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水力发电厂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NB/T35040-2014代替DL/T5165-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水力发电厂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NB/T35040-2014代替DL/T5165-20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著
图书标签:
  • 水力发电
  • 供暖通风
  • 空气调节
  • 能源行业标准
  • 设计规范
  • NB/T35040-2014
  • DL/T5165-2002
  • 电力工程
  • 暖通空调
  • 工业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2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79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2
字数:13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09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09〕163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NB/T35040—2014水力发电厂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代替DL/T5165-2002)》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防火与防烟排烟、防潮除湿、监测与控制、设备材料、绝热防腐、消声隔振、抗震和节能降耗等。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华 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水力发电厂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NB/T35040-2014代替DL/T5165-2002)”之外的其他能源行业标准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不含AI痕迹。 --- 能源工程标准文库精选:建筑与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汇编 聚焦非水力发电领域:电力、石化、新能源设施环境控制与安全设计 本套标准汇编精选了我国能源行业中,涵盖电力系统(火电、核电)、石油天然气、新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建筑环境、暖通空调(HVAC)、以及相关安全与节能方面的关键技术规范。它旨在为能源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化的技术参考框架,尤其侧重于那些在水力发电厂标准(如NB/T35040-2014)之外的其他类型能源设施所必须遵循的特定要求。 本书系对当前能源工程实践中迫切需要的非水力类设施环境控制与建筑安全标准的集中梳理与深度解析,确保工程质量与人员健康安全达到国家最新要求。 第一部分:火电与热电厂的特殊环境控制与设备防护 火电厂和热电厂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主体,其运行环境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极高要求。本部分集中收录了与这些设施配套的厂房、锅炉房、汽机房、化水间等区域的专业设计标准。 1. 厂房及设备基础的抗振与隔声规范: 重点收录了针对大型汽轮机组、锅炉及高频振动设备安装的基础设计要求。规范了为确保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厂房结构需要满足的动态载荷吸收能力、地基处理深度及材料的抗疲劳性能指标。此外,详细阐述了针对高噪声区域(如空预器、引风机房、破碎煤仓)的隔声、吸声材料选型及构造要求,确保厂界噪声排放满足环保标准,同时保护设备操作人员的听力健康。 2. 锅炉房与燃料输送系统的通风与防爆设计: 针对燃煤、燃气或生物质燃料的锅炉房,其通风系统的设计必须严格遵循燃料特性。本部分详细界定了锅炉炉膛及其辅助设备区域的自然通风口、机械补风与排风系统的设计参数,包括换气次数、风速控制范围,以及在煤粉输送、除尘器等易燃易爆区域的防爆电气设备选型与通风排险措施。特别强调了对CO、SO2、NOx等有害气体的实时监测与应急通风切换流程。 3. 汽轮机房及辅建区域的防冻与除湿要求: 本节规范了在寒冷地区运行的汽轮机房、变压器油库等关键区域的供暖设计。明确了维持关键设备和润滑油最低工作温度的室内环境参数,重点阐述了针对高湿度环境(如除盐水间、化学水处理间)的除湿系统设计,防止设备腐蚀和绝缘性能下降。 第二部分:石油天然气设施的环境工程设计 石油天然气设施(如采油厂、输油管道站、压缩机站、LNG/LPG接收站)对环境安全性、泄漏物控制和人员防护的要求远高于一般工业建筑。 1. 站区与设备区的有毒有害气体控制与稀释通风: 本规范详述了在潜在有毒气体(如H2S、甲烷等)泄漏风险区域的通风设计原则。内容包括:危险区域的划分(Class I, Division 1/2或Zone 0, 1, 2)、稀释通风换气量的计算依据、以及强制排风与惰性气体保护系统的集成要求。对于地下管廊和密闭空间,强调了正压或负压控制的精确设计。 2. 压缩机站及泵站的隔振与冷却系统: 针对高功率往复式或离心式压缩机组,本部分提供了详细的隔振基础设计、管道应力分析以及设备散热要求。标准涵盖了机组的强制冷却(水冷或风冷)系统的配置,确保设备在高负荷连续运行时,设备本体和运行环境的温度维持在设计限值内。 3. 储罐区与装卸设施的火灾防控与排烟设计: 重点规范了油品、液化气储罐区的安全防火间距、围堰设计,以及在发生火灾时,相邻建筑及控制室的防热辐射设计。同时,收录了装卸站台和倒罐区的局部排风与应急排烟系统的设计标准,以应对瞬间高浓度蒸汽或油雾的逸散。 第三部分:新能源设施(风电与光伏)的环境适应性设计 随着新能源发电的普及,其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设计,特别是野外环境下的设备防护,成为新的标准焦点。 1. 风力发电机组塔筒与设备舱的环境控制: 本规范针对风电机组内部的变流器舱、控制舱的温度与湿度控制进行设计指导。鉴于风电塔筒内部空间狭小且通风困难,标准详细规定了强制送风、排风系统的能耗优化设计,以及在低温或高湿气候下,对设备进行预热和除湿的策略,保障电子元件的可靠性。 2. 户外面板与汇流箱的防尘、防潮与热负荷计算: 针对大型光伏电站,本节提供了针对户外汇流箱、逆变器站(舱)的设计规范。内容涉及IP防护等级的选取、防尘网的设计、以及在高温环境下如何计算组件的散热需求,确保设备免受沙尘暴、雨雪侵蚀和极端温差的影响。 第四部分:能源工程建筑的节能与绿色标准集成 本汇编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未来能源设施的低碳化与高效运行,将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和既有能源行业标准相结合。 1. 能源站房的能效评估与优化: 标准引入了对大型能源设施(如数据中心、调度中心等附属建筑)的能耗指标评估体系,指导暖通空调系统(HVAC)的能效比(EER/COP)设计,推荐采用高效热回收、变风量(VAV)或冷水机组的优化策略。 2.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环境系统中的应用集成: 探讨了如何将场区内产生的余热(如火电厂的低温热水、光伏系统的组件散热)集成到办公、生活区或特定辅助设备的供暖和生活热水系统中,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减少外部能源的输入需求。 --- 适用范围: 本标准汇编适用于我国境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各类火电、热电、石油天然气设施、储运基地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暖通、给排水、电气配套建筑和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它作为工程师在处理复杂、高风险、高要求的能源工程环境控制问题时的重要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很‘官方’,字体和行距的设置,一看就是经过严格审核的成品。然而,在实际应用层面,我发现了一些可能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涉及到一些非常规的水电站类型,如抽水蓄能电站或地下式电站,虽然总则中提到了需要“充分考虑特殊性”,但具体的气流组织和压力平衡细节,似乎需要设计师依据这些基础规范进行大量的二次推导和补充计算。这可以理解,毕竟规范不可能涵盖所有细微的工程变体。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安全疏散和消防联动系统的设计论述,它将暖通系统的正负压控制与火灾报警系统深度耦合,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通风换气,而是将整个建筑的安全屏障考虑在内,体现了极高的风险意识。这种跨专业的集成设计要求,对于现今提倡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厚重且具有极强实操性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沙发上轻松翻阅的休闲读物,而是需要你搬出计算尺、打开专业软件,随时准备进行核对和验证的案头必备书。其中关于水库区微气候对厂房运行环境的影响分析,让我对水电站选址和环境影响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外部自然环境对内部设备的“舒适度”影响如此深远和复杂。规范的执行标准似乎是“一次到位,长期稳定”,对设备寿命和后期维护成本的考量贯穿始终。例如,对于防腐蚀措施的要求,考虑到潮湿和可能存在的化学介质环境,规范给出的材料选择范围十分审慎。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宏大背景下,将“室内空气质量”这一微观的工程细节落实到位,充分体现了国家标准的“颗粒度”和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主色调是沉稳的深蓝色,配上简洁的白色宋体字,透着一股官方文件的严肃劲儿。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内容一定很扎实。我原本对水力发电厂这种工业设施的暖通空调系统没什么概念,总觉得那种地方不就是靠自然通风嘛,但翻开目录才发现,里面涉及的专业知识深度远超我的想象。比如关于厂房内部的热负荷计算、不同类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运行特性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这些都需要非常精密的工程计算和行业经验来支撑。规范的条文措辞非常严谨,每一个“应”、“宜”、“不得”都体现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对于一个打算进入水电行业的设计新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专业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但对于一个纯粹的外部读者,比如我,可能需要反复查阅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才能真正领会其中蕴含的设计哲学。总而言之,它给人一种极其专业、一丝不苟的初印象,仿佛能闻到印刷油墨和精密仪器混合在一起的工业气息。

评分

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于“历史演变”的尊重与“现代革新”的结合。这本书替代了旧版标准(DL/T5165-2002),这本身就说明了技术和材料的进步。我特意去查找了一些旧标准的内容对比,发现新规范在能效比(EER/COP)的要求上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对新型制冷剂和高效热回收技术的应用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方向,这体现了国家在推动能源行业绿色转型方面的决心。然而,规范的严谨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很多参数的选取依赖于大量的工程经验数据和特定附件中的附录表格,如果手头没有这些配套资料,单纯阅读文本会感觉有些“悬空”。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设计师的工具箱,而不是一本科普读物,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土木、机械或电气工程的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工程图纸和施工方案。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它不像一般的技术手册那样零散地堆砌知识点,而是像一条精心编织的脉络,从总则、术语定义开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设计参数、设备选型、管道布置、乃至消防和节能要求,层层递进,结构清晰得令人称赞。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它对不同气候区的水力发电厂设计做了明确的区分和指导,这对于跨区域的大型工程项目来说至关重要。不同于以往阅读的某些标准,这本书似乎在强调“人”在极端工业环境中的舒适度与健康,不仅仅是保证设备运行的最低要求,而是追求一种可持续、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例如,对噪声控制的规定就非常详尽,这说明规范的制定者充分考虑了长期在机组旁工作的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闭环设计思路,是值得所有工程标准借鉴的典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