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创造(珍藏版) [Mathematics And Creation]

数学与创造(珍藏版) [Mathematics And Cre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楚廷 著
图书标签:
  • 数学史
  • 数学哲学
  • 创造力
  • 科学史
  • 文化史
  • 数学普及
  • 思维方式
  • 艺术与数学
  • 科学与艺术
  • 跨学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198209
版次:2
商品编码:118843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数学科学文化理念传播丛书(第二辑)
外文名称:Mathematics And Cre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9
字数:1590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数学与创造(珍藏版)》分8章论述了数学与创造的关系,数学的各种创造特性,数学教育中培养创造性和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创造的方方面面。
  书中首先对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运算能力这些创造的智力因素,以及社会、兴趣、毅力、环境等创造的智力因素,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列举了许多数学上的实例做进一步的说明。对于数学创造这个高智力的复杂活动,书中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在阐述了数学创造的动机与应用之后,还用了相当的篇幅讲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创造的联系、数学创造的方法等。全书用了大量的史料,说明数学的发明与发现中体现的创造性,无论其广度还是深度,均可与人类任何科学、文化、艺术和社会生产实践的、创造相媲美。全书资料翔实,文笔流畅,且有分析、有说明、有理论、有提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张楚廷,1937年生于印度尼西亚,祖籍湖北天门,自幼生活在湖北沔阳(今仙桃市)。在武汉三中念完中学后,大学读书、教书都在湖南师范大学。从1982年起任湖南师范大学行政负责人18年,后又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任校长、名誉校长12年,计30年校长生涯。数学教授、教育学教授,指导过博士、硕士百余人。发表论文1200篇:诗作1010首,著作100部(70部为独著,其余为合著或主编),讲授过23门不同课程,在100多所大学做过300多场学术演讲。曾任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学名词审订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其他社会兼职。

目录

一 数学创造是什么
1.1 令人神往的字眼
1.2 数学创造的步幅在加大
1.3 数学创造的方方面面
1.4 发现还是发明
1.5 数学创造的天地有多宽
1.6 数学是什么

二 数学创造的智力因素
2.1 创造从发现问题开始——创造的智力因素之一:观察力
2.2 创造的原材料储备——创造的智力因素之二:记忆力
2.3 通向创造的必经之路——创造的智力因素之三:思维力
2.4 让思维插上翅膀——创造的智力因素之四:想像力
2.5 数学创造的基本能力之一:运算能力
2.6 不要低估了你的智力
2.7 数学是中国人擅长的学科

三 数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
3.1 数学家怎样看待自己的成就
3.2 不畏惧错误
3.3 语不惊人死不休
3.4 数学创造需要勇气
3.5 也需要兴趣、需要情感吗
3.6 毅力和意志太重要了
3.7 保持和培育你的好奇心
3.8 社会心理因素与数学创造
3.9 科学合作与友谊

四 数学创造动机与应用
4.1 数学创造的不同动机
4.2 未曾预料到应用有如此之广
4.3 并非出于应用动机的数学创造
4.4 墩学创造的超前性问题
4.5 数学创造的美学动机
4.6 应用毕竟是数学创造的主要推动力

五 数学为其他学科领域的创造提供什么
5.1 狄拉克在量子力学上的创造与数学
5.2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上的创造与数学
5.3 麦克斯韦的电磁波与数学
5.4 薛定谔的波动力学与数学
5.5 牛顿的伟大成就与数学
5.6 DNA与数学

六 数学创造与直觉
6.1 科学直觉指的是什么
6.2 数学直觉数例
6.3 数学家论直觉
6.4 直觉的产生
6.5 直觉与逻辑的互补

七 数学创造的方法论问题
7.1 善于自学
7.2 善于推理
7.3 善于猜想
7.4 善于退步
7.5 善于拐弯
7.6 善于提炼模型
7.7 善于抽象
7.8 谚语的启迪

八 数学教学与创造
8.1 数学教育的特殊意义
8.2 数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8.3 发现式教学
8.4 数学教学与教师
8.5 数学是年轻人的科学

人名中外文对照表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宇宙的几何:从欧几里得到黎曼的演化》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旨在展现数学思想在理解物理实在中的深刻作用。 --- 图书简介:宇宙的几何:从欧几里得到黎曼的演化 书名:宇宙的几何:从欧几里得到黎曼的演化 (The Geometry of the Cosmos: Evolution from Euclid to Riemann) 作者:[此处可虚构一位专精于几何物理的学者姓名] 出版社:[此处可虚构一家学术出版社名称] 预计页数:约 650 页 (精装) ---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对空间概念的认知如何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哲学与数学革命,这场革命的中心议题便是几何学。它不仅是一部数学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思维如何突破直觉束缚、捕捉自然界最深层结构的编年史。 《宇宙的几何》聚焦于两个核心主题的交织:一是欧几里得经典几何的确定性与普遍性;二是以高斯、黎曼为代表的非欧几何的诞生,及其最终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对宇宙图景的重塑。本书将带领读者追溯从古希腊的理想化模型到现代物理学对时空弯曲性的描述的完整思想链条。 第一部分:欧几里得的静止之维——直觉的黄金时代 本书的开篇部分回溯到几何学的奠基时期。我们审视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伟大之处,并非仅仅在于其定理的正确性,而在于其公理化体系的建立——这是人类第一次尝试用纯粹的逻辑推演来构建一个自洽的、描述“平面”世界的完整知识体系。 关键议题包括: 1. 五大公设的严格性:详细剖析了前四条公设的直观可接受性,并重点分析了被称为“几何学中的瘟疫”的第五公设——平行线公设。我们探讨了历史上数百年来,数学家们试图从前四条公设中推导出第五公设的努力,揭示了这种看似微小的差异是如何困扰了西方思想两千多年的。 2. 图形与实在:在这一部分,几何学被视为描述可观察世界的“自然语言”。从阿基米德对抛物线的精确计算,到透视法在文艺复兴艺术中的应用,几何学是那个时代最可靠的实在的反映。 第二部分:潜流的涌动——怀疑的种子与非欧几何的曙光 这是全书最具戏剧性的转折点。当数学家们最终放弃了对第五公设的“拯救”时,宇宙的“真面目”开始显露出多元的可能性。 本书详细记录了罗巴切夫斯基、鲍伊亚伊和高斯在独立发展双曲几何(或称罗氏几何)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们发现,一个不再受制于欧几里得直觉的世界不仅逻辑自洽,而且在数学上是优雅的。 高斯的深层介入:重点分析了高斯在几何学上恪守的“保守主义”态度,他深知非欧几何的巨大潜力,却因其与当时物理世界观的冲突而选择沉默。我们探讨了其在“曲面论”上的开创性工作,为黎曼时代的到来埋下了关键的技术伏笔。 空间的内在性:非欧几何的出现,迫使数学家们认识到,几何学不再是对外在经验的描述,而是一种内在的逻辑结构。空间本身是否具有固有的曲率,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 第三部分:黎曼的觉醒——弯曲空间的维度与度量 若说非欧几何的诞生是“怀疑”,那么黎曼的几何学则是“构建”。第三部分将重点分析黎曼几何如何彻底解放了对空间的想象力,将其从固定的欧几里得框架中释放出来。 主要内容聚焦于: 1. “论作为几何学基础的假设”:我们细致解读了黎曼博士就职讲演中的核心思想——流形(Manifold)的概念。黎曼首次将几何学置于一个能够处理任意维度、任意曲率和任意度量(即距离的定义)的框架之下。他提供的工具是度量张量,这个张量决定了空间中两点之间最短路径(测地线)的性质。 2. 内蕴几何:黎曼几何的革命性在于其“内蕴性”——曲率不再需要依赖于一个更高维度的嵌入空间来定义,它完全可以通过研究对象自身的性质来确定。这为描述一个自足的、弯曲的宇宙提供了数学蓝图。 3. 几何与拓扑的分离:简要区分了形状(曲率)和连通性(拓扑),展示了黎曼框架如何统一了这些概念。 第四部分:从抽象到物理——时空的扭曲与宇宙的塑造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理论几何学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成就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论证了黎曼几何如何成为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语言。 引力的几何化:详细解释了爱因斯坦如何用黎曼的度量张量来描述引力场。引力不再是一种作用于空间中的力,而是物质和能量对四维时空几何结构本身造成的弯曲。 测地线与运动:自由落体的运动轨迹,在广义相对论中被重新解释为物体在弯曲时空中沿“最短路径”(即测地线)的运动。 宇宙学的几何检验:探讨了黎曼几何如何预测了诸如光线偏折、引力时间延迟、黑洞的存在,以及最终导致了对宇宙膨胀的现代理解。 结论:超越直觉的数学力量 《宇宙的几何》旨在向读者展示,数学真理的探索往往走在物理经验之前。从古人对一块平面石板的测量,到现代物理学家对黑洞视界的计算,这条线索清晰地表明:人类想象力的边界,决定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深度。 本书不仅梳理了这些思想的传承,更赞颂了数学家们敢于质疑最基本直觉的非凡勇气。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对空间本质、科学史和纯粹逻辑之美感兴趣的读者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知识的边界感到好奇的读者,我总是被那些能够连接不同学科、展现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书籍所吸引。《数学与创造(珍藏版) [Mathematics And Creation]》这个书名,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这种渴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原本可能显得严肃、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充满活力、无限可能的“创造”联系起来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出现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能够让我看到数学在艺术、音乐、建筑、乃至人类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的“珍藏版”身份,更让我对它所蕴含的深度和独特性充满了信心,我希望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以一种更加广阔和富有启发性的视野,去理解数学的本质,以及它如何驱动人类不断的创新和进步。

评分

我一直觉得,数学不应该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和冰冷的数字,它更应该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理解世界、激发想象的强大工具。当我看到《数学与创造(珍藏版) [Mathematics And Creation]》的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无数画面:从古希腊几何的优雅,到现代分形几何的奇幻,再到音乐、绘画、建筑中隐藏的数学韵律。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通往这些奇妙领域的门,让我得以窥探数学在人类文明和艺术创造中扮演的深层角色。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遥远的概念联系起来的,他们又是如何通过数学的语言来诠释创造的本质。我想象着书中会充满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它们能够生动地展现数学家和艺术家们如何在各自的领域中,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突破界限,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点亮我灵感火花的瞬间,让我重新认识数学的魅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点燃好奇心,引导思考。这本书的标题《数学与创造(珍藏版) [Mathematics And Creation]》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似乎在告诉我们,数学并非只是学校里的课本内容,而是一种能够滋养我们创造力的源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数学与艺术、科学、哲学等领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隐藏在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的数学规律,以及它们如何被人类的智慧转化为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和颠覆性的科技发明。这本书的“珍藏版”定位,也暗示了其内容的不凡,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来理解数学,并从中汲取灵感,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也能培养出更强的创造力。

评分

对于许多人来说,数学可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但《数学与创造(珍藏版) [Mathematics And Creation]》这个书名,却巧妙地将“数学”和“创造”这两个词并列,这让我看到了数学并非只有理性的冷酷,它同样可以孕育出无限的创意和想象。我很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打破我们对数学的刻板印象,展现它在艺术、设计、甚至日常思考中的普遍存在与强大力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让我豁然开朗的解释,明白数学的抽象概念如何能够转化为具象的美学形式,又如何成为激发创新思维的基石。这本书的“珍藏版”字样,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相信它一定包含着作者对于“数学与创造”主题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当我在书店第一眼看到《数学与创造(珍藏版) [Mathematics And Creation]》时,就被它深邃的封面吸引住了。精美的硬壳装订,纸张的质感也非同寻常,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珍藏的重量感。我尤其喜欢书名旁边的英文标注,它传递出一种跨越语言界限的普适性。翻开扉页,那印在纸上的淡淡墨香,似乎就预示着即将展开一场知识与美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精美的外壳之下,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智慧与洞见。作为一名对艺术和科学都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期待着一本能够将严谨的数学概念与自由的创造力巧妙融合的书籍。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光是外观就足以点燃我的热情,让我相信它一定不会让我失望。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将其摆放在书架上,它一定会成为我阅读空间中最耀眼的一抹亮色,时不时地吸引我的目光,提醒我数学的美丽与无限可能。

评分

数学是基础科学,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

评分

活动时买的,还是很划算,时正版

评分

好书,值得学习。

评分

从小爱数学,购书和孩子一起阅读自己也有收获

评分

从小爱数学,购书和孩子一起阅读自己也有收获

评分

很不错的数学科普书,赞一个!

评分

立意新颖,重点突出,内容深刻,行文流畅,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

不错不错,很喜欢,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看看,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

评分

好书,准备好好学习下,为写论文积累素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