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由绪论、表格数据、附录三个部分构成。其中,表格数据的《清理编号订正表》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清理编号订正表》列出清理记录所有记载,并与笔者对相关简的考察记录进行比较和核实,据以订正清理记录所见2071枚简的清理编号,相关订正工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表格数据中除上述《清理编号订正表》之外还列出《错号分布表》、《错号对照表》、《残简号对照表》。多数错号呈现出较有规律性的几种组合,《错号分布表》则对错号的出现情况进行整理和概括。《错号对照表》和《残简号对照表》将《岳麓书院藏秦简(壹/贰/叁)》所见错号制成一览表,一并供读者参考。绪论对清理编号与出土信息的关联、清理记录的描写术语以及错号规律性等现象进行综合性讨论,为简号与出土信息复原研究的新方法论做出导论。最后,附录对笔者曾经整理的《岳麓书院藏秦简(叁)》做一些补充,所讨论的问题多数是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所发现或意识到的。附录细分四小节,即《〈岳麓书院藏秦简(叁)〉校勘记》、《〈岳麓书院藏秦简(叁)〉几点补充说明》、《〈为狱等状四种〉标题简“状”字字解订正——兼论秦代文官参考书类“状”与“式”》、《〈为狱等状四种〉标题简“奏”字字解订正——兼论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题名问题》。
陶安,德国人,日本国立京都大学法学博士,现任职於东京外国语大学亚洲非洲语言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发表多部专着及几十篇论文,承担多项科研项目:日本教育部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法典形成史研究”“中国古文字偏旁体系研究”“中国文书行政制度形成研究”,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共同研究项目“中国古代简牍之跨越领域研究”“里耶秦简与西北汉简所见秦汉之间的继承与变革一一中国古代简牍之跨越领域研究(2)”等。
绪论:出土信息、文本复原与岳麓秦简的简号问题
一、出土信息的学术价值
二、岳麓秦简的出土信息与简号
三、简况描写术语
四、错号类别——简位问题
五、错号类别——简数问题
六、调号标准与规律性原则
七、複合型错位与错号原因
八、残简的编号情况
九、结语
第一部分 岳麓秦简简号订正表
表一 简况对照表
凡例
简况对照表
表二 错号分佈表
凡例
错号分佈表
表三 新旧简号对照表
凡例
表三:1《二十七年质日》
表三:2《三十四年质日》
表三:3《三十五年质日》
表三:4《为吏治官及黔首》
表三:5《占梦书》
表三:6《数》
表三:7《为狱等状四种》
表四残简号对照表
凡例
表四:1《二十七年质日》
表四:2《三十五年质日》
表四:3《为吏治官及黔首》
表四:4《占梦书》
表四:5《数》
第二部分 岳麓秦简〈为狱等状四种〉复原研究论考
第一章 《岳麓书院藏秦简(叁)》校勘记
一、简02l遗漏残片
二、简049遗漏残片
三、简094(2)遗漏简
四、简117遗漏残片
五、简153“者”字
六、简155遗漏残片
七、简158“燕”字
八、简168注释失妥
九、简189“泉”字
十、简218“忧”字
十一、简243(2)遗漏简
十二、简243(3)遗漏简
十三、简244(2)遗漏简
十四、简244(3)遗漏简
十五、简245的归属问题和《绾等畏奂还定案》的文书类别
附表一 第四类《绾等畏奂还走案》文书层次表
附表二 第四类《绾等畏奂还走案》语译
附表三 第四类卷册结构表
第二章 《为狱等状四种》编联方式的几点补充说明
一、简095的归属问题
二、简工53的归属问题
小结
第三章 《为狱等状四种》标题简“状”字字解订正
——兼论秦代文官参考书类“状”与“式
一、问题所在
二、“文书”说之谬
三、“情状”义项的边缘
四、“状”与“式
第四章 《为狱等状四种》标题简“奏”字字解订正
——兼论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题名问题
一、问题所在
二、《奏谳书》与《为狱等状》标题“奏”字之不同
三、公文书的基本体式
四、“奏”在公文书中的位置
五、“奏书”之说不成立
六、《奏谳书》标题之“奏”字
七、《为狱等状》标题之“奏”字
后记
这本书的图版部分,绝对是其价值的有力佐证。那些高清的竹简摹写图和拓片对比图,质量高得惊人,每一个细节都纤毫毕现。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找到一些早期影印本的资料,与书中提供的这些精细制图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重新校勘和绘制这些图像,确保了所有引用的原始材料都处于最清晰、最可信的状态。这种对基础资料的极致追求,是学术研究的基石,也是这本书区别于许多粗制滥造的“速成”读物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些图版,我仿佛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当年刻手留下的刀痕和气息,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远非简单的文字描述所能替代。
评分我对其中对于楚系文字发展脉络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作者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将这些出土文献仅仅视为孤立的材料,而是试图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中古文字演变史的框架中去考察。那种跨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本的比较分析,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宏观视野。尤其是他对几个关键异体字的演变路径的推导,逻辑链条异常紧密,每一步的论证都建立在前文扎实的材料基础上,让人感觉仿佛跟随作者的手,一步步地走在历史的迷雾中,最终拨云见日。这种论证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不再是枯燥的罗列,而是一种智力上的探索和发现。读到某些关键的释读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学术阅读中难得的享受。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和研究范式,对于未来所有从事秦汉史及文字学研究的人来说,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文白夹杂,古韵盎然,但又不失现代学术的锐利。它不是那种人云亦云、重复前人观点的作品,处处都能看到作者独到的洞察和大胆的假设。特别是在处理一些争议性极大的篇章断句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没有强行给出唯一的定论,而是详尽地列出正反双方的论据,然后给出自己倾向性的判断,并说明其理由。这种“兼听则明”的叙事策略,使得即便是持不同意见的读者,也能心平气和地进行思考,而不是感到被说服或被排斥。这种对话式的写作,真正体现了学术的活力所在,它邀请读者共同参与到对历史真相的重建过程中。这对于我们这些渴望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心思,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作为一本学术专著的分量,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疏朗有致,这对于阅读大量古文字和复杂图表的研究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展现出的那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直接切入核心问题,清晰地勾勒出当前研究的困境和本书试图开辟的新路径。那种对史料的敬畏和对学术规范的恪守,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对作者的专业素养深信不疑。尤其是对早期竹简整理和缀合难点的梳理,条分缕析,哪怕是对这领域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工作量和付出的心血。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外部呈现,已经为一场深入的学术旅程做好了充分的铺垫,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下一页。
评分读完后留下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既有知识被极大充实的满足感,又有一种对已往认知被颠覆的震撼感。本书在某几处对传统史料的重新定位,特别是对一些看似边缘的简文的重新解读,直接动摇了过去几十年学界的一些既定成说。这种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深厚的学力支撑,是令人敬佩的。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许多我们曾以为是“常识”的东西,并开始用更审慎的目光去对待那些流传已久的概念。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会在相关领域内引发一轮新的、更为深入的辩论和研究热潮。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起点,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充满希望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