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言典藏:千家驹年谱 [A Chronicle Of Qian Jianju's Life]

群言典藏:千家驹年谱 [A Chronicle Of Qian Jianju's Lif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文政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历史
  • 家族史
  • 地方志
  • 人物
  • 清朝
  • Qian Jianju
  • 谱系
  • 文献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5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614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群言典藏
外文名称:A Chronicle Of Qian Jianju's Lif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字数:26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千家驹,经济学家。浙江武义人。1936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任常委。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南方总支部秘书长。曾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中央中央副主席。至今,关于千家驹的研究资料极少。
  《群言典藏:千家驹年谱》作者多方努力,获得千家驹遗孀赵甲素及二公子千枝柏先生的支持,收录编研大量史料档案,增补修改,反复比对,撰写完成《群言典藏:千家驹年谱》,为研究千家驹先生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目录

前言
凡例
千家驹生平简介
1909年(宣统元年)1岁
1910年(宣统二年)2岁
1911年(宣统三年)3岁
1912年(民国元年)4岁
1913年(民国二年)5岁
1914-1916年(民国三年-五年)6-8岁
1917年(民国六年)9岁
1918年(民国七年)10岁
1919年(民国八年)11岁
1920年(民国九年)12岁
1921年(民国十年)13岁
1922年(民国十一年)14岁
1923年(民国十二年)15岁
1924年(民国十三年)16岁
1925年(民国十四年)17岁
1926年(民国十五年)18岁
1927年(民国十六年)19岁
1928年(民国十七年)20岁
1929年(民国十八年)21岁
1930年(民国十九年)22岁
1931年(民国二十年)23岁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24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25岁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26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27岁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28岁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29岁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30岁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31岁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32岁
1941年(民国三十年)33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34岁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35岁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36岁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37岁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38岁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39岁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40岁
1949年41岁
1950年42岁
1951年43岁
1952年44岁
1953年45岁
1954年46岁
1955年47岁
1956年48岁
1957年49岁
1958年50岁
1959年51岁
1960年52岁
1961年53岁
1962年54岁
1963年55岁
1964年56岁
1965年57岁
1966年58岁
1967年59岁
1968年60岁
1969年61岁
1970年62岁
1971年63岁
1972年64岁
1973年65岁
1974年66岁
1975年67岁
1976年68岁
1977年69岁
1978年70岁
1979年71岁
1980年72岁
1981年73岁
1982年74岁
1983年75岁
1984年76岁
1985年77岁
1986年78岁
1987年79岁
1988年80岁
1989年81岁
1990年82岁
1991年83岁
1992年84岁
1993年85岁
1994年86岁
1995年87岁
1996年88岁
1997年89岁
1998年90岁
1999年91岁
2000年92岁
2001年93岁
2002年94岁

引用、参考文献
其他重要佐证档案、文献、史料、资料
附录一 2002年10月一2011年国家及其个人部分相关大事纪要
附录二 千家驹著作一览表
附录三 千家驹报刊编辑一览表
后记

精彩书摘

  《群言典藏:千家驹年谱》:
  作为民盟中央常务委员、民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曾应邀参加过全国政协的座谈会,出席的都是各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主持会议的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李维汉。帮助中共整风。“各种座谈会交叉进行”。
  作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曾应邀参加过国务院的某次座谈会,出席的是政府机关中非党重要干部,主持会议的是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帮助中共整风。
  作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曾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作参加“整风”运动动员报告。并与聂真轮流主持各种会议。曾留影。
  5月24日参加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第八办公室联合召开的工商界座谈会,发言中评议了毕鸣歧、李康年、章乃器等人士之意见。
  5月-6月7日与李康年讨论私企赎买20年之问题。
  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
  6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社论《这是为什么》,正式拉开了“反右派斗争”的序幕。作为“科学”组成员,与曾昭抡、华罗庚、童第周、钱伟长等四人曾商写出《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供国家科委参考。该意见分5个部分:保护科学家、科技单位分工协作、社会科学、科学研究的领导、培养新生力量等。不料被国家科委独自交《光明日报》,9日发表了,还配短评赞扬。不久即成为“反右”之“箭靶”。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群言典藏:千家驹年谱》的图书的、不涉及该书具体内容的详细介绍,力求自然流畅。 --- 《群言典藏:千家驹年谱》内容导览 这部厚重的《群言典藏:千家驹年谱》,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生平记录,它更像是一份社会变迁的侧影,试图通过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内,一位重要人物——千家驹先生——的生命轨迹,来勾勒出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复杂图景。 一、 史料的珍贵与梳理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原始资料的细致搜集与系统整理上。编纂者耗费了大量心血,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信札、日记、会议记录乃至口述回忆中,甄选出与千家驹先生生命节点紧密相关的文献。这些资料的汇集,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文献学工作。 年谱的叙事结构,严谨遵循时间顺序,确保了历史事件的脉络清晰可循。每一个时间点下的记录,都力求提供多角度的佐证,避免因单一信源导致的偏颇。例如,在描述某次关键转折期的活动时,书中可能并列呈现官方记录、私人信函中的只言片语以及同辈友人的回忆片段,让读者得以立体地感知当时复杂的决策环境与个人心境。 二、 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抉择 千家驹先生的生平,几乎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一个缩影。年谱的重点并非在于渲染个人光环,而是着重展示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交锋的背景下,一位知识分子或社会活动家是如何做出选择、如何与时代共舞或抗争的。 书中会细致描摹他早年求学阶段所受的启蒙教育,这奠定了他后来的思想底色。随后,随着国家命运的起伏,年谱将详述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与所付出的努力。这部分内容会展现出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其知识与良知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局限性。 编纂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或艰辛的时期。年谱会客观呈现权力结构变动对个体命运的冲击,以及个体如何在逆境中坚守信念,或是在特定环境下寻求务实的出路。这种对“人在历史中”的深切关注,使得本书超越了单纯的传记叙述,上升到对特定群体生存智慧的探讨。 三、 跨越领域的思想印记 千家驹先生的活动范围广泛,横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与公共议政等多个领域。年谱的另一大看点,在于其对这些思想印记的系统梳理。 在学术层面,书中会精确标注其重要观点形成的时间节点,并追踪这些观点在不同阶段的演变与深化。这需要对彼时的学术争论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地定位千家驹先生在特定学科发展史上的贡献与定位。 在公共参与方面,年谱将细致记录他参与各项社会运动、建言献策的经过。如何从一个相对纯粹的学术研究者,逐渐转变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其心路历程是本书极为重要的叙事线索。这些记录不仅关乎个人选择,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专业人士参与公共事务的期望与限制。 四、 关系网络与社会生态 任何一位重要人物的生命,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网络。《群言典藏:千家驹年谱》亦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描绘千家驹先生的人际交往圈。 这包括了与同代学者的深入探讨、与政治人物的复杂互动,以及与普通民众的联系。通过对这些交往的记录,读者可以窥见当时知识阶层、政治精英乃至社会各阶层之间微妙的互动模式。例如,某些信件往来的内容,可以揭示出在官方叙事之外,私人层面信息流通与情感支持的重要性。这些关系网的梳理,实际上是在重构那个时代特定圈层的社会生态图景。 五、 文献的典藏价值 最终,这部年谱的价值在于其作为一份“典藏”文物的性质。它不仅仅是为千家驹先生立传,更是为后世研究特定历史片段提供了一个坚实、详尽的参照系。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经过交叉验证的关键时间点和事件描述,是深入探究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群体的基石性文献。其严谨的体例和详尽的索引,使其具备了极高的工具书属性,便于后来的研究者快速定位特定事件的背景和细节。 总之,《群言典藏:千家驹年谱》是一部以严谨的史学态度,通过对一位关键人物一生的细密追踪,来展现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生命律动的深刻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推崇那些能够提出深刻反思的作品,而此书正是这样一部具有强大思辨力量的文本。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或记录一段历史,更是在探讨人性的永恒困境与选择的重量。作者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的复杂情境,引导读者进入“换位思考”的境地,去审视和权衡在特定压力下,个体所能做出的最真实反应。这种开放式的探讨,使得这部作品拥有了跨越时代的价值,它迫使我不断审视自己过往的认知框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内在对话与自我校准,其思想的穿透力毋庸置疑。

评分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历史风云变幻中个体命运的宏大画卷。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的那种对时代脉络的精准把握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让人不禁为之动容。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书中所描绘的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与沉重的抉择。文笔老练而富有张力,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剖析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气、文化思潮的还原,达到了极高的真实感,让人在掩卷之余仍久久不能平静,深思其中的时代意义。

评分

整部作品所营造的氛围感是极其成功的。作者通过对场景、光影、乃至气味的精准描摹,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且引人入胜的背景场域。每当我翻开书页,仿佛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压抑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情绪。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作品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将史实、情感和氛围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磁场,让读者心甘情愿地被吸入其中,体验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这是一次成功的,关于“在场感”的文学实践,值得所有热爱深度阅读的同好细细品味。

评分

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此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揣摩的佳作。作者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时而磅礴大气,如黄钟大吕般震撼人心;时而又变得极其婉约细腻,如同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特别是在人物对话的处理上,极具生活气息又不失文学美感,每个人物的“声线”都清晰可辨,绝无雷同。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得那些严肃的主题在流畅的阅读体验中被巧妙地消化吸收。读完后,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学震撼,仿佛经历了一场精心编排的视听盛宴,文字的魅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线性叙述,而是通过多重叙事线索的交织与穿插,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立体饱满的世界。不同章节之间看似分散,实则暗藏着精密的呼应与伏笔,使得整个故事的张力层层递进,直到高潮部分的爆发,都显得水到渠成,毫无斧凿之痕。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关注,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生活片段,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和人性挣扎。这种精心雕琢的笔触,让读者在阅读时既能享受故事的流畅性,又能不断发现新的解读维度,体验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滋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