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

元代瓷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希桂 著
图书标签:
  • 元代瓷器
  • 瓷器
  • 陶瓷
  • 元代
  • 中国陶瓷
  • 艺术
  • 收藏
  • 历史
  • 文物
  • 古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5012889
商品编码:1047592195
出版时间:2005-01-01
页数:107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元代瓷器
作者:   马希桂
市场价:   25.00元
ISBN号:   9787805012889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开本:   大32开
商品类型:   图书

   精彩插图

   主编推荐

元代制瓷业是宋,金制瓷业的继续和发展。元瓷夹在宋和明清两个制瓷业高峰之间,过渡性十分明显。一方面,宋、金时期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的传统产品仍在继续烧造,特别是龙泉,青白系诸窑,由于外销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多,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又正式烧出了青花,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钧窑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巳经走向衰落,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
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中心仍是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山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胳粗,有大气泡和棕眼。颜色一般是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流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元钧瓷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3个小尖足或兽足,有的有耳。
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要多,但其价值与宋钧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元代已有青花瓷器,釉里红的烧制已较成熟,釉里红是一种传统的彩绘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重要成就。元朝官窑只景德镇一处,官窑器内均烧有“枢府”字号。元瓷釉厚,多仿钧窑瓷器,以天兰色兼带紫斑为贵,花纹图案有:划花、印花、雕花等。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变、青花、釉里红的技法。为釉下装饰和以后的釉上装饰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的瓷器,除一部分保留了宋代的制瓷遗风,通常采用划花、刻花、印花以外,又创造出用毛笔在胎上绘画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花纹后,烧制的瓷器,就叫作“彩资”。“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两大类。在胎坯上画好花纹后,再上釉入窑烧制,称为“釉下彩”在烧制好了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叫作“釉上彩”,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就是属于“釉下彩”。明代以后出现的新彩、五彩、粉彩等,都属于“轴上彩”的范畴。
总之,元代在继承前代瓷器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而在世界陶瓷史上为祖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元代次瓷器的突出成就,无论在造型、纹饰以及烧造技术等方面,都为明、清两代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代瓷器在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影响 也是十分深远的。
<

   内容简介
元代制瓷业是宋,金制瓷业的继续和发展。元瓷夹在宋和明清两个制瓷业高峰之间,过渡性十分明显。一方面,宋、金时期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的传统产品仍在继续烧造,特别是龙泉,青白系诸窑,由于外销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多,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又正式烧出了青花,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钧窑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巳经走向衰落,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
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中心仍是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山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胳粗,有大气泡和棕眼。颜色一般是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流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元钧瓷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3个小尖足或兽足,有的有耳。
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要多,但其价值与宋钧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元代已有青花瓷器,釉里红的烧制已较成熟,釉里红是一种传统的彩绘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重要成就。元朝官窑只景德镇一处,官窑器内均烧有“枢府”字号。元瓷釉厚,多仿钧窑瓷器,以天兰色兼带紫斑为贵,花纹图案有:划花、印花、雕花等。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变、青花、釉里红的技法。为釉下装饰和以后的釉上装饰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的瓷器,除一部分保留了宋代的制瓷遗风,通常采用划花、刻花、印花以外,又创造出用毛笔在胎上绘画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花纹后,烧制的瓷器,就叫作“彩资”。“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两大类。在胎坯上画好花纹后,再上釉入窑烧制,称为“釉下彩”在烧制好了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叫作“釉上彩”,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就是属于“釉下彩”。明代以后出现的新彩、五彩、粉彩等,都属于“轴上彩”的范畴。
总之,元代在继承前代瓷器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而在世界陶瓷史上为祖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元代次瓷器的突出成就,无论在造型、纹饰以及烧造技术等方面,都为明、清两代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代瓷器在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影响 也是十分深远的
   本书目录
多彩多姿的元代瓷器
景德镇窑
1.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
2.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局部(局部)
3.景德镇窑青花龙纹碗
4.景德镇窑青花龙纹碗(碗心)
5.景德镇窑青花束莲纹梨式壶
6.景德镇窑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
7.景德镇窑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局部)
8.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盏托(一对)
9.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盏托(盏心)
10.景德镇窑青花蕉叶纹觚(一对)
11.景德镇窑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
12.景德镇窑青花雕塑婴戏鸟食罐
13.景德镇窑青花松竹梅纹葵口盘
14.景德镇窑青花束莲纹也
15.景德镇窑青花束莲纹也(也心)
16.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17.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局部)
18.景德镇窑青白釉加漆描金释迦牟尼佛像
19.景德镇窑青白釉执桃童子像
20.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
21.景德镇窑青白釉多穆壶
22.景德镇窑青白釉笔架
23.景德镇窑青白釉胆式瓶
24.景德镇窑青白釉也
25.景德镇窑青白釉乳钉刻莲纹三足炉
26.景德镇窑青白釉串珠纹玉壶春瓶
27.景德镇窑青白釉串珠纹玉壶春瓶
28.景德镇窑青白釉磨
29.景德镇窑青白釉磨(磨座细部)
30.景德镇窑青白釉龙纹高足碗
31.景德镇窑青白釉刻牡丹纹双耳扁壶
32.景德镇窑青白釉饕餮纹双耳三足
33.景德镇窑青白釉月映梅纹碗
34.景德镇窑青白釉褐彩荷叶形盖罐
35.景德镇窑卵白釉“王白”款高足杯
36.景德镇窑卵白釉双系三足炉
37.景德镇窑卵白釉凸花缠枝莲纹碗
38.景德镇窑卵白釉凸花缠枝莲纹碗(局部)
39.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
40.景德镇窑红釉印花云龙纹盘
龙泉窑
磁州窑
钧窑
小辞典
元瓷拍卖价格




古代织锦: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与工艺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至宋元时期,精美绝伦的织锦艺术及其背后的技术、文化意义与贸易网络。它并非聚焦于元代(1271-1368年)的陶瓷艺术,而是将时间与主题转向了更能体现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另一重要载体——丝绸与织锦。 本书从纤维的起源讲起,追溯了中国古代蚕桑业的发展历程,详述了从原始的平纹织物到高度复杂的提花技术演变的全过程。我们不再关注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温度与胎土配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灵动的丝线如何被驯服、染色,并最终编织成具有叙事性和象征意义的艺术品。 第一部分:纤维的文明:从蚕农到织户 第一章:丝的诞生与早期应用 本章详细考察了中国古代丝绸制作的初始阶段。从新石器时代的麻、葛纤维的初步应用,到商周时期精细丝织品的出现,展示了早期纺织技术如何与社会阶层紧密挂钩。重点分析了“蚕神”信仰的起源及其对农耕社会的影响。与陶瓷的泥土烧制不同,丝织品依托于精密的农时管理和手工操作,体现了另一种层面的“天人合一”。 第二章:汉代的锦绣:权力与礼制的载体 汉代是中国丝绸技术成熟的关键时期。本章着重研究了汉代织锦的组织结构,如绫、罗、绢、锦的工艺差异。特别关注了“经锦”和“纬锦”的制作区别,以及色彩的运用。我们探讨了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丝织品,它们揭示了当时染色技术的复杂性——如何通过天然矿物和植物提取物,实现持久而丰富的色彩。汉代织锦并非仅仅是装饰品,它们是军功、爵位和朝廷礼仪的明文规定。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融合与转型 这是一个民族大迁徙与文化碰撞的时代。本章分析了中原技术与少数民族(如游牧民族)审美在织锦领域进行的深度融合。云锦的雏形、联珠纹饰的引入,以及佛教图像对织物设计的影响,都使得这一时期的织锦风格变得更加华丽和复杂。与元代瓷器追求的青白素雅形成鲜明对比,此阶段的织物更偏向于色彩的爆炸性表达。 第二部分:技术的飞跃与艺术的巅峰 第四章:唐代: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 唐代是织锦工艺的黄金时代。本章重点分析了“提花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唐代的织工掌握了复杂的绞经、综絖技术,使得织物上能够呈现出多层次、立体感的纹样,如著名的“宝相花”和“联珠对狮纹”。我们详细剖析了唐三彩(陶瓷领域)与唐代织锦在审美趣味上的异同,后者强调的是丝线在光线下流转的光泽感与变化性,这是陶瓷釉面光泽无法比拟的。 第五章:宋代:文人审美品味的体现 宋代对极致的简约和内敛的意境追求,同样影响了织锦。本章着重研究了宋代织锦中出现的文人画意象,如山水纹、花鸟写意。宋锦的组织结构趋于精细化,纹饰布局更加疏朗,追求“不着一笔,尽得风流”的境界。这种审美倾向,与宋人对天青釉色、简约造型的追求,在艺术精神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但载体截然不同。 第六章:纬线上的史诗:技术解析 本章脱离历史叙事,转向工艺细节。详细图解了古代织机的工作原理,特别是提花机的演进。我们深入探讨了“花本”——即织造图案的蓝图——的绘制与传递过程,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经纬线的交织,实现平纹、斜纹、缎纹等多种组织结构。这部分内容对理解古代精密手工技艺的极限,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撑。 第三部分:贸易、传播与遗产 第七章:织金与异域影响 本书考察了黄金在织锦中的应用,即“织金”工艺。通过将金线(或银线)与丝线一同织入,创造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在这一章中,我们对比了唐宋时期进口的异域纹饰(如波斯萨珊王朝的图案)是如何被本土工匠消化和改造的,以及这些织物通过丝绸之路,反过来影响了中亚乃至拜占庭帝国的纺织业。 第八章:织物的生命:收藏、修复与流失 最后,本章讨论了古代织锦的物质性挑战:褪色、腐蚀与虫蛀。我们探讨了古代织物在墓葬和传世过程中所经历的命运,并简要介绍了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如何介入,以期留存这些脆弱的艺术遗产。这些精美的丝绸,以其易损的特性,诉说着与坚硬的元代瓷器迥异的、关于时间和存在的哲学思考。 结语:流动的时间与坚硬的永恒 本书旨在揭示,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不仅体现在那些坚硬、可以千年不朽的物质(如陶器、青铜器)上,更体现在那些曾被无数双手触碰、在风中舞动的、充满生命力的丝绸之中。织锦,是流动的历史,是古代中国柔软而坚韧的文明象征。

用户评价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文物考证和出处标注上,展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每一件被重点介绍的器物,无论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还是流散海外的私人珍藏,其尺寸、现藏地、铭文拓片等关键信息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而且引用了大量的早期著录和最新的考古报告作为佐证。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研究的爱好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直接顺藤摸瓜去查找更原始的资料,避免了被二手资料误导的风险。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那些“有争议”的器物所持的审慎态度,他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并列呈现不同的观点和证据链,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体现了一种非常成熟和客观的学术风范。这种对事实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执着,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在同类读物中脱颖而出,完全可以作为案头必备的参考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考究了,拿到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封面淡雅的米白色和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恢弘的历史长河之中。我尤其欣赏的是内页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粗粝感的亚光纸,使得那些精美的器物图片看起来丝毫没有廉价的塑料感,反而多了一份文物本身的厚重与历史的沉淀。书中收录的大量高清实物照片,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即便是那些细微的釉面开片、釉下彩的晕染层次,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一个痴迷于瓷器工艺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书中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舒服,文字与图片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给予了每一件器物足够的展示空间,让人在翻阅时不会感到拥挤或压迫,完全沉浸在对这些古代艺术品的品鉴之中。这本书的编辑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从选材到最终的呈现,处处体现着对“美”的极致追求,拿在手里摩挲,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化繁为简的大师手笔,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堆砌专业术语的枯燥写法,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了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那些关键的窑口和技术革新背后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青花”技术发展脉络时的那种匠心独运,他不仅仅是罗列了钴料的来源变化,而是将这种变化与当时的贸易路线、宫廷审美甚至是社会风貌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那些冰冷的年代和数据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读到某一个章节时,我仿佛能听到景德镇窑场工匠们敲打泥片的声响,感受到他们面对天工开物时那种既敬畏又充满探索精神的状态。这种将历史、工艺、人文紧密交织的叙述方法,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理解高深陶瓷理论的门槛,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烧制温度、胎土配方,都变得清晰易懂,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按时间线索展开,更是在每个章节的转折点设置了“专题聚焦”的小栏目,这些栏目像是打开了一扇扇通往特定工艺世界的小窗户。比如,有一个关于“釉里红”的专题,详细分析了铜红釉在不同气氛窑中表现的稳定性差异,并配有大量失败和成功的对比图例,这种“失误展示”的勇气和深度,是很多追求光鲜亮丽展示的出版物所不具备的。另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官窑和民窑在装饰风格上的对比分析,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背后的社会阶层需求和审美导向,让陶瓷不再只是物件,而是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载体。这种立体化的解读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生活方式和艺术生态的理解,读完后感觉知识体系得到了非常有机的补充和拓展。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意料之外的丰沛”。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工具书性质的图录集,但实际阅读体验远超预期。它成功地将高度专业的知识与大众可接受的阅读体验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书中对于器物造型的分析,简直是“读心术”一般的解读,它能捕捉到工匠在拉坯时那一瞬间的犹豫与果决,能从圈足的修饰看出烧造年代的紧迫或从容。我发现自己开始重新审视以往那些习以为常的器物,不再只是停留在“漂亮”的层面,而是能从胎釉的结合度、纹饰的笔法力度中,读出历史的温度和艺术的灵魂。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与古代顶尖匠人的深度对话,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依然能感受到那股穿越时空而来的艺术魅力,激发了更强烈的探索欲望,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工艺有热情的朋友们。

评分

书值得收藏瓷器的人学习

评分

最近喜欢的类型,内容海没?

评分

还好、满意、

评分

不错

评分

照片彩色,很好。

评分

刚拿到,打开发现有瑕疵

评分

不错嘛我也有空虚荣耀斑斑斑斑斑斑

评分

书不错,价格优惠,有空慢慢读.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