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代器皿造型》是一部中国工艺美术之研究器皿造型的图典,约10万字,近5000幅例图,所介绍的器皿造型涵盖了历代很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中绘制的器皿图录堪称迄今为止国内器皿造型规模很大、搜集很广、内容很精。其研究体系也较为全面,介绍了包括陶瓷器、青铜器、漆器、金银器、木竹器、玉石器,还有少量的玻璃器和牙角器在内的器皿。该书对于中国工艺造型艺术研究及创作实践、鉴赏都有深远影响。
吴山,江苏沙州人。擅长工艺美术理论。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艺术系,同年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研究生班。历任江苏省美术馆干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论文及编著有《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中国紫砂辞典》、《中国历代服装、染纳、刺绣辞典》、《无锡惠山彩塑》、《古代波斯图案》等。1956 年,国画《燕子矶》获“江苏省第一届青年美展”大奖。
2005 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2008 年,荣获“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
自上世纪50 年代起,我就想对祖国历代器皿的发生和演变,进行些研究,以期从中学习探索些规律。为此,从60 年代起即着手收集、整理材料,经几十年的努力,进行分类排比,分析归纳,深深感到我们伟大祖国历代的器皿,渊源流长,无比丰富,实用优美,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是科学技术与美学融洽的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地区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性。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认真深入地总结、学习、研究和借鉴,古为今用,目的为弘扬我国器皿造型的优良传统,创造我国民族的新器皿。
我国历代的器皿,万万千千,无比光辉灿烂。本书虽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图例近万幅,看来已十分丰富,但与历史所遗留的大量实物相比,只是沧海一粟。为此,本书对我国历代器皿造型进行的研究,仅是开端,提供一些资料,提出一些问题,起个铺路的作用,认识是极其肤浅的。
再加限于水平和资料不足,错误和不当之处,希广大读者指正。
本书图稿,主要来源于古籍文献、名家专著和考古报告等各个方面,经汇集、分类、整理而成。为符合本书编写宗旨的要求,大部分图稿均作了修正,有的进行了重绘。图稿一般都注明出处。
本书图版按时代顺序进行分类别编排,这样既可看清每一时代总的概貌,亦可顾及各类器皿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亦可为读者从纵横两方面作深入研究,提供方便。
我国的器皿造型,上下近万年,历史之悠久,品种之丰富,技艺之精湛,风格之独特,世界罕见。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器皿,商周的青铜器皿,战国、秦汉的漆器皿,南北朝的青瓷器皿,唐、宋的金银、陶瓷器皿,元、明、清的瓷器和金属器皿,无不辉煌灿烂,闪耀着先民的智慧。
这些优秀的珍品和宝贵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对我们今天的器皿造型,仍然有现实的学习、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中国的陶瓷、青铜、漆器和金银器,历来著称于世。
而在很大程度上,器皿造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器皿造型,以它的社会功能来分,大体可分为实用器皿和陈设器皿两大类。前一类以实用为主,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亦称日用器皿。后一类主要供陈设观赏之用。但有时某些器皿,两者之间的界限亦难区分。当然,一件好的器皿,应该是实用、美观兼备,是两者的统一体。
从远古的原始陶器来看,主要是实用器皿,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们创造器皿,就不完全是为了实用。有少数已脱离实用,成为礼器。再以后,有的已完全脱开实用,纯粹成为一种陈设的欣赏品,亦有的两者兼而有之。
我国的器皿造型,从它的材料、质地来分,古代遗留下的,主要是陶瓷器、青铜器、漆器,其次是金银器、木竹器、玉石器,少数是玻璃器和牙角器。
坦率地说,我对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都有点审美疲劳,它们要么是图片质量粗糙,要么是文字堆砌概念。但是《中国历代器皿造型》在装帧和内容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印刷质量堪称艺术品级别,那些复杂的金属光泽、陶瓷釉面的细腻层次,在高清的图片下得以完美重现,这对于研究器物的细节纹理和铸造工艺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一些相对小众但极具代表性的器型也有所涉猎,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俑底座、以及明代特定时期的文房用具造型研究,这些细节的补充使得全书的体系更加完整和立体,不再是那种只关注“明星文物”的浅薄之作。读完整套书,你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因为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像是一场穿越历史的视觉盛宴,引导你用挑剔而专业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沉默的古代遗珍。
评分这部《中国历代器皿造型》简直是文物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对于那些痴迷于古代工艺和审美变迁的人来说。光是翻阅其中的图版,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历史时期器物造型演变的梳理,那种循序渐进的展示方式,让人能清晰地捕捉到从商周的古朴雄浑到汉代的浑厚庄重,再到唐宋的细腻典雅,直至明清的繁缛精巧,每一步跨越的文化意蕴。书中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器型,比如鼎、簋、尊、壶的剖析,绝非简单的图文罗列,而是深入到形制背后的功能需求和社会地位象征,比如对青铜器上纹饰布局与器型结构的相互依存关系的阐释,非常到位。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考古学家,但阅读后对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审美取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将艺术性与历史性完美融合的编排,让冰冷的器物瞬间鲜活了起来,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对于想系统了解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脉络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极其扎实的视觉和理论基础。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其对于“手工艺精神”的尊重和挖掘。在许多当代视角下,器物造型往往被简化为几何学或美学理论的产物,但翻开《中国历代器皿造型》,你能真切感受到古代工匠在面对材料限制和功能约束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书中对某些特定工艺(比如鎏金工艺对器型转角处理的影响,或者掐丝珐琅对器壁厚度的要求)与最终造型之间的内在逻辑链条的阐述,非常精辟。这让我意识到,造型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技术、材料、信仰、权力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隋唐时期外来文化影响下器型吸收与本土化的讨论,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模仿”论调,而是深入分析了如何将胡风的饱满圆润融入中式的内敛含蓄之中,这种跨文化交流的造型学解读,极具启发性,远超一般的艺术史概述。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历史通识”读物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了,总觉得缺少一股锐气和深耕的决心。《中国历代器皿造型》则完全不同,它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聚焦于“造型”这一核心命题,并将其作为解读中国文明演进的独特切口。全书的结构安排极其严谨,逻辑线索清晰,从早期的实用性与神圣性并存的造型,到中期的世俗化与审美化趋势,再到后期的程式化与装饰化倾向,层层递进,论证有力。它并非仅仅罗列“什么形状”的器皿,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是这种形状”,并在文字中渗透着对形制演变背后社会动力学的深刻洞察。对于希望进行深度学术研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参考资料和详尽的器型对比分析,无疑是极为宝贵的起点,它提供的分析框架比单纯的图册更具学术价值和长久的参考性,令人爱不释手。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毕竟涉及“造型”的专业书籍往往晦涩难懂,充斥着术语。然而,《中国历代器皿造型》的叙事方式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引人入胜。它没有将自己局限在狭义的“器物”范畴内,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礼制框架之下进行解读。比如,关于瓷器部分,作者不仅详尽描绘了宋代五大名窑器型的流变,还结合了当时的文人情趣和饮茶风尚,解释了为何那些线条简洁、釉色内敛的造型能够成为审美高峰。这种“情景交融”的叙述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特别喜欢它在对比分析不同朝代造型差异时所采用的对比图例,直观有力,能让读者迅速抓住核心区别。对于那些想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它展示了经典造型的永恒魅力和可塑性,绝非简单的复刻,而是深层次的理解和再创造的基础。
评分很赞,很厚,很值得都漂亮书
评分服务一流
评分图文并茂,好书
评分图文并茂,好书
评分这么贵的书,上午发货下午到家包装就破了,并且书角都是皱的!太坑人了。我只能说出库的时候就有问题!真的态度有问题!
评分这个商品不错~ 这个商品不错~
评分工具书。。
评分图版多,同事看了也要买。
评分服务一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