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七捲:香港與內地關係研究

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七捲:香港與內地關係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俊義,劉智鵬 著,張憲文,張玉法 編
圖書標籤:
  • 香港史
  • 近代史
  • 民國史
  • 中英關係
  • 粵港關係
  • 政治史
  • 社會文化史
  • 曆史研究
  • 兩岸關係
  • 區域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5148316
版次:1
商品編碼:11691732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華民國專題史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七十位專傢,十八個專題,重構民國曆史,兩岸四地曆史學者首次閤作完成。《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七捲:香港與內地關係研究》將考察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香港曆史,關注的重點放在中華民國史大背景下香港與內地的多重聯係和相互影響,對香港地方自身的曆史發展研究從略。

目錄

緒論
一、香港的曆史地位與作用
二、香港史研究的現狀
三、本書的寫作內容與意圖

第一章 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和香港的華人社會
第一節 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
一、殖民統治政治體製的沿革
二、殖民統治的變化
第二節 港英統治下的香港華人社會
一、香港人口的演變
二、社會結構的變化
三、戰前移民社會的特點

第二章 民初香港與內地政局之互動
第一節 廣州政府與港英當局的政治互動
一、港英當局對廣州政權的敵視
二、香港海員罷工的影響
三、粵港嘗試改善關係
第二節 香港與關餘事件
一、關餘事件的由來
二、香港與關餘事件
第三節 香港與商團事件
一、英國與商團事件
二、香港與商團事件
第四節 省港大罷工
一、省港大罷工的爆發
二、罷工進程與港英當局的應對
三、粵港關於解決罷工的交涉與省港大罷工的結束

第三章 抗戰時期的香港與內地
第一節 抗戰物資的轉運通道
一、香港通道的地位
二、抗戰初期英方在香港通道問題上的態度及變化
三、香港通道的曆史貢獻
第二節 香港與內地的抗日運動
一、中共在香港的活動
二、國民黨在香港的組織與活動
三、宋慶齡和保衛中國同盟在香港的活動
四、香港民眾對祖國抗戰的支援
第三節 港九獨立大隊的活動
一、秘密營救滯港文化人
二、港九獨立大隊的武裝鬥爭
三、營救國際友人及與英軍服務團的閤作

第四章 香港主權問題之交涉
第一節 1942-1943年中英關於香港主權問題的交涉
一、中英交涉的曆史背景
二、1942年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
第二節 1945年英國重占香港與中英受降之爭
一、“二戰”結束前國民政府對收復香港的態度
二、英國政府對重占香港的態度
三、英國對重占香港的籌劃
四、英國重占香港
五、中英受降權之爭l
第三節 九龍城問題與相關交涉
一、九龍城問題的由來
二、20世紀30年代中英在九龍城問題上的交涉
三、1947-1948年中英在九龍城問題上的交涉

第五章 戰後的香港與內地
第一節 中共在香港
一、中共在香港的組織
二、中共在香港的活動
三、香港政府與中共
第二節 民主黨派在香港
一、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成立
二、民盟在香港
三、其他民主黨派在香港
四、新政協運動在香港
第三節 國民黨在香港
一、組織工作
二、宣傳工作
三、文化教育工作
四、社團工作和工人運動
五、情報工作
六、香港政府與國民黨
七、駐港澳總支部的沒落

第六章 香港經濟發展及與內地之聯係
第一節 轉口貿易——香港經濟的生命綫l
一、從開埠到19世紀末香港的對外貿易
二、轉口貿易的興盛期(1900-1941)
三、戰前香港對外貿易的市場變化
四、戰前主要進齣口商品結構的變化
第二節 香港的航運
一、20世紀前半期香港航運發展的曆程
二、港口基礎設施的發展
三、香港的自由港政策在航運業的體現
四、戰前香港航運市場與航綫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前言/序言


《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七捲:香港與內地關係研究》相關圖書推薦 以下推薦的書籍並非《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七捲:香港與內地關係研究》的內容,而是基於對該主題周邊、相關曆史脈絡和研究視角的拓展,旨在為對民國史、香港史、兩岸關係有興趣的讀者提供更廣闊的閱讀視野。 --- Ⅰ. 側重於“中華民國”宏觀曆史脈絡的著作 要理解香港與內地在民國時期的復雜關係,必須首先紮實掌握中華民國這一政權在大陸的興衰、政治結構、外交政策及其意識形態的演變。 1. 《中華民國史論綱》(多捲本,不同作者體係) 內容側重: 這類著作通常會提供一個全景式的敘事框架,涵蓋從辛亥革命到國民政府退守颱灣的整個曆史周期。它會深入探討中央政府的權力轉移、不同派係的鬥爭、憲政探索的曆程,以及抗日戰爭對國傢形態的重塑。 與香港的關聯點: 通過研讀中央政府的財政狀況、對地方勢力的控製能力,可以推導齣民國政府對香港這一“特殊口岸”的實際影響力邊界和法律主張的力度。例如,中央對海關、外交權的控製,直接影響瞭其在1898年租藉期滿後的談判立場。 2. 《國民政府外交史研究》(或特定外交事件研究) 內容側重: 專門分析國民政府在列強體係中的外交策略。重點關注其如何處理不平等條約、如何爭取國際承認,以及在“大東亞共榮圈”陰影下對英美勢力的微妙平衡術。 與香港的關聯點: 香港的地位本質上是晚清以來不平等條約體係的産物。研究國民政府的外交努力,有助於理解其在對英交涉中對香港問題的態度(例如,二戰期間收迴租界主權的訴求與實際行動的落差),以及其對港督府的官方往來。 3. 《民國時期社會思潮與知識分子研究》 內容側重: 探討新文化運動、五四精神、馬剋思主義在內地的傳播,以及不同思潮如何塑造瞭知識精英的政治取嚮。同時關注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等思潮的興衰。 與香港的關聯點: 香港在民國時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中轉站。許多進步作傢、文化團體,甚至後來的共産黨乾部,都曾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進行活動或避難。理解內地思想的激進化程度,有助於分析他們對“殖民地港埠”的不同解讀。 --- Ⅱ. 聚焦於“香港”曆史與社會結構的著作 要深入香港與內地的互動,必須先理解香港本身的社會肌理、殖民地治理模式及其身份認同的構建過程。 1. 《香港史:殖民地時代的變遷》(或特定時期香港史) 內容側重: 詳細描述英國在香港的建立、管治模式(如“信托”、“代議製”的有限性)、經濟基礎(轉口貿易、工業化)的演變,以及殖民地精英與本地華人社會的關係。 與內地的關聯點: 這類書籍會清晰界定香港在殖民統治下的法律地位與中國主權主張之間的“真空地帶”。它會揭示1930年代大批內地移民(包括富商、政治人物、難民)湧入如何深刻改變瞭香港的人口結構和經濟構成,從而為後續的文化融閤與衝突奠定基礎。 2. 《戰時香港:孤島求存與身份重塑》(1937-1945) 內容側重: 重點分析抗日戰爭期間香港作為“遠東自由港”的角色。探討日軍占領香港(1941-1945)對當地社會和經濟的毀滅性影響,以及戰後“光復”時期社會秩序的重建。 與內地的關聯點: 戰爭時期,香港是國共兩黨都在秘密滲透和爭奪的戰略高地。研究此段曆史,能清晰看到內地抗戰力量(如東江縱隊)如何在香港地下活動,以及他們與港英政府、當地商界的復雜互動。 3. 《香港華人社會與宗族研究》(或移民社會學研究) 內容側重: 關注早期香港社會中,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不同移民群體(如客傢、廣府、潮汕)的社會組織、宗族關係、行業工會(如工聯會的前身)的形成。 與內地的關聯點: 揭示瞭香港本地精英與內地在文化、血緣和經濟上的聯係。許多在香港發跡的商賈傢族,其財富和人脈網絡深深植根於珠江三角洲。這種“雙邊身份”是理解民國時期兩地關係中最具韌性的部分。 --- Ⅲ. 探討“特殊區域互動”與“邊緣地帶”的著作 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並非單一的中央與地方關係,而是涉及邊境管理、走私、情報、文化輸齣的復雜邊緣互動。 1. 《民國粵港邊境管理與走私網絡研究》 內容側重: 聚焦於1920至1940年代,粵省地方軍閥(如陳炯明、李宗仁、白崇禧)與港英當局在鴉片、煙土、軍火、糧食等管製物資上的博弈。這通常涉及到地方軍閥與香港洋行和黑幫勢力的勾結。 與內地核心的關聯點: 這類研究直觀地展現瞭中央權威在邊境的失效。香港往往成為內地軍政人物規避中央禁令、獲取戰略物資或進行資金周轉的秘密通道,突顯瞭“一國兩製”前身的曆史模糊性。 2. 《華南地區的文化流通與電影工業研究》(民國時期) 內容側重: 研究上海、廣州、香港三地的電影、齣版物和流行音樂如何相互滲透。分析國語片在香港的放映情況,以及香港電影明星和導演如何迴流內地參與製片。 與內地的關聯點: 探討瞭文化軟實力在兩地的流動。香港的“娛樂性”往往能規避內地敏感的政治審查,成為一些進步或娛樂內容傳播的理想中介。 3. 《戰時上海與香港的金融聯係研究》(抗戰時期) 內容側重: 分析抗戰爆發後,上海作為遠東金融中心的地位如何部分轉移至香港,以及國民政府如何通過香港處理外匯、黃金、白銀的儲備和轉移。 與內地的關聯點: 考察瞭香港在民國政府“經濟大後方”建設中的關鍵作用,尤其是在外資撤離和通貨膨脹嚴重的背景下,香港作為金融橋梁的不可替代性。 --- 總結 這些推薦的書籍從宏觀政治史、微觀社會史、區域互動史等多個維度,為理解民國時期香港與內地關係提供瞭必要的曆史背景和研究路徑。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復雜的圖景:香港既是主權爭奪的目標,又是政治避難所、經濟生命綫和文化試驗場。要全麵理解《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七捲》可能探討的主題,讀者需要先掌握這些基礎性的曆史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中華民國專題史》係列叢書,我一直很關注,尤其是涉及兩岸三地的曆史脈絡,更是讓我著迷。這一捲的關注點明顯聚焦於一個非常敏感且復雜的曆史切麵——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演變。光是從書名就能感受到那種厚重感和深入剖析的決心。我猜想,作者必然會花費大量篇幅去梳理自民國肇建以來,特彆是戰亂時期,香港作為特殊地理樞紐所扮演的角色。書中應該不會僅僅停留在政治層麵,更會深入探討經濟上的相互滲透、社會文化的交流與衝突,以及人員的流動如何塑造瞭雙方的認同感和相互認知。我特彆期待看到對於早期移民潮、商業活動在香港的集中以及隨之而來的法律和行政體係差異如何被細緻描摹。要知道,香港的特殊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曆史遺留問題和特定地緣政治環境的産物,要理解它如何與中華民國(乃至後來的“內地”)産生關聯,必須有極其紮實的史料支撐和細膩的論證邏輯。如果書中能展現齣對檔案、口述史料的廣泛運用,那這部作品無疑將成為該領域的重要參考坐標。

評分

我個人對這段曆史背景的理解,往往受製於既有的、相對簡化的敘事框架,所以一本高質量的專題史著作,恰恰應該打破這種刻闆印象。我期望看到的是那種能夠讓人拍案叫絕的“細節革命”。比如,探究特定時期,國民政府如何通過香港的報刊、通訊係統來發布或控製信息流嚮;或者,在抗戰爆發後,香港作為物資中轉站,其內部的商業網絡是如何巧妙地規避封鎖,維持著兩地人員和戰略物資的流通。這些微觀的、執行層麵的操作,往往比宏觀政策的製定更能體現齣曆史的真實質感。如果作者能找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檔案,比如某個駐港領事或商會的往來信函,從中還原齣當時決策者的睏境與權衡,那麼這部作品的史學價值就會大大提升。它不應隻是對已知事實的重復,而是對曆史可能性的一種重新審視與建構。

評分

讀曆史書,最怕的就是那種乾巴巴、隻有時間綫堆砌的敘事方式,但從我對這套書以往的瞭解來看,他們更傾嚮於主題式的、帶著清晰問題意識的探討。因此,對於這一捲,我非常好奇它如何處理“關係”二字——它是單嚮的輸血還是雙嚮的互動?香港在不同曆史階段對“內地”的政治力量,例如國民政府,提供瞭何種程度的支持或牽製?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有一章專門剖析“上海灘金融傢”與“香港洋行”之間的微妙博弈,那種跨越邊界的財富流動和影響力滲透,往往是塑造宏大曆史敘事的微觀基礎。此外,文化層麵的影響,比如早期南下香港的知識分子如何在中西交匯的氛圍中,反過來影響內地的思想界,也是一個極具挖掘價值的領域。希望作者能跳脫齣簡單的政治口號,去描繪一個多層次、充滿張力的曆史圖景,讓讀者能真切感受到那段歲月中,兩地人民在時代洪流下的復雜情感與務實選擇。

評分

我非常看重一部學術著作的“史料關懷”程度。對於香港與內地關係這一命題,不同曆史階段的檔案分散在世界各地,整理難度極大。我期待這一捲能夠展示齣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巨大投入和嚴謹態度。例如,關於經濟史的部分,如何將香港的貿易數據與內地的財政記錄進行交叉比對,以更精確地量化雙方的經濟依賴程度?這需要極強的跨學科研究能力。此外,在處理涉及敏感曆史事件時,作者的筆觸是否能夠保持曆史學應有的客觀與剋製,不被任何單一的政治敘事所裹挾,而是基於證據鏈條進行推導和論證,這直接決定瞭這部作品的學術地位。如果它能提供一套紮實的、可供後續研究者檢驗的基礎框架,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部讀物,而是一座重要的研究基石。

評分

閱讀這類涉及“關係”的專題史,總是會自然而然地引人思考“身份”的構建。香港在不同時期,其居民如何看待自己與大陸的聯係?這種“身份認同”是如何隨著政治氣候的波動而發生偏移或強化的?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涉及到早期接受西方教育的香港精英與內地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碰撞,那種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尋找平衡點的掙紮,想必是極其引人入勝的。再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二戰結束後,香港的地位日益凸顯,它在國共兩黨博弈中所扮演的“中間人”角色,必然是這一捲的重點。這種“非中間立場”下的斡鏇與利用,對雙方政治運作的深層影響,應該會被作者細緻地勾勒齣來。一個好的曆史研究,能讓人看到曆史事件背後,人們在不同選擇中的艱難與無奈。

評分

引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評分

四、頓悟:惠能代錶南方的禪

評分

中華民國專題史

評分

一、從格羅特在廈門看到的葬禮說起

評分

七、《壇經》的關鍵詞之一:自淨

評分

編輯

評分

二、 有關觀世音菩薩來曆的傳說

評分

三、不得不說的,和“不可說可不可說非常不可說”

評分

六、鬍適的發現:《壇經》的著作權齣瞭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