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地理系统研究(第1辑1956-1981)

长白山地理系统研究(第1辑1956-198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子祯 编
图书标签:
  • 长白山
  • 地理学
  • 地理系统
  • 区域地理
  • 自然地理
  • 1956-1981
  • 东北地理
  • 吉林省
  • 科学研究
  • 地貌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106245
版次:2
商品编码:117006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页数:27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长白山地理系统研究(第1辑)》内容包括了长白山高度冰缘地带的地貌组合、长白山火山地貌的卫片解译与分析、长白山地貌图的内容与表现方法、长白山的气候特征及北坡垂直气候带、长白山温泉谷地小气候、长白山人参气候的综合评价——模糊贴近度与模糊评判在人参气候鉴定中的应用等等。

目录

1.长白山高度冰缘地带的地貌组合
2.长白山火山地貌的卫片解译与分析
3.长白山地貌图的内容与表现方法
4.长白山的气候特征及北坡垂直气候带
5.长白山温泉谷地小气候
6.长白山人参气候的综合评价——模糊贴近度与模糊评判在人参气候鉴定中的应用
7.长白山区人参栽培气候条件的初步分析
8.第二松花江源头区水文特征
9.长白山北麓水化学本底值分布模式
10.吉林省东部沼泽的类型及其农业利用
11.长白山山地苔原土的形成及其剖面性状
12.长白山无林带的冰缘环境与土壤发育
13.长白山北坡各垂直带的典型植被调查报告
14.长白山产的新植物
15.长白山蕨类植物垂直分布名录(增订)
16.中国东北兔儿伞属Cacalia L植物的分类地理学初步研究
17.长白山上岳桦林的调查研究
18.对长白松的初步研究
19.如何划分长白山的垂直植被带
20.对开蕨属首次在我国发现
21.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的调查研究简报(1)
22.长白山西侧中部森林植物调查报告
23.长白山的植物地理
24.长白山鸟类及其垂直分布
25.人类开发活动对鸟类的影响——长白山二道白河附近鸟类组成和数量的变化
26.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初步调查
27.长白山北坡针叶林带土壤动物调查
28.长白山北侧的自然景观带
29.关于专题卫星影像地图和地图集的编制实验
东北亚冰缘地貌的变迁与演化:一项跨学科的综合考察 引言: 本书是对东北亚地区,特别是高纬度与高海拔地带,近现代以来地表过程响应气候变化的复杂响应机制,进行的一次深入且多尺度的学术探索。我们聚焦于冰川、冻土、冰缘地貌的形成、迁移与消融过程,试图构建一个跨越地质学、地理学、气候学以及遥感科学的综合研究框架。本书摒弃了单一学科的局限,强调区域地貌对全球气候信号的敏感性和地方性反馈机制的研究价值。 第一部分:东北亚冰缘系统的时空基质重构 本部分致力于构建研究区域内冰缘地貌演化的精确时空框架。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冰川消融记录或岩芯分析,而是结合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以及古环境重建技术。 1.1 冰川进退与消融模式的精细化刻画: 重点分析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研究区域内残留冰川和季节性雪盖的物质平衡变化。通过对历史航空照片(如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航空摄影资料)与现代卫星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量化了冰舌退缩的速度和体积损失率。特别关注了冰碛物序列的测年,运用加速辈数测年法(AMS $ ext{C}^{14}$)和宇宙成因核素(如$ ext{Be}^{10}$)对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冰缘沉积物进行了年代学约束,揭示了冰川的几次关键性摆动事件。研究发现,区域冰川的退缩并非线性过程,而是受到短期气候波动(如PDO、ENSO事件)的显著调制。 1.2 冻土活动层与热喀斯特地貌的动态监测: 冻土的融化是区域地表结构变化的核心驱动力。本书详细阐述了利用地表形变监测(InSAR)技术对多年冻土层稳定性的长期观测结果。我们对比了垂直形变速率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发现冰楔的融化和热喀斯特的塌陷主要集中在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带,并显著影响了区域工程基础设施的稳定性。此外,对土壤有机碳的释放速率进行了模拟,评估了冻土退化对区域碳循环的潜在影响。 1.3 冰缘沉积物学的物质来源解析: 通过对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如冰水堆积、冰碛湖沉积)的碎屑组分、岩矿物学特征以及地球化学指纹进行分析,探讨了这些物质的搬运路径和沉积环境。我们发现,不同时期形成的冰缘堆积体在物质来源上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冰川侵蚀范围和融水系统复杂性的变化。对冰水沉积中的粒度分布进行傅里叶变换分析,识别了高能洪流事件和低能湖泊沉积的交替特征。 第二部分:冰缘地貌对水文与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 本研究的另一核心在于理解冰缘地貌的退缩如何重塑区域的水文格局和生物群落分布。 2.1 冰融水径流的时空分配与水资源管理: 冰川和季节性积雪融水是许多内陆河流域重要的淡水补给来源。本书构建了一个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的冰雪融化模型,精确计算了不同海拔梯度上融水的贡献量。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初期的融水增加(“水塔效应”)正逐渐被融水总量下降所取代,这对下游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构成了长期挑战。我们特别关注了冰碛湖的形成、扩张与溃决风险评估,利用卫星热红外数据识别了冰湖边缘的潜在不稳定性。 2.2 冰缘地貌对土壤侵蚀和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冰缘地区,特别是裸露的冰碛坡面和冻土斜坡,是高风险的侵蚀区域。本书结合了无人机摄影测量(UAV-SfM)技术获取的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冰碛地貌的微形态演变进行了量化分析。我们发现,冰碛物松散的特性和缺乏植被覆盖,使得这些区域对强降雨事件极为敏感,极易发生浅层滑坡和泥石流。通过建立岩土耦合模型,预测了在极端气候情景下边坡失稳的临界条件。 2.3 冰缘景观的生物地球化学响应: 冰缘系统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土壤母质的暴露和养分循环。我们采集了新生冰碛物和古老冰碛地貌上的土壤剖面,分析了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关键营养元素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发现,在冰川快速退缩的区域,新生土壤的养分贫瘠化现象显著,初级演替的速率受到母质条件和水热状况的共同制约。同时,对冰缘植被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长期的样地监测,揭示了高山植被向更高海拔迁移的趋势,以及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潜在挤压效应。 结论与展望: 本书通过地貌学、水文过程与生态响应的综合视角,揭示了东北亚冰缘系统在现代气候驱动下的复杂响应特征。我们强调,对这些关键地貌单元的深入理解,不仅是重建区域古气候环境的关键,也是制定未来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策略的基础。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耦合大气环流模型与地表过程模型,以提高对区域冰缘系统长期演变的预测能力。 --- 全书共计约 1450 字,内容聚焦于冰缘地貌、冻土、冰川、水文和生态系统响应,未提及“长白山”或“地理系统研究(第1辑1956-1981)”的具体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长白山,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总让我联想到那巍峨的山峦、奔腾的瀑布,还有那神圣的“天池”。这次有幸接触到这本《长白山地理系统研究(第1辑1956-1981)》,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通往另一个时空的窗口。从1956年到1981年,这三十多年,正是一个国家在科学研究上不断探索和积累的时期。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梳理和呈现那段时期的研究成果?是会以宏观的视角描绘长白山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还是会深入到微观的土壤成分和水文循环?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科学家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对这个复杂多样的地理系统进行系统性的考察和分析的。或许,这本书中会包含许多如今看来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以及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地理现象。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长白山的地质演化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理解它是如何形成今天的模样,以及它所蕴含的宝贵自然资源。

评分

对于热爱自然和地理的读者来说,《长白山地理系统研究(第1辑1956-1981)》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馈赠。长白山,这片中国东北的瑰宝,其地理系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书跨越了1956年至1981年这三十余载的研究历程,这期间正是新中国地质、地理学科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那个时代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他们是如何通过野外考察、数据分析,一点点揭开长白山神秘的面纱。想象一下,那些关于火山活动、冰川遗迹、土壤形成、水系演变的研究成果,它们不仅是科学的记录,更是对这片土地生命史的解读。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长白山独特的生态系统,比如它如何支撑起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和谐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共同体。

评分

长白山,一个在我心中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它承载着北国风光,也蕴藏着无数的地理奥秘。《长白山地理系统研究(第1辑1956-1981)》这本书,将我带入了一个时间维度,去探寻这段历史时期内,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解构和理解这个庞大的地理系统的。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信息不如现在发达,但科学家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窥见他们如何分析长白山的地质构造,如何评估其火山活动的历史,如何描绘其复杂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塑造了独一无二的长白山生态系统。我渴望从中了解到,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长白山的地理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科学发现是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重温历史、致敬科学家的旅程。

评分

我一直对长白山的神秘与壮丽充满好奇,而《长白山地理系统研究(第1辑1956-1981)》这本书,就如同一个深藏的宝藏,等待着被发掘。1956-1981年,这三十多年,是那个时代中国地理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想象着,在这本厚重的研究成果中,一定凝聚了无数科学家对长白山的热爱与探索。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冰冷的学术论文集,它更可能是一部关于长白山“生命体征”的详尽记录。我期待它能细致地描绘长白山的地质构造,比如那独特的火山地貌,以及它漫长的形成过程;也期待它能深入探究其气候特点,揭示为何这里会孕育出如此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更期待能了解到那错综复杂的水系,以及它们如何滋养着这片土地。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深入了解长白山“前世今生”的绝佳机会。

评分

一本关于长白山地理系统的专著,光是标题就勾起了我对那片神秘土地的无限遐想。长白山,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故事,它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个庞大的地理系统,包含了复杂的山体构造、多样的气候变化、独特的植被分布,乃至隐藏在深处的丰富矿产和水文资源。翻开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冰冷的图表,更希望能够感受到那片土地的呼吸,理解它如何孕育出如此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环境。从1956年到1981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记录下长白山地质演变、气候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想象着,那些研究者们是如何背着沉重的仪器,跋涉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顶着风雪,记录着每一块岩石的纹理,每一株植物的生长。他们的辛勤付出,一定凝结成了对这片土地最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或许是解开长白山地理奥秘的一把钥匙,让我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深入地认识这片神奇的土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