域土地优化利用模式研究
7.2.1 流域土地现状分析
7.2.2 洱海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分析
7.2.3 洱海流域土地功能控制区划
7.2.4 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模式
7.3 洱海流域生态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整合研究
7.3.1 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路径
7.3.2 洱海流域生态产业布局机制
7.3.3 洱海流域生态产业布局的相关产业政策
7.3.4 洱海流域生态产业总体布局与产业链整合
7.4 洱海流域劳动力转移目标及规划研究
7.4.1 洱海流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分析
7.4.2 洱海流域的各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状况分析
7.4.3 洱海流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7.4.4 洱海流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7.4.5 对洱海流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进行简单评价
8 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布局与发展速度规划
8.1 洱海流域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区划规划
8.1.1 规划背景
8.1.2 规划区域
8.1.3 规划依据
8.1.4 规划目的
8.1.5 规划意义
8.1.6 规划指导思想
8.1.7 洱海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式
8.1.8 洱海流域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分区
8.2 洱海流域城市化发展与城乡空间结构优化中长期规划(2016-2030年)
8.2.1 规划空间区域
8.2.2 规划的指导思想
8.2.3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8.2.4 洱海流域城镇-人口发展方案规划
8.2.5 洱海流域城乡聚落体系结构
8.2.6 洱海流域各城镇职能与产业引导
8.2.7 洱海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8.3 洱海流域生态产业总体布局中长期规划(2016-2030年)
8.3.1 规划背景
8.3.2 规划依据
8.3.3 规划区域
8.3.4 洱海流域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方向
8.3.5 洱海流域生态农业发展
8.3.6 洱海流域生态工业发展
8.3.7 洱海流域生态旅游业发展
8.4 洱海流域土地利用优化布局中长期规划(2016-2030年)
8.4.1 规划目的及意义
8.4.2 规划依据
8.4.3 规划范围
8.4.4 规划期限
8.4.5 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战略
8.4.6 流域土地利用统筹
8.5 洱海流域劳动力转移中长期规划(2016-2030年)
8.5.1 引言
8.5.2 洱海流域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8.5.3 洱海流域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路径和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长寿湖产业结构现状调查、问题诊断及结构调整减排方案
1 长寿湖产业结构现状、特征及SWOT分析
1.1 长寿湖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特征及SWOT分析
1.2 长寿湖工业产业结构现状、特征及SWOT分析
1.3 长寿湖旅游产业结构现状、特征及SWOT分析
2 长寿湖产业污染源分布、特征及问题诊断
2.1 长寿湖农业污染源分布、特征及问题诊断
2.2 长寿湖工业污染源分布、特征及问题诊断
2.3 长寿湖旅游业污染源分布、特征及问题诊断
3 长寿湖社会经济发展功能控制区划
3.1 长寿湖城镇-人口控制区划
3.2 长寿湖农业产业发展功能控制区划
3.3 长寿湖工业产业发展功能控制区划
3.4 长寿湖旅游产业发展功能控制区划
4 长寿湖主要产业宏观调整规划
4.1 长寿湖农业产业宏观调整规划
4.2 长寿湖工业产业宏观调整规划
4.3 长寿湖旅游产业宏观调整规划
精彩书摘
《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与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布局研究》:
1 洱海流域水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1.1 洱海流域水文气象特征分析
1.1.1 水文气象调查与观测
洱海流域有常规气象站2个,分别为大理站和洱源站,本子课题研究调查收集了气象站30年(1971~2000年)的主要气象要素统计资料、2000~2009年的气象观测日值资料和2010年全年12个月的定时观测资料。同时,调查收集了流域内5个水文站2000~2009年的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分别为炼城站、银桥站、牛街站、福和站、下关站。另外,还调查收集了洱海2000~2010年的运行水位观测资料,以及发电、泄洪和引水的外泄调控水量观测资料。洱海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站分布如图1-1所示。
为了弥补洱海流域两个常规气象站观测时段资料的不足,本子课题研究自2009年开始,在洱海北部的江尾增设了气象观测站,进行24小时的风向、风速、气压、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光照、降雨等气象要素连续观测。针对洱海主要入湖河流的降雨-径流观测,先后在弥苴河、永安江、波罗江、西闸河、茫涌溪、锦溪的入湖河口和凤羽河等河流建立了水位观测站,开展水位流量的连续观测和暴雨径流过程的频次加密观测。
1.1.2 流域气象特征分析
1.1.2.1 风向、风速
洱海流域常规气象站的多年各月的风向分布统计结果见表1-1。结果表明,位于洱海西岸的大理站,1~7月风向以偏东风为主,8~12月风向则主要为西北风,出现频率不高,仅为10%左右;而静风的发生频率较高,特别是进入湿季的5月以后,达到20%以上。洱海流域北部的洱源站,年内各月多为静风天气,静风的发生频率达到25%~55%;年内的风向分布除了7月、8月和9月以偏东风为主,其他各月的风向则主要为西南风。表1-1气象站多年各月最多风向与出现频率月份大理洱源最多风向出现频
洱海流域常规气象站的多年各月平均风速分布统计结果见图1-2。结果表明,年内的风速在干季的1~4 月为大风季,5月进入湿季后风速迅速减小,7~10月为小风季,处于洱海西岸大理站的这种风速季节变化特别明显。在大风季,大理站的月平均风速达到3.5m/s以上,洱源站的风速也在2.5m/s以上;而在小风季,月平均风速不到2.0m/s。多年的平均风速大理站为2.6m/s,洱源站为2.2m/s。
图1-2各气象站多年各月平均风速变化
根据2010年对洱海站、洱源站和江尾站的全年12个月的定时风向风速观测调查,分别对各个站的干季(11月~翌年4月)和湿季(5~10月)的风向、风速分布及年内各月风速变化进行了统计。各个站的风向发生频率、风向风速分布统计结果分别见图1-3和图1-4。
图1-3各气象站2010年干季和湿季风向分布
图1-4各气象站2010年干季和湿季风速分布
在干季的11月~翌年4月,位于洱海西岸的大理站风向分布比较分散,风向以偏西的SW—WNW风向带和偏东的ENE—SSE风向带为主,出现频率分别为30%和38%,其他风向也多有发生。位于洱海北岸的江尾站风向分布比较集中,风向以偏南的SE—SW风向带为主,出现频率达到55%。而位于流域北部的洱源站,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南风,出现频率为16.6%,且发生静风的频率较高,达到23.6%。
……
前言/序言
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与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布局研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