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列車:西伯利亞鐵路大旅行

紅色列車:西伯利亞鐵路大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彭怡平 著
圖書標籤:
  • 旅行文學
  • 鐵路旅行
  • 西伯利亞
  • 俄羅斯
  • 文化
  • 曆史
  • 探險
  • 紀實文學
  • 遊記
  • 自然風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25790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817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海參崴機場的行李烏龍事件
  開啓亞歐大陸45天驚險旅程
  人人口中那個“能活著迴來就不錯”的國傢
  究竟暗藏什麼樣的未知風景
  一個勇闖俄羅斯的單身女子
  一段走過曆史、看盡世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
  帶你一探冰封大地上的萬紫韆紅……
  颱灣作傢彭怡平從西伯利亞最東端的海參崴,沿悠長遼遠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漫遊至俄羅斯最西端聖彼得堡。在45天的旅途裏,一路邂逅荒涼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的絕美風景,親臨文人流放地、冒險傢的樂園,以及神秘的布裏亞特族人。
  《紅色列車:西伯利亞鐵路大旅行》以日記體的文字加照片,以颱灣女子特有的慢聲細氣講述瞭作者在俄羅斯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她到過黑市、最普通的尋常百姓傢,結識瞭100多個俄羅斯人,體驗莫斯科地下鐵,經曆旅伴被捕事件,欣賞俄羅斯人摯愛的歌劇、芭蕾舞劇。她將45天的旅行以樸實無華的文字匯集成本書,誠心誠意地與大傢共同分享俄羅斯的“寶藏”。

內容簡介

  《紅色列車:西利利亞鐵路大旅行》作者彭怡平女士於本世紀之初,乘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鐵路,由東(海參崴)至西(聖彼得堡),途經伯力、烏蘭烏德、伊爾庫茨剋、新西伯利亞、葉卡特林堡、尼津?諾夫哥羅德、莫斯科,展開瞭一次為期四十五天的紅色列車之旅。她以輕鬆靈活的寫作方式、人情化的角度、親切的筆觸、生動的事例,嚮世人展示瞭俄羅斯由東至西各地人民的風俗習性,也使讀者們對俄羅斯各地風情有所更深入瞭解。

作者簡介

  彭怡平,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巴黎索爾本第一大學電影電視係博士候選人結業。通曉法、日、英、德、拉丁文,是個熱愛電影、欣賞藝術、崇尚旅行、喜愛美食與音樂的“生活藝術傢”、專業影評人、旅遊文學作傢與文化評論者。專攻劇本、紀錄片拍攝與電影藝術的研究,對日本文化與法國文化做過深入的探索,發錶專書數本與專文數篇,探討日法文化。應邀至日本京都現代藝術Gallery Sowaka以日文舉辦專題演講。應邀至法國裏昂第十五屆亞洲藝術節舉辦攝影個展,齣席颱灣電影專題圓桌會議。與Epson及ttoopp閤作,於2009年11月底將作品以綫上攝影藝廊方式永久展齣。應Nikon School之邀,成為旗下第一位女性專任講師,自2010年4月起,開辦女性攝影係列課程。巴黎國際專業攝影藝廊Hautefeuille旗下長駐藝術傢。結閤電影與美食的《Marianne的櫥櫃》在300多名候選者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齣,得到法國Esec電影學院1995年度最佳短片劇本奬。《名廚的畫像》榮獲1998年12月誠品選書。《巴黎?夜?爵士——Jazz Club in Paris since 1917》榮獲法國2002年度藝術傢奬金。《她的故事》被法國《Marie Claire》評為2006~2007年度最佳報導,書中攝影作品榮獲2008年第四屆TIVAC365傳統攝影奬入圍。

目錄

推薦序 003
作者序 004
颱北→首爾 011
齣發前 012
首爾 014
首爾→海參崴 017
抵達海參崴機場 018
俄羅斯冰山美人 019
下榻海參崴大飯店 020
遠東的一扇窗口 024
“俄羅斯大街”誕生 026
TOYOTA,我愛你! 032
十二點的鳴炮聲 034
幽靈船與博物館 036
中國海軍節 037
星期五的婚禮 037
塔麗娜 039
地方曆史博物館 041
周末海岸處處驚喜 042
“單身”日本女子 044
消失的七小時 046
寄放行李的智能 047
傳統市場應有盡有 048
街頭西施 050
“海洋6號”駛往伯力 051
巧遇俄羅斯公務員 054
番茄沙拉二十年如一日 056
跑單幫的中國商人 057
海參崴→伯力 061
抵達伯力 062
又見小豪 063
尋找俄羅斯早餐店 064
海灘的一天 066
中日俄關係亦敵亦友 068
紅糖圓麵餅救命乾糧 071
黑市換錢 072
來自颱灣的一封mail 075
品嘗地道俄羅斯美食 076
一百盧布買四個人的命 081
送彆 083
三天兩夜的火車之旅 085
俄羅斯媽媽 087
範倫蒂娜與奧爾佳 089
小站風情 091
伯力→烏蘭烏德 095
少瞭下半身的列寜像 096
瑪莉安與喬瑟夫 099
伊法爾金斯剋佛寺 105
遇見達麗瑪 109
與大學生們燭光晚餐 110
橘色8號公車 114
三十分鍾一杯果汁 120
最後一首探戈 121
烏蘭烏德→伊爾庫茨剋 125
達麗瑪迴傢 126
東方巴黎 127
浴火重生 129
網絡咖啡廳前景看好 132
餐餐以“剋”為準 136
如奶油蛋糕般的電影院 140
安加拉河風光 142
真假美鈔 145
馬路驚魂記 146
貝加爾湖傳奇 148
歐穆爾魚的美味 151
不用釘子的木造建築 153
付錢是理所當然 155
佛考斯基之傢 156
難忘的晚餐 159
紀念碑旁站崗的孩童 165
登上教堂的鍾樓 166
體驗頭等車廂 167
伊爾庫茨剋→新西伯利亞 169
新西伯利亞大飯店 170
2000年的第一場大雪 172
現代化大城市 173
兩個免費的塑料袋 175
芭蕾舞歌劇院的奇跡 176
四十六盧布歌劇 177
小乞兒 179
聖尼古拉小教堂 180
一把塑料咖啡湯匙 181
全世界最大的甜點皇後 181
修理相機 183
時鍾快轉一小時 186
恐怖分子就在隔壁 188
新西伯利亞→葉卡特林堡 193
著名的康士坦丁先生 194
莫斯科銀行門上的大洞 197
幸福的Danone水蜜桃優格 198
乞丐食堂 199
Where is your passport? 204
詭異的一晚 205
城市個性復雜多元 207
拉斯托傑夫·卡林特諾夫豪宅鬼影重重 210
伊莎貝爾小教堂 210
末代沙皇羅曼諾夫傢族屍骸之謎 212
巧遇經國先生的故知 213
康士坦丁先生送彆 215
四等車廂無緣一見 216
葉卡特林堡→尼津·諾夫哥羅德 219
劫後餘生的工業城 220
寵物天堂 222
發不齣餉的政府 222
來自剋裏姆林的兩顆蘋果 223
布拉格重現俄羅斯 227
土拉茶壺意義不凡 227
手工藝品結閤生活與藝術 228
國傢未來的主人翁 229
奇怪的陌生人 230
想不想成為共産黨? 231
販夫走卒皆是“戲劇通” 232
尼津·諾夫哥羅德→莫斯科 237
豪華一號列車 238
莫斯科地下鐵驚瑰記 241
一點也不中國的“中國城” 243
媒體與齣版 247
街頭畫傢的遺憾 249
波修瓦劇院一票難求 250
三溫暖事件 252
一百盧布買迴自由 255
剋裏姆林宮的乞兒 257
紅場上的秘密警察 258
戰爭與和平 259
美麗廣場或死人廣場 261
前進剋裏姆林 263
宗教與政治 264
波修瓦劇院的觀眾難為 268
美食與藝術的饗宴 269
莫斯科人永恒的戀人 270
處處是“普希金博物館” 271
托爾斯泰的故居 273
“特列季亞科夫畫廊”令人感受深刻 275
莫斯科→聖彼得堡 277
旅程最後的驚喜 278
普希金的最後一杯咖啡 283
《白夜》橋畔巧遇沙皇 285
魚子醬的秘密 288
因為你是外國人! 290
劇場外的乞丐傢庭 294
尋找“基輔炸雞” 296
賣郵票的聾啞男子 297
沙皇的菜單 300
我愛麵包 300
聖彼得堡→莫斯科 303
莫斯科機場驚魂記 304
海參崴的一日 307
結語 311

前言/序言

  揭開俄羅斯神秘麵紗
  作者序
  研讀近代史時,我發現西伯利亞大鐵路中的“中東路”一段,自修築初期,即有中國人參與,卻以寥寥數筆帶過。幾世紀以來,西伯利亞更成為一些被放逐的文學傢、追逐刺激的冒險傢、少數民族、革命軍人、恐怖分子、投機商人、作奸犯科者集聚一堂的諾亞方舟。蘇聯解體後的西伯利亞是怎樣的光景?這一切一切,都勾引起我強烈的好奇心。
  從海參崴機場的行李托運烏龍事件開始,在步步驚險的火車之旅中,我巧遇跑單幫的中國商人。在他的引介之下,我得以一窺黑市交易、中國苦力在此地的生活風貌,並瞭解KGB 與商人之間相互依存的利益關係。在烏蘭烏德,我巧遇這趟旅程中最重要的旅伴達麗瑪。通過這位十九歲的布族少女,我得以一窺布族人民生活以及宗教信仰。一份來自恐怖分子的神秘禮物,引起整個車廂的恐慌;一趟莫斯科地下鐵,道盡大都會的冷漠;達麗瑪意外被捕;洗一趟三溫暖幾乎送瞭小命;我的長鏡頭被視為加農炮。好不容易結束瞭這趟為期四十五天的紅色列車之旅,卻從機場check-in開始,就遇到一連串意想不到的刁難:先是被迫托運相機背包,付齣天價的行李超重費,不但金錢損失慘重,接著還被海關人員指控為非法入境,遭到強行扣留,差一點兒永遠也迴不來。在這個人人口中“能活著迴來就不錯”的“禁地”裏,我時時保持高度的警戒心,也希望經由人文、藝術、曆史、生活等不同的麵相,逐步揭開這個謎一般的國傢不為人知的秘密。
  另一方麵,這本書的製作過程有如跟火車賽跑,窗外的風景雖不是始終美好,但是卻始終讓人期盼!如何通過文字與影像,讓從未去過俄羅斯的讀者,對這個遙遠而蒼白的國度的真實風貌有所瞭解,成瞭最艱睏的難題。我嘗試在本書中以Train-Movie的形式,將一幕幕旅程中的風土人情,以曆史的宏觀角度展現,並將我所見、所思、所感詳實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希望藉由此方式,能夠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如親身前往俄羅斯做一趟深度旅行。
  很可惜,本書第一次齣版時,未經過我同意,內文被刪剪瞭最精彩的三分之一,使得不少讀者在閱讀時感覺不知其所以。關於此事,我一直深感遺憾。經由我鍥而不捨的努力,也特彆感謝中央編譯齣版社總編輯劉明清先生的鼎力支持,中央編譯齣版社岑紅女士的大力推薦,長久以來的閤作夥伴夢想傢分社社長張維軍先生與責任編輯廖曉瑩女士的不遺餘力,以及齣版社上下全體工作人員的支持,此書終於全文刊齣。如果這本書有一萬個失敗的理由,歸咎於我的種種過失;如果這本書有任何一處成功,我必須說:這都是因為他們的努力與堅持。最後,我還要謝謝楊大哥以及在俄羅斯巧遇的所有朋友。這本書,因為你們,纔
  得以存在!我將此書獻給你們!
  2014 年11 月於颱北風雅堂
  波修瓦劇院的觀眾難為
  同樣都是改編自普希金膾炙人口的詩作——前者為柴可夫斯基編麯之三幕歌劇《永恒的戀人》(Evgeniy Onegin );後者為葛林卡(Glinka )編麯的五幕芭蕾《盧斯蘭與陸得米菈》(Russlan & Ludmila )——布景皆奢侈豪華,故事高潮迭起。但是,在美麗的“波修瓦劇院”觀賞歌舞劇的經曆,從一開始就苦不堪言。
  達麗瑪雖然還沒看過“波修瓦劇院”的演齣,但已為能夠參與盛會而興奮不已!雖然離開演隻剩半個小時不到,達麗瑪卻堅持先在劇院門口拍照留念,瞭卻這樁心願以後,纔肯進入其中。
  我們的穿著打扮實在不像是聽歌劇的觀眾——牛仔褲、運動外套,以及笨重的攝影器材背包——反倒像是剛剛登山露營迴來的童子軍,全身上下灰頭土臉。達麗瑪先到化妝間內仔細地梳理頭發,整理儀容,直到令她最滿意的狀態,纔開始找座位。一問之下卻發現,我們花兩百盧布購買的戲票,竟然在劇院的最頂端——四樓!在管理各樓層的老太太們此起彼落的“Up!Up!”聲中,我們努力地嚮上爬。樓梯好似永無止境的險坡,每踩一階就會發齣嘎吱嘎吱的聲響,等到我們抵達頂端的時候,我的看戲熱忱已經消失瞭一大半。
  進場前,我慣常地會購買節目單。四樓兜售節目單的老太太看到我,竟然不肯賣,手指著樓梯間說:“一樓!”我望著她手中捧著厚厚一疊節目單,始終無法理解,為什麼她如此小氣,連一份節目單也不願意賣給我,反而堅持要我迴一樓?剛剛買完節目單,耳邊又傳來老太太叫賣的聲音:“俄羅斯節目單,三十盧布。”這會兒我纔瞭解,連歌劇院內都分成俄羅斯與外國兩種價格,英文節目單的價格為五十盧布。
  我又辛苦地爬至四樓,在寄物處放置瞭我的背包與大衣,以十盧布租藉瞭一隻望遠鏡後,終於一切就緒!興高采烈地準備迴座位觀賞演齣,一開門,發現裏頭擠滿瞭學童。他們埋怨所在的位置讓他們無法看到整個舞颱演齣,從開演到結束一直吵鬧不休,有些孩子在演齣期間從這頭移位到另一頭,或者乾脆站起來欣賞錶演,好似旁若無人!
  我的位置完全看不到舞颱,為瞭欣賞演齣,我隻好在中央走道上站著看。等到第一幕結束時,我的兩條腿酸痛不已,根本無法再站起來。
  我迴到自己的座位上,為瞭看到演齣,隻好將上身盡量嚮前傾斜,還得不時隨著演員的移位跟著調整姿勢。坐在我身後的兩位老婦人見狀,不斷地以英文要求我:“Sit down !Sit down!”
  但是,我一按照她們的吩咐“Sit down ”,我就完全看不到舞颱,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之下,勉為其難地欣賞完這場實在不怎麼樣的錶演。
  美食與藝術的饗宴
  相較於名氣響徹雲霄的“波修瓦劇院”,外形與內部陳設簡單樸實的“剋裏姆林宮”的“剋裏姆林芭蕾舞團”演齣,不但讓我驚艷,以五十盧布直接在售票亭輕鬆地買到前段中間的位置,免去奔波之苦,又沒有視野上的睏擾。
  中場休息的二十分鍾時間裏,觀眾如潮水般、不約而同地湧嚮頂樓,好奇之下,我也加入人群之中,搭著手扶電梯來到最高樓層。
  一百多坪的大廳一隅,擺設瞭好幾排鋪設瞭白色桌布的長條桌,長條桌上擺滿瞭各式三明治,有salami 香腸、煙熏鮭魚、鮭魚子、起士、熏魚片等不同口味。除此以外,烏拉山式的陶器烘烤菜肴、讓人垂涎的各式各樣的小點心、五顔六色的雞尾酒、香檳、飲料,讓沉醉於心靈藝術饗宴的莫斯科人,這會兒變成飢腸轆轆的老饕。
  高聳的金字塔陳列架上的食物,轉眼間被一掃而空!人們心滿意足地享用美食帶來的感官快樂之後,再繼續欣賞錶演,如此浩大的美食party與藝術錶演的接龍,隨著演齣幕次的多寡而有所增減,但是莫斯科人對於芭蕾舞與美食的熱情始終不減。
  莫斯科人永恒的戀人
  自1673年沙皇亞力西斯從意大利及法國引進宮廷芭蕾,經幾世紀的耕耘,芭蕾舞已成為俄羅斯的國傢藝術。就算在蘇聯時期,芭蕾舞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也不曾動搖,反而更為神聖不可侵犯。
  莫斯科的劇院多達五十多座,其中還不包括小劇場。這五十多個劇院都曆經瞭漫長的曆史,每間劇院都擁有一批與劇院的生存休戚相關的文化界巨擘與藝術巨星。觀眾在劇院看到的不僅是舞颱上的錶演,還有這個劇院的曆史。
  或許因為如此,莫斯科人對於芭蕾舞的熱愛不僅止於欣賞演齣,還反映於專門探討芭蕾舞曆史與藝術風格的《芭蕾舞》(Ballet)雜誌,以及,莫斯科人對於首席舞者的崇拜。
  他們耗資費時地搜集首席舞者的演齣劇照,以芭蕾名伶為主角所印製的精美年曆、明信片,以及曆年來演齣的節目單等,並且將它們小心地保存起來,唯恐有一絲一毫的損傷。
  如今,老一輩的芭蕾舞伶紛紛從幕前隱身到幕後,為瞭培育新人而繼續努力。然而,她們的光芒卻並未因此而黯淡下來。前一陣子,俄羅斯首席芭蕾舞伶瑪雅為瞭慶祝七十五歲的生日,特地在“波修瓦劇院”展開難得一見的盛大的演齣。俄羅斯政界名流以及文化藝術界人士都紛紛趕來欣賞這一場難得一見的演齣。由此可見,莫斯科人心中對永恒的戀人的熾愛,絕不會因時間而有任何改變。
  處處是“普希金博物館”
  莫斯科人對於藝術的熱愛不僅限於芭蕾。這個古老的國度上誕生瞭數名文學巨人,他們生前以先知般的蹄聲,震動冰封大地,經由美麗的文學史詩在貧瘠的大地上開齣一片鳥語花香。他們代錶俄羅斯人的良知,為韆韆萬萬個苦痛的靈魂呐喊!尋求希望!他們的話語變成永恒存在的真理,盡管身軀已滅,卻精神長在!
  因文學傢的地位在俄羅斯如此崇高,人們將這些文學傢生前住過的房子開放為博物館,供世人瞻仰。裏麵的一草一木被小心地保存下來,每天有專人打掃清潔,但絕不移動一桌一椅,仿佛作傢依舊生活在其中。
  他們生前的小屋林立在俄羅斯各處,成為世人爭相前來膜拜的文學朝聖地。但是,當我參觀瞭作傢小屋中的陳設後,卻發現不少都是空有其錶!
  最讓我感到奇怪的,莫過於各地都有以普希金這位抒情詩人的住傢改建而成的“普希金博物館”。其中不乏普希金僅僅住過兩三個月的豪宅大院,但是,沒有一間讓我感覺到作傢的個性與靈魂,反而感受到暴發戶的俗爛品味。
  在所有的“普希金博物館”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位於街頭畫傢與冰淇淋烤肉店雲集的“阿爾巴特街”(Arbat)上的“普希金博物館”。館內收藏瞭將近一兩百幅人物素描畫。據館員的解釋,這些名人都是普希金的好友,書架裏擺滿瞭普希金珍藏的穿綫精裝的法文書籍,櫃子裏盡是他的私人收藏品,桌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他未完成的手稿,再加上一堆窮奢極侈的傢具,無怪乎普希金生前負債纍纍!
  更妙的是,我居然在普希金傢的大廳上,同時發現瞭兩幅美女圖!一幅為他的妻子納塔麗(Nathalie Gontacharova),另一幅為當時社交界與納塔麗齊名的大美女。兩人的風格完全不同,前者溫柔婉約,後者充滿野性魅力,都是讓男人緻命的典型美女。事實證明,新婚沒多久後,普希金為瞭捍衛妻子的名譽而死於決鬥。令我百思不解的是,普希金如何能夠在自傢住宅內,在妻子的麵前,懸掛另一位大美女的畫像?而且,據說,兩人生前還是死對頭。
  相較於“普希金博物館”的豪華煩瑣,托爾斯泰的故居給我的感覺就顯得平易近人得多!
  托爾斯泰的故居
  坐落於偏僻的Lva Tolstogo街內的“托爾斯泰博物館”,為托爾斯泰1895年至1901年間的住所。這座外觀樸實、充滿田園風味的莊園,位居喧囂的莫斯科市中心,與四周高聳的都市建築顯得格格不入,卻凸顯托爾斯泰喜歡遺世獨立的孤高性格。
  從低矮的柵欄門進入後,循著小徑,隨即來到一棟黃土色的木屋。這兒是托爾斯泰與妻子兒女,以及幾位僕人平日居住、接待訪客、研讀寫作的地方。從屋內陳設的傢具擺設,可見托爾斯泰性喜儉樸勞動的生活,除瞭日常用品之外,屋內沒有一件奢華的裝飾品以及多餘的傢具。
  每天清晨,他到屋外的院子裏砍柴,再搬運到工作室,自己生火;並且自後院的井裏汲水,以手推車將上噸重、約十桶的水,運進廚房及馬房,供傢事洗滌之用;晚餐後,他固定到工作室來,為傢人朋友製作靴子及鞋子;他為女兒製作的靴子,至今還放置於工作颱上。
  除瞭體力的勞動之外,托爾斯泰還喜歡在房子周圍的巷子裏慢跑,騎馬,遛狗,在種滿玫瑰的院子裏散步,或在傢中以啞鈴鍛煉肌肉。六十七歲那年,他學會騎腳踏車,並且深深地迷上這種運動。鼕天一到,托爾斯泰便與孩子們玩滑雪,並且在結冰的院子裏溜冰。他深信:唯有實行簡樸的生活、體力勞動,思考、溝通以及手工藝,纔能培養齣身心健全的人格。
  每天早上九點,他固定坐在麵對庭院的書桌前,伏案埋首寫作到下午三點纔停。其間,院子裏傳來的兒童嬉戲聲、屋內傭人打掃烹飪的雜音,完全不影響他寫作的情緒。患有近視的托爾斯泰,從不願戴眼鏡。為瞭讓頭盡量靠近紙張,他將椅子腳截短到適閤的高度,好讓他寫作時椅子的高度能與桌麵等齊。若是腳酸瞭,他就來到靠近桌邊的立桌,繼續站著寫作。
  如果紙張用完瞭,他便抓起桌上任何一張信紙、賬單,或者廢紙,利用空白的地方繼續寫作。如果對寫的內容不滿意,刪改的次數一天高達二十多次,幾乎是全部重寫!有時為瞭一個同義字的修改、語氣的轉摺,在書桌前花費數小時修改,直改到滿意為止。但是,一旦齣版以後,他絕不再多看一眼,因為,他永遠認為那不夠好!
  托爾斯泰在這張隻擺設瞭酒紅色的筆架、孔雀石的墨水颱、木頭文碇、信函盒、兩隻銅燭颱、一堆報紙與紙夾的木頭書桌上,陸續地完成瞭幾篇探討教會,指責私有財産與國傢主義,提倡禁止肉欲,以及討論藝術的論文著作。期間,他完成其一生的第三部代錶作《復活》,並且在妻子蘇菲亞的幫助之下,陸續以書籍的形式流傳。
  在莫斯科這段期間,托爾斯泰成為素食主義與絕對的禁酒、禁煙主義者,穿著白色寬鬆的麻布服以及粗糙的鞋子,以大麥或燕麥粥度日。
  這個傢中無處不是女主人蘇菲亞的影子。她是支撐起整個傢的靈魂人物,無時無刻不為瞭保持傢庭溫馨的氣氛而努力。另一方麵,她也是托爾斯泰最佳的秘書,幫他校對、讀稿,甚至負起排版印刷的職責。然而,在托爾斯泰晚年的作品《剋萊采奏鳴麯》中,卻透露齣他與妻子之間長達數十年的痛苦婚姻,以及早年受肉欲引誘的外遇經曆,成為至今令我不解的謎題。
  在托爾斯泰的七個孩子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畫傢女兒塔亞娜(Tatyana)。早年,她義無反顧地追隨父親的簡樸生活,一段時間後坦承“對我而言,簡樸的生活實在太睏難”,轉而專心緻力於繪畫。
  她的繪畫顔色強烈大膽,與托爾斯泰晚年所倡導的節約與簡樸的生活似乎格格不入。但是,她的存在,卻成為吸引文人藝術傢來此的重要原因。她為這些訪友留下一幅幅素描,並在訪客離去前,要求他們在一塊黑布上留下粉筆簽名。其後,她以銀綫與毛綫綉齣字樣,並將這塊神奇而有紀念價值的桌布鋪在圓桌上,與牆壁上琳琅滿目的人物肖像相互呼應,成為托爾斯泰故居中,最有特色的房間之一。
  參觀托爾斯泰故居的過程中,我不但感覺到他的性格,也感受到他所追求的人生,以及曾經活在這棟屋子裏的每一位人物的個性與思維。若不是親眼目睹,真的很難相信世上存在著一間如此的作傢博物館,仿佛作傢仍活在其中,並現身告訴我他的人生故事,以及其傢人的故事。
  臨去前,我忍不住拿起相機拍照留念,卻被門口售票亭的老太太尖叫著喝止:“你拿的
  是攝影機!禁止攝影!”
  達麗瑪和顔悅色地告訴老太太:“這不是攝影機,是照相機。”
  但是老太太依然故我地大叫著:“不準攝影!”
  我拍完托爾斯泰故居的外觀,沉默地離開。
  ……


紅色列車:西伯利亞鐵路大旅行 序麯:駛嚮遠方的召喚 冰原的沉默,森林的低語,以及曆史長河的奔湧,共同編織齣西伯利亞這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它以其無與倫比的遼闊、嚴酷的自然環境以及跌宕起伏的曆史,無數次撩撥著人類探索的神經。而貫穿其間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更是一條連接著東方與西方、過去與現在、夢想與現實的鋼鐵動脈。這並非簡單的交通綫路,而是文明的交匯點,是冒險的起點,是心靈滌蕩的旅程。 《紅色列車:西伯利亞鐵路大旅行》並非僅僅是一本遊記,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體驗,一次對人類耐力、勇氣和對未知世界渴望的緻敬。它捕捉瞭那些在漫漫旅途中可能被忽略的細節,那些隻有親身經曆纔能體會的壯麗與滄桑。作者以飽含情感卻又不失客觀的筆觸,帶領讀者一同踏上這段史詩般的旅程,感受從莫斯科的起點,一路嚮東,穿越七個時區,直至太平洋之濱符拉迪沃斯托剋(海參崴)的浩瀚與震撼。 第一章:莫斯科的啓程,曆史的迴響 旅程始於莫斯科,這座承載著俄羅斯民族韆年榮耀與苦難的城市。在雄偉的剋裏姆林宮陰影下,在聖瓦西裏升天大教堂絢爛的穹頂旁,作者勾勒齣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從紅場上彌漫的曆史氣息,到莫斯科河畔寜靜的夜晚,一切都為即將開始的遠徵注入瞭莊重與期待。 書中詳細描繪瞭登上“紅色列車”的那一刻。並非指代某一種特定的列車,而是泛指那些承載著無數夢想,駛嚮西伯利亞的列車。這裏的“紅色”,不僅僅是車身可能存在的顔色,更象徵著一種時代的烙印,一種革命的激情,一種對未來的不懈追求。作者細緻地描述瞭車廂內部的陳設,從舒適的鋪位,到餐車裏飄齣的濃鬱咖啡香,再到觀察窗外日新月異的風景,都將讀者從現實的喧囂中抽離,置身於旅途的沉靜之中。 關於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建曆史,書中並非枯燥的陳述,而是穿插在旅途的敘述中。那些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由成韆上萬的勞工(包括戰俘)用血淚鑄就的鋼鐵軌道,其背後蘊含的巨大犧牲和堅韌意誌,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生動的展現。每當列車呼嘯而過,飛馳在無垠的土地上,那些被遺忘的工人和工程師的名字,仿佛在風中低語,訴說著他們的不屈與貢獻。 第二章:烏拉爾的邊界,歐亞的交融 穿越瞭東歐平原的遼闊,列車便來到瞭歐亞大陸的地理分界綫——烏拉爾山脈。這裏是地理上的裏程碑,也是文化上的交匯點。書中詳細描繪瞭從列車窗戶望齣去的烏拉爾山景,雖然不如阿爾卑斯山般巍峨壯麗,卻自有其蒼勁樸實之美。山巒連綿,森林茂密,偶爾掠過的村莊,如同鑲嵌在綠色地毯上的寶石,訴說著人類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的過往。 在這裏,作者探討瞭烏拉爾地區獨特的曆史與文化。作為俄羅斯工業的搖籃,這裏留下瞭蘇聯時期工業化的深刻印記。廢棄的廠房,銹跡斑斑的機械,以及那些仍在運轉的巨大工廠,共同構成瞭這片區域獨特的景觀。它們既是曾經輝煌的見證,也是時代變遷的無聲訴說。 書中還細緻地描繪瞭與車上其他乘客的互動。來自不同國傢、不同背景的人們,因為這條鐵路而聚集在一起。他們分享著各自的故事,交流著對旅途的感受,也碰撞齣意想不到的火花。有經驗豐富的旅行者,有初次踏足這片土地的年輕人,有探尋傢族曆史的尋根者,也有懷揣著文學夢想的作傢。這些生動的人物群像,為冰冷的旅途增添瞭溫暖的人情味。 第三章:西伯利亞的心髒,森林的呼喚 當列車繼續嚮東,我們便真正進入瞭西伯利亞的心髒地帶。這裏是地球上麵積最大的森林——泰加林。在書中,泰加林不再隻是地理名詞,而是成為瞭一種生命力的象徵,一種原始而野性的力量。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森林的無邊無際,墨綠色的鬆樹、冷杉、白樺樹層層疊疊,在陽光下閃爍著迷人的光澤。 書中詳細描述瞭列車穿越西伯利亞腹地時的景色變化。從初春的嫩綠,到盛夏的濃密,再到深鞦的金黃,每一季的泰加林都展現齣截然不同的風貌。白雪皚皚的鼕季,森林更是化身為一個晶瑩剔透的冰雪世界,寂靜而神秘。作者通過觀察窗外的景象,捕捉瞭野生動物的身影,聆聽瞭風穿過樹冠發齣的低語,感受到瞭大自然強大的生命力和寜靜的力量。 關於西伯利亞的地貌,書中穿插瞭對貝加爾湖的描述。作為世界上最古老、最深的淡水湖,貝加爾湖以其澄澈的湖水、奇特的生態係統和神聖的傳說,吸引著無數目光。作者描繪瞭列車沿湖行駛的景象,湖水的湛藍與岸邊的綠意相互映襯,構成瞭一幅絕美的畫捲。湖邊的居民,樸實而熱情,他們的生活方式與自然融為一體,展現瞭一種與世隔絕的寜靜之美。 第四章:古老的文明,新的故事 西伯利亞不僅僅是森林與湖泊,它同樣孕育著古老的文明和多元的文化。在書中,作者筆鋒一轉,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散布在鐵路沿綫的城市和村莊。比如伊爾庫茨剋,這座擁有“西伯利亞的巴黎”之稱的城市,其木質結構的古老建築,彌漫著濃鬱的俄羅斯帝國時期氣息。作者細緻地描述瞭這座城市的曆史遺跡,以及在這裏生活的人們的日常生活。 書中還深入探討瞭西伯利亞的原住民文化。薩滿教的神秘儀式,布裏亞特人的熱情好客,以及當地人世代相傳的傳說故事,都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生動的展現。這些古老的文化,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依然頑強地生存著,為這片土地增添瞭更為深邃的文化底蘊。 列車上的生活,本身也構成瞭一段故事。作者細緻地描寫瞭車廂裏的日常,從清晨的火車廣播,到午餐時與餐車服務員的交流,再到夜晚在鋪位上聽著火車有節奏的轟鳴聲入睡。這些看似平凡的細節,卻構成瞭旅行中最真實、最動人的部分,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旅途的韻味。 第五章:遠東的召喚,太平洋的擁抱 隨著列車繼續嚮東,景色逐漸變得開闊,也開始顯露齣海洋的氣息。最終,我們抵達瞭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符拉迪沃斯托剋(海參崴)。這座濱海城市,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曆史地位,成為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節點。 書中詳細描繪瞭符拉迪沃斯托剋的風光。陡峭的山坡上林立著色彩斑斕的建築,金角灣的海灣裏停泊著各式各樣的船隻,遠處的橋梁橫跨海麵,連接著陸地與海洋。作者描繪瞭這座城市的活力與開放,它既有俄羅斯的傳統風情,也吸收瞭亞洲的多元文化。 在這裏,作者對整個旅程進行瞭迴顧和總結。從齣發時的滿懷期待,到旅途中的種種經曆,再到最終抵達的目的地,這段旅程不僅僅是對地理空間的跨越,更是對內心世界的探索。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條鋼鐵巨龍,不僅連接瞭中國的東興邊境,俄羅斯的莫斯科,它更是一條心靈的通道,連接瞭人們對遠方的憧憬,對曆史的追溯,以及對生命的思考。 尾聲:旅途的迴響,未來的憧憬 《紅色列車:西伯利亞鐵路大旅行》並非一本簡單的旅行指南,它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墨,記錄下這段史詩般的旅程,讓讀者在文字中感受西伯利亞的壯麗與蒼涼,體驗人性的溫暖與堅韌。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旅行,不僅在於抵達遠方,更在於沿途的風景,沿途的人,以及沿途那個逐漸蛻變的自己。 當列車停靠在符拉迪沃斯托剋的站颱上,當作者踏上堅實的土地,心中湧起的並非終結的失落,而是對這段旅程深深的眷戀,以及對未來探索的無限憧憬。因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故事,並非隻存在於那些飛馳的列車和廣袤的土地上,它更深刻地印刻在每一個踏上這段旅程的人心中,成為生命中一段不可磨滅的印記。而這本書,便是將這份印記,與讀者一同分享,共同迴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距離”和“時間流逝”的重新定義。在現代社會,我們習慣於用最快的速度跨越空間,卻往往忽略瞭過程本身的意義。而作者通過這次慢速的鐵道旅行,成功地對抗瞭現代性的焦慮。他讓我們意識到,有些地方的美麗,必須用足夠的時間去“醞釀”纔能被完全感知。隨著列車的緩慢推進,周遭的景色從歐洲式的田園風光,逐漸過渡到亞洲的針葉林帶,這種緩慢的地理和氣候變化,在時間上被拉長、被放大,從而讓讀者對“變化”産生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記錄瞭地理上的位移,更記錄瞭作者內心深處坐標的移動。他似乎在旅途中卸下瞭很多現代生活的負擔,重新校準瞭自己對“重要性”的排序。讀完此書,我感到一種久違的平靜,仿佛自己的精神也隨著那列紅色的列車,抵達瞭一個更遙遠、更寜靜的內在站點。它提供瞭一種逃離日常、迴歸本真的精神路徑,極其珍貴。

評分

從文體風格上來說,這本書的語言運用達到瞭極高的水準,顯示齣作者非凡的文學功底。他非常擅長使用意象的並置與對比。比如,他會用冰冷、堅硬的鋼鐵軌道去映襯車廂內人物之間短暫卻熾熱的情感交流;或者用廣袤無垠、似乎永無止境的凍土荒原,來反襯個體生命在宏大自然麵前的脆弱與堅韌。他的句子結構多變,時而齣現長句的排比,營造齣一種氣勢磅礴的氛圍,如同列車全速前進時的轟鳴;時而又用極其精煉、近乎詩歌的短句來捕捉某一瞬間的靈光乍現。這種對節奏的精準把控,使得閱讀過程本身成為一種享受。而且,作者的幽默感處理得非常高明,它不是那種外放的、嘩眾取寵的笑料,而是隱藏在觀察和自嘲之中的那種淡淡的黑色幽默,讓人在會心一笑之餘,思考更深層次的東西。這本書的文字密度很高,需要慢讀細品,每一次重讀,都會發現新的層次和韻味。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處理得極其精妙,它沒有采用那種綫性的、流水賬式的記錄方式,而是巧妙地將時間綫打散、重組,讓不同的片段以一種近乎濛太奇的手法交織在一起。有時候,他會從一段漫長的顛簸中猛然跳躍到某次短暫的停靠,比如在某個偏遠的小站,捕捉到一個轉瞬即逝的畫麵——一個孩子追逐鴿子的身影,或是老舊站房上斑駁的標語。這種跳躍感,反而更貼閤長途旅行本身的體驗:記憶是碎片化的,情感是斷續的,而真正深刻的感受往往是在不經意間被喚醒的。更讓我贊嘆的是,作者對於“等待”這一主題的捕捉。漫長的等待,在鐵路上是常態,他將這種物理上的等待,升華為對生命意義的沉思。他沒有抱怨,而是賦予瞭等待一種近乎儀式感的價值。這種對日常瑣碎的提煉和升華,使得整本書的基調既有旅行的輕盈,又蘊含瞭深刻的生命哲學。對於那些追求思想深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能提供遠超一般遊記的閱讀體驗,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空間與自我邊界的探索手記。

評分

我是一個對文化人類學非常感興趣的讀者,而這本書的魅力恰恰在於它對地域文化的細膩觀察。作者顯然做瞭非常充分的準備,他對所經過的每一個重要城市、每一個民族聚居地的曆史背景、民間傳說乃至飲食習慣,都有著比普通遊客深得多、廣得多的瞭解。例如,在描述某個西伯利亞小鎮的木刻建築時,他會不經意間引用一些當地的古老諺語來解釋這些建築的象徵意義,這種文化解碼的過程,極大地豐富瞭我的閱讀體驗。他筆下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混閤著煤煙、鬆脂和伏特加的味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未陷入那種刻闆印象的描繪,他筆下的人物是立體的、矛盾的,既有質樸的一麵,也有復雜的人性掙紮。這種基於尊重和平等的觀察視角,讓那些看似遙遠的異域文化,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人性的溫暖。這本書不隻是關於一條鐵路,它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在嚴酷環境下構建並堅守自己獨特生活方式的生動教材。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抓人眼球,那種帶著歲月痕跡的深紅色調,配上粗糲的字體,一下子就讓人感覺到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旅途的艱辛。我一翻開扉頁,就被作者那種近乎虔誠的筆觸所吸引瞭。他不僅僅是在記錄行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土地和時間的對話。文字裏充滿瞭對沿途景色的細緻描摹,無論是貝加爾湖畔那令人窒息的靜謐,還是穿越烏拉爾山脈時那種令人心潮澎湃的壯闊,都被他用非常個人化的語言捕捉瞭下來。我特彆喜歡其中描述的那些與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相遇。那些車廂裏的故事,有退休的工程師,有背著吉他的流浪歌手,甚至有那些沉默寡言卻眼神深邃的當地居民。他們的隻言片語,如同散落在鐵軌上的碎鑽,摺射齣那個廣袤國度復雜而迷人的社會切麵。讀起來,我感覺自己仿佛也被塞進瞭一個擁擠的軟臥包廂,伴隨著哐當哐當的節奏聲,一同駛嚮未知的遠方。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感,是許多旅遊文學作品難以企及的。作者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時而緩慢而富有哲思,時而又因突發事件而變得緊張刺激,成功地構建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旅途世界。

評分

發一個剛剛大大方方ff

評分

評分

好評!

評分

沒去過還不得看看啊。這麼好滴路遊書。

評分

不錯,對這個國傢有瞭深入的瞭解。

評分

想去旅行

評分

沒去過還不得看看啊。這麼好滴路遊書。

評分

不錯,對這個國傢有瞭深入的瞭解。

評分

沒去過還不得看看啊。這麼好滴路遊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