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列车:西伯利亚铁路大旅行

红色列车:西伯利亚铁路大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怡平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铁路旅行
  • 西伯利亚
  • 俄罗斯
  • 文化
  • 历史
  • 探险
  • 纪实文学
  • 游记
  • 自然风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57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81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海参崴机场的行李乌龙事件
  开启亚欧大陆45天惊险旅程
  人人口中那个“能活着回来就不错”的国家
  究竟暗藏什么样的未知风景
  一个勇闯俄罗斯的单身女子
  一段走过历史、看尽世事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带你一探冰封大地上的万紫千红……
  台湾作家彭怡平从西伯利亚最东端的海参崴,沿悠长辽远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漫游至俄罗斯最西端圣彼得堡。在45天的旅途里,一路邂逅荒凉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的绝美风景,亲临文人流放地、冒险家的乐园,以及神秘的布里亚特族人。
  《红色列车:西伯利亚铁路大旅行》以日记体的文字加照片,以台湾女子特有的慢声细气讲述了作者在俄罗斯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她到过黑市、最普通的寻常百姓家,结识了100多个俄罗斯人,体验莫斯科地下铁,经历旅伴被捕事件,欣赏俄罗斯人挚爱的歌剧、芭蕾舞剧。她将45天的旅行以朴实无华的文字汇集成本书,诚心诚意地与大家共同分享俄罗斯的“宝藏”。

内容简介

  《红色列车:西利利亚铁路大旅行》作者彭怡平女士于本世纪之初,乘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由东(海参崴)至西(圣彼得堡),途经伯力、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叶卡特林堡、尼津?诺夫哥罗德、莫斯科,展开了一次为期四十五天的红色列车之旅。她以轻松灵活的写作方式、人情化的角度、亲切的笔触、生动的事例,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由东至西各地人民的风俗习性,也使读者们对俄罗斯各地风情有所更深入了解。

作者简介

  彭怡平,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巴黎索尔本第一大学电影电视系博士候选人结业。通晓法、日、英、德、拉丁文,是个热爱电影、欣赏艺术、崇尚旅行、喜爱美食与音乐的“生活艺术家”、专业影评人、旅游文学作家与文化评论者。专攻剧本、纪录片拍摄与电影艺术的研究,对日本文化与法国文化做过深入的探索,发表专书数本与专文数篇,探讨日法文化。应邀至日本京都现代艺术Gallery Sowaka以日文举办专题演讲。应邀至法国里昂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举办摄影个展,出席台湾电影专题圆桌会议。与Epson及ttoopp合作,于2009年11月底将作品以线上摄影艺廊方式永久展出。应Nikon School之邀,成为旗下第一位女性专任讲师,自2010年4月起,开办女性摄影系列课程。巴黎国际专业摄影艺廊Hautefeuille旗下长驻艺术家。结合电影与美食的《Marianne的橱柜》在300多名候选者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法国Esec电影学院1995年度最佳短片剧本奖。《名厨的画像》荣获1998年12月诚品选书。《巴黎?夜?爵士——Jazz Club in Paris since 1917》荣获法国2002年度艺术家奖金。《她的故事》被法国《Marie Claire》评为2006~2007年度最佳报导,书中摄影作品荣获2008年第四届TIVAC365传统摄影奖入围。

目录

推荐序 003
作者序 004
台北→首尔 011
出发前 012
首尔 014
首尔→海参崴 017
抵达海参崴机场 018
俄罗斯冰山美人 019
下榻海参崴大饭店 020
远东的一扇窗口 024
“俄罗斯大街”诞生 026
TOYOTA,我爱你! 032
十二点的鸣炮声 034
幽灵船与博物馆 036
中国海军节 037
星期五的婚礼 037
塔丽娜 039
地方历史博物馆 041
周末海岸处处惊喜 042
“单身”日本女子 044
消失的七小时 046
寄放行李的智能 047
传统市场应有尽有 048
街头西施 050
“海洋6号”驶往伯力 051
巧遇俄罗斯公务员 054
番茄沙拉二十年如一日 056
跑单帮的中国商人 057
海参崴→伯力 061
抵达伯力 062
又见小豪 063
寻找俄罗斯早餐店 064
海滩的一天 066
中日俄关系亦敌亦友 068
红糖圆面饼救命干粮 071
黑市换钱 072
来自台湾的一封mail 075
品尝地道俄罗斯美食 076
一百卢布买四个人的命 081
送别 083
三天两夜的火车之旅 085
俄罗斯妈妈 087
范伦蒂娜与奥尔佳 089
小站风情 091
伯力→乌兰乌德 095
少了下半身的列宁像 096
玛莉安与乔瑟夫 099
伊法尔金斯克佛寺 105
遇见达丽玛 109
与大学生们烛光晚餐 110
橘色8号公车 114
三十分钟一杯果汁 120
最后一首探戈 121
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 125
达丽玛回家 126
东方巴黎 127
浴火重生 129
网络咖啡厅前景看好 132
餐餐以“克”为准 136
如奶油蛋糕般的电影院 140
安加拉河风光 142
真假美钞 145
马路惊魂记 146
贝加尔湖传奇 148
欧穆尔鱼的美味 151
不用钉子的木造建筑 153
付钱是理所当然 155
佛考斯基之家 156
难忘的晚餐 159
纪念碑旁站岗的孩童 165
登上教堂的钟楼 166
体验头等车厢 167
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 169
新西伯利亚大饭店 170
2000年的第一场大雪 172
现代化大城市 173
两个免费的塑料袋 175
芭蕾舞歌剧院的奇迹 176
四十六卢布歌剧 177
小乞儿 179
圣尼古拉小教堂 180
一把塑料咖啡汤匙 181
全世界最大的甜点皇后 181
修理相机 183
时钟快转一小时 186
恐怖分子就在隔壁 188
新西伯利亚→叶卡特林堡 193
著名的康士坦丁先生 194
莫斯科银行门上的大洞 197
幸福的Danone水蜜桃优格 198
乞丐食堂 199
Where is your passport? 204
诡异的一晚 205
城市个性复杂多元 207
拉斯托杰夫·卡林特诺夫豪宅鬼影重重 210
伊莎贝尔小教堂 210
末代沙皇罗曼诺夫家族尸骸之谜 212
巧遇经国先生的故知 213
康士坦丁先生送别 215
四等车厢无缘一见 216
叶卡特林堡→尼津·诺夫哥罗德 219
劫后余生的工业城 220
宠物天堂 222
发不出饷的政府 222
来自克里姆林的两颗苹果 223
布拉格重现俄罗斯 227
土拉茶壶意义不凡 227
手工艺品结合生活与艺术 228
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229
奇怪的陌生人 230
想不想成为共产党? 231
贩夫走卒皆是“戏剧通” 232
尼津·诺夫哥罗德→莫斯科 237
豪华一号列车 238
莫斯科地下铁惊瑰记 241
一点也不中国的“中国城” 243
媒体与出版 247
街头画家的遗憾 249
波修瓦剧院一票难求 250
三温暖事件 252
一百卢布买回自由 255
克里姆林宫的乞儿 257
红场上的秘密警察 258
战争与和平 259
美丽广场或死人广场 261
前进克里姆林 263
宗教与政治 264
波修瓦剧院的观众难为 268
美食与艺术的飨宴 269
莫斯科人永恒的恋人 270
处处是“普希金博物馆” 271
托尔斯泰的故居 273
“特列季亚科夫画廊”令人感受深刻 275
莫斯科→圣彼得堡 277
旅程最后的惊喜 278
普希金的最后一杯咖啡 283
《白夜》桥畔巧遇沙皇 285
鱼子酱的秘密 288
因为你是外国人! 290
剧场外的乞丐家庭 294
寻找“基辅炸鸡” 296
卖邮票的聋哑男子 297
沙皇的菜单 300
我爱面包 300
圣彼得堡→莫斯科 303
莫斯科机场惊魂记 304
海参崴的一日 307
结语 311

前言/序言

  揭开俄罗斯神秘面纱
  作者序
  研读近代史时,我发现西伯利亚大铁路中的“中东路”一段,自修筑初期,即有中国人参与,却以寥寥数笔带过。几世纪以来,西伯利亚更成为一些被放逐的文学家、追逐刺激的冒险家、少数民族、革命军人、恐怖分子、投机商人、作奸犯科者集聚一堂的诺亚方舟。苏联解体后的西伯利亚是怎样的光景?这一切一切,都勾引起我强烈的好奇心。
  从海参崴机场的行李托运乌龙事件开始,在步步惊险的火车之旅中,我巧遇跑单帮的中国商人。在他的引介之下,我得以一窥黑市交易、中国苦力在此地的生活风貌,并了解KGB 与商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在乌兰乌德,我巧遇这趟旅程中最重要的旅伴达丽玛。通过这位十九岁的布族少女,我得以一窥布族人民生活以及宗教信仰。一份来自恐怖分子的神秘礼物,引起整个车厢的恐慌;一趟莫斯科地下铁,道尽大都会的冷漠;达丽玛意外被捕;洗一趟三温暖几乎送了小命;我的长镜头被视为加农炮。好不容易结束了这趟为期四十五天的红色列车之旅,却从机场check-in开始,就遇到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刁难:先是被迫托运相机背包,付出天价的行李超重费,不但金钱损失惨重,接着还被海关人员指控为非法入境,遭到强行扣留,差一点儿永远也回不来。在这个人人口中“能活着回来就不错”的“禁地”里,我时时保持高度的警戒心,也希望经由人文、艺术、历史、生活等不同的面相,逐步揭开这个谜一般的国家不为人知的秘密。
  另一方面,这本书的制作过程有如跟火车赛跑,窗外的风景虽不是始终美好,但是却始终让人期盼!如何通过文字与影像,让从未去过俄罗斯的读者,对这个遥远而苍白的国度的真实风貌有所了解,成了最艰困的难题。我尝试在本书中以Train-Movie的形式,将一幕幕旅程中的风土人情,以历史的宏观角度展现,并将我所见、所思、所感详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希望借由此方式,能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如亲身前往俄罗斯做一趟深度旅行。
  很可惜,本书第一次出版时,未经过我同意,内文被删剪了最精彩的三分之一,使得不少读者在阅读时感觉不知其所以。关于此事,我一直深感遗憾。经由我锲而不舍的努力,也特别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先生的鼎力支持,中央编译出版社岑红女士的大力推荐,长久以来的合作伙伴梦想家分社社长张维军先生与责任编辑廖晓莹女士的不遗余力,以及出版社上下全体工作人员的支持,此书终于全文刊出。如果这本书有一万个失败的理由,归咎于我的种种过失;如果这本书有任何一处成功,我必须说: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与坚持。最后,我还要谢谢杨大哥以及在俄罗斯巧遇的所有朋友。这本书,因为你们,才
  得以存在!我将此书献给你们!
  2014 年11 月于台北风雅堂
  波修瓦剧院的观众难为
  同样都是改编自普希金脍炙人口的诗作——前者为柴可夫斯基编曲之三幕歌剧《永恒的恋人》(Evgeniy Onegin );后者为葛林卡(Glinka )编曲的五幕芭蕾《卢斯兰与陆得米菈》(Russlan & Ludmila )——布景皆奢侈豪华,故事高潮迭起。但是,在美丽的“波修瓦剧院”观赏歌舞剧的经历,从一开始就苦不堪言。
  达丽玛虽然还没看过“波修瓦剧院”的演出,但已为能够参与盛会而兴奋不已!虽然离开演只剩半个小时不到,达丽玛却坚持先在剧院门口拍照留念,了却这桩心愿以后,才肯进入其中。
  我们的穿着打扮实在不像是听歌剧的观众——牛仔裤、运动外套,以及笨重的摄影器材背包——反倒像是刚刚登山露营回来的童子军,全身上下灰头土脸。达丽玛先到化妆间内仔细地梳理头发,整理仪容,直到令她最满意的状态,才开始找座位。一问之下却发现,我们花两百卢布购买的戏票,竟然在剧院的最顶端——四楼!在管理各楼层的老太太们此起彼落的“Up!Up!”声中,我们努力地向上爬。楼梯好似永无止境的险坡,每踩一阶就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等到我们抵达顶端的时候,我的看戏热忱已经消失了一大半。
  进场前,我惯常地会购买节目单。四楼兜售节目单的老太太看到我,竟然不肯卖,手指着楼梯间说:“一楼!”我望着她手中捧着厚厚一叠节目单,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她如此小气,连一份节目单也不愿意卖给我,反而坚持要我回一楼?刚刚买完节目单,耳边又传来老太太叫卖的声音:“俄罗斯节目单,三十卢布。”这会儿我才了解,连歌剧院内都分成俄罗斯与外国两种价格,英文节目单的价格为五十卢布。
  我又辛苦地爬至四楼,在寄物处放置了我的背包与大衣,以十卢布租借了一只望远镜后,终于一切就绪!兴高采烈地准备回座位观赏演出,一开门,发现里头挤满了学童。他们埋怨所在的位置让他们无法看到整个舞台演出,从开演到结束一直吵闹不休,有些孩子在演出期间从这头移位到另一头,或者干脆站起来欣赏表演,好似旁若无人!
  我的位置完全看不到舞台,为了欣赏演出,我只好在中央走道上站着看。等到第一幕结束时,我的两条腿酸痛不已,根本无法再站起来。
  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为了看到演出,只好将上身尽量向前倾斜,还得不时随着演员的移位跟着调整姿势。坐在我身后的两位老妇人见状,不断地以英文要求我:“Sit down !Sit down!”
  但是,我一按照她们的吩咐“Sit down ”,我就完全看不到舞台,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之下,勉为其难地欣赏完这场实在不怎么样的表演。
  美食与艺术的飨宴
  相较于名气响彻云霄的“波修瓦剧院”,外形与内部陈设简单朴实的“克里姆林宫”的“克里姆林芭蕾舞团”演出,不但让我惊艳,以五十卢布直接在售票亭轻松地买到前段中间的位置,免去奔波之苦,又没有视野上的困扰。
  中场休息的二十分钟时间里,观众如潮水般、不约而同地涌向顶楼,好奇之下,我也加入人群之中,搭着手扶电梯来到最高楼层。
  一百多坪的大厅一隅,摆设了好几排铺设了白色桌布的长条桌,长条桌上摆满了各式三明治,有salami 香肠、烟熏鲑鱼、鲑鱼子、起士、熏鱼片等不同口味。除此以外,乌拉山式的陶器烘烤菜肴、让人垂涎的各式各样的小点心、五颜六色的鸡尾酒、香槟、饮料,让沉醉于心灵艺术飨宴的莫斯科人,这会儿变成饥肠辘辘的老饕。
  高耸的金字塔陈列架上的食物,转眼间被一扫而空!人们心满意足地享用美食带来的感官快乐之后,再继续欣赏表演,如此浩大的美食party与艺术表演的接龙,随着演出幕次的多寡而有所增减,但是莫斯科人对于芭蕾舞与美食的热情始终不减。
  莫斯科人永恒的恋人
  自1673年沙皇亚力西斯从意大利及法国引进宫廷芭蕾,经几世纪的耕耘,芭蕾舞已成为俄罗斯的国家艺术。就算在苏联时期,芭蕾舞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也不曾动摇,反而更为神圣不可侵犯。
  莫斯科的剧院多达五十多座,其中还不包括小剧场。这五十多个剧院都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每间剧院都拥有一批与剧院的生存休戚相关的文化界巨擘与艺术巨星。观众在剧院看到的不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还有这个剧院的历史。
  或许因为如此,莫斯科人对于芭蕾舞的热爱不仅止于欣赏演出,还反映于专门探讨芭蕾舞历史与艺术风格的《芭蕾舞》(Ballet)杂志,以及,莫斯科人对于首席舞者的崇拜。
  他们耗资费时地搜集首席舞者的演出剧照,以芭蕾名伶为主角所印制的精美年历、明信片,以及历年来演出的节目单等,并且将它们小心地保存起来,唯恐有一丝一毫的损伤。
  如今,老一辈的芭蕾舞伶纷纷从幕前隐身到幕后,为了培育新人而继续努力。然而,她们的光芒却并未因此而黯淡下来。前一阵子,俄罗斯首席芭蕾舞伶玛雅为了庆祝七十五岁的生日,特地在“波修瓦剧院”展开难得一见的盛大的演出。俄罗斯政界名流以及文化艺术界人士都纷纷赶来欣赏这一场难得一见的演出。由此可见,莫斯科人心中对永恒的恋人的炽爱,绝不会因时间而有任何改变。
  处处是“普希金博物馆”
  莫斯科人对于艺术的热爱不仅限于芭蕾。这个古老的国度上诞生了数名文学巨人,他们生前以先知般的蹄声,震动冰封大地,经由美丽的文学史诗在贫瘠的大地上开出一片鸟语花香。他们代表俄罗斯人的良知,为千千万万个苦痛的灵魂呐喊!寻求希望!他们的话语变成永恒存在的真理,尽管身躯已灭,却精神长在!
  因文学家的地位在俄罗斯如此崇高,人们将这些文学家生前住过的房子开放为博物馆,供世人瞻仰。里面的一草一木被小心地保存下来,每天有专人打扫清洁,但绝不移动一桌一椅,仿佛作家依旧生活在其中。
  他们生前的小屋林立在俄罗斯各处,成为世人争相前来膜拜的文学朝圣地。但是,当我参观了作家小屋中的陈设后,却发现不少都是空有其表!
  最让我感到奇怪的,莫过于各地都有以普希金这位抒情诗人的住家改建而成的“普希金博物馆”。其中不乏普希金仅仅住过两三个月的豪宅大院,但是,没有一间让我感觉到作家的个性与灵魂,反而感受到暴发户的俗烂品味。
  在所有的“普希金博物馆”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位于街头画家与冰淇淋烤肉店云集的“阿尔巴特街”(Arbat)上的“普希金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将近一两百幅人物素描画。据馆员的解释,这些名人都是普希金的好友,书架里摆满了普希金珍藏的穿线精装的法文书籍,柜子里尽是他的私人收藏品,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未完成的手稿,再加上一堆穷奢极侈的家具,无怪乎普希金生前负债累累!
  更妙的是,我居然在普希金家的大厅上,同时发现了两幅美女图!一幅为他的妻子纳塔丽(Nathalie Gontacharova),另一幅为当时社交界与纳塔丽齐名的大美女。两人的风格完全不同,前者温柔婉约,后者充满野性魅力,都是让男人致命的典型美女。事实证明,新婚没多久后,普希金为了捍卫妻子的名誉而死于决斗。令我百思不解的是,普希金如何能够在自家住宅内,在妻子的面前,悬挂另一位大美女的画像?而且,据说,两人生前还是死对头。
  相较于“普希金博物馆”的豪华烦琐,托尔斯泰的故居给我的感觉就显得平易近人得多!
  托尔斯泰的故居
  坐落于偏僻的Lva Tolstogo街内的“托尔斯泰博物馆”,为托尔斯泰1895年至1901年间的住所。这座外观朴实、充满田园风味的庄园,位居喧嚣的莫斯科市中心,与四周高耸的都市建筑显得格格不入,却凸显托尔斯泰喜欢遗世独立的孤高性格。
  从低矮的栅栏门进入后,循着小径,随即来到一栋黄土色的木屋。这儿是托尔斯泰与妻子儿女,以及几位仆人平日居住、接待访客、研读写作的地方。从屋内陈设的家具摆设,可见托尔斯泰性喜俭朴劳动的生活,除了日常用品之外,屋内没有一件奢华的装饰品以及多余的家具。
  每天清晨,他到屋外的院子里砍柴,再搬运到工作室,自己生火;并且自后院的井里汲水,以手推车将上吨重、约十桶的水,运进厨房及马房,供家事洗涤之用;晚餐后,他固定到工作室来,为家人朋友制作靴子及鞋子;他为女儿制作的靴子,至今还放置于工作台上。
  除了体力的劳动之外,托尔斯泰还喜欢在房子周围的巷子里慢跑,骑马,遛狗,在种满玫瑰的院子里散步,或在家中以哑铃锻炼肌肉。六十七岁那年,他学会骑脚踏车,并且深深地迷上这种运动。冬天一到,托尔斯泰便与孩子们玩滑雪,并且在结冰的院子里溜冰。他深信:唯有实行简朴的生活、体力劳动,思考、沟通以及手工艺,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人格。
  每天早上九点,他固定坐在面对庭院的书桌前,伏案埋首写作到下午三点才停。其间,院子里传来的儿童嬉戏声、屋内佣人打扫烹饪的杂音,完全不影响他写作的情绪。患有近视的托尔斯泰,从不愿戴眼镜。为了让头尽量靠近纸张,他将椅子脚截短到适合的高度,好让他写作时椅子的高度能与桌面等齐。若是脚酸了,他就来到靠近桌边的立桌,继续站着写作。
  如果纸张用完了,他便抓起桌上任何一张信纸、账单,或者废纸,利用空白的地方继续写作。如果对写的内容不满意,删改的次数一天高达二十多次,几乎是全部重写!有时为了一个同义字的修改、语气的转折,在书桌前花费数小时修改,直改到满意为止。但是,一旦出版以后,他绝不再多看一眼,因为,他永远认为那不够好!
  托尔斯泰在这张只摆设了酒红色的笔架、孔雀石的墨水台、木头文碇、信函盒、两只铜烛台、一堆报纸与纸夹的木头书桌上,陆续地完成了几篇探讨教会,指责私有财产与国家主义,提倡禁止肉欲,以及讨论艺术的论文著作。期间,他完成其一生的第三部代表作《复活》,并且在妻子苏菲亚的帮助之下,陆续以书籍的形式流传。
  在莫斯科这段期间,托尔斯泰成为素食主义与绝对的禁酒、禁烟主义者,穿着白色宽松的麻布服以及粗糙的鞋子,以大麦或燕麦粥度日。
  这个家中无处不是女主人苏菲亚的影子。她是支撑起整个家的灵魂人物,无时无刻不为了保持家庭温馨的气氛而努力。另一方面,她也是托尔斯泰最佳的秘书,帮他校对、读稿,甚至负起排版印刷的职责。然而,在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克莱采奏鸣曲》中,却透露出他与妻子之间长达数十年的痛苦婚姻,以及早年受肉欲引诱的外遇经历,成为至今令我不解的谜题。
  在托尔斯泰的七个孩子当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画家女儿塔亚娜(Tatyana)。早年,她义无反顾地追随父亲的简朴生活,一段时间后坦承“对我而言,简朴的生活实在太困难”,转而专心致力于绘画。
  她的绘画颜色强烈大胆,与托尔斯泰晚年所倡导的节约与简朴的生活似乎格格不入。但是,她的存在,却成为吸引文人艺术家来此的重要原因。她为这些访友留下一幅幅素描,并在访客离去前,要求他们在一块黑布上留下粉笔签名。其后,她以银线与毛线绣出字样,并将这块神奇而有纪念价值的桌布铺在圆桌上,与墙壁上琳琅满目的人物肖像相互呼应,成为托尔斯泰故居中,最有特色的房间之一。
  参观托尔斯泰故居的过程中,我不但感觉到他的性格,也感受到他所追求的人生,以及曾经活在这栋屋子里的每一位人物的个性与思维。若不是亲眼目睹,真的很难相信世上存在着一间如此的作家博物馆,仿佛作家仍活在其中,并现身告诉我他的人生故事,以及其家人的故事。
  临去前,我忍不住拿起相机拍照留念,却被门口售票亭的老太太尖叫着喝止:“你拿的
  是摄影机!禁止摄影!”
  达丽玛和颜悦色地告诉老太太:“这不是摄影机,是照相机。”
  但是老太太依然故我地大叫着:“不准摄影!”
  我拍完托尔斯泰故居的外观,沉默地离开。
  ……


红色列车:西伯利亚铁路大旅行 序曲:驶向远方的召唤 冰原的沉默,森林的低语,以及历史长河的奔涌,共同编织出西伯利亚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它以其无与伦比的辽阔、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跌宕起伏的历史,无数次撩拨着人类探索的神经。而贯穿其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更是一条连接着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梦想与现实的钢铁动脉。这并非简单的交通线路,而是文明的交汇点,是冒险的起点,是心灵涤荡的旅程。 《红色列车:西伯利亚铁路大旅行》并非仅仅是一本游记,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体验,一次对人类耐力、勇气和对未知世界渴望的致敬。它捕捉了那些在漫漫旅途中可能被忽略的细节,那些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的壮丽与沧桑。作者以饱含情感却又不失客观的笔触,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段史诗般的旅程,感受从莫斯科的起点,一路向东,穿越七个时区,直至太平洋之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浩瀚与震撼。 第一章:莫斯科的启程,历史的回响 旅程始于莫斯科,这座承载着俄罗斯民族千年荣耀与苦难的城市。在雄伟的克里姆林宫阴影下,在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绚烂的穹顶旁,作者勾勒出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从红场上弥漫的历史气息,到莫斯科河畔宁静的夜晚,一切都为即将开始的远征注入了庄重与期待。 书中详细描绘了登上“红色列车”的那一刻。并非指代某一种特定的列车,而是泛指那些承载着无数梦想,驶向西伯利亚的列车。这里的“红色”,不仅仅是车身可能存在的颜色,更象征着一种时代的烙印,一种革命的激情,一种对未来的不懈追求。作者细致地描述了车厢内部的陈设,从舒适的铺位,到餐车里飘出的浓郁咖啡香,再到观察窗外日新月异的风景,都将读者从现实的喧嚣中抽离,置身于旅途的沉静之中。 关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历史,书中并非枯燥的陈述,而是穿插在旅途的叙述中。那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由成千上万的劳工(包括战俘)用血泪铸就的钢铁轨道,其背后蕴含的巨大牺牲和坚韧意志,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每当列车呼啸而过,飞驰在无垠的土地上,那些被遗忘的工人和工程师的名字,仿佛在风中低语,诉说着他们的不屈与贡献。 第二章:乌拉尔的边界,欧亚的交融 穿越了东欧平原的辽阔,列车便来到了欧亚大陆的地理分界线——乌拉尔山脉。这里是地理上的里程碑,也是文化上的交汇点。书中详细描绘了从列车窗户望出去的乌拉尔山景,虽然不如阿尔卑斯山般巍峨壮丽,却自有其苍劲朴实之美。山峦连绵,森林茂密,偶尔掠过的村庄,如同镶嵌在绿色地毯上的宝石,诉说着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的过往。 在这里,作者探讨了乌拉尔地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作为俄罗斯工业的摇篮,这里留下了苏联时期工业化的深刻印记。废弃的厂房,锈迹斑斑的机械,以及那些仍在运转的巨大工厂,共同构成了这片区域独特的景观。它们既是曾经辉煌的见证,也是时代变迁的无声诉说。 书中还细致地描绘了与车上其他乘客的互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们,因为这条铁路而聚集在一起。他们分享着各自的故事,交流着对旅途的感受,也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有经验丰富的旅行者,有初次踏足这片土地的年轻人,有探寻家族历史的寻根者,也有怀揣着文学梦想的作家。这些生动的人物群像,为冰冷的旅途增添了温暖的人情味。 第三章:西伯利亚的心脏,森林的呼唤 当列车继续向东,我们便真正进入了西伯利亚的心脏地带。这里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森林——泰加林。在书中,泰加林不再只是地理名词,而是成为了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一种原始而野性的力量。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森林的无边无际,墨绿色的松树、冷杉、白桦树层层叠叠,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书中详细描述了列车穿越西伯利亚腹地时的景色变化。从初春的嫩绿,到盛夏的浓密,再到深秋的金黄,每一季的泰加林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白雪皑皑的冬季,森林更是化身为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寂静而神秘。作者通过观察窗外的景象,捕捉了野生动物的身影,聆听了风穿过树冠发出的低语,感受到了大自然强大的生命力和宁静的力量。 关于西伯利亚的地貌,书中穿插了对贝加尔湖的描述。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深的淡水湖,贝加尔湖以其澄澈的湖水、奇特的生态系统和神圣的传说,吸引着无数目光。作者描绘了列车沿湖行驶的景象,湖水的湛蓝与岸边的绿意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湖边的居民,朴实而热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之美。 第四章:古老的文明,新的故事 西伯利亚不仅仅是森林与湖泊,它同样孕育着古老的文明和多元的文化。在书中,作者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散布在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村庄。比如伊尔库茨克,这座拥有“西伯利亚的巴黎”之称的城市,其木质结构的古老建筑,弥漫着浓郁的俄罗斯帝国时期气息。作者细致地描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遗迹,以及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的日常生活。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西伯利亚的原住民文化。萨满教的神秘仪式,布里亚特人的热情好客,以及当地人世代相传的传说故事,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些古老的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依然顽强地生存着,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更为深邃的文化底蕴。 列车上的生活,本身也构成了一段故事。作者细致地描写了车厢里的日常,从清晨的火车广播,到午餐时与餐车服务员的交流,再到夜晚在铺位上听着火车有节奏的轰鸣声入睡。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却构成了旅行中最真实、最动人的部分,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旅途的韵味。 第五章:远东的召唤,太平洋的拥抱 随着列车继续向东,景色逐渐变得开阔,也开始显露出海洋的气息。最终,我们抵达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这座滨海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 书中详细描绘了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风光。陡峭的山坡上林立着色彩斑斓的建筑,金角湾的海湾里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远处的桥梁横跨海面,连接着陆地与海洋。作者描绘了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开放,它既有俄罗斯的传统风情,也吸收了亚洲的多元文化。 在这里,作者对整个旅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从出发时的满怀期待,到旅途中的种种经历,再到最终抵达的目的地,这段旅程不仅仅是对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钢铁巨龙,不仅连接了中国的东兴边境,俄罗斯的莫斯科,它更是一条心灵的通道,连接了人们对远方的憧憬,对历史的追溯,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尾声:旅途的回响,未来的憧憬 《红色列车:西伯利亚铁路大旅行》并非一本简单的旅行指南,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录下这段史诗般的旅程,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西伯利亚的壮丽与苍凉,体验人性的温暖与坚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旅行,不仅在于抵达远方,更在于沿途的风景,沿途的人,以及沿途那个逐渐蜕变的自己。 当列车停靠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站台上,当作者踏上坚实的土地,心中涌起的并非终结的失落,而是对这段旅程深深的眷恋,以及对未来探索的无限憧憬。因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故事,并非只存在于那些飞驰的列车和广袤的土地上,它更深刻地印刻在每一个踏上这段旅程的人心中,成为生命中一段不可磨灭的印记。而这本书,便是将这份印记,与读者一同分享,共同回味。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体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显示出作者非凡的文学功底。他非常擅长使用意象的并置与对比。比如,他会用冰冷、坚硬的钢铁轨道去映衬车厢内人物之间短暂却炽热的情感交流;或者用广袤无垠、似乎永无止境的冻土荒原,来反衬个体生命在宏大自然面前的脆弱与坚韧。他的句子结构多变,时而出现长句的排比,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氛围,如同列车全速前进时的轰鸣;时而又用极其精炼、近乎诗歌的短句来捕捉某一瞬间的灵光乍现。这种对节奏的精准把控,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且,作者的幽默感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不是那种外放的、哗众取宠的笑料,而是隐藏在观察和自嘲之中的那种淡淡的黑色幽默,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需要慢读细品,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韵味。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极其精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流水账式的记录方式,而是巧妙地将时间线打散、重组,让不同的片段以一种近乎蒙太奇的手法交织在一起。有时候,他会从一段漫长的颠簸中猛然跳跃到某次短暂的停靠,比如在某个偏远的小站,捕捉到一个转瞬即逝的画面——一个孩子追逐鸽子的身影,或是老旧站房上斑驳的标语。这种跳跃感,反而更贴合长途旅行本身的体验:记忆是碎片化的,情感是断续的,而真正深刻的感受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被唤醒的。更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对于“等待”这一主题的捕捉。漫长的等待,在铁路上是常态,他将这种物理上的等待,升华为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他没有抱怨,而是赋予了等待一种近乎仪式感的价值。这种对日常琐碎的提炼和升华,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既有旅行的轻盈,又蕴含了深刻的生命哲学。对于那些追求思想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能提供远超一般游记的阅读体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空间与自我边界的探索手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深红色调,配上粗粝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旅途的艰辛。我一翻开扉页,就被作者那种近乎虔诚的笔触所吸引了。他不仅仅是在记录行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土地和时间的对话。文字里充满了对沿途景色的细致描摹,无论是贝加尔湖畔那令人窒息的静谧,还是穿越乌拉尔山脉时那种令人心潮澎湃的壮阔,都被他用非常个人化的语言捕捉了下来。我特别喜欢其中描述的那些与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相遇。那些车厢里的故事,有退休的工程师,有背着吉他的流浪歌手,甚至有那些沉默寡言却眼神深邃的当地居民。他们的只言片语,如同散落在铁轨上的碎钻,折射出那个广袤国度复杂而迷人的社会切面。读起来,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被塞进了一个拥挤的软卧包厢,伴随着哐当哐当的节奏声,一同驶向未知的远方。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感,是许多旅游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作者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缓慢而富有哲思,时而又因突发事件而变得紧张刺激,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旅途世界。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化人类学非常感兴趣的读者,而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对地域文化的细腻观察。作者显然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他对所经过的每一个重要城市、每一个民族聚居地的历史背景、民间传说乃至饮食习惯,都有着比普通游客深得多、广得多的了解。例如,在描述某个西伯利亚小镇的木刻建筑时,他会不经意间引用一些当地的古老谚语来解释这些建筑的象征意义,这种文化解码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他笔下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煤烟、松脂和伏特加的味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未陷入那种刻板印象的描绘,他笔下的人物是立体的、矛盾的,既有质朴的一面,也有复杂的人性挣扎。这种基于尊重和平等的观察视角,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异域文化,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温暖。这本书不只是关于一条铁路,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严酷环境下构建并坚守自己独特生活方式的生动教材。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距离”和“时间流逝”的重新定义。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于用最快的速度跨越空间,却往往忽略了过程本身的意义。而作者通过这次慢速的铁道旅行,成功地对抗了现代性的焦虑。他让我们意识到,有些地方的美丽,必须用足够的时间去“酝酿”才能被完全感知。随着列车的缓慢推进,周遭的景色从欧洲式的田园风光,逐渐过渡到亚洲的针叶林带,这种缓慢的地理和气候变化,在时间上被拉长、被放大,从而让读者对“变化”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地理上的位移,更记录了作者内心深处坐标的移动。他似乎在旅途中卸下了很多现代生活的负担,重新校准了自己对“重要性”的排序。读完此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平静,仿佛自己的精神也随着那列红色的列车,抵达了一个更遥远、更宁静的内在站点。它提供了一种逃离日常、回归本真的精神路径,极其珍贵。

评分

红色列车:西伯利亚铁路大旅行 .

评分

红色列车:西伯利亚铁路大旅行 .

评分

没去过还不得看看啊。这么好滴路游书。

评分

没去过还不得看看啊。这么好滴路游书。

评分

内容丰富,配合精美图片阅读体验好

评分

评分

好评!

评分

想去旅行

评分

内容丰富,配合精美图片阅读体验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