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粤方言

看得见的粤方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秀珍 著
图书标签:
  • 粤语
  • 方言
  • 语言学
  • 文化
  • 地域文化
  • 民俗
  • 社会语言学
  • 香港
  • 广东
  • 岭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101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686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字数: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看得见的粤方言》是一本“玩”出来的书,一个突如其来的奇怪想法,于是带来一场奇妙想象。谁能想到语言可以用来“看”的?或许,粤语就有这种天生的资质,“笑骑骑”、“口花花”、“黑蒙蒙”,热爱这种方言的年青人们就用画笔把它们变成有趣的形象。“看”粤方言,还可以听,也可以学,扫封底二维码即可。

作者简介

  戴秀珍,广州美术学院老师,已出版《图形创意: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设计教程》、《谁跑得更快》,近期出版《看得见的粤方言》。

目录

序一/有温度的方言
序二/画中有话
看得见的语言 ——方言视觉转译设计初探
粤方言
本书注音说明
粤语词汇图形设计
粤语视觉设计项目
后记

精彩书摘

  《看得见的粤方言》:
  粤语,又称为广府话,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岭南的称谓“越”(通“粤”)。讲这种语言的人集中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西部、北部及香港、澳门,不同地区的粤语在发音、词汇上都会有些微差别。随着广东华侨的足迹遍布全球,海外也有很多讲粤语的人群,尤其是在东南亚、北美、英国及澳大利亚的华人社区,全球使用人数约1.2亿。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再次处于长年内战,北方更首次沦陷于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岭南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峰期。当时从中原传入的汉语与以前形成的古粤语——岭南百越民族的土话混合,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距离。后又经过不断的人口迁徙和语言混合,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粤语。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天下共和,首届国会曾提议奉粤语为中国“国语”,当时的国会议员广东人刚好过半,通过这一法案不成问题。但孙中山先生觉得不甚妥当,逐个劝那些粤籍同乡改变初衷,放弃具有九个声调、抑扬顿挫的广东话,而奉只有四个声调的北京话为国语,这使粤语与至尊地位失之交臂,屈居方言之位。
  粤语对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较为明显。(1)无浊塞声母,古—m、—n、—p、—t、—k韵尾保留完整,有长短元音a构成的一组韵母。(2)声调多达9个: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3)连读变调不明显,但有丰富的语义变调。
  ……

前言/序言


《看得见的粤方言》图书简介 卷首语:语言,是流动的风景,是祖辈的呢喃,是未来的回响 方言,一个看似古老而又鲜活的词汇,它承载着地域的记忆,孕育着文化的精髓,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当我们谈论“方言”,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几个不同的发音、词汇或语法。我们谈论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的纽带,一种身份的认同。方言是渗透在空气中的独特气息,是餐桌上热气腾腾的家常菜,是街头巷尾不经意间飘来的吆喝声,是父辈祖辈口中哼唱的古老歌谣。 本书,便是一次深入探寻粤方言世界,将其“看得见”的尝试。它试图打破人们对方言的刻板印象,挖掘隐藏在日常话语中的丰富内涵,展现粤方言作为一种充满生命力、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又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第一章:古韵新声——粤方言的演变与历史溯源 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都非一蹴而就。粤方言,这颗南方的璀璨明珠,其根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在本章中,我们将拨开历史的迷雾,一同探寻粤方言的源头。 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流变: 我们将考察汉语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变化,并重点关注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南方地区的语言发展。通过与古籍的对比,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今日粤方言中一些被认为是“土语”的用法,可能正是古代汉语的遗存。例如,一些古汉语中的词汇,至今仍生动地保存在粤方言中,它们如同活化石,诉说着语言的古老故事。 “南国粤语”的形成: 探讨早期移民与本土语言的融合,以及在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下,粤方言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语音系统、词汇体系和语法结构的过程。我们将提及历史上重要的移民潮,如“客家民系”的迁徙,以及他们对外来移民语言产生的深刻影响。 与其他南方方言的比较: 简单勾勒出粤方言与其他南方方言(如吴语、闽语、客家话等)的亲疏关系,理解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具独特性的发展脉络。这种比较并非是为了区分优劣,而是为了展现南方语言多样性的魅力,理解粤方言在其中所处的独特位置。 近代粤方言的转型: 审视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粤方言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讨论粤方言如何在新时代下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以及它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中的传播与演变。 第二章:声入心扉——粤方言的独特语音世界 粤方言最直观的魅力,往往体现在其独特的语音系统中。它不像普通话那样“平缓”,而是充满了抑扬顿挫的韵律感,仿佛是南国人民热情奔放性格的写照。 九声六调与复杂的声母韵母: 详细解析粤方言独特的声调系统,解释“九声六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声调在区分词义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对比粤方言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的差异,例如,一些普通话中消失的辅音在粤方言中仍然存在,一些声母的发音方式也更为复杂,这使得粤方言的语音系统更加丰富。 “入声”的奥秘: 重点讲解粤方言中保留的“入声”,以及它在词汇和诗歌韵律中的重要性。我们将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入声字如何给词语带来一种短促有力的感觉,并追溯其在古汉语中的地位。 语音的地域差异: 探讨粤方言内部的语音变异,例如广州话、香港话、潮汕话、海陆丰话等地区之间在发音上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差别如何反映了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色。我们将选取一些代表性的例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语音上的不同。 声调在日常对话中的运用: 通过生动的对话场景,展示粤方言的声调如何不仅仅是语音的符号,更是情感表达和语气的载体。有时,同一个字,不同的声调可以传递出截然不同的意思,甚至是一种隐含的情感。 第三章:字斟句酌——粤方言的词汇与语法宝库 粤方言的词汇和语法,是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钥匙,也是语言活力的重要体现。它既有与普通话共通之处,又充满了独具匠心的创造。 日常词汇的“土味”与“诗意”: 搜罗粤方言中大量独具特色的常用词汇,解释其来源和含义,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许多粤方言词汇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例如形容食物的词语、形容人物的词语、形容动作的词语等,它们往往比普通话更具画面感。 古汉语词汇的遗存: 深入挖掘粤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展现粤方言在传承古老语言方面的重要价值。这些词汇往往带着古朴的韵味,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的生活与思想。 独特的语法结构: 分析粤方言在句子结构、词序、量词、助词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普通话的差异。例如,粤方言中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使得表达更加简洁明了,或者更具强调意味。 量词的丰富与灵活运用: 重点讲解粤方言中独具特色的量词系统,以及它们在日常使用中的灵活性和生动性。我们会发现,粤方言的量词不仅数量丰富,而且有些量词的使用方式也与普通话不同,这为语言增添了不少趣味。 动词与形容词的表达方式: 探讨粤方言中动词和形容词的特殊用法,以及它们如何更精准地表达动作和状态。例如,一些复合动词的构成方式,或者一些形容词的搭配使用,都显示出粤方言独特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文脉悠长——粤方言在文化艺术中的身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粤方言在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粤语歌曲的魅力: 分析粤语歌曲的歌词特色、韵律美感以及其所承载的时代情感。我们将探讨粤语歌曲如何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打动一代又一代的听众,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粤剧与粤语电影: 探讨粤剧和粤语电影如何利用粤方言的特点,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并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我们将分析粤方言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如何服务于叙事、烘托情感,以及其在传播地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民间文学与口头传承: 关注粤方言在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童谣等口头文学中的表现,以及这些形式如何反映了粤方言的使用者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我们将收集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展现粤方言的生命力。 地域风俗与语言的互动: 探讨粤方言与当地的风俗习惯、节庆活动、饮食文化等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会发现,许多粤方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直接源于当地的特殊习俗和生活方式,反之亦然。 第五章:时代之声——粤方言的当下与未来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粤方言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课题。 普通话推广下的粤方言: 分析普通话教育和推广对粤方言使用产生的影响,以及粤方言在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使用现状。我们将客观地讨论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好粤方言。 新媒体与粤方言的传播: 探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介如何为粤方言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兴网络用语和表达方式。我们将看到,粤方言并未因为现代化的冲击而衰落,反而以一种新的方式焕发活力。 粤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探讨当前粤方言保护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积极传承和推广粤方言。我们将呼吁读者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积极参与到粤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粤方言的文化价值与身份认同: 强调粤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构建地域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探讨,学习和使用粤方言,不仅仅是为了沟通,更是为了连接过去,关照当下,展望未来。 结语:让语言的生命,在每一次发音中延续 《看得见的粤方言》并非一本枯燥的语言学专著,而是一本充满温度和人文关怀的读物。它希望通过细致的梳理、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思考,让每一位读者都能“看见”粤方言的丰富内涵,感受粤方言的独特魅力,并珍视这份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语言,是流动的风景,是祖辈的呢喃,是未来的回响。愿这本书,能成为您探索粤方言世界的引路人,让这颗南国的语言明珠,在您的心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某一篇文章的标题吸引的,那种带着浓厚地方色彩的表达,让我这个外地人充满了好奇。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这个地域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烟火气的民间智慧的结晶。作者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然后将其放大,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场景下人们交流方式的描述,那种微妙的语气变化和肢体语言的配合,比任何书面记录都要来得生动。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才能形成。我甚至开始尝试模仿书中的一些表达,虽然发音上可能还欠缺火候,但那种尝试去理解和融入的热情是毋庸置疑的。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如此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

评分

从一个资深书虫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业界良心。厚实的纸张,柔和的触感,拿在手上就有一种庄重感和珍藏的欲望。而且,全书的插图或配图(如果存在的话,此处需脑补作者为体现地域特色而做的装饰性插图)都恰到好处,它们不是对文字的简单复述,而是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烘托了整体的氛围。每次翻阅,都觉得是在享受一场视觉与文字的盛宴。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用和佐证方面做得非常严谨,虽然表面上是轻松的阅读体验,但背后可见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扎实的田野调查成果。这让这本书既有文学的温度,又不失专业的厚度,实现了完美的平衡。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同类书籍容易陷入的“学院派的干燥”和“民间记录的零散”,做到了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的价值。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交流方式,其实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文化密码。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记录下了这些稍纵即逝的语言片段。我甚至开始在自己的日常对话中,有意识地去捕捉那些带有地域特色的表达,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语言素材库。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言研究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生动的社会风情画卷,通过声音和词汇的变迁,勾勒出了一个群体的情感脉络和历史变迁的轨迹。它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它鼓励读者去关注脚下这片土地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慢慢冲刷掉的独特声音。对于任何一个热爱本土文化和语言现象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真是绝妙,那种复古的字体搭配着水墨晕染的背景,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那个充满故事感的年代。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寻常的词汇和短语,以如此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的。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那些久违的乡音似乎就在耳边回荡。特别是那些关于食物和日常生活的描写,简直是活灵活现,让我仿佛能闻到热气腾腾的早茶香,感受到邻里间那份淳朴的热情。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语言学著作难以企及的。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语言,更是在保存一种文化记忆,一种生活方式的投影。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行文流畅,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处处蕴含着深意。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矫揉造作的叙事方式,平实中透着真诚,让人倍感亲切。这本书的排版也很用心,字里行间留白的艺术处理,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呼吸感,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对文字力量的重新审视。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分类法,而是像一首散文诗,自然地从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这种结构上的自由,反而让内容的表达更加富有张力。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心打磨的句子,感受其中蕴含的韵律美。作者似乎很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将新旧观念、城市与乡村的语言差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文本的层次感非常丰富。读完一章,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个篇章会带我走向何方。这本书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文学审美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倾听,如何去感受语言背后的情感温度。那些看似简单的词汇,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惊人的生命力,这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