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0269.701-2014)·信息技术 传感器网络 第701部分:传感器接口:信号接口 [Information Technology-Sensor Network-Part 701:Sensor Interface:Signal Interfac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0269.701-2014)·信息技术 传感器网络 第701部分:传感器接口:信号接口 [Information Technology-Sensor Network-Part 701:Sensor Interface:Signal Interfa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传感器网络
  • 信号接口
  • GB/T 30269
  • 701-2014
  • 信息技术
  • 传感器
  • 接口标准
  • 通信协议
  • 数据采集
  • 工业控制
  • 物联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50661501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96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Sensor Network-Part 701:Sensor Interface:Signal Interfac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0269.701-2014)·信息技术 传感器网络 第701部分:传感器接口:信号接口》规定了传感器与传感器结点之间的信号类型、电气参数类型及表述格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0269.701-2014)·信息技术 传感器网络 第701部分:传感器接口:信号接口》适用于传感器和传感结点的生产、测试、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3.2 缩略语
4 信号类型
4.1 电压型
4.2 电流型
4.3 电阻器型
4.4 频率型
4.5 脉冲型
4.6 开关型
4.7 数字通信型
4.8 其他类型
5 电气参数
5.1 电压信号
5.2 电流信号
5.3 电阻器信号
5.4 频率信号
5.5 脉冲信号
5.6 开关量信号
5.7 数字通信信号
5.8 激励电源条件
6 表述格式
6.1 信号接口表述文件实现方式
6.2 XML格式
6.3 二进制格式
附录A(规范性附录)信号接口表述格式(XML方式)
附录B(资料性附录)电压信号接口表述示例(XML方式)
附录C(规范性附录)信号接口表述格式(二进制)
附录D(资料性附录)电压信号接口表述示例(二进制)
附录E(规范性附录)枚举值说明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传感技术与应用:从基础原理到前沿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传感技术知识体系,涵盖了从基础的物理原理到复杂系统的集成应用。全书内容侧重于传感器的设计、制造、特性分析、信号处理以及在不同行业中的实际部署,尤其强调新兴传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第一部分:传感器的物理基础与工作原理 本部分聚焦于各类传感元件实现信息采集的底层物理机制。我们首先回顾了经典的传感原理,包括压电效应、热电效应、光电效应、磁致伸缩效应等,详细阐述了这些效应在能量转换和信号输出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1. 机械量传感器的深入解析: 力、压力与应变测量: 详细探讨了电阻式应变片的工作机制,包括金属箔片、半导体应变片在不同温度和应变条件下的非线性补偿技术。压力传感器方面,重点分析了基于薄膜技术(如MEMS)的绝对压力、表压和差压传感器的结构设计、灵敏度标定以及漂移抑制方法。对于振动和加速度测量,基于压电陶瓷和微机械结构的惯性传感器的工作模型被系统地呈现,包括其频率响应特性和抗冲击设计。 位移与形变检测: 涵盖了电感式、电容式以及光学位移传感器的原理。对于电容式传感器,着重分析了极板几何形状对电容变化率的影响,以及在微米级和纳米级测量中的串扰和环境敏感性问题。激光干涉测量技术作为高精度位移标准,其条纹计数和相位解调算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2. 热学与化学传感器的演进: 温度传感技术: 不仅限于传统的电阻温度检测器(RTD)和热电偶,本书重点介绍了半导体PN结温度传感器的工作特性,特别是其线性化处理方法。对于非接触式测温,红外辐射测温原理(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的应用)及其在复杂背景抑制下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气体与湿度传感: 详细介绍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气体传感器的工作机理,包括吸附-脱附过程对电阻率的影响,以及提高其选择性和寿命的掺杂改性技术。湿敏材料方面,聚合物和陶瓷基湿敏元件的阻抗变化与水蒸气分压的关系模型被建立,并讨论了动态湿度响应曲线的校准方法。 3. 光电与电磁传感器的前沿应用: 光纤传感系统: 系统介绍了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的传感原理,包括其光谱偏移与外界物理量(如应变、温度)的定量关系。重点分析了分布式光纤传感(DOS)技术在周界安防和管道监测中的优势与限制。 磁场测量: 深入解析了霍尔效应传感器和磁阻抗(GMR/TMR)传感器的结构优化。对于弱磁场测量,原子磁力计(如铯原子磁力计)的工作原理和环境噪声抑制技术被列为重点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传感器接口、信号调理与数据采集 本部分关注如何将传感器产生的微弱、多变的物理信号转化为可供后续处理的标准化电信号,并实现高效可靠的数据采集。 1. 信号放大与调理电路设计: 低噪声前置放大器: 详细分析了影响传感器信号质量的关键噪声源(如热噪声、闪烁噪声),并设计了匹配传感器输出阻抗的跨阻放大器(TIA)和仪表放大器(IA)拓扑结构。特别强调了在微弱信号检测中如何应用Chopper稳定技术来消除低频漂移。 滤波与抗干扰技术: 阐述了有源滤波器(如Sallen-Key、Butterworth结构)在去除环境噪声和电源噪声中的应用。针对电磁兼容性(EMC)问题,讨论了屏蔽层设计、接地技术以及共模抑制比(CMRR)的优化策略。 2. 模数转换(ADC)的选择与优化: ADC类型比较: 深入对比了逐次逼近型(SAR)、Sigma-Delta(Σ-Δ)和流水线式ADC的性能指标(有效位数、转换速度、功耗)。对于高精度和低速应用,Σ-Δ调制器的过采样和噪声整形理论进行了详细推导。 数据采集系统(DAQ)架构: 讨论了并行采集、多路复用采集以及同步采样技术在复杂多点监测系统中的实现方法。强调了时钟抖动对高频信号测量精度的影响及校正。 3. 传感器接口的数字化趋势: 探讨了智能传感器接口的发展,包括集成ADC、微控制器和通信协议的单片解决方案。分析了SPI、I2C、UART等标准数字接口在传感器网络中的互操作性问题。 第三部分:传感器网络架构与通信协议 本部分将视角从单个传感器扩展到由大量传感器组成的分布式系统,关注网络的构建、拓扑选择和数据传输效率。 1. 网络拓扑与路由机制: 分析了星型、树型和网状拓扑结构在传感网络中的适用性。对于 Ad-Hoc 网络,重点研究了基于能量消耗的路由协议(如LEACH)和面向数据收集的路由策略(如Directed Diffusion),并评估了它们的收敛速度和能量效率。 2. 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 详尽对比了基于IEEE 802.15.4(ZigBee/Thread)和低功耗广域网(LPWAN,如LoRa/NB-IoT)的通信特性。特别关注了在密集部署环境中,如何管理信道访问、解决多址干扰(MAC层协议优化)以及保障数据包的可靠性传输。 3. 时间同步与定位服务: 在分布式传感网络中,时间同步是保证数据关联性的关键。本书阐述了基于时间同步协议(如NTP、Precision Time Protocol)的同步精度要求,以及在无GPS环境下,利用信号到达时间差(TDoA)和到达角(AoA)进行节点定位的算法实现。 第四部分:传感器数据处理、融合与智能决策 本部分探讨如何从海量、异构的传感器数据流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智能决策。 1. 数据预处理与质量控制: 涵盖了数据去噪(如卡尔曼滤波、小波变换去噪)和异常值检测(如基于统计学的三西格玛原则和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讨论了传感器漂移和老化对数据准确性的长期影响及补偿模型。 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系统介绍了数据融合的层次结构(从低层特征级融合到高层决策级融合)。重点讲解了概率推理方法,特别是贝叶斯网络和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在处理不确定性信息时的应用,以提升系统的鲁棒性和信息完备性。 3. 嵌入式平台与边缘计算: 分析了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平台(如低功耗微控制器和FPGA)上实现复杂算法的挑战。探讨了边缘计算范式如何通过在传感器节点侧进行初步的数据聚合和模型推理,从而减轻后端的通信带宽压力和计算负担。 第五部分:新兴传感技术与前沿应用 本部分展望了未来传感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关注了柔性电子、生物传感以及工业物联网(IIoT)的集成应用。 1. 柔性与可穿戴传感器: 探讨了基于导电聚合物、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的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工艺。分析了这类传感器在人体运动监测、皮肤电生理信号采集中的独特优势和机械可靠性问题。 2. 生物与化学传感器的精准化: 聚焦于电化学传感器(如场效应晶体管FET传感器)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灵敏度提升。讨论了微流控技术与传感器阵列结合,实现高通量、快速诊断系统的设计思路。 3. 工业与环境监测的智能化升级: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高频超声波传感器在非接触式液位监测和缺陷检测中的应用,以及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DAS)在长距离基础设施健康监测中的实际部署经验。强调了数据驱动的模型在预测性维护中的核心地位。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理论深度适中,旨在为传感器设计工程师、系统集成专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实用且富有启发性的参考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实操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合规性上。如果我的项目目标是确保产品能顺利通过国内的认证体系,那么这本规范无疑是宝典级的存在,因为它明确划定了红线和标准操作流程。然而,当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些信号处理流程应用于一个对成本和功耗极为敏感的边缘计算设备时,我发现标准中推荐的一些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接口元件和布局要求,往往会显著增加物料成本和PCB面积。书中没有提供关于如何权衡“达到标准”与“工程经济性”之间的灵活性指导。它设定了一个高标准,但没有告诉我们在实际商业项目中,在不触犯核心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有哪些可以适度放宽的“灰色地带”,这使得设计工程师在追求性能和控制预算之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本书只提供了“应该怎么做”,却缺失了“在特定限制下可以灵活变通的建议”。

评分

这本书的索引和目录结构,体现了国家标准的严谨性,层次分明,查找特定条款相对方便。但是,如果把它当作一本教材来学习,会发现它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我期待看到一些章节末尾的小结,或者关键术语的解释框。例如,书中多次出现的“去耦电容配置优化准则”,我花了半个小时才在附录中找到了一张晦涩的表格来对照理解。这说明这本书是面向“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专业人士编写的,而不是面向正在探索和学习的新手。对于在校学生或者刚转行到物联网领域的工程师,这本书的门槛未免太高了些。它更像是一本参考手册,需要配合其他更具解释性的资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单凭它自己,学习曲线会非常陡峭。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有点让人提不起精神。那种标准的国家标准字体和格式,冷硬的蓝色和白色,一眼望去就是典型的“技术规范”模样,毫无美感可言。我本来对接下来的内容抱有一些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传感器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和启发,但光是翻开这本书的前几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性、严谨性,甚至可以说是“枯燥感”,就让人心头一紧。我花了挺大功夫去适应它那种精确到小数点后N位的描述方式,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技术书籍,而是在啃一份极其复杂的法律条文。书中的图表,虽然清晰地标示了各个接口的电压、电流参数,以及时序逻辑,但要真正将这些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框图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立体的、能实际工作的系统模型,难度相当大。特别是对于那些初次接触信号接口规范的工程师来说,光是理解那些缩写和术语,可能就要花费大量时间。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案例分析或者对比,来佐证这些规范制定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而不是仅仅陈述“应该如此”。

评分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讲解信号完整性要求的那几个章节,作者(或者说标准起草小组)展现出了一种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我记得有一处详细描述了不同工作频率下,PCB走线阻抗的容许偏差范围,涉及到传输线理论的方方面面。对于那些已经有多年经验的硬件设计人员来说,这可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知识点,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这些基础理论精确地量化到了传感器网络这个特定的应用场景中。然而,这种深度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内容的覆盖面太窄了。它几乎完全聚焦于“信号”这个层面,对于传感器网络更宏观的架构设计、数据融合策略、能耗管理优化,这些在我看来同样至关重要的话题,书中几乎没有涉及,或者只是寥寥数语地带过,仿佛这些都不属于“信号接口”的范畴。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图,而不是仅仅钻入牛角尖。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几乎找不到任何带有主观色彩的形容词或副词。它像一台高效的机器,只输出事实和规则。这在技术文档中是优点,保证了其权威性和准确性,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渴望学习和理解“为什么”的读者来说,就显得有些乏味了。比如,在描述某一特定连接器的引脚定义时,它只给出了图示和功能代码,但对于为什么选择这种引脚分配而非其他可能性,书中没有给出任何设计哲学上的讨论。这让我不禁猜测,制定这些标准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是否考虑过不同制造商之间的兼容性挑战,或者未来技术迭代的可能性?这种“黑箱式”的规定,使得读者只能被动接受,而难以产生主动的批判性思考或创新灵感,对于提升工程实践的创新能力帮助有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