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工业源VOCs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工业源VO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竹涛 著
图书标签:
  • 低温等离子体
  • VOCs
  • 工业废气
  • 环境工程
  • 污染治理
  • 等离子体技术
  • 化学工程
  • 空气净化
  • 催化氧化
  • 绿色环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689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47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出现。其中,大气污染问题以其污染程度深、影响范围广、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是大气污染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如何有效地控制及消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已成为治理目前大气污染的重点,开发出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尽快实现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作者所在课题组从2005年起,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应用研究领域已开展了将近十年的研究,并承担了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因此,作者将主要研究成果著成此书,希望能够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生态文明型社会,推动节能、减排、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一份力量。

内容简介

  目前,我国的工业正在高速发展的时期,VOCs的使用量与日俱增。现在我国对VOCs排放量并没有官方的统计,估计我国VOCs的年排放量2000万t左右。其排放控制的处理设备将是一个巨大市场。如若我国不掌握有效的污染控制新技术,要么这个巨大的市场将拱手让给外国公司,要么我国的大气环境中VOCs的污染将持续的恶劣下去。而低温等离子体法处理VOCs的技术,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技术所具有的缺陷。因此,本书将针对该技术在工业源VOCs治理方面展开讨论,并希望其能够早日实现市场化发展。

作者简介

  竹涛(1979—),男,山西临猗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控制,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优秀人才,在国内外期刊发表SCI、EI等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18项;出版著作7部:主编《矿山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大气颗粒物控制》、《物理性污染控制》3部;作为第一作者参与撰写专著《CHEMISTRY, EMISSIONCONTROL, RADIOACTIVE POLLUTION AND INDOOR AIR QUALITY》1部;第二作者编著《我国典型行业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及对策》;参与编写《环境化学》、马广大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负责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环保公益项目2项、部委项目5项、企业横向项目10项、校内项目6项,外专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大项目4项,国家863项目2项;主持完成15项工程、设计及工程管理项目;获省部级奖励2项。

精彩书评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石油、油漆、印刷和涂料等行业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也日渐增多,科学、高效地处理VOCs显得日益迫切。目前国内外对有机废气治理采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吸收、吸附、催化燃烧等,这些方法都面临所用设备多、实验复杂、能耗大等问题。因此,经济、高效地治理低浓度、大流量的有机废气,除改进传统技术外,开发替代产品,寻求控制最优技术已成为解决VOCs污染的必由之路。  VOCs处理低温等离子体法作为一种新的处理技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挥发性有机物控制工程领域将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6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概念、来源及危害... 61.1.1 VOCs概念... 61.1.2 VOCs工业来源... 71.1.3 VOCs危害... 81.2 我国VOCs污染现状及对策... 91.3 VOCs治理技术... 101.3.1 吸附法... 101.3.2 吸收法... 111.3.3 冷凝法... 121.3.4 膜分离法... 121.3.5 燃烧法... 121.3.6 生物法... 141.3.7 光催化法... 161.3.8 低温等离子体法... 171.3.9 几种VOCs处理方法的性能比较... 171.4 结语... 19参考文献... 19

第二章 低温等离子体... 212.1 等离子体概念... 212.2 等离子体的分类... 212.2.1 按存在分类... 212.2.2 按电离度分类... 212.2.3 按粒子密度分类... 212.2.4 按热力学平衡分类... 212.3 等离子体特征... 212.3.1 等离子体整体特性... 212.3.2 等离子体准电中性... 212.3.3 等离子体鞘层... 212.3.4 等离子体扩散过程... 212.3.5 等离子体辐射... 212.4 等离子体特征参数与判据... 212.4.1 等离子体密度和电离度... 212.4.2 等离子体温度... 212.4.3 沙哈方程... 212.4.4 德拜屏蔽与德拜长度... 222.4.5 等离子体频率... 222.4.6 等离子体导电性和介电性... 222.4.7 等离子体判据... 22

第三章 等离子体产生方式... 233.1 电子束照射... 233.2 介质阻挡放电... 233.3 沿面放电... 233.4 电晕放电... 233.5 辉光放电... 233.6 弧光放电... 233.7 微波放电... 23

第四章 气相等离子体光谱特性... 244.1 电晕放电光谱特性... 244.1.1 流光放电... 244.1.2 辉光放电... 244.2 火花放电光谱特性... 244.3 电弧放电光谱特性... 244.3.1 紫外光强度... 244.3.2 紫外光能量... 24

第五章 等离子体技术处理VOCs的机理... 255.1 电晕放电... 255.1.1 正电晕... 265.1.2 负电晕... 275.1.3 交变电场电晕放电... 295.1.4 电晕放电起晕电场的计算... 305.2 流注理论... 305.2.1 空间电荷对电场的畸变... 305.2.2 正流注的形成... 325.2.3 负流注的形成... 335.3 介质阻挡放电... 335.3.1 介质阻挡放电的发生过程... 345.3.2 介质阻挡放电的能量和电场的计算... 365.5 电子、离子、自由基和臭氧的形成... 365.5.1 放电等离子体的重要基元反应过程... 365.5.2 电子所得的能量和羟基与臭氧的形成... 375.6 VOCs分子降解过程... 405.7 结语... 43参考文献... 43

第六章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及反应器类型... 45

第七章 低温等离子体反应系统优化... 467.1 实验装置... 467.2 等离子体反应器... 467.3 实验电源及电路... 487.4 反应器结构研究... 517.4.1 反应器直径对降解率的影响... 517.4.2 放电极直径对降解率的影响... 517.4.3 放电极材料对降解率的影响... 545.4.4 反应器材质对降解率的影响... 557.4.5 反应区长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577.5 高频电源下的反应器发热研究... 587.5.1 研究方法... 597.5.2 实验结果... 607.5.3 实验现象分析... 627.5.4 模型建立... 627.6 电源比较实验研究... 647.6.1 直流与交流电的比较实验... 647.6.2 交流电源电气参数对降解率的影响... 667.7 结语... 72参考文献... 73

第八章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工况参数的研究... 758.1 反应器空塔实验... 758.1.1 电压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758.1.2 入口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768.1.3 气体流速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778.1.4 功率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778.2 反应器内有填料的相关实验... 798.2.1 电场强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798.2.2 气体流速对降解率的影响... 808.2.3 入口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818.2.4 填料对降解率的影响... 828.3 工况参数与臭氧浓度关系... 848.3.1 电场强度对臭氧浓度的影响... 848.3.2 气体流速对臭氧浓度的影响... 858.3.3 入口浓度对臭氧浓度的影响... 858.3.4 填料对臭氧浓度的影响... 868.4 填料对气体放电性能的影响... 878.4.1 填料对气体放电强度的影响... 878.4.2 填料与能量分配之间的关系... 898.5 结语... 90参考文献... 91

第九章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技术研究... 939.1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技术研究现状与分析... 939.1.1 等离子体-吸附剂联合技术... 939.1.2 等离子体-催化剂联合技术... 949.1.3 等离子体-铁电性物质联合技术... 959.1.4 联合装置... 969.1.5 机理研究... 969.1.6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979.2 协同效应下降解效果的评价标准... 979.3 吸附增效等离子体降解实验... 999.3.1 吸/脱附降解实验... 999.3.2 吸附增效机理研究... 1019.4 催化协同等离子体降解实验... 1069.4.1 纳米TiO2/γ-Al2O3催化协同等离子体降解实验... 1069.4.2 MnO2/γ- Al2O3催化协同等离子体降解实验... 1159.4.3 纳米TiO2/γ-Al2O3与MnO2/γ-Al2O3催化剂对比试验... 1209.5 铁电体协同等离子体降解实验... 1229.5.1 典型铁电体协同等离子体降解实验... 1229.5.2 改性铁电体协同等离子体降解实验... 1329.6 吸附-铁电体-纳米催化协同降解实验... 1389.6.1 复合催化剂对降解率的影响... 1389.6.2 复合催化剂对臭氧浓度的影响... 1399.6.3 复合催化剂对等离子体能量效率的影响... 1399.7 结语... 140参考文献... 141

第十章 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分析... 14710.1 检测分析方法... 14710.1.1 净化尾气监测方法... 14710.1.2 产物臭氧测定方法... 14710.1.3 表面结焦产物测定方法... 14810.2 反应产物分析... 14810.2.1 色谱检测结果分析... 14810.2.2 质谱检测结果分析... 14910.2.3 尾气的红外吸收图谱分析... 15010.3 结焦产物分析... 15110.4 反应机理分析... 15310.5 等离子体反应动力学分析... 15810.5.1 高能电子撞击反应速率常数... 15810.5.2 吸附/脱附反应速率... 16010.6 结语... 161参考文献... 162

第十一章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其他应用... 16311.1 污水处理厂低温等离子体除臭技术... 16311.1.1 实验装置... 16311.1.2 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16411.1.3 低温等离子体除臭机理... 16511.1.4 电场强度E与恶臭气体净化效率η之间的关系... 16611.1.5 等离子体反应过程的放电参量研究... 16711.1.6 功率P与恶臭气体净化效率η之间的关系... 16911.1.7 结语... 17011.2卷烟厂低温等离子体除臭技术... 17111.2.1 实验系统及条件... 17111.2.2 净化原理... 17211.2.3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除臭效率测定[23] 17311.2.4 气体流量变化对异味气体处理效率的影响... 17411.2.5 等离子体设备电源功率变化对异味气体处理效率的影响... 17411.2.6 结语... 17511.3 等离子体技术脱附再生活性炭纤维... 17511.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7611.3.2 频率f与脱附率η和损失率ζ的关系... 17711.3.3 电场强度E与脱附率η和损失率ζ的关系... 17711.3.4 功率P与脱附率η和损失率ζ的关系... 17811.3.5 脱附时间t与脱附率η和损失率ζ的关系... 17811.3.6 机理分析... 17911.3.7 结语... 180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石油、油漆、印刷和涂料等行业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也日渐增多,科学、高效地处理VOCs显得日益迫切。目前国内外对有机废气治理采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吸收、吸附、催化燃烧等,这些方法都面临所用设备多、实验复杂、能耗大等问题。因此,经济、高效地治理低浓度、大流量的有机废气,除改进传统技术外,开发替代产品,寻求控制最优技术已成为解决VOCs污染的必由之路。  鉴于工业源VOCs排放量大、浓度较低等特点,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处理VOCs方面较传统的处理方法具有更强的优势。为了尽快实现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本课题组从2005年起,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应用研究领域已开展了将近十年的研究,并承担了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因此,将我们的主要研究成果著成此书,希望能够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生态文明型社会,推动节能、减排、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一份力量。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VOCs的概念、来源及危害,同时介绍了目前VOCs的治理技术,通过各类技术性能比较,我们选用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工业源VOCs。第二章简述了等离子体的概念和特征,并提供了低温等离子体的特征参数与判据,为读者对等离子体的认知打好基础。第三章详细论述了气体放电的特性与原理、低温等离子体主要产生方法及生成途径,由于其特殊性能及较高的降解能力,在处理气态污染物等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第四章着重介绍了电晕放电、流光放电、辉光放电、火花放电及电弧放电时所产生的各类光谱特性,通过对辐射光谱的测量分析,可以发现五种气体放电形式及过程中所形成的放电通道中粒子密度、温度以及粒子成分等重要参数各不相同。第五章论述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VOCs的降解机理,显然低温等离子体能够有效降解大分子的VOC分子,使之转化为无害的无机小分子物质。第六章主要研究了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结构优化、电源电路优化,并确定了反应系统最优化方案;同时,针对高频电源下反应器发热问题进行探讨,并建立了能量模型,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反应能量利用效率,降低热损失。第七章优化了低温等离子体降解VOCs的反应工况参数,提出并确定了该技术商业化产品的最佳操作参数及最佳反应器构型。第八章对低温等离子协同技术展开研究,包括等离子体-吸附联合、等离子体-催化联合、等离子体-铁电联合等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等离子体-吸附+催化+铁电体集成技术来处理工业源VOCs,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为低温等离子体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第九章以甲苯降解为例,采用色谱—质谱连用和红外光谱对该反应器净化尾气及结焦产物进行了分析,首次较为全面地探讨了等离子体协同催化降解甲苯废气的机理,并进行了反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等离子体集成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反应副产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第十章描述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其他应用,包括我们和其他学者所作的应用性研究,希望能够为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真正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453)”、“国家环保公益项目(201409004)”、“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教材及学术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参与本书著作的还有本课题组的陈锐、李汉卿、和娴娴、杜双杰、夏妮、李笑阳、赵文娟、王晓佳、吴世琪、陆玲、周金兰、尹辰贤几位同志,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供作为环境工程专业人员使用,同时也可供煤炭、电力、环境保护、建筑、建材、科研和设计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由于著者学术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同时也对书中所引用文献作者也表示诚挚的谢意。  著者  2015年1月
精密化工过程控制与优化 本书导读: 在现代化学工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化工过程的精确控制与高效优化已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本书《精密化工过程控制与优化》聚焦于如何利用先进的理论模型、智能控制策略以及实时数据分析手段,对复杂的化工生产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实现产品质量的稳定提升、能耗的显著降低以及安全生产水平的全面保障。 本书内容深度扎根于化工热力学、反应动力学以及系统工程学的交叉领域,旨在为化工工程师、过程控制专家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指南。我们避开了对特定污染治理技术(如低温等离子体在VOCs处理中的应用)的深入探讨,而是将重点完全放在了生产过程本身的控制与优化上,涵盖了从单元操作到复杂多单元系统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化工过程控制基础与建模 本部分奠定了现代化工过程控制的理论基础。我们首先回顾了化工过程的特性,包括其固有的时滞性、非线性和耦合性,这些特性对控制系统的设计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一章:化工过程动态特性分析 详细阐述了反应器、精馏塔、换热器等核心化工单元的数学建模方法。重点讨论了集总参数模型与分布式参数模型的选择依据及其适用范围。针对非线性过程,引入了泰勒级数展开和状态空间法进行线性化处理,并深入剖析了模型结构对后续控制性能的影响。本章特别强调了过程辨识技术在获取准确模型参数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基于激励信号设计的辨识实验和参数估计算法。 第二章:经典PID控制器的深度剖析与改进 虽然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是工业界应用最广泛的基础控制算法,但本书深入探讨了其在强耦合和时间延迟系统中的局限性。我们详细分析了IMC(内部模型控制)结构,并介绍了如何基于过程模型对PID参数进行增量式优化整定,而非依赖经验试错法。此外,还引入了模糊PID控制和自适应PID控制的概念,以应对化工过程参数随时间漂移的问题。 第三章:先进过程控制(APC)理论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之一,全面介绍了超越传统PID的先进控制策略。模型预测控制(MPC)作为APC的基石,被赋予了详尽的篇幅。我们详细讲解了MPC的原理,包括滚动时域优化、约束处理和模型失配补偿机制。针对化工过程中的高维、强耦合问题,MPC展示了其强大的多变量协调控制能力。此外,本书还简要介绍了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在处理模型不确定性方面的应用。 第二部分:关键化工单元的优化控制实践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化工生产单元,展示如何通过优化控制实现效率的飞跃。 第四章:反应过程的精准调控 反应釜是化工生产的心脏,其温度、压力和组分浓度控制直接决定了收率和选择性。本章重点探讨了绝热反应器和非绝热反应器的温度控制策略,着重于反应动力学反馈与热量平衡控制的集成。对于催化剂失活引起的性能下降,本书介绍了一种基于软测量技术的催化剂活性估计方法,并将其整合进MPC结构中,实现对反应条件的动态补偿。 第五章:分离过程的高效能控制 精馏塔是能耗大户,其操作优化空间巨大。本书详细阐述了多组分精馏塔的解耦控制,特别是针对侧线采出和回流比/加热量耦合的控制结构。我们引入了经济优化控制(EOC)的概念,将能耗成本和产品纯度约束作为优化目标函数,指导控制系统在最优操作点附近运行,而非仅仅维持设定的目标值。 第六章:换热网络与公用工程的优化调度 换热器网络(HEN)的优化与控制对于工厂的整体能源效率至关重要。本书侧重于HEN的动态优化,而非静态设计。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实时优化(RTO)系统,根据最新的原料价格和负荷变化,周期性地调整公用工程(如蒸汽和冷却水)的分配策略,确保能源系统的平稳、低成本运行。 第三部分:智能化与数据驱动的控制 随着工业物联网(IIoT)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本部分探索了如何利用数据驱动的方法增强过程控制的鲁棒性和智能化水平。 第七章:软测量技术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许多关键过程变量(如产品组分、催化剂活性)无法被在线直接测量,这构成了控制系统的主要障碍。本章系统地介绍了偏最小二乘(PLS)、主成分回归(PCR)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在构建高精度软测量模型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模型的可解释性与在线漂移的监测与更新机制。 第八章: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FDD/PdM) 先进控制系统必须具备强大的故障容忍能力。本章讲解了基于残差分析、贝叶斯网络和多模态分析的故障检测与隔离(FDI)方法,用于识别传感器漂移、执行器卡涩或关键单元性能下降。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了预测性维护(PdM)的概念,利用过程数据预测设备故障时间窗口,从而实现更智慧的停机计划,避免非计划停产。 第九章:数据驱动的优化控制前沿探索 本章展望了新兴的优化控制技术,特别是强化学习(RL)在化工过程控制中的潜力。不同于依赖精确物理模型的MPC,RL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学习最优控制策略,特别适用于模型难以建立的、高度复杂的非稳态操作。本书提供了RL算法在典型化工过程(如批次反应器调度)中的初步应用案例分析,旨在激发读者对下一代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兴趣。 总结: 本书《精密化工过程控制与优化》提供了一套从微观机理建模到宏观系统优化的完整框架。它强调将先进的数学工具应用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具体痛点,致力于提升化工过程的智能化水平、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性(通过能效提升实现)。全书内容聚焦于过程控制理论的深度挖掘与工程实践的无缝衔接,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的现代化工过程工程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工业源VOCs》的书名,让我立即联想到了现代工业发展中一个棘手但又极其关键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处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以达到环保要求。标题中的“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科技感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从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出发,解释等离子体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以及在“低温”这个看似矛盾的条件下,它又为何能拥有如此强大的“攻击力”来分解VOCs?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类型VOCs(如苯系物、烃类、含氧有机物等)与低温等离子体的反应机理,以及各自的处理效率和可能的副产物?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实际的案例分享,展示这项技术在不同工业部门,如油漆涂料、印刷包装、半导体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它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技术介绍,更可能是在描绘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新模式。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本身就充满了现代工业的“解题思路”感。面对恼人的VOCs排放,如何才能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又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低温等离子体”这个关键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相对温和但高效的处理方式。我推测,作者在书中可能会详细讲解,为什么选择“低温”作为条件,以及这种“等离子体”状态下的物质,究竟是如何与那些顽固的有机物分子发生反应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等离子体放电的类型,比如介质阻挡放电、辉光放电等,以及它们在处理不同VOCs时的特性差异?我好奇,作者会不会给出具体的工艺参数和设备配置建议,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如何将这项技术落地到实际的工业生产线上。而且,处理VOCs不仅仅是化学反应,还涉及到气流动力学、传质等过程,这本书是否会兼顾这些方面?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比如处理效率、能耗比、以及可能的运行成本,这样才能更直观地评估这项技术的实用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但色彩搭配却颇具专业感,深邃的蓝色和冷静的银灰色交织,隐约透出一种科技的力量。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叙述方式吸引了。语言虽然严谨,但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逻辑性和清晰的脉络。书中似乎在描绘一个正在发生的“奇迹”,将那些令人头疼的工业废气,在看不见的“火焰”中,化为无害的物质。我尤其好奇书中关于“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机制,以及它如何能够以如此温和的方式,却能达成强大的分解效果。虽然我对具体的化学反应式和物理参数了解不多,但作者似乎很擅长将复杂的概念形象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其原理。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一种技术,更是在讲述一种解决环境污染的新思路,一种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它可能为那些在工业生产一线工作的工程师们提供宝贵的借鉴,也可能激发那些对环保科技感兴趣的年轻人,去深入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这项技术是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前沿性。在这个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时代,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是刻不容缓的。我了解到,这本书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如何利用低温等离子体这项技术来治理工业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这种技术听起来就充满了科技感,仿佛是将科幻小说中的场景搬进了现实。我很好奇,在“低温”的条件下,等离子体是如何被激活并发挥其分解作用的?它是否需要特殊的设备和工艺?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VOCs的处理效果,以及对不同工业源(例如石油化工、印刷、喷涂等)的适用性?我猜测,作者在书中可能探讨了等离子体处理VOCs的机理,例如自由基的产生、反应路径以及最终产物的分析。同时,我也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技术成本效益、能耗以及对环境的二次影响等方面的评估。对于那些面临VOCs排放难题的企业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方向。它可能不仅仅是技术介绍,更是一种对未来绿色工业的展望。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它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这两个词汇组合在一起,就给我一种神秘而强大的感觉。我一直对能够“变废为宝”或者“化害为益”的技术充满好奇,而处理工业源的VOCs,正是这样一种极具挑战性但又至关重要的任务。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可能是一位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他将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揭开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VOCs的神秘面纱。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这项技术的原理,例如等离子体的产生方式、其活性粒子与VOCs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最终的反应产物。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涵盖该技术在不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案例,比如在哪些行业中已经被成功应用,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又面临哪些挑战。或许,书中还会探讨该技术在能耗、成本、操作简便性以及对环境的长期影响等方面的优劣势,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评估。

评分

不错,挺专业的一本书,正在看

评分

跟学校的课本一样没劲,一共翻了两次,基本没什么参考价值

评分

写得挺不错,,,,,

评分

很有用的参考书!

评分

不错 印刷质量好 是正品

评分

都挺不错

评分

写得挺不错,,,,,

评分

书的质量还好,快递迅速。

评分

长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