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艺术简史/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列教材

中国建筑艺术简史/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丹,朱小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建筑史
  • 建筑艺术
  • 建筑设计
  • 环境艺术设计
  • 高等教育教材
  • 艺术史
  • 中国文化
  • 建筑理论
  • 历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895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6677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建筑史之林,并以其独特的结构与艺术特色影响着亚洲东方建筑达两千多年,足见其生命力是何等强大。《中国建筑艺术简史/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列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和装饰风格,从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征和艺术特色,到古建筑结构的演变过程,再到斗拱、屋顶、小木作装修技术,以及琉璃屋面、琉璃饰面、石雕、砖雕、彩塑和彩绘艺术等外檐装饰的运用,多面地展现了中国建筑独特的魅力。
  《中国建筑艺术简史/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列教材》共分6章,包括中国古建筑的构造与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演变过程、斗拱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建筑中的屋顶、中国古建筑中的小木作装修技术以及外檐装饰的重要构件。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简洁,适用于各大院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规划设计等专业的学生使用。

目录

第1章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与特征
1.1 中国建筑材料与结构3
1.2 大木作——木构架的种类3
1.2.1 叠梁式3
1.2.2 穿斗式4
1.2.3 井干式4
1.3 古建筑的木构架结构特征6
1.3.1 大式建筑木构架的结构特征6
1.3.2 小式建筑木构架的结构特征7
1.4 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8

第2章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演变过程
2.1 远古时期的夯土台式建筑 11
2.2 秦汉时期建筑的木构架 12
2.2.1 秦朝宫殿建筑木构架结构 12
2.2.2 汉朝建筑木构架结构 13
2.3 唐宋时期建筑的木构架 16
2.3.1 唐朝建筑的木构架结构 17
2.3.2 宋朝建筑的木构架结构 22
2.4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木构架 28
2.4.1 元代建筑木构架结构 28
2.4.2 明清时期建筑构架概况 31
2.4.3 历代建筑普拍枋的差别 33
2.4.4 历代建筑木构架中其他构件的演变与区别 35


第3章 斗拱的产生与发展
3.1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斗拱的产生与发展 39
3.2 唐宋时期斗拱的结构特征 46
3.2.1 唐建筑斗拱的演变及特征 46
3.2.2 宋建筑斗拱的构造及风格 50
3.3 元、明、清时期斗拱的演变与终结 55
3.3.1 元建筑斗拱的结构特征 55
3.3.2 明清建筑斗拱的特征 57

第4章 中国古建筑中的屋顶
4.1 唐宋建筑屋顶的结构特征与艺术特色64
4.1.1 唐宋建筑结构的基本特征——屋架举折64
4.1.2 唐宋建筑屋顶的六大特点65
4.1.3 唐宋建筑屋顶造型的经典范例66
4.2 明清建筑屋顶的发展与定型68
4.2.1 明清建筑屋顶的步架与举架68
4.2.2 庑殿顶推山,歇山顶、悬山顶收山70
4.2.3 攒尖顶的种类及特点74
4.2.4 明清建筑屋顶的起翘与出冲77
4.2.5 各朝代建筑翼角的演变79
4.3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种类与艺术特色81
4.3.1 单体建筑的非复合屋顶81
4.3.2 单体建筑复合屋顶与复合建筑复合屋顶85
4.3.3 南方建筑屋顶与北方建筑屋顶的区别 87

第5章 中国古建筑中的小木作装修技术
5.1 中国古建筑外檐装修的技术与艺术特色 92
5.1.1 槛框、隔扇、槛窗 92
5.1.2 隔扇与槛窗的种类 94
5.1.3 支摘窗、帘架、夹门窗 99
5.1.4 外檐门的种类及做法 101
5.1.5 中国古建筑门窗的色彩与艺术特色 103
5.1.6 中国古建筑的栏杆 104
5.2 中国古建筑内檐小木作装修结构与艺术特征 107
5.2.1 材料的使用和配制 107
5.2.2 室内分隔空间的重要构件 107
5.2.3 板壁、太师壁、博古架 111
5.3 中国建筑内装修的精华——天花、藻井 112
5.3.1 井口天花 113
5.3.2 海墁天花 113
5.3.3 藻井 114

第6章 外檐装饰的重要构件
6.1 琉璃屋面的构件与构造 121
6.1.1 瓦件类121
6.1.2 脊件类122
6.1.3 饰件类125
6.1.4 琉璃屋顶的构造127
6.1.5 琉璃硬山屋顶与墙身琉璃件129
6.1.6 异型琉璃饰件129
6.2 中国古建筑中的琉璃饰面艺术 130
6.2.1 塔的琉璃装饰艺术130
6.2.2 照壁的琉璃饰面艺术132
6.2.3 琉璃门与琉璃牌坊133
6.3 中国古建筑中的石雕、砖雕与彩塑艺术 135
6.3.1 中国古代的石材建筑135
6.3.2 中国古建筑的石雕艺术与砖雕艺术140
6.3.3 中国古建筑中的雕塑艺术167
6.4 中国古建筑中的彩绘艺术 170
6.4.1 明清建筑的彩绘艺术172
6.4.2 中国古建筑中的壁画艺术182

前言/序言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建筑史之林,并以其独特的结构与艺术特色影响着亚洲东方建筑达两千多年,足见其生命力是何等强大。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原始框架结构,自从汉朝建筑定制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木框架结构而领先于世界,其结构之精巧与复杂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欧洲原始框架结构的出现,是在12世纪的法国哥特地区,后人称为哥特建筑。此时已比中国汉朝定制的原始框架结构晚了一千年之多。
  中国建筑虽说有其领先的独特优势,但我们依然是高兴不起来,我们毕竟是在近代落后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长期封建社会的延续和封建思想的专制,导致了我们的建筑长期踏步不前。即使有所前进也是极其缓慢的,其变化也是不大的。中国建筑在其基本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只是在构件的尺度大小上,或者是装饰构件的繁简上有所变化而已。
  建筑彩画的变化也是从唐代的简洁明快逐步演变到明清的繁复华丽。总体而言中国建筑在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虽说是缓慢的,但却是精益求精的。因此中国建筑无论是从优美的造型特征上还是装饰装修的无比精美华丽上看,都有我们应研究和继承的精华。
  中国建筑的致命缺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中国建筑的辉煌是建立在以破坏绿色植被为代价的基础之上,以故宫太和殿为例,完成该建筑所耗的优质木材(金丝楠木)约5000m3,而且这些木材都是参天大树,长成材约需百年之久,而该宫殿所用的砖在烧制的过程中所耗的木材也要1000m3,可以想见整个故宫所耗木材无法估量。中国植被严重被破坏,环境不断恶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几千年的无度采伐所造成的,万里长城和阿房宫的修建就足以造成西北的荒芜。
  再者就是中国建筑所用的“秦砖汉瓦”,对耕地与植被的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是不可估量的。中国地面上大大小小的城池就不下三千多座,再加上民居所耗用的耕地与木材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致命的后果,所以现在土地沙漠化严重,西北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秃山秃岭向人们展示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可悲后果。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中国建筑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如此严重的恶果,研究它还有何现实意义?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该研究它,并使后人了解它,它毕竟伴随中华民族发展了五千年之久,况且它的艺术水平的确达到了—个相当高的水准,这是任何人不可否认的。我们现今的建筑师往往在模仿民族建筑风格时没有抓住其精华之所在,所以很多假古董模仿得不伦不类,造成了视觉污染,有些中小城市的所谓民族风格建筑简直到了不堪入目的境地。
  笔者不提倡到处复古,但笔者认为它是文物,在西方对传统建筑的研究是极其重视的,而中国对自己的文化好像不是特别重视。中国建筑犹如中国戏剧、中国绘画一样,深深地扎根于民众之中,深得民众的喜爱,因此想彻底地割断是不可能的。我们还是按照习惯的做法,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让中国建筑的优美造型法则以及华丽的装饰手法,为创造新时代的建筑文化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本书由朱丹、朱小平编著,在成书的过程中,王钫、王金麟、赵廼龙、董薇、朱彤、卢雲、任海澜、张志辉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由于笔者的精力和能力所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编者

中国建筑艺术简史 面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艺术简史》一书,作为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列教材的组成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深入地理解中国建筑艺术发展脉络的框架。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或建筑样式,而是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艺术理念、社会功能、技术成就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全书力图勾勒出中国建筑艺术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分析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并揭示其在现代设计实践中的借鉴意义和创新价值。 第一编 远古至秦汉:奠基与初成 本编首先追溯中国建筑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形态、夯土技术和早期木构架萌芽谈起。我们将审视这些原始建筑如何反映早期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氏族社会的组织形式。重点将放在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展示其因地制宜的智慧;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圆形和方形院落,揭示了早期聚落的规划思想。 接着,本书将进入夏商周时期,关注礼制建筑的出现及其对建筑形制的影响。从宫殿、宗庙、坛庙等建筑的规制,可以窥见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和等级制度的確立。同时,我们将探讨青铜器纹饰在建筑装饰上的应用,以及夯土技术在大型建筑工程中的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地建筑风格开始呈现差异。本书将分析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初步发展,如都城选址、城墙建造以及功能区域的划分。同时,城市防御体系的构建,如城壕、关隘等,也将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秦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本书将详细介绍秦汉宫殿建筑的宏伟气魄,如阿房宫、未央宫的规划布局和建筑特征,分析其体现的中央集权思想和皇家气象。同时,帝陵制度的建立及其建筑形制,如秦始皇陵的规模和象征意义,也将得到深入探讨。汉代建筑在木构架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斗拱结构的应用,以及瓦当、画像石等装饰艺术的创新,都是本编的重点内容。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汉代建筑的普遍性特征,如民居、商业建筑等,以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融合与辉煌 本编聚焦于中国建筑在经历分裂与融合后,迎来辉煌的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政局动荡,但却是中国建筑艺术吸收外来文化、孕育新生的重要阶段。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重点分析早期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佛塔的形制演变(如楼阁式塔、密檐塔的出现)以及石窟寺艺术(如敦煌、云冈、龙门石窟)的建筑化特征。同时,道教建筑的兴起及其特点,如神祠、宫观的布局,也将得到提及。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审美趣味也渗透到建筑中,一些园林建筑和住宅开始体现出清雅、自然的风格。 隋朝短暂但统一,为唐朝的辉煌奠定了基础。本书将简述隋代宫殿和都城(大兴城)的规划,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时期,其建筑成就不仅体现在规模的宏大、技术的精湛,更在于其开放包容、气势恢宏的艺术风格。本书将深入分析唐代都城长安的规划布局,展示其棋盘式格局、坊市制度以及内外城的设计。宫殿建筑方面,大明宫、太极宫等,将从其规模、结构、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剖析,强调其庄严、壮丽的皇家气象。寺院建筑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如慈恩寺、大雁塔,其建筑布局、塔的造型和艺术装饰都具有代表性。本书还将考察唐代建筑的木构架技术,特别是斗拱结构的成熟与发展,以及屋顶形式、墙体处理、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特点。此外,唐代的城市住宅、陵墓建筑以及对外交往对周边国家建筑的影响,也将是本编的重要内容。 第三编 宋元至明清:精巧与变迁 本编将探讨宋元时期建筑的精巧化趋势,以及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建筑的成熟与定型。 宋朝建筑在继承唐代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巧、细腻的艺术处理。本书将分析宋代城市的发展,如《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城市生活和建筑细节。宫殿、寺庙建筑在规模上虽不及唐代,但其在技术上的创新,如《营造法式》的出现,标志着建筑业进入标准化、规范化时代。本书将深入解读《营造法式》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中所记载的建筑材料、结构构件、施工工艺等。宋代建筑的斗拱结构趋于复杂化,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雕刻装饰。同时,园林建筑在宋代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叠石理水、花木配置等,都体现出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元朝建筑继承宋制,并融入了蒙古民族的特色。本书将关注元代都城大都的规划,以及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如喇嘛塔的兴起。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成熟和定型阶段。本书将重点分析明清时期宫殿建筑的代表作,如北京紫禁城,从其整体布局、建筑群的构成、单体建筑的形制、色彩的运用(如黄色琉璃瓦、朱红色墙体)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强调其对称、规整、森严的皇家园林风格。寺庙建筑方面,如北京的雍乐会、山西的应县木塔(虽然是辽代建筑,但在明代有修缮和研究),以及江南地区的园林寺庙,都将有所呈现。本书还将深入研究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园林民居、徽派民居等,分析其空间组织、材料运用、装饰手法等,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明清时期的陵墓建筑、坛庙建筑以及城市防御工事等。 明清建筑在装饰艺术上更加丰富多样,如琉璃、彩绘、雕刻等,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斗拱结构趋于程式化,但也出现了更为精细的木雕工艺。本书还将探讨明清时期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如砖、石、木、瓦等,以及建筑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编 近现代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未来 本编将视角转向近现代,探讨中国建筑如何应对西方建筑思潮的冲击,以及环境艺术设计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式建筑开始在中国出现,如租界建筑、洋行建筑等。本书将分析这些建筑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碰撞与融合。 民国时期,中国建筑界涌现出一批具有民族意识的建筑师,他们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本书将介绍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如中山陵、上海市政府大楼等,分析其在中西建筑风格融合方面的尝试。同时,民国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也得到一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方面受到苏联建筑模式的影响,形成了“苏式建筑”风格;另一方面,也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筑。本书将分析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书将关注当代中国建筑的多元化发展,包括对传统建筑的复兴与创新,以及对国际前沿设计理念的吸收。我们将分析当代中国建筑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最后,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建筑艺术的几个核心议题: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建筑如何体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融合,如选址、布局、借景等手法。 等级制度与礼制文化:建筑形制、色彩、装饰等如何反映社会等级和文化观念。 木构架体系的智慧:分析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的独特性、灵活性与抗震性。 空间组织与意境营造:探讨中国建筑如何通过空间序列、虚实对比来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和深远的意境。 装饰艺术的审美追求:分析中国建筑中图案、色彩、雕刻等装饰元素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地域性与民族性:考察中国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差异,以及各民族建筑的特色。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充分理解中国建筑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性的设计思维,使其能够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与当代设计需求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优秀环境艺术作品。本书所呈现的丰富案例和深入分析,将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教材的排版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色彩搭配既现代又不失厚重感,完全符合高等院校专业教材应有的严谨与美学标准。尤其是那些精选的建筑图片和手绘图,质感极佳,即便是高清印刷,也能感受到早期建筑测绘的细腻笔触和光影变化。装帧上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封面材质触感舒适,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充分考虑了阅读体验,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图文排版布局合理,没有那种常见教材里信息堆砌的压迫感,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艺术画册与学术著作的完美结合体。这对于我们这些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我们不仅要理解理论,更要培养对“美”的直观感受和审美鉴赏能力,这套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视觉学习材料。可以说,光是看着这书摆在书架上,都觉得环境的格调都提升了好几个层次。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这本教材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其理论深度和内容的覆盖面,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在叙事口吻和知识建构的逻辑性上,远超我预期的“标准教科书”范畴。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宏大、跨越千年的建筑史脉络,拆解成一个个清晰、有机的知识点,而非简单的年代罗列。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史学家进行私人导览,他不会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循循善诱,引导我们去思考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与建造技艺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特别是对某些关键转折点建筑风格演变的论述,那种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深入地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对于未来需要进行原创性设计的我们来说,是无价之宝。

评分

从一个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设计语汇”库。我们设计的不仅仅是空间,更是承载文化与情感的容器,而历史建筑便是这种语汇的活化石。翻阅此书,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对“尺度感”、“材料情绪”、“光线处理”等核心设计要素的不同表达方式。这些深入骨髓的设计哲学,已经内化成了我们视觉感知的一部分。与其他仅仅罗列朝代和风格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套解码器,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古代的某个入口会让人产生敬畏感,或者为什么某种屋顶形式能够完美适应当地的气候。这对我后续的室内外空间设计创作,提供了极其坚实的理论和美学基础支撑,它真的教会了我如何“阅读”建筑。

评分

我通常对偏向“简史”类别的书籍抱持谨慎态度,总担心其为了追求简洁而牺牲了关键的细节或地域特色。然而,这本书的取舍拿捏得相当精准,它巧妙地在宏观梳理与微观案例分析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例如,在谈及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结构创新时,教材会立刻配以一个或两个经典案例的剖析,这些剖析深入到了材料应用和结构逻辑的层面,而不是停留在表层描述。更令人称赞的是,它似乎并未完全局限于传统的“宫殿庙宇”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具生活气息的地域性民居和工程技术,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建筑艺术”的理解边界。这种兼顾史学严谨性与设计实践相关性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式”,这可能得益于其极其严谨的学术注释系统和引文来源的清晰标注。对于任何一个追求学术诚信和深度研究的学生而言,能够轻松追溯到每一个论点、每一张图片的原始出处,是衡量一本教材专业度的重要标准。我发现,作者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引用了大量一手文献或考古发现的描述,这使得书中的论述不仅仅是二手解读,而更接近于一次历史的重现。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也为我们后续的毕业设计或专题研究指明了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张通往更广阔建筑学知识海洋的航海图,引导着我们不断探索和验证。

评分

4艺术与美术

评分

技术的特指性

评分

编辑

评分

图片还不错,写得太简单

评分

已经收到一段时间了,看着还行,还没看

评分

美术的定义

评分

就本人观点遗憾的是,这算得上是一件当代建筑艺术品,却没有突出中国建筑艺术的元素,算不上一件中国建筑艺术品。

评分

巴***迷*。

评分

⑴创造艺术需要借助于技术,创造艺术产品需要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有机构成水平:经济实力和技术装备、材料质体。⑵最初的创造技术包括工具的程序和效能,本身也是一种艺术。⑶历史年代的技术成为现实的仅存,也是艺术。⑷社会对技术、技能的通俗称谓也叫艺术(这属于俗语,有些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艺术)。⑸成为艺术的东西,一般需要有好的技术;但有好的技术不一定就能称得上是艺术。⑹特殊情况下,通过思想传递,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意识,也成为艺术。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对此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根基分手,回头又在塔尖结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