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与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布局研究》以洱海全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了洱海流域水环境状况调查与分析、洱海流域陆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洱海污染负荷与水质响应关系研究、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与分析、洱海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编制,以及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结构、发展速度与污染控制、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洱海流域生产力布局等研究,集成了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布局与发展速度规划。研究成果支撑了《云南洱海绿色流域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无疑,《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与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布局研究》在为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湖泊治理提供科技支撑、丰富湖泊绿色流域建设理念和思路的同时,也为我国类似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提供了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计算篇
1 洱海流域水环境状况调查与分析
1.1 洱海流域水文气象特征分析
1.1.1 水文气象调查与观测
1.1.2 流域气象特征分析
1.1.3 流域水文特征分析
1.1.4 洱海运行特征分析
1.2 洱海流域水土资源利用状况
1.2.1 流域土地利用调查
1.2.2 流域土地利用现状
1.2.3 流域水资源数量
1.2.4 流域水资源利用情况
1.3 洱海流域水环境功能水质评价
1.3.1 水质调查与监测
1.3.2 河流水质状况
1.3.3 洱海水质状况
1.3.4 洱海水生态状况
1.3.5 洱海水质分布
2 洱海流域陆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
2.1 陆源污染物输移模拟模型
2.1.1 模拟模型基本原理
2.1.2 模拟模型系统构建
2.1.3 COD污染负荷计算
2.2 陆源污染物入湖过程模拟
2.2.1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2.2.2 流域入湖径流量模拟
2.2.3 流域入湖污染负荷模拟
2.3 入湖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
2.3.1 入湖污染负荷量构成分析
2.3.2 入湖污染负荷量空间分布
2.3.3 入湖污染负荷总量年际变化
3 洱海污染负荷与水质响应关系
3.1 洱海水质水动力模拟模型
3.1.1 模型概述
3.1.2 洱海湖泊模型的构建
3.2 洱海水质水动力过程模拟
3.2.1 模型参数
3.2.2 洱海湖流模拟
3.2.3 典型年水位模拟
3.2.4 洱海水质模拟
3.2.5 典型计算浓度场分析
3.3 洱海水环境容量测算与解析
3.3.1 水环境容量计算的技术路线
3.3.2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3.3.3 洱海水环境容量计算
4 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4.1 水环境承载力模拟模型
4.1.1 水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
4.1.2 水环境承载力模型构建
4.2 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
4.2.1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计算
4.2.2 污染负荷发展趋势计算
4.3 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4.3.1 水环境承载力阈值
4.3.2 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5 洱海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5.1 洱海流域水污染控制区划分
5.1.1 水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法
5.1.2 水污染控制区划分结果
5.2 洱海流域水污染负荷总量核算
5.2.1 丰水年型水污染负荷总量
5.2.2 平水年型水污染负荷总量
5.2.3 枯水年型水污染负荷总量
5.3 洱海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5.3.1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
5.3.2 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指标
5.3.3 “流域-控制区”总量控制方案
5.3.4 “流域-污染源”总量控制方案
研究篇
6 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结构、发展速度与污染控制研究
6.1 引言
6.2 问题分析和模型构建、求解
6.2.1 产业结构与污染物排放量关系研究
6.2.2 城乡空间结构与污染物排放量关系研究
6.2.3 土地利用方式与污染物排放量关系研究
6.2.4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与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研究
6.3 结论和建议
7 与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流域生产力布局研究
7.1 洱海流域主体功能区和居民点规划研究
7.1.1 流域产业结构、污染(减排)现状及其相关机理
7.1.2 流域产业发展与污染份额动态耦合优化方案
7.1.3 基于污染份额的洱海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
7.2 洱海流域土地优化利用模式研究
7.2.1 流域土地现状分析
7.2.2 洱海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分析
7.2.3 洱海流域土地功能控制区划
7.2.4 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模式
7.3 洱海流域生态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整合研究
7.3.1 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路径
7.3.2 洱海流域生态产业布局机制
7.3.3 洱海流域生态产业布局的相关产业政策
7.3.4 洱海流域生态产业总体布局与产业链整合
7.4 洱海流域劳动力转移目标及规划研究
7.4.1 洱海流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分析
7.4.2 洱海流域的各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状况分析
7.4.3 洱海流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7.4.4 洱海流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7.4.5 对洱海流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进行简单评价
8 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布局与发展速度规划
8.1 洱海流域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区划规划
8.1.1 规划背景
8.1.2 规划区域
8.1.3 规划依据
8.1.4 规划目的
8.1.5 规划意义
8.1.6 规划指导思想
8.1.7 洱海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式
8.1.8 洱海流域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分区
8.2 洱海流域城市化发展与城乡空间结构优化中长期规划(2016-2030年)
8.2.1 规划空间区域
8.2.2 规划的指导思想
8.2.3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8.2.4 洱海流域城镇-人口发展方案规划
8.2.5 洱海流域城乡聚落体系结构
8.2.6 洱海流域各城镇职能与产业引导
8.2.7 洱海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8.3 洱海流域生态产业总体布局中长期规划(2016-2030年)
8.3.1 规划背景
8.3.2 规划依据
8.3.3 规划区域
8.3.4 洱海流域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方向
8.3.5 洱海流域生态农业发展
8.3.6 洱海流域生态工业发展
8.3.7 洱海流域生态旅游业发展
8.4 洱海流域土地利用优化布局中长期规划(2016-2030年)
8.4.1 规划目的及意义
8.4.2 规划依据
8.4.3 规划范围
8.4.4 规划期限
8.4.5 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战略
8.4.6 流域土地利用统筹
8.5 洱海流域劳动力转移中长期规划(2016-2030年)
8.5.1 引言
8.5.2 洱海流域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8.5.3 洱海流域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路径和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长寿湖产业结构现状调查、问题诊断及结构调整减排方案
1 长寿湖产业结构现状、特征及SWOT分析
1.1 长寿湖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特征及SWOT分析
1.2 长寿湖工业产业结构现状、特征及SWOT分析
1.3 长寿湖旅游产业结构现状、特征及SWOT分析
2 长寿湖产业污染源分布、特征及问题诊断
2.1 长寿湖农业污染源分布、特征及问题诊断
2.2 长寿湖工业污染源分布、特征及问题诊断
2.3 长寿湖旅游业污染源分布、特征及问题诊断
3 长寿湖社会经济发展功能控制区划
3.1 长寿湖城镇-人口控制区划
3.2 长寿湖农业产业发展功能控制区划
3.3 长寿湖工业产业发展功能控制区划
3.4 长寿湖旅游产业发展功能控制区划
4 长寿湖主要产业宏观调整规划
4.1 长寿湖农业产业宏观调整规划
4.2 长寿湖工业产业宏观调整规划
4.3 长寿湖旅游产业宏观调整规划
精彩书摘
《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与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布局研究》:
1 洱海流域水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1.1 洱海流域水文气象特征分析
1.1.1 水文气象调查与观测
洱海流域有常规气象站2个,分别为大理站和洱源站,本子课题研究调查收集了气象站30年(1971~2000年)的主要气象要素统计资料、2000~2009年的气象观测日值资料和2010年全年12个月的定时观测资料。同时,调查收集了流域内5个水文站2000~2009年的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分别为炼城站、银桥站、牛街站、福和站、下关站。另外,还调查收集了洱海2000~2010年的运行水位观测资料,以及发电、泄洪和引水的外泄调控水量观测资料。洱海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站分布如图1-1所示。
为了弥补洱海流域两个常规气象站观测时段资料的不足,本子课题研究自2009年开始,在洱海北部的江尾增设了气象观测站,进行24小时的风向、风速、气压、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光照、降雨等气象要素连续观测。针对洱海主要入湖河流的降雨-径流观测,先后在弥苴河、永安江、波罗江、西闸河、茫涌溪、锦溪的入湖河口和凤羽河等河流建立了水位观测站,开展水位流量的连续观测和暴雨径流过程的频次加密观测。
1.1.2 流域气象特征分析
1.1.2.1 风向、风速
洱海流域常规气象站的多年各月的风向分布统计结果见表1-1。结果表明,位于洱海西岸的大理站,1~7月风向以偏东风为主,8~12月风向则主要为西北风,出现频率不高,仅为10%左右;而静风的发生频率较高,特别是进入湿季的5月以后,达到20%以上。洱海流域北部的洱源站,年内各月多为静风天气,静风的发生频率达到25%~55%;年内的风向分布除了7月、8月和9月以偏东风为主,其他各月的风向则主要为西南风。表1-1气象站多年各月最多风向与出现频率月份大理洱源最多风向出现频
洱海流域常规气象站的多年各月平均风速分布统计结果见图1-2。结果表明,年内的风速在干季的1~4 月为大风季,5月进入湿季后风速迅速减小,7~10月为小风季,处于洱海西岸大理站的这种风速季节变化特别明显。在大风季,大理站的月平均风速达到3.5m/s以上,洱源站的风速也在2.5m/s以上;而在小风季,月平均风速不到2.0m/s。多年的平均风速大理站为2.6m/s,洱源站为2.2m/s。
图1-2各气象站多年各月平均风速变化
根据2010年对洱海站、洱源站和江尾站的全年12个月的定时风向风速观测调查,分别对各个站的干季(11月~翌年4月)和湿季(5~10月)的风向、风速分布及年内各月风速变化进行了统计。各个站的风向发生频率、风向风速分布统计结果分别见图1-3和图1-4。
图1-3各气象站2010年干季和湿季风向分布
图1-4各气象站2010年干季和湿季风速分布
在干季的11月~翌年4月,位于洱海西岸的大理站风向分布比较分散,风向以偏西的SW—WNW风向带和偏东的ENE—SSE风向带为主,出现频率分别为30%和38%,其他风向也多有发生。位于洱海北岸的江尾站风向分布比较集中,风向以偏南的SE—SW风向带为主,出现频率达到55%。而位于流域北部的洱源站,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南风,出现频率为16.6%,且发生静风的频率较高,达到23.6%。
……
前言/序言
洞见山河: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空间重构的策略研究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聚焦于复杂地理单元如何通过科学的资源环境管理策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进步。全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环境科学、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以及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寻求人地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方法论创新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谱系,从传统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到新兴的生态足迹分析、行星边界约束理论,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承载力”概念在现代区域规划中的内涵演变,强调其应超越单纯的生态极限,纳入社会韧性和经济系统的适应性要素。 在方法论层面,本书提出了一种多要素耦合的区域压力指数(RCPI)构建模型。该模型突破了单一指标衡量的局限,集成了水资源、土地利用、污染物排放、气候变化敏感性等关键要素,通过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子系统进行赋权,形成综合性的压力评估体系。同时,引入动态系统仿真方法,构建了区域经济活动与环境反馈机制的数学模型,用以模拟不同政策情景下未来十年至十五年的环境风险演变路径,提升了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第二部分:空间格局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区域的物质基础与发展潜力根植于其自然禀赋。本章详尽分析了生态安全格局的识别与优化。通过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识别出关键的生态廊道、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研究指出,任何旨在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的规划,都必须以维护这些核心生态要素的完整性为前提。 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 ES)的价值化评估体系。采用“生产法、市场替代法和价值当量因子法”相结合的混合评估路径,对区域内提供的调节服务(如气候调节、水文保持)、供给服务(如原材料供应)和文化服务(如休闲游憩)进行了量化核算。评估结果揭示了当前经济结构中对高价值生态服务的过度消耗现状,为制定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客观依据。特别是,对特定水源地周边的植被覆盖变化如何影响下游饮用水安全进行了精细化的经济损失量化分析。 第三部分: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与优化布局 理解了生态约束后,本部分转向如何重塑区域的经济活动与空间组织。本书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结构的绿色化和空间布局的集约化。 1. 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化转型路径: 批判性地考察了传统“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产业模式的内在缺陷,提出了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产业绿色化替代方案。通过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测算了不同产业关联度下,单位GDP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的“减量潜力”。重点分析了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和低碳制造业对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带动作用。 2. 城镇化与空间集聚效应研究: 探讨了适宜的人口规模和空间集聚模式。研究发现,过度分散的城市化模式不仅加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单位成本,也侵占了大量的优质农田和生态缓冲带。本书主张采取“中心—周边协同发展”的模式,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配置,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具备承载潜力的核心节点集中,从而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标。 3. 资源约束下的发展约束情景分析: 结合第一部分计算出的环境承载力极限,本章构建了三种主要的未来发展情景(保守恢复情景、基准情景、快速发展情景)。通过对这三种情景下关键资源指标(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碳排放强度)的预测,明确指出了在现有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下,哪种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是区域生态系统可以长期消化的,为政府制定“红线”式的约束性规划提供了量化依据。 第四部分:政策工具组合与实施保障 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落地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工具体系支持。本部分聚焦于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治理。 1. 环境规制与激励机制设计: 比较分析了命令控制型规制(如排放标准)与市场激励型工具(如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的效能差异。研究表明,单一依靠强力规制易导致经济活动外溢,而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驱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行为变革。本书为该区域设计了一套基于环境绩效的企业差异化税收补贴方案。 2. 区域协同与利益补偿机制: 针对区域内上下游、左右岸之间因环境保护而产生的利益不对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生态服务供给量”的横向财政补偿框架。该框架旨在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成本内部化,建立清晰的责任界定和利益共享机制,确保上游地区的保护努力得到合理回报。 3. 监测、评估与反馈闭环构建: 强调规划的动态性和适应性。提出了建立一个集成的、实时更新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仪表盘”,整合环境监测数据和宏观经济指标,实现对政策效果的持续性监控和及时预警。只有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规划才能避免僵化,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发展需求。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套基于科学评估、以空间优化为手段、以结构转型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集成方案,为区域管理者在资源稀缺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科学决策、平衡发展与保护关系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