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员调解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

仲裁员调解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婷 著
图书标签:
  • 仲裁
  • 调解
  • 话语分析
  • 人际意义
  • 法律语言学
  • 沟通
  • 社会互动
  • 冲突解决
  • 语言学
  • 传播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59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6200
丛书名: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缙湖学术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页数:2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仲裁员调解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可供从事应用语言学、法律语言学研究的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阅读。

内容简介

  《仲裁员调解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结合多个学科,构建了仲裁员调解语境下的人际意义扩展框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两个层面、四个系统,描写和阐释了仲裁员调解话语的人际意义。《仲裁员调解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以真实的语料和系统的描述,多维度地对仲裁调解功能实现的语言机制进行本体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规范司法调解语言,进而高效开展调解工作。

目录

序i
前言iii
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仲裁调解语境下的研究问题1
第二节仲裁员调解话语研究的径路4
第三节本书的篇章结构8
第二章庭审话语与仲裁话语研究概述10
第一节法律与语言10
第二节调解和仲裁13
一、调解的概念和渊源13
二、仲裁理论基础15
第三节庭审语言研究22
一、法庭庭审话语的修辞学研究22
二、法庭庭审话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23
三、庭审话语的会话结构分析25
四、庭审话语的语用学研究25
五、庭审话语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26
六、庭审话语研究的成就和不足27
第四节调解话语研究29
一、调解与语言的关系29
二、调解话语研究回顾30
第三章系统功能语言学:仲裁员调解话语的理论基础38
第一节功能语言学概述38
一、功能语言学的确立与发展38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40
三、功能语篇和功能语境42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框架47
五、评价系统50
第二节仲裁员调解话语中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52
一、指称系统的扩展54
二、评价系统56
三、语气系统的扩展57
第四章仲裁员调解话语中指称系统的人际意义59
第一节指称系统概述59
第二节仲裁员调解话语中人称系统的人际意义60
一、一致式62
二、隐喻式64
三、变异式68
第三节仲裁员调解话语中称呼语系统的人际意义69
第五章仲裁员调解话语中评价系统的人际意义78
第一节评价系统的发展及构成79
一、态度系统81
二、级差系统83
三、介入系统84
第二节现代汉语的评价系统研究86
第三节仲裁员调解话语中评价系统的人际意义87
一、仲裁员调解话语评价系统的总体特征87
二、仲裁员调解话语中的态度89
三、仲裁员调解话语中的介入96
四、仲裁员调解话语中的级差109
第四节仲裁员调解话语中超越小句的评价意义119
一、话语标记120
二、幽默125
三、仲裁员调解话语中态度韵的人际意义127
第六章仲裁员调解话语中情态系统的人际意义132
第一节情态系统概述133
一、情态的定义133
二、情态的分类133
三、情态的功能136
第二节仲裁员调解话语中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144
第三节仲裁员调解话语中语篇层面的情态意义156
一、情态附加语156
二、情态附加问句165
三、语气词的情态意义166
第七章仲裁员调解话语中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169
第一节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气系统和人际意义169
第二节汉语语气系统与汉语语气词171
一、汉语语气系统171
二、汉语语气词174
第三节仲裁员调解话语中的语气系统174
一、调解话语中语气类型分布的总体特征174
二、陈述语气177
三、祈使语气185
四、疑问语气189
五、感叹语气209
第四节仲裁员调解话语中语气隐喻的人际意义212
一、调解中的反问句213
二、设问自答句215
第八章反思与展望218
第一节仲裁员调解话语中的人际意义218
一、仲裁员调解话语的总体特征218
二、仲裁员在调解话语中的身份特征219
三、仲裁员调解话语实现的人际意义220
四、实现仲裁员调解话语中人际意义的语言资源223
第二节仲裁员调解话语研究的现实启示229
第三节仲裁员调解话语研究的反思与展望232
一、仲裁员调解话语研究的反思232
二、仲裁员调解话语研究的展望233
参考文献234
附录250
附录1转写符号说明表250
附录2转写仲裁调解信息汇总251
附录3部分标注框架252
附录4仲裁员调解话语中人际意义实现的语法途径汇总253
附录5标注语料范例257
后记258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仲裁调解语境下的研究问题
仲裁(arbitration)又称公断,是指双方当事人根据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给第三方,由第三方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决,该裁决是对当事人产生法律效力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与诉讼相比,仲裁具有保密性、灵活性、快捷性、经济性等特点,因而成为解决财产权益纠纷的重要方式。调解是仲裁庭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仲裁制度在管辖权方面的缺陷,而且可以维系乃至加深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林义全和唐太飞,2003)。
但是,如何才能顺利打开“调解”的大门并有效展开,其中关涉的因素相当复杂。从语言的视角来观察,恰当、得体的调解语言是推动仲裁调解的关键因素。所谓“调解语言”,是指参与调解活动的人员之间使用的交际语言,即他们相互之间的对话,它包括了调解员和被调解人双方的话语。整个仲裁调解本身就是一种用语言来进行的法律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推动和完成的。作为仲裁调解中的组织者、协调者,仲裁员唯有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方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调解氛围,促使仲裁程序真正深入当事人双方内心的利益世界,进而真正做到事实清楚、程序合法、裁决公平、合法合理,从而尽可能将当事人的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并使当事人心悦诚服,真正“化干戈为玉帛”。毫不夸张地讲,仲裁员调解语言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仲裁的结果与裁决质量。恰当的调解话语,不仅能够促进仲裁调解的展开,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仲裁定纷止争的作用。
尽管仲裁在国外已经受到法学家及语言学家们的关注,但国内关于仲裁的研究却不多,涉及仲裁的语言学研究更是屈指可数。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仲裁发展相对较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仲裁自身的私密性,给研究者获取第一手语料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本书聚焦于仲裁中具有特殊身份的主体—仲裁员,并选择仲裁庭审中的关键阶段—调解,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意义的角度,对仲裁员调解话语进行系统的功能语篇分析。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仲裁调解语言是一种特殊语境下的语言变体,在这个动态过程中,特定的语境和参与者的身份、社会关系决定了调解中语言系统的选择,由此也影响到最后调解的成功与失败。功能语篇分析的目标之一就是描写社会交际和现实事件获得成功的系统组织主体间性。因此,本书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出发,关注仲裁员的调解话语除了传达信息以外,还实现了哪些人际意义,如何通过看似单纯的语法资源使用来确立其身份地位、表达态度、展现动机等功能,并以此影响被调解方的态度和行为。具体来讲,本书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仲裁员调解话语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仲裁员在调解中的身份特征是什么?
研究仲裁庭审话语的语篇特征和交际模式的切入点很多,如互动模式、语用特征、会话结构分析等。本书将选取仲裁庭审中最具独特性的情景语境—调解阶段,并把话语主体集中于调解中起主导作用的仲裁员。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结合现代汉语的特点及机构话语分析的范式,对仲裁员调解话语中实现的人际意义进行系统的描述和解释,并归纳仲裁员调解话语的总体特征。整个仲裁调解还分为五个阶段,所以我们有必要分阶段讨论其特点,以及其中体现的仲裁员和被调解方之间权利和角色的关系。
要考察话语的人际意义,就离不开话语主体的身份构建。在仲裁调解话语中,仲裁员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对事物的判断等构成了其不同的社会角色。话语选择和话语角色是相互影响的。当它们产生冲突时,就需要仲裁员转换角色,调节话语的表达形式,这将直接影响调解话语的最终表达效果和实践结果。所以,我们将考察在调解话语中,仲裁员是如何动态地选择并转换话语角色、实现何种人际意义,并为实现调解服务的。
仲裁员的调解话语实现了哪些人际意义?
Halliday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中,最独到的是人际意义思想,它把貌似简单、单纯的语法现象,结合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探讨语境的符号化系统表征。因此,我们将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探讨在仲裁调解话语中,仲裁员话语实现了何种人际意义,何以确立他的身份、表达其态度和动机、确立与被调解方协商关系等,同时,又是如何用语言媒介影响被调解方的态度和行为,以推进调解的进行的。
仲裁员调解话语的人际意义是通过哪些语法手段实现的?它们之间具有什么联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研究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符号,把形式看作意义的实现手段,意义由形式来体现。该理论认为成功的交际既要注重意义,也要注重形式。适当和得体的形式更有利于意义的表达,所以意义和形式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体。因此,对仲裁员调解话语中形式的分析的目的应在于揭示仲裁员是如何表达人际意义,进而实现调解的。本书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中的人际意义出发,结合汉语口语的特征,扩展人际意义理论框架,分析仲裁员调解话语在词汇语法和小句层面,即在指称、评价、情态和语气四个子系统中的词汇–语法手段,以及它们的动态分布特征。
系统功能语言学坚持对语言的全面描述既考虑意义,又考虑形式,同时还要兼顾它们之间及各自内在的关系。基于前两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将总结归纳在仲裁调解的语境下,仲裁员话语实现的人际意义和语法手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同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级和连续的思想出发,探讨仲裁员调解话语中人际意义之间及各语法途径之间的内在联 系。
第二节 仲裁员调解话语研究的径路
如前所述,目前国内外对仲裁的语言学研究相对滞后的一重要原因是其具有保密性。但本书克服了这一瓶颈问题,得到所在地仲裁委员会的大力支持。笔者深入当地仲裁委员会,历经两个月,旁听仲裁庭审,共计52场,剔除无调解案件和未能进入调解阶段的案件,有研究价值的调解共计19场,录音资料长达32个小时,力求在最真实的语境下还原仲裁庭审话语,对中国的仲裁庭审现状进行描写、解释和思考。
录音收集完成后,语料加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录音生语料初加工。
(1)根据调解阶段的开始时间线,用音频切分软件,将完整的庭审录音切分成庭审阶段和调解阶段两部分音频,分离出调解话语部分。
(2)用音频转换软件将调解阶段音频转换为软件可识别的音频格式。
(3)用Cool Edit Pro软件听写口语语料,将调解阶段口语语料人工转写成书面语料,形成了共计15.78万字的仲裁庭审调解语料,并以文本文档的形式保存,形成了生语料库。
第二阶段,调解语料深加工。
(1)对初次转写好的口语语料进行二次清理。再次校对调解口语生语料,将遗漏的文字、符号及其他语言现象补充完整。
(2)基于调解阶段的语步框架,将庭审调解话语切分为五个小部分,然后各自合并为五个独立文本书档,以便后期分语步讨论其语言特征。
(3)利用语料库分词软件对清理好的语料进行分词,并将每场语料的基本信息以头信息进行标注,并保存。
(4)选取各语步文档中的三场语料,利用UAM Corpus Tool进行试赋码。根据仲裁庭审调解中仲裁员话语的各类语言现象,对话语基调理论框架进行验证和修正,形成完整的修正模式,制定一套完整的赋码体 系。
(5)基于修正的仲裁庭审调解语境下的仲裁员身份构建的理论框架,使用UAM Corpus Tool对19场调解生语料进行全面标注,并另存为熟语料库。尽管UAM Corpus Tool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思想开发的软件,但目前它无法实现汉语语料的分析和统计。因此,我们将使用其他软件进行索引和统计分析。
(6)利用AntConc软件提取赋码,对各级、各项语言特征进行归类、整理。对比较复杂的语言特征,如评价资源,提取后,保存为次语料库,以便做更进一步的归类、分析。
(7)利用AntConc软件的索引功能,提取次语料库中各类语言手段的频率特征,并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各类更直观的图表。
由于不同语步形成的子语料库库容不同,我们所提取的各语法单位的原始频数无法进行水平比较。因此,为了更科学地比较这些语法特征在各子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在对比分析数据前,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标准化,即把所有子语料库出现的原始频率归到一个共同基数1000上,公式如下:
标准化频数(每千词)= 观察频数总体频数 × 1000
本书将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也强调“求实”和“开放”的原则。一方面,在定量研究上,力求达到“求实”,重视“田野调查”。本书深入到当地仲裁委员会收集庭审语料,听取52场庭审并现场录音,筛选出有效语料19场,并如实转写成文本语料,以保证所有语料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就定性分析本着“开放”的原则,在广泛收集文献、力求准确把握法律语言学的实践动态和理论前沿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向多学科开放,重视利用法学、语言学、社会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学科的分析方法。
语料库语言学方法是本书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黄国文和辛志英(2010:64)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既要注重跨学科的研究,也要关注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途径的多元化。除了一般的“内省法”和“探问法”,应该多采用“观察法”,而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方法是最有效的观察法。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们认识到,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是对基于规则的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补充。但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重理论”的语言学(Thompston & Hunston,2006)。它对语法的描写非常复杂,采用三个“阶”对句子进行分析,以此建立系统的网络。相比而言,语料库语言学是一种“轻理论”的语言学。几乎所有的语言学理论都可以用到语料库中。尽管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也有很多共性:首先,它们都注重语言事实,力求描写“自然出现的语言”,并严格区分语法和话语,以及语义和语用。其次,它们都关注上下文。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的上下文看作一个系统,与其他社会符号系统相互作用。社会和语言是双向的。因此,社会环境也是作为一种上下文而被研究的。语料库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单位出现的直接环境,如索引行、词表和搭配表等,受到功能语言学的影响,语料库语言学也逐渐开始关注语料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关注语言所使用的社会环境。最后,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都关心频度。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了“盖然率”的思想,把频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特征来研究。而语料库语言学认为频度的统计会为我们提供客观的、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规律,用更可靠、更有说服力的研究数据来证明语言使用的分布规律。
目前,越来越多的语料库语言学家把注意力转向了系统功能语言学(Stubbs,2006;Hunston,2006;Hoey,2006),他们试图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思想来建立理论模型,并把二者结合起来。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也开始尝试着利用语料库的经验研究来充实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Thompson & Hunston,2006;Tucker,2006; Matthiessen,2006;Neale,2006),他们在词汇语法、短语、语篇分析等方面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本书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交叉研究法。首先,本书通过梳理、归纳国内外有关人际意义的文献资料,结合仲裁庭审作为机构话语的特殊性,以及汉语语料的独特性,重新搭建仲裁员调解话语中的人际意义理论框架,为本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法律语言学、庭审话语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回顾、综述,总结出目前研究的成就及不足,明确本书的方向。并在语料分析中,归纳发现数据中的基本规律,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本书在现有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理论框架内,从理论上充实并完善特定语境下的人际意义理论,旨在以实证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的人际意义研究提供依据和进一步研究的范式。同时,本书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现代汉语研究、法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多维度地对仲裁调解功能实现的语言机制进行本体研究,以构建仲裁调解语境下的人际意义框架,拓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前言/序言


《协商的艺术:冲突化解与关系重塑的语言力量》 本书深入探索了语言在冲突化解和关系重建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并非关注法律条文的严谨,也不是探究宏观的社会结构,而是将焦点置于个体之间微小而至关重要的每一次互动,每一次对话。在这里,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情感的桥梁、理解的基石,甚至是冲突的导火索与熄灭器。 想象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庭内部的小摩擦,还是职场中的意见分歧,抑或是邻里之间的误会,它们往往都源于一场场或激烈或沉默的沟通。而当我们深入到“仲裁员”和“调解员”的角色时,他们所依赖的,正是对语言精妙运作的深刻理解。他们不是凭借权力强制解决问题,而是运用高超的沟通技巧,引导双方走出僵局,走向共识。 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理解语言背后的人际意义,是实现有效调解的关键。这意味着我们要超越字面上的意思,去倾听言语之下隐藏的情感、需求、期望以及潜在的恐惧。一个简单的“你错了”,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意味着指责、失望,甚至是一种无声的求助。而一个善意的“我们试试看”,则可能开启了解决问题的希望之门。 语言的双刃剑:冲突的生成与化解 我们首先会剖析语言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加剧冲突的。那些带有攻击性的词语、断章取义的指责、不被倾听的沮丧感,都在无形中筑起一道道高墙。例如,当一方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时,另一方立即打断并反驳,这种“无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冒犯,它传递的信息是“你的感受不重要”,从而将双方推向了对立面。书本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常见的沟通陷阱,并提出如何识别和避免它们。 但语言同样是化解冲突的强大武器。本书将重点研究那些被誉为“仲裁员调解话语”的特殊语言模式。这些话语之所以有效,在于它们能够: 传递同理心: “我理解你感到很委屈。”这句话并非是对“委屈”本身的认同,而是对对方情感状态的理解和接纳。这种同理心的表达,能够迅速降低对方的防御心理,为进一步的沟通创造空间。 重构框架: 有时候,冲突的根源在于双方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调解员的话语会尝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帮助当事人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或者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例如,将“他总是跟我作对”重构为“我们似乎在某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就从对抗性的语言转向了合作性的语言。 激发合作意愿: 积极的、鼓励性的语言能够激发当事人的合作潜能。“我们一起来想个办法。”这句话将焦点从“谁对谁错”转移到“如何解决问题”,从而鼓励双方共同承担责任。 锚定积极的情感: 在紧张的氛围中,一些积极的情绪会迅速消散。调解员的话语会巧妙地引导当事人回忆过去的合作经历,或者强调共同的利益,从而锚定积极的情感,为缓和关系打下基础。 倾听的艺术:听见言外之意 “听”在调解中与“说”同等重要,甚至更为关键。本书将深入探讨“积极倾听”的精髓。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听见声音,而是要用全身心去感受对方的语言,去理解对方的情绪,去捕捉对方隐藏的真实需求。 倾听非语言信号: 语调的变化、面部表情的细微之处、肢体语言的暗示,这些都承载着丰富的人际信息。一个颤抖的声音可能透露出恐惧,一个紧锁的眉头可能暗示着不满。调解员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些非语言信号,并将其与语言信息结合起来,形成对对方更全面的理解。 提问的智慧: 开放式的问题能够鼓励对方详细阐述,而封闭式的问题则有助于聚焦关键信息。调解员的提问并非是审问,而是为了引导对方思考,澄清事实,发现潜在的解决方案。例如,“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最让你感到担忧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比“你为什么不高兴?”更能引导对方深入思考。 复述与确认: 将对方的话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并询问对方是否理解正确,这是确保沟通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例如,“所以,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您看我理解得对吗?”这种复述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同时也能纠正可能出现的误解。 情感的导航:安抚与共情的语言 冲突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如愤怒、沮丧、失望、恐惧。这些情感是横亘在当事人之间的巨大障碍。本书将重点研究调解员如何运用语言来安抚负面情绪,并建立情感上的连接。 表达共情(Empathy): 共情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去理解。这需要调解员放下自己的立场,暂时沉浸在对方的情绪世界里。当事人会感受到“我被理解了”,这种感受能够极大地降低敌意。 情绪命名与接纳: 有时候,人们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因为社会压力而压抑自己的情绪。调解员可以通过温和的方式,帮助当事人识别并命名自己的情绪,例如,“您现在是不是感到非常愤怒?”当情绪得到确认和接纳时,它的杀伤力就会大大减弱。 创造安全感: 调解过程中,当事人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调解员的语言需要传递出一种公正、中立、不带评判的态度,让当事人感到可以放心地袒露自己。 关系的重塑:从对立到合作的语言转型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语言的力量,帮助当事人实现关系的重塑。冲突往往会破坏既有的关系,但有效的调解,则能将破坏转化为重建,将对立转化为合作。 寻找共同点: 即使在最激烈的冲突中,当事人之间也往往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调解员的语言会致力于发掘和强调这些共同点,从而为双方合作奠定基础。 聚焦未来: 纠缠于过去的错误和指责,只会让冲突陷入僵局。调解员的语言会巧妙地将焦点引向未来,探讨“我们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未来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鼓励承诺与行动: 最终,有效的调解需要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承诺。调解员的语言会帮助当事人就未来的行为达成一致,并鼓励他们兑现承诺,从而巩固关系的修复。 本书的价值与应用 《协商的艺术:冲突化解与关系重塑的语言力量》并非一本学术论文,而是一本实用的指南。无论您是希望改善人际关系,还是在工作中需要处理人际纠纷,亦或是希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沟通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 insights 和实用的技巧。 我们相信,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对“仲裁员调解话语”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机制,学习如何用语言化解矛盾,修复裂痕,最终建立更和谐、更富有成效的人际关系。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段关于语言、关于沟通、关于人际智慧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仲裁员调解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忽视的沟通层面。我一开始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法律条文或是程序设定的枯燥读物,但读完之后才发现,作者的视角非常具有穿透力。他没有纠结于调解的结果是否完美,而是深入探讨了“怎么说”比“说什么内容”更重要的心理机制。特别是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调解员语气、语速、停顿的处理方式的细致描摹,简直像是在给我们做一场关于非语言信号的深度解剖。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共情式回应”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展示了仅仅一个细微的措辞调整,如何瞬间瓦解当事人的防御心理,搭建起信任的桥梁。这对于任何需要进行复杂人际沟通的专业人士,哪怕是管理者、教师或心理咨询师,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谈判或冲突解决中的表达习惯,意识到自己过去可能过于依赖逻辑输出了,而忽略了情感上的对接才是关键。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赢,而是教你如何让双方都觉得被听见了,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调解。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类学术性较强的社会学著作通常抱有保留态度,总担心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然而,这本《仲裁员调解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却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扎实感吸引了我。它不像教科书那样高高在上地发布结论,而是像一个资深观察者,将他多年积累的案例碎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态的人际互动图景。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权力话语”与“中立话语”之间微妙界限的捕捉。仲裁员看似处于中立地带,但其使用的每一个词汇——比如“建议”与“要求”的区别,或是使用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所暗示的责任归属——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双方的心理预期和行为模式。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代入角色进行思考:如果我处在那个位置,我的话语是否也带有偏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空气”——那些未说出口的意图和潜台词——具象化了,使得理解冲突的深层结构成为可能。对于想提升自己影响力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反思的深度。

评分

阅读完这本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程序”与温热的“人情”在话语层面进行了完美嫁接。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建构,而是聚焦于微观的语言粒子——每一个助词、每一个疑问句的语气词——是如何在人际场域中引发连锁反应的。作者对“镜像效应”在调解话语中的应用分析尤其令人拍案叫绝,如何通过模仿对方的节奏和情绪强度来建立初步的亲和力,却又不失专业界限。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只有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田野工作才能获得。这本书对于那些试图在复杂人际系统中寻找平衡点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它没有提供万能的“黄金公式”,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透镜”,让你能看清沟通背后的动力学,从而更具意识地去驾驭你的人际交互,而非被其裹挟。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被书名吸引,是出于职业好奇心,想看看如何将“话语”与“人际意义”如此紧密地挂钩。但阅读体验远超预期,它并非只是对调解技巧的罗列,而是一次对沟通本质的哲学探讨。作者巧妙地论证了,在高度紧张的冲突情境中,话语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本身就构成了关系的一部分。最引人入胜的是关于“沉默的意义”的探讨。在许多案例中,仲裁员的适时沉默,或对一方沉默的解读,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滔滔不绝的陈述。这提醒我们,沟通的有效性并不总是与话语量成正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而严谨,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公正”与“理解”的追求,又让人感到一股温暖的力量。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日常的每一句对话,是不是都在无意识地建立或摧毁着某种人际意义,而我们却浑然不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论证逻辑,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它成功地融合了语言学、心理学以及冲突解决理论的精髓,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与市面上许多泛泛而谈的“沟通技巧”书籍不同,它专注于“调解”这一特定场景下的“话语实践”,这使得分析的靶心极其精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中引入的“叙事重构”概念。调解的本质,在作者看来,就是帮助对立双方共同构建一个新的、可以接受的故事情节,而仲裁员的话语就是主要的“编辑工具”。这种将法律程序视为一种叙事工程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书中对不同调解风格的对比描述,比如“情感导向型”与“问题解决型”话语的切换时机把握,写得尤为精彩。它不仅是学术研究,更像是一部内功心法,它教导的不是招式,而是内力的运行轨迹,那种对人性的洞察力,是真正令人信服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