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4
红色列车:西伯利亚铁路大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海参崴机场的行李乌龙事件
开启亚欧大陆45天惊险旅程
人人口中那个“能活着回来就不错”的国家
究竟暗藏什么样的未知风景
一个勇闯俄罗斯的单身女子
一段走过历史、看尽世事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带你一探冰封大地上的万紫千红……
台湾作家彭怡平从西伯利亚最东端的海参崴,沿悠长辽远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漫游至俄罗斯最西端圣彼得堡。在45天的旅途里,一路邂逅荒凉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的绝美风景,亲临文人流放地、冒险家的乐园,以及神秘的布里亚特族人。
《红色列车:西伯利亚铁路大旅行》以日记体的文字加照片,以台湾女子特有的慢声细气讲述了作者在俄罗斯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她到过黑市、最普通的寻常百姓家,结识了100多个俄罗斯人,体验莫斯科地下铁,经历旅伴被捕事件,欣赏俄罗斯人挚爱的歌剧、芭蕾舞剧。她将45天的旅行以朴实无华的文字汇集成本书,诚心诚意地与大家共同分享俄罗斯的“宝藏”。
《红色列车:西利利亚铁路大旅行》作者彭怡平女士于本世纪之初,乘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由东(海参崴)至西(圣彼得堡),途经伯力、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叶卡特林堡、尼津?诺夫哥罗德、莫斯科,展开了一次为期四十五天的红色列车之旅。她以轻松灵活的写作方式、人情化的角度、亲切的笔触、生动的事例,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由东至西各地人民的风俗习性,也使读者们对俄罗斯各地风情有所更深入了解。
彭怡平,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巴黎索尔本第一大学电影电视系博士候选人结业。通晓法、日、英、德、拉丁文,是个热爱电影、欣赏艺术、崇尚旅行、喜爱美食与音乐的“生活艺术家”、专业影评人、旅游文学作家与文化评论者。专攻剧本、纪录片拍摄与电影艺术的研究,对日本文化与法国文化做过深入的探索,发表专书数本与专文数篇,探讨日法文化。应邀至日本京都现代艺术Gallery Sowaka以日文举办专题演讲。应邀至法国里昂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举办摄影个展,出席台湾电影专题圆桌会议。与Epson及ttoopp合作,于2009年11月底将作品以线上摄影艺廊方式永久展出。应Nikon School之邀,成为旗下第一位女性专任讲师,自2010年4月起,开办女性摄影系列课程。巴黎国际专业摄影艺廊Hautefeuille旗下长驻艺术家。结合电影与美食的《Marianne的橱柜》在300多名候选者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法国Esec电影学院1995年度最佳短片剧本奖。《名厨的画像》荣获1998年12月诚品选书。《巴黎?夜?爵士——Jazz Club in Paris since 1917》荣获法国2002年度艺术家奖金。《她的故事》被法国《Marie Claire》评为2006~2007年度最佳报导,书中摄影作品荣获2008年第四届TIVAC365传统摄影奖入围。
推荐序 003
作者序 004
台北→首尔 011
出发前 012
首尔 014
首尔→海参崴 017
抵达海参崴机场 018
俄罗斯冰山美人 019
下榻海参崴大饭店 020
远东的一扇窗口 024
“俄罗斯大街”诞生 026
TOYOTA,我爱你! 032
十二点的鸣炮声 034
幽灵船与博物馆 036
中国海军节 037
星期五的婚礼 037
塔丽娜 039
地方历史博物馆 041
周末海岸处处惊喜 042
“单身”日本女子 044
消失的七小时 046
寄放行李的智能 047
传统市场应有尽有 048
街头西施 050
“海洋6号”驶往伯力 051
巧遇俄罗斯公务员 054
番茄沙拉二十年如一日 056
跑单帮的中国商人 057
海参崴→伯力 061
抵达伯力 062
又见小豪 063
寻找俄罗斯早餐店 064
海滩的一天 066
中日俄关系亦敌亦友 068
红糖圆面饼救命干粮 071
黑市换钱 072
来自台湾的一封mail 075
品尝地道俄罗斯美食 076
一百卢布买四个人的命 081
送别 083
三天两夜的火车之旅 085
俄罗斯妈妈 087
范伦蒂娜与奥尔佳 089
小站风情 091
伯力→乌兰乌德 095
少了下半身的列宁像 096
玛莉安与乔瑟夫 099
伊法尔金斯克佛寺 105
遇见达丽玛 109
与大学生们烛光晚餐 110
橘色8号公车 114
三十分钟一杯果汁 120
最后一首探戈 121
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 125
达丽玛回家 126
东方巴黎 127
浴火重生 129
网络咖啡厅前景看好 132
餐餐以“克”为准 136
如奶油蛋糕般的电影院 140
安加拉河风光 142
真假美钞 145
马路惊魂记 146
贝加尔湖传奇 148
欧穆尔鱼的美味 151
不用钉子的木造建筑 153
付钱是理所当然 155
佛考斯基之家 156
难忘的晚餐 159
纪念碑旁站岗的孩童 165
登上教堂的钟楼 166
体验头等车厢 167
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 169
新西伯利亚大饭店 170
2000年的第一场大雪 172
现代化大城市 173
两个免费的塑料袋 175
芭蕾舞歌剧院的奇迹 176
四十六卢布歌剧 177
小乞儿 179
圣尼古拉小教堂 180
一把塑料咖啡汤匙 181
全世界最大的甜点皇后 181
修理相机 183
时钟快转一小时 186
恐怖分子就在隔壁 188
新西伯利亚→叶卡特林堡 193
著名的康士坦丁先生 194
莫斯科银行门上的大洞 197
幸福的Danone水蜜桃优格 198
乞丐食堂 199
Where is your passport? 204
诡异的一晚 205
城市个性复杂多元 207
拉斯托杰夫·卡林特诺夫豪宅鬼影重重 210
伊莎贝尔小教堂 210
末代沙皇罗曼诺夫家族尸骸之谜 212
巧遇经国先生的故知 213
康士坦丁先生送别 215
四等车厢无缘一见 216
叶卡特林堡→尼津·诺夫哥罗德 219
劫后余生的工业城 220
宠物天堂 222
发不出饷的政府 222
来自克里姆林的两颗苹果 223
布拉格重现俄罗斯 227
土拉茶壶意义不凡 227
手工艺品结合生活与艺术 228
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229
奇怪的陌生人 230
想不想成为共产党? 231
贩夫走卒皆是“戏剧通” 232
尼津·诺夫哥罗德→莫斯科 237
豪华一号列车 238
莫斯科地下铁惊瑰记 241
一点也不中国的“中国城” 243
媒体与出版 247
街头画家的遗憾 249
波修瓦剧院一票难求 250
三温暖事件 252
一百卢布买回自由 255
克里姆林宫的乞儿 257
红场上的秘密警察 258
战争与和平 259
美丽广场或死人广场 261
前进克里姆林 263
宗教与政治 264
波修瓦剧院的观众难为 268
美食与艺术的飨宴 269
莫斯科人永恒的恋人 270
处处是“普希金博物馆” 271
托尔斯泰的故居 273
“特列季亚科夫画廊”令人感受深刻 275
莫斯科→圣彼得堡 277
旅程最后的惊喜 278
普希金的最后一杯咖啡 283
《白夜》桥畔巧遇沙皇 285
鱼子酱的秘密 288
因为你是外国人! 290
剧场外的乞丐家庭 294
寻找“基辅炸鸡” 296
卖邮票的聋哑男子 297
沙皇的菜单 300
我爱面包 300
圣彼得堡→莫斯科 303
莫斯科机场惊魂记 304
海参崴的一日 307
结语 311
揭开俄罗斯神秘面纱
作者序
研读近代史时,我发现西伯利亚大铁路中的“中东路”一段,自修筑初期,即有中国人参与,却以寥寥数笔带过。几世纪以来,西伯利亚更成为一些被放逐的文学家、追逐刺激的冒险家、少数民族、革命军人、恐怖分子、投机商人、作奸犯科者集聚一堂的诺亚方舟。苏联解体后的西伯利亚是怎样的光景?这一切一切,都勾引起我强烈的好奇心。
从海参崴机场的行李托运乌龙事件开始,在步步惊险的火车之旅中,我巧遇跑单帮的中国商人。在他的引介之下,我得以一窥黑市交易、中国苦力在此地的生活风貌,并了解KGB 与商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在乌兰乌德,我巧遇这趟旅程中最重要的旅伴达丽玛。通过这位十九岁的布族少女,我得以一窥布族人民生活以及宗教信仰。一份来自恐怖分子的神秘礼物,引起整个车厢的恐慌;一趟莫斯科地下铁,道尽大都会的冷漠;达丽玛意外被捕;洗一趟三温暖几乎送了小命;我的长镜头被视为加农炮。好不容易结束了这趟为期四十五天的红色列车之旅,却从机场check-in开始,就遇到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刁难:先是被迫托运相机背包,付出天价的行李超重费,不但金钱损失惨重,接着还被海关人员指控为非法入境,遭到强行扣留,差一点儿永远也回不来。在这个人人口中“能活着回来就不错”的“禁地”里,我时时保持高度的警戒心,也希望经由人文、艺术、历史、生活等不同的面相,逐步揭开这个谜一般的国家不为人知的秘密。
另一方面,这本书的制作过程有如跟火车赛跑,窗外的风景虽不是始终美好,但是却始终让人期盼!如何通过文字与影像,让从未去过俄罗斯的读者,对这个遥远而苍白的国度的真实风貌有所了解,成了最艰困的难题。我尝试在本书中以Train-Movie的形式,将一幕幕旅程中的风土人情,以历史的宏观角度展现,并将我所见、所思、所感详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希望借由此方式,能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如亲身前往俄罗斯做一趟深度旅行。
很可惜,本书第一次出版时,未经过我同意,内文被删剪了最精彩的三分之一,使得不少读者在阅读时感觉不知其所以。关于此事,我一直深感遗憾。经由我锲而不舍的努力,也特别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先生的鼎力支持,中央编译出版社岑红女士的大力推荐,长久以来的合作伙伴梦想家分社社长张维军先生与责任编辑廖晓莹女士的不遗余力,以及出版社上下全体工作人员的支持,此书终于全文刊出。如果这本书有一万个失败的理由,归咎于我的种种过失;如果这本书有任何一处成功,我必须说: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与坚持。最后,我还要谢谢杨大哥以及在俄罗斯巧遇的所有朋友。这本书,因为你们,才
得以存在!我将此书献给你们!
2014 年11 月于台北风雅堂
波修瓦剧院的观众难为
同样都是改编自普希金脍炙人口的诗作——前者为柴可夫斯基编曲之三幕歌剧《永恒的恋人》(Evgeniy Onegin );后者为葛林卡(Glinka )编曲的五幕芭蕾《卢斯兰与陆得米菈》(Russlan & Ludmila )——布景皆奢侈豪华,故事高潮迭起。但是,在美丽的“波修瓦剧院”观赏歌舞剧的经历,从一开始就苦不堪言。
达丽玛虽然还没看过“波修瓦剧院”的演出,但已为能够参与盛会而兴奋不已!虽然离开演只剩半个小时不到,达丽玛却坚持先在剧院门口拍照留念,了却这桩心愿以后,才肯进入其中。
我们的穿着打扮实在不像是听歌剧的观众——牛仔裤、运动外套,以及笨重的摄影器材背包——反倒像是刚刚登山露营回来的童子军,全身上下灰头土脸。达丽玛先到化妆间内仔细地梳理头发,整理仪容,直到令她最满意的状态,才开始找座位。一问之下却发现,我们花两百卢布购买的戏票,竟然在剧院的最顶端——四楼!在管理各楼层的老太太们此起彼落的“Up!Up!”声中,我们努力地向上爬。楼梯好似永无止境的险坡,每踩一阶就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等到我们抵达顶端的时候,我的看戏热忱已经消失了一大半。
进场前,我惯常地会购买节目单。四楼兜售节目单的老太太看到我,竟然不肯卖,手指着楼梯间说:“一楼!”我望着她手中捧着厚厚一叠节目单,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她如此小气,连一份节目单也不愿意卖给我,反而坚持要我回一楼?刚刚买完节目单,耳边又传来老太太叫卖的声音:“俄罗斯节目单,三十卢布。”这会儿我才了解,连歌剧院内都分成俄罗斯与外国两种价格,英文节目单的价格为五十卢布。
我又辛苦地爬至四楼,在寄物处放置了我的背包与大衣,以十卢布租借了一只望远镜后,终于一切就绪!兴高采烈地准备回座位观赏演出,一开门,发现里头挤满了学童。他们埋怨所在的位置让他们无法看到整个舞台演出,从开演到结束一直吵闹不休,有些孩子在演出期间从这头移位到另一头,或者干脆站起来欣赏表演,好似旁若无人!
我的位置完全看不到舞台,为了欣赏演出,我只好在中央走道上站着看。等到第一幕结束时,我的两条腿酸痛不已,根本无法再站起来。
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为了看到演出,只好将上身尽量向前倾斜,还得不时随着演员的移位跟着调整姿势。坐在我身后的两位老妇人见状,不断地以英文要求我:“Sit down !Sit down!”
但是,我一按照她们的吩咐“Sit down ”,我就完全看不到舞台,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之下,勉为其难地欣赏完这场实在不怎么样的表演。
美食与艺术的飨宴
相较于名气响彻云霄的“波修瓦剧院”,外形与内部陈设简单朴实的“克里姆林宫”的“克里姆林芭蕾舞团”演出,不但让我惊艳,以五十卢布直接在售票亭轻松地买到前段中间的位置,免去奔波之苦,又没有视野上的困扰。
中场休息的二十分钟时间里,观众如潮水般、不约而同地涌向顶楼,好奇之下,我也加入人群之中,搭着手扶电梯来到最高楼层。
一百多坪的大厅一隅,摆设了好几排铺设了白色桌布的长条桌,长条桌上摆满了各式三明治,有salami 香肠、烟熏鲑鱼、鲑鱼子、起士、熏鱼片等不同口味。除此以外,乌拉山式的陶器烘烤菜肴、让人垂涎的各式各样的小点心、五颜六色的鸡尾酒、香槟、饮料,让沉醉于心灵艺术飨宴的莫斯科人,这会儿变成饥肠辘辘的老饕。
高耸的金字塔陈列架上的食物,转眼间被一扫而空!人们心满意足地享用美食带来的感官快乐之后,再继续欣赏表演,如此浩大的美食party与艺术表演的接龙,随着演出幕次的多寡而有所增减,但是莫斯科人对于芭蕾舞与美食的热情始终不减。
莫斯科人永恒的恋人
自1673年沙皇亚力西斯从意大利及法国引进宫廷芭蕾,经几世纪的耕耘,芭蕾舞已成为俄罗斯的国家艺术。就算在苏联时期,芭蕾舞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也不曾动摇,反而更为神圣不可侵犯。
莫斯科的剧院多达五十多座,其中还不包括小剧场。这五十多个剧院都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每间剧院都拥有一批与剧院的生存休戚相关的文化界巨擘与艺术巨星。观众在剧院看到的不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还有这个剧院的历史。
或许因为如此,莫斯科人对于芭蕾舞的热爱不仅止于欣赏演出,还反映于专门探讨芭蕾舞历史与艺术风格的《芭蕾舞》(Ballet)杂志,以及,莫斯科人对于首席舞者的崇拜。
他们耗资费时地搜集首席舞者的演出剧照,以芭蕾名伶为主角所印制的精美年历、明信片,以及历年来演出的节目单等,并且将它们小心地保存起来,唯恐有一丝一毫的损伤。
如今,老一辈的芭蕾舞伶纷纷从幕前隐身到幕后,为了培育新人而继续努力。然而,她们的光芒却并未因此而黯淡下来。前一阵子,俄罗斯首席芭蕾舞伶玛雅为了庆祝七十五岁的生日,特地在“波修瓦剧院”展开难得一见的盛大的演出。俄罗斯政界名流以及文化艺术界人士都纷纷赶来欣赏这一场难得一见的演出。由此可见,莫斯科人心中对永恒的恋人的炽爱,绝不会因时间而有任何改变。
处处是“普希金博物馆”
莫斯科人对于艺术的热爱不仅限于芭蕾。这个古老的国度上诞生了数名文学巨人,他们生前以先知般的蹄声,震动冰封大地,经由美丽的文学史诗在贫瘠的大地上开出一片鸟语花香。他们代表俄罗斯人的良知,为千千万万个苦痛的灵魂呐喊!寻求希望!他们的话语变成永恒存在的真理,尽管身躯已灭,却精神长在!
因文学家的地位在俄罗斯如此崇高,人们将这些文学家生前住过的房子开放为博物馆,供世人瞻仰。里面的一草一木被小心地保存下来,每天有专人打扫清洁,但绝不移动一桌一椅,仿佛作家依旧生活在其中。
他们生前的小屋林立在俄罗斯各处,成为世人争相前来膜拜的文学朝圣地。但是,当我参观了作家小屋中的陈设后,却发现不少都是空有其表!
最让我感到奇怪的,莫过于各地都有以普希金这位抒情诗人的住家改建而成的“普希金博物馆”。其中不乏普希金仅仅住过两三个月的豪宅大院,但是,没有一间让我感觉到作家的个性与灵魂,反而感受到暴发户的俗烂品味。
在所有的“普希金博物馆”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位于街头画家与冰淇淋烤肉店云集的“阿尔巴特街”(Arbat)上的“普希金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将近一两百幅人物素描画。据馆员的解释,这些名人都是普希金的好友,书架里摆满了普希金珍藏的穿线精装的法文书籍,柜子里尽是他的私人收藏品,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未完成的手稿,再加上一堆穷奢极侈的家具,无怪乎普希金生前负债累累!
更妙的是,我居然在普希金家的大厅上,同时发现了两幅美女图!一幅为他的妻子纳塔丽(Nathalie Gontacharova),另一幅为当时社交界与纳塔丽齐名的大美女。两人的风格完全不同,前者温柔婉约,后者充满野性魅力,都是让男人致命的典型美女。事实证明,新婚没多久后,普希金为了捍卫妻子的名誉而死于决斗。令我百思不解的是,普希金如何能够在自家住宅内,在妻子的面前,悬挂另一位大美女的画像?而且,据说,两人生前还是死对头。
相较于“普希金博物馆”的豪华烦琐,托尔斯泰的故居给我的感觉就显得平易近人得多!
托尔斯泰的故居
坐落于偏僻的Lva Tolstogo街内的“托尔斯泰博物馆”,为托尔斯泰1895年至1901年间的住所。这座外观朴实、充满田园风味的庄园,位居喧嚣的莫斯科市中心,与四周高耸的都市建筑显得格格不入,却凸显托尔斯泰喜欢遗世独立的孤高性格。
从低矮的栅栏门进入后,循着小径,随即来到一栋黄土色的木屋。这儿是托尔斯泰与妻子儿女,以及几位仆人平日居住、接待访客、研读写作的地方。从屋内陈设的家具摆设,可见托尔斯泰性喜俭朴劳动的生活,除了日常用品之外,屋内没有一件奢华的装饰品以及多余的家具。
每天清晨,他到屋外的院子里砍柴,再搬运到工作室,自己生火;并且自后院的井里汲水,以手推车将上吨重、约十桶的水,运进厨房及马房,供家事洗涤之用;晚餐后,他固定到工作室来,为家人朋友制作靴子及鞋子;他为女儿制作的靴子,至今还放置于工作台上。
除了体力的劳动之外,托尔斯泰还喜欢在房子周围的巷子里慢跑,骑马,遛狗,在种满玫瑰的院子里散步,或在家中以哑铃锻炼肌肉。六十七岁那年,他学会骑脚踏车,并且深深地迷上这种运动。冬天一到,托尔斯泰便与孩子们玩滑雪,并且在结冰的院子里溜冰。他深信:唯有实行简朴的生活、体力劳动,思考、沟通以及手工艺,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人格。
每天早上九点,他固定坐在面对庭院的书桌前,伏案埋首写作到下午三点才停。其间,院子里传来的儿童嬉戏声、屋内佣人打扫烹饪的杂音,完全不影响他写作的情绪。患有近视的托尔斯泰,从不愿戴眼镜。为了让头尽量靠近纸张,他将椅子脚截短到适合的高度,好让他写作时椅子的高度能与桌面等齐。若是脚酸了,他就来到靠近桌边的立桌,继续站着写作。
如果纸张用完了,他便抓起桌上任何一张信纸、账单,或者废纸,利用空白的地方继续写作。如果对写的内容不满意,删改的次数一天高达二十多次,几乎是全部重写!有时为了一个同义字的修改、语气的转折,在书桌前花费数小时修改,直改到满意为止。但是,一旦出版以后,他绝不再多看一眼,因为,他永远认为那不够好!
托尔斯泰在这张只摆设了酒红色的笔架、孔雀石的墨水台、木头文碇、信函盒、两只铜烛台、一堆报纸与纸夹的木头书桌上,陆续地完成了几篇探讨教会,指责私有财产与国家主义,提倡禁止肉欲,以及讨论艺术的论文著作。期间,他完成其一生的第三部代表作《复活》,并且在妻
红色列车:西伯利亚铁路大旅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好评!
评分不错,对这个国家有了深入的了解。
评分不错,对这个国家有了深入的了解。
评分想去旅行
评分内容丰富,配合精美图片阅读体验好
评分好评!
评分想去旅行
评分想去旅行
评分没去过还不得看看啊。这么好滴路游书。
红色列车:西伯利亚铁路大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