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插图风格是我最先注意到的。并非那种流水线生产的、千篇一律的教科书式图示,而是非常有辨识度,甚至可以说带着一丝艺术感。比如,描述原子核结构时,使用的不是常见的球形堆叠,而是用了一种更加抽象、流动的线条来表现核子的相互作用,初看有些令人困惑,但细细体会,却能捕捉到那种量子力学中“模糊”和“概率”的美感。另外,书中对某些关键概念,如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等,也设计了非常巧妙的动态模拟图,我第一次看到时,简直被惊艳到了。这种视觉上的创新,极大地降低了我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门槛,让我觉得物理学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充满想象力的探索。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关于双缝实验的动图,粒子一个一个地穿过缝隙,最终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的过程,清晰得仿佛我亲眼所见,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粒子”固有的粒子性思维。这种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复杂物理思想的方式,在我看来,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相当独特,它没有选择那种板着面孔、上来就抛出大量定义和公式的模式。相反,作者更像是在和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用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甚至有点讲故事的口吻来展开。在介绍一些早期物理学家的发现时,他会穿插一些关于他们生活中的趣闻轶事,或是他们面对理论困境时的挣扎与突破,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物理知识,更是在了解一群充满激情和智慧的探索者。例如,在讲到普朗克引入能量量子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E=hν这个公式,而是花了相当篇幅描述当时黑体辐射实验的巨大挑战,以及普朗克本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思想上的转变。这种叙述方式,让我觉得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不再是凭空出现的奇迹,而是人类理性思维不断试错、最终走向真理的必经之路。读这本书,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那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复杂概念的掌握也变得更加扎实和深入,仿佛自己也参与了整个科学发展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一些前沿研究领域的介绍。它并没有止步于基础理论的讲解,而是将视角投向了当前原子和量子物理学最活跃的几个研究方向。比如,它详细介绍了量子计算的原理,以及IBM、Google等公司在这方面的最新进展,甚至还讨论了量子纠缠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潜在应用。我读到关于量子密钥分发的部分时,简直被它的精巧设计所折服,它利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保证了通信的绝对安全,这让我看到了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无限可能。此外,书中还对凝聚态物理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进行了概述,比如拓扑材料、超导现象等,并简要介绍了它们可能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虽然这些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前沿,但作者的讲解依然清晰易懂,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让我能够大致了解这些研究的方向和意义。这种对于“正在发生”的科学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扇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在数学推导的呈现方式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没有回避物理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数学工具,但却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其融入到讲解之中。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大堆复杂的公式和符号,而是会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每个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然后再逐步引入数学推导过程。甚至在某些关键的推导步骤,他会停下来,用图示或者文字的方式来解释为什么需要进行这样的数学操作,或者这个步骤是为了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我尤其欣赏的是,当书中出现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时,作者会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简化的类比,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例如,在介绍薛定谔方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偏微分方程,而是先从能量守恒定律出发,逐步引导出方程的形式,并且解释了波函数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先意会,后言传”的教学方法,让我觉得那些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数学推导,现在变得不再那么可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案例分析部分,做得格外用心。它不像一般的教科书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几个例题,然后给出解题步骤。而是真正地将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原子和量子物理学在现代科技中的真实力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半导体物理的那一部分,作者不仅仅讲解了p-n结的形成原理,还详细阐述了它是如何构成现代集成电路的基础,进而推动了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一系列革命性产品的诞生。他还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电子的“能带”结构比作高速公路上的不同车道,而电子的跃迁则像是汽车在不同车道间的切换,这让原本抽象的能带理论瞬间变得生动易懂。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并追溯了其在医疗、工业、通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这种由基础理论到终端应用的清晰脉络,让我对物理学的实用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这些案例,我不再觉得量子物理是束之高阁的象牙塔理论,而是充满活力的、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关键技术。
评分好用,质量不错,送货速度快,效果不错。
评分绕核作旋转运动的电子有加速度,根据经典的电磁理论,电子应当自动地辐射能量,使原子的能量逐渐减少、辐射的频率逐渐改变,因而发射光谱应是连续光谱。电子因能量的减少而循螺线逐渐接近原子核,最后落到原子核上,所以原子应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
评分1897年前后,科学家们逐渐确定了电子的各种基本特性,并确立了电子是各种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通常,原子是电中性的,而既然一切原子中都有带负电的电子,那么原子中就必然有带正电的物质。20世纪初,对这一问题曾提出过两种不同的假设构;原子光谱;原子之间或与其他物质的碰撞过程和相互作用。1904年,汤姆逊提出原子中正电荷以均匀的体密度分布在一个大小等于整个原子的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则一粒粒地分布在球内的不同位置上,分别以某种频率振动着,从而发出电磁辐射。这个模型被形象的比喻为“果仁面包”模型,不过这个模型理论和实验结果相矛盾,很快就被放弃了。
评分The physics of atoms and quanta
评分不错我们院子物理专业的首选
评分经典图书!物理经典!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的结构、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原子的电子结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探索,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原子本身的结构和内部运动规律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之后才逐步建立起近代的原子物理学。
评分还是很专业的
评分是德国人翻译的,感觉有点怪怪的
评分经典图书!物理经典!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的结构、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原子的电子结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探索,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原子本身的结构和内部运动规律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之后才逐步建立起近代的原子物理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