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网运行模型数据交换规范(DL/T1380-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网运行模型数据交换规范(DL/T1380-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著
图书标签:
  • 电力行业
  • 电网运行
  • 模型数据
  • 数据交换
  • DL/T1380-2014
  • 标准规范
  • 电力系统
  • 数据格式
  • 互操作性
  • 智能电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4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79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
字数:10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网运行模型数据交换规范(DL/T1380-2014)》规定了电网运行模型数据分类、进行交换的电网主要设备类的属性以及数据交换的方式和要求等。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系统或应用之间的模型交换;相关应用可在本标准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自由删减或增加属性,而不影响互操作性。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关于电力行业相关主题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网运行模型数据交换规范(DL/T1380-2014)》无关,专注于电力系统规划与经济运行领域。 --- 书名:《现代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优化:基于先进模型的决策支持》 作者: [此处可假设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可假设出版社名] 字数: 约1500字 --- 图书简介 一、 时代背景与本书定位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以及用户侧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现代电力系统的复杂性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的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高比例新能源、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强交互的柔性直流输电”所带来的挑战。精确的系统建模、高效的优化求解以及可靠的运行决策支持,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经济、绿色运行的关键。 本书《现代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优化:基于先进模型的决策支持》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旨在为电力系统规划工程师、电网调度人员、能源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它聚焦于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学建模技术、大规模优化算法以及前沿的信息技术,构建能够支撑复杂电力系统规划与实时运行决策的分析工具。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标准规范或技术规范的细节,而是侧重于方法论、模型构建与优化求解策略的深入探讨,特别是如何将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融入传统的电力系统工程分析流程之中。 二、 核心内容结构与深度解析 本书内容组织严谨,从基础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前沿应用,主要涵盖以下六大核心模块: 模块一:现代电力系统建模基础与挑战(约250字) 本模块首先回顾了电力系统建模的经典理论,如潮流计算、暂态稳定分析和最优潮流(OPF)等。然而,重点在于分析在新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大规模接入背景下,传统模型面临的挑战,如模型的非线性增强、维数灾难以及对动态特性的实时性要求。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能够有效表征柔性直流(HVDC/MMC-HVDC)、大规模风电场群以及虚拟同步机(VSM)特性的广义系统模型,特别是对高渗透率直流系统特有的潮流收敛性问题给出了深入的分析和应对策略。 模块二:长期规划的随机优化与不确定性处理(约300字) 电力系统规划本质上是一个涉及数十年尺度的长期决策过程,充满了对未来燃料价格、负荷增长率、乃至气候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的预测。本书将“不确定性”作为规划决策的核心要素进行处理。重点介绍了两阶段随机规划(Two-Stage Stochastic Programming)和鲁棒优化(Robust Optimization)在输电网和电源结构规划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如何量化不同不确定性来源(如风光出力波动、负荷需求区间)的风险敞口,并设计出在最坏情况下依然能保证系统安全裕度的规划方案。此外,还探讨了基于情景生成和蒙特卡洛模拟的综合风险评估方法,为规划决策提供量化的风险指标。 模块三:中长期运行优化与容量配置(约300字) 本模块聚焦于年或季度尺度的运行规划,如机组组合(Unit Commitment, UC)和经济调度(Economic Dispatch, ED)。区别于基础理论讲解,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复杂的运行约束(如爬坡速率、最小运行时间、检修计划的相互影响)有效地转化为可求解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或混合整数二次规划(MIQP)问题。特别地,本书详细介绍了基于预测和滚动视界的动态机组组合方法,用以优化储能系统(ESS)的充放电策略,最大化其在电力市场中的套利能力和系统备用价值。对于考虑系统韧性(Resilience)的运行优化,本书也提供了新的数学建模思路。 模块四:实时调度的快速求解技术(约250字) 实时调度要求模型在极短时间内给出最优解。本书重点介绍了为应对这一需求而发展的高速求解技术。包括内点法(Interior Point Methods)的并行化实现、预条件共轭梯度法(Preconditioned Conjugate Gradient)在大型稀疏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PC)在暂态控制和快速频率响应中的集成应用。书中通过具体的算例展示了如何有效管理大型系统中的约束松弛和求解器选择,以确保在毫秒级或秒级时间尺度内完成关键调度决策。 模块五:电网规划与运行中的信息技术融合(约200字) 本书认识到,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再精妙的数学模型也难以落地。本模块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辅助电力系统的决策流程。例如,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替代传统高精度负荷或新能源出力预测模型,从而为潮流计算和优化提供更准确的输入。同时,本书也讨论了如何利用高性能计算(HPC)集群来处理超大规模电网(如覆盖国家级的电网模型)的优化问题,并初步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分布式能源交易与电网安全认证方面的潜在应用。 模块六:特殊系统分析与优化(约200字) 最后,本书针对电力系统中的特殊组成部分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包括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在远距离、大容量输送中的潮流稳定性边界、直流电网的故障穿越能力分析,以及城市配电网中的主动配电网(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s)的优化控制策略。对于如何将柔性直流技术与传统交流电网进行有效解耦与协同优化,本书提供了多层次的分析模型。 三、 读者对象与本书价值 本书的编写风格严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兼顾。它不侧重于描述某一具体数据接口或通讯协议的实现细节(这属于标准规范的范畴),而是着眼于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灵活、能够快速适应系统变化和新技术挑战的分析决策框架。 本书适用于: 1. 电力规划设计院、电网运行部门的高级工程师与技术骨干。 2. 能源经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3. 从事电力市场、能源监管及前沿技术研究的专业人士。 通过系统学习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掌握现代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优化领域的核心建模思想和尖端求解技术,从而在面对未来能源系统复杂性挑战时,能够设计出更具前瞻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的解决方案。本书提供的,是一套面向未来的系统思维工具箱。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相对轻松的周末午后,试图啃下这本电力行业标准的。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更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技术侦查。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目的性,每一个条款的措辞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不留任何歧义的余地。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实时数据采集与历史数据归档”部分的描述。这部分内容细致入微地规定了数据采集的频率、精度要求,甚至对异常数据点的处理逻辑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这让我联想到,在瞬息万变的电网运行环境中,任何一个微小的数据偏差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因此,标准必须具备极强的韧性和前瞻性。书中的图表和流程图虽然抽象,但一旦结合电力运行的实际场景去代入理解,便能体会到其设计的精妙之处——它试图将变电站、线路、发电机组等物理实体,转化为一套可以被计算机精确理解和计算的数字符号集。对于电力领域的工程师而言,这无疑是一本必备的“操作手册”,确保了无论谁来部署或维护系统,其产出的数据模型都能遵循同一套“语法”,避免了因标准不一而导致的系统兼容性灾难。

评分

这本厚重的规范性文件摆在面前,立刻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仿佛能触摸到电力系统那精密而庞大的脉络。我原本只是一个对电力行业略知皮毛的门外汉,抱着“了解一下行业标准”的心态翻开了它。初翻阅时,那些密集的专业术语和严谨的章节划分,简直像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比如,光是对“模型数据”的定义和分类,就用了好几页篇幅进行详尽的阐述,涉及了从物理拓扑到运行参数的方方面面。我尝试去理解它试图构建的那个统一的数据语言,想象着不同厂商、不同软件之间,如何通过这套标准实现无缝对接,保证电网这个复杂生命体的“信息血液”能够顺畅流通。书中对数据域的划分、命名规则的强制性要求,无不体现了国家标准制定者追求极致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虽然我无法完全消化其中关于接口协议和数据结构深层次的技术细节,但其背后的宏大愿景——构建一个高度集成、高效可靠的数字化电网管理体系——却清晰可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外行人看懂每一个参数的数值,而在于让你感受到,现代电力调度背后,是多么精密的规则和流程在支撑着我们日常生活的稳定光明。那种对细节的偏执和对一致性的苛求,体现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专业水准。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技术发展趋势的观察者,我更侧重于从其对行业未来影响的角度来审视这本《电网运行模型数据交换规范》。坦白讲,阅读过程是枯燥的,充斥着大量的缩写和冗长的定义。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繁琐的规定,描绘了中国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的蓝图。我注意到了规范中对于面向对象建模思想的引入,这标志着电力数据管理正从传统的基于记录的模式,向更灵活、更具扩展性的组件化方向演进。想象一下,未来接入新能源、储能等新型分布式能源时,如果模型数据结构不统一,集成工作将是何等困难。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定规矩”,它强制要求所有参与者使用同一种“乐高积木”来搭建模型,确保了未来系统升级和扩展的平滑过渡。它体现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兼容性思维,即便是今天尚未出现的设备类型,也能在既定的数据框架下找到其合理的位置。这是一种远超日常操作层面的战略性文件。

评分

我花了几天时间,试图消化书中关于“数据字典”和“编码规范”的章节。那部分的细致程度,简直令人咋舌。它不仅规定了哪些信息必须被记录,还严格约束了如何命名、如何表示这些信息的取值范围。例如,对于一个开关量的状态,必须用特定的代码表示“分”、“合”以及可能的中间状态,这种零容忍的标准化,正是保障安全运行的基石。我发现,标准中对不同层级的数据(如设备级、站级、区域级)的抽象和聚合方式也有明确的界定,这保证了数据流动的逻辑清晰性。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其对“数据质量”的隐性要求——只有模型结构严谨、命名规范,上层应用(如优化调度、故障诊断)才能真正依赖这些数据。如果把电网比作人体,那么这本书就是在定义人体的“基因代码”和“神经信号的传递方式”,它确保了所有部件都能用同一种语言互相“沟通”,否则,一句话说错,可能就是满盘皆输。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控制,远超出了普通软件开发规范的范畴。

评分

最近我对提升工业软件互操作性非常感兴趣,因此才拾起了这本电力标准作为研究案例。与其他行业标准相比,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极强的针对性和对高可靠性环境的深刻理解。它没有过多地停留于抽象的概念,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数据类型、编码长度、甚至数据交换的帧结构等底层细节。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处理时间戳和地理信息时的精确度要求,这在需要进行毫秒级同步操作的电网控制中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正式,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全篇都是陈述句和指令性的“应”、“必须”。这种风格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信息:这不是一本可选项的指南,而是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文件。它构建了一个闭环的、自洽的数据生态系统,确保了从最底层的传感器信号,到最高层的决策支持系统,都能够基于同一套“数字契约”进行协作。阅读它,更像是参与了一场严谨的工业会议,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接受并执行既定的协议,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与高效运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