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误区与禁忌实例(第2版)

建筑结构设计误区与禁忌实例(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铮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结构
  • 结构设计
  • 设计误区
  • 常见错误
  • 工程案例
  • 建筑工程
  • 结构安全
  • 规范解读
  • 设计禁忌
  • 实战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77745
版次:2
商品编码:117375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字数:43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结构设计误区与禁忌实例(第2版)》适用于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及学生。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第1 版前言第1章 地基与基础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1.1 未达到持力层的很薄的软土,不必要作地基处理1.2 CFG 桩复合地基设计中忽视了基础本身必须具备足够刚度的要求1.3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桩距生搬硬套摩擦桩3d (d 为桩径)的要求,造成布桩困难1.4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与墩基的界定不清,图纸中说明笼统1.5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不应要求作压桩试验1.6 高低标高承台间的地梁采用平法表达不清,应补画大样1.7 桩身配筋率不宜都采用规范中的较大值,造成不必要的浪费1.8 桩身忽视箍筋加密区1.9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设计过高与钢筋保护层取值错误1.10 何时该考虑桩水平承载力概念不清1.11 “望文生义”,对“高桩承台”与“低桩承台”的区别概念不清1.12 设计一柱一桩的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时承台宽度不宜生搬规范中的2倍桩径的要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1.13 机械理解规范中“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采用不同基础形式”的规定1.14 设计人概念不清,不考虑实际情况,对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要求过严1.15 设计人对承台间连系梁的作用概念不清,连系梁尺寸设计过小1.16 对桩端高差问题何时控制概念不清1.17 承台最小配筋率不宜按0.15%构造1.18 混凝土悬臂墙与筏板连接处计算模型不匹配,筏板配筋和板厚均不足1.19 设计人概念不清,不会区别和正确采用桩的“单桩承载力设计值R”,“单桩极限承载力Rj”,“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单桩容许承载力Pa”1.20 剪力墙局部间距很近时,筏板基础不必设置明梁甚至暗梁来划分不规则板块1.21 基础底板在坑边处,基础底板钢筋构造不当1.22 基础底板变标高处形成的梁,梁高实为标高差+基础底板厚产生的确定数值,设计不应不用足该截面1.23 不必要的厚筏板的中层温度钢筋1.24 基础梁侧腰筋不必机械执行混凝土规范中的0.1%的要求1.25 筏板基础的梁、板不必要验算其裂缝宽度1.26 筏板基础的双向底板厚度,无需验算受剪承载力1.27 单独柱基之间的拉梁设置部位不当和推荐部位1.28 拉梁箍筋等构造不当,不掌握拉梁的简化近似算法1.29 基础梁内钢筋锚固的构造不当1.30 基础设计中钢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高低不当1.31 结构设计(特别是基础设计时)何时用荷载设计值,何时用标准值1.32 混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与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的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起点1.33 不掌握单独柱基高度以及底板配筋的经验确定方法1.34 不掌握单独柱基底板配筋的简化算法1.35 当单独柱基根部底板很厚时,仍机械执行最小配筋率控制设计1.36 不掌握筏基基础梁的经验高度和配筋以及基础底板的经验厚度1.37 不掌握筏板配筋的简化手算方法1.38 不掌握梁板式筏板基础中地梁的简化算法1.39 传力体系不明,墙下条形基础的基础底板中设计暗地梁的错误构造1.40 不掌握墙下条基各部位尺寸的经验确定和基础底板根部厚度的手算确定方法1.41 不掌握柱间条基各部位尺寸的简化手算确定方法1.42 不掌握混凝土墙———柱下混合条形基础的简化手算方法1.43 混淆几个地下水位的用法1.44 不掌握地下室窗井外墙塑性设计的两种简化计算方法1.45 高层建筑的基础应优先选择筏基,而非箱基第2章 混凝土结构板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2.1 支座两侧板上铁长度不平衡的设计错误2.2 楼层大板丢失温度上铁2.3 重要板(如嵌固点处板)板厚不够,且未有拉通钢筋2.4 L形、T形板阴角丢放射筋2.5 挑板阳角丢放射筋2.6 板配筋不满足最小配筋率的“双控”要求2.7 挑板下铁配筋过小2.8 挑板后的邻板板厚过薄2.9 挑板的最大悬挑尺寸,机械记忆为1.5m2.10 与高女儿墙相邻的屋面板板厚未加厚2.11 角窗处的楼板厚度过薄2.12 不掌握板支座嵌固度的经验确定方法2.13 板设计只认可弹性计算方法,因担心开裂排斥塑性计算方法2.14 不掌握单向板配筋的简化算法2.15 不掌握楼梯梯板配筋的简化算法及经验配筋2.16 不掌握双向板板厚的经验确定方法和不需设次梁最大板块经验尺寸2.17 不掌握异形双向板等效为规则双向板的经验方法2.18 不掌握挑板配筋的简化手算法及其经验配筋2.19 外走廊、挑檐、女儿墙等外露构件忽视应设置伸缩缝2.20 卫生间降板处的不合理处理第3章 混凝土结构梁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3.1 梁主筋配筋率过大,施工难以振捣与浇筑3.2 梁主筋配筋忽视新规范中下铁与上铁面积的最小比值的延性要求3.3 忽略了梁端纵筋配筋率很大时,箍筋直径要增大的规定3.4 梁主筋忽视新规范中限制最大直径的条款3.5 不掌握挑梁配筋的简化手算法和箍筋间距构造不当3.6 不掌握梁支座嵌固度的经验确定方法3.7 确定梁截面尺寸的误解3.8 结构大降板且位置不在柱轴线上,主梁不宜用局部下沉的折梁来处理3.9 不掌握板向梁导荷的简化手算法和梁弯矩的简化手算法3.10 不掌握单跨梁和多跨梁配筋的简化手算方法3.11 与室外楼梯半层高处的挑梁的相邻楼面未设置次梁3.12 主次梁相交处吊筋的设计应尽量取消,补偿以局部箍筋加密3.13 有集中力作用于梁上并非一律要局部箍筋加密或加吊筋3.14 梁箍筋重叠过多3.15 不区分情况,一律排斥楼层梁支撑于连梁上的做法第4章 混凝土结构柱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4.1 不掌握柱的纵筋经验配筋率4.2 特殊柱箍筋过小,忽视新规范中的对应要求4.3 不掌握柱截面尺寸的简化手算方法4.4 柱轴压比不满足时首先增大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错误做法4.5 钢骨混凝土柱设计中轻视箍筋的作用,不注意主筋的构造4.6 柱箍筋重叠过多第5章 钢结构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5.1 轻钢雨篷中钢吊杆不验算风吸力,造成截面设计过小5.2 不掌握钢柱与钢梁“铰接”与“刚接”的区别5.3 柱与梁铰接时误用多列螺栓连接5.4 连体结构(钢连桥)“伪滑动支座”的错误做法和正解5.5 不了解《荷载规范》与《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哪个安全5.6 不了解《门架规程》的基本风压为何要乘1.05的系数5.7 不了解《门架规程》中拉结檩条的拉条如何正确布置第6章 加固改造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6.1 不区分情况,加固设计中一律采用粘钢6.2 原砌体结构承重墙后开门洞,采用粘钢的错误方法6.3 头脑中没有“多与原结构拉结”、对原结构“多保留少破坏”的设计概念和原则6.4 新增悬挑板时,不掌握混凝土板典型的加固改造方法———叠合层法6.5 不掌握目前混凝土梁、柱扩大截面法中最可靠、禁得起实践考验和反复推敲的设计方法6.6 不掌握加层工程中增设楼层梁的典型的可靠做法———支座侧面“槽键连接法”与“围套法”6.7 不掌握加层工程中增设剪力墙的典型的可靠做法6.8 不掌握原有剪力墙上开洞的可靠做法6.9 不掌握扩建加层工程“可利用巨型框架结构的概念”实现6.10 不掌握“后加层建筑其地基承载力的提高”如何定量估算第7章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优化实例7.1 (超)高层建筑结构中伸臂与环带桁架“谁优先”设置的误区与其用钢量的成本分析7.2 (超)高层建筑结构中伸臂与环带桁架必须同时同层设置的误区与优化实例7.3 为解决“双向中震下,单片墙肢拉应力不满足或大于2ftk”之问题在核心筒“做加法”的误区与“换概念、降伸臂,增小墙,做减法”的解决措施及优化实例7.4 为解决“超高建筑外框架柱基底剪力分担率不足10%”加强外框架柱的误区与优化正解7.5 误用(ABAQUS)大震弹塑性分析得到的大震力作为“名义剪力”,去验算墙体“受剪截面控制”条件7.6 “草木皆兵”的认为:(超)高层建筑一律禁止高位转换的误区7.7 (后压浆技术)钻孔灌注桩在(超)高层建筑基础中的广泛应用与理解误区1547.8 (超)高层建筑写字楼入口大堂处之“穿层柱”“盲目加强”的设计误区7.9 “外框架-核心筒”超高建筑中忽略了对楼面梁与外框柱连接的优化7.10 “框架-核心筒”超高建筑中楼面梁“与顺梁方向核心筒长墙肢”刚、铰接的争议与设计误区7.11 伸臂桁架与外框架柱刚、铰接的争议与设计误区7.12 裙房基础深于超高层建筑主楼时,错误的加强裙房地下的边墙厚度和配筋7.13 不掌握超高层建筑基础中应优先使用高强、“大钢筋”的原则7.14 不掌握基础构件的计算完全可采用“净跨计算”的优化原则7.15 片面地认为“已建成的超高层,就是成功的超高层”7.16 对知识的信仰,并不代表对规范或某些假知识的迷信7.17 8 度区超高层建筑之(3~4 层)裙房为框剪结构时,剪力墙下条基因考虑抗震而错误的“过度加大”基底面积7.18 并不理解“超高层建筑之裙房抗浮,应慎用抗拔桩”的原因7.19 并不理解“超高层建筑之裙房抗浮,抗拔锚杆优于抗拔桩”的原因7.20 不掌握“(超)高层建筑之基础构件,为节省钢材,混凝土可采用60~90天龄期的后期强度”7.21 不掌握“超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不设沉降缝”的措施7.22 不掌握目前超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沉降后浇带”可与“温度后浇带”同时封闭的“新观点”7.23 不掌握超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沉降后浇带的“预封闭”技术7.24 不掌握超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必须设置沉降缝”时,缝两侧基础的合理构造7.25 超高建筑楼面梁为钢梁时,误认为“混凝土楼板与钢梁连接时,必须设置压型钢板”7.26 为减薄基础底板的厚度,不掌握将“抗冲”转化为“抗剪”基础优化之经验手法7.27 不掌握超高建筑钢骨柱“箍筋优化”的经验措施7.28 错误的照搬建筑图集,超高建筑“地下室外墙之防水护墙不应采用100mm厚聚苯”7.29 不理解“对超高建筑受力较大的重要部位和节点而言,已不再推荐使用现场焊接”的原因7.30 误认为“外框架-核心筒超高建筑中之角柱不能拔掉”7.31 外框架-核心筒超高建筑中,不掌握可采用“小伸臂”取代大伸臂的经验做法6第8章 结构设计常见的误区8.1 钢筋争夺同一位置而“打架”时,要优先保证谁的位置概念不清8.2 混合结构未必都可采用———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严禁采用局部砌体承重之混合形式8.3 不掌握哪些构件和哪些部位适合直接静力手算,哪些部位须准确电算8.4 不掌握初估各种结构构件截面尺寸的方法8.5 不熟记民用建筑设计荷载8.6 不熟记各种规格的钢筋截面积,不掌握助记技巧8.7 不熟记常用到的不同梁宽单排最多能放置各种规格钢筋的总根数(包括上下铁)8.8 不熟记常用到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不掌握记忆方法8.9 不会利用计算手册的结论,提高设计效率8.10 单筋矩形截面梁弯矩配筋表8.11 矩形截面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表8.12 板宽b= 1000mm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表附录1 楼梯1.1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配筋表2.2 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式楼梯配筋表附录2 预埋件2.1 预埋件受弯剪承载力表2.2 预埋件受拉弯剪承载力表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真诚感谢广大读者一直以来对《建筑结构设计误区与禁忌实例》一书的持续关注和支持,自2009年3月第一次出版以来,本书深受读者欢迎和喜爱是主编最初构思此书时始料未及的。近十年来,笔者受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中国建设标准化培训协会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邀请,每年数次在全国各地(如广州、杭州、深圳、北京、天津、成都、武汉等)为设计研究院、地产开发商、审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大专院校,宣讲和培训(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每平方米造价)优化等方面的课程,期间发现,广大学员对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优化实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了回报读者和学员长期以来的支持,笔者将近年来积累的超高建筑优化的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对本书进行了改版,第2版中占用了很多篇幅,着力讲述新增的很多(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的新观点和新实践措施,如伸臂与环带桁架“谁优先”设置与其用钢量的成本分析、(超)高层建筑结构中伸臂与环带桁架未必同时同层设置、超高建筑楼面梁为钢梁时,误认为“混凝土楼板与钢梁连接时,必须设置压型钢板的错误观点,以及为解决“双向中震下,单片墙肢拉应力过大”的问题在核心筒“做加法”的误区与“换概念、降伸臂,增小墙,做减法”的解决措施及优化实例等章节;同时还充实了“加固改造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中的很多内容,新增了如扩建加层工程可利用巨型框架结构的概念实现与“后加层建筑其地基承载力的提高”如何定量估算等章节。目前,设计与施工中有些“常规”的做法,往往被认为是绝对真理或者“共识”。其实,如果我们的设计师抱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地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共识”未必都是正确和经得起推敲的,有时甚至是设计错误。造成这些设计错误的原因,有些是规范未涉及、不明确或欠合理,加之设计人不理解条文的内涵,机械执行规范导致的。笔者试图将规范中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争议所在、正确理解和合理的处理方法一一呈现给读者,以期与同行共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全国设计大师)程懋�ё芄こ淌Φ墓鄣闶恰肮こ淌乔П渫蚧�的,一个规范实施一两年后都是落后的”,规范依据的是过去的科研成果,但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用过去的规范,约束将来的发展是不正确的。笔者理解为,永远是先有实实在在的工程实践,然后才会有对应的规范面世。“工程本身永远先于规范。”由于水平和精力的限制,不能穷尽所有的设计失误,笔者会在后续的著作中加以补充,力求完善。

《结构设计避险指南: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解析》 第一章:基础理论的基石与误读 任何精巧的结构设计都离不开坚实的基础理论支撑。然而,即便是最核心的力学原理,也常常在理解和应用层面存在细微的偏差,而这些偏差一旦积累,便可能在后期设计中埋下隐患。本章将深入剖析结构设计中常见的几个基础理论误读现象,并结合具体工程案例,阐释其潜在风险。 首先,我们关注“力的叠加原理”。在结构力学中,多个荷载作用下的响应,通常可以简单地通过各个荷载单独作用下响应的代数和来获得。然而,这一原理的适用是有前提的,即材料处于线弹性范围内,且荷载作用的顺序或组合方式不改变结构的整体受力特性。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非线性材料(如混凝土在损伤后)、大变形问题,或者存在预应力、温度变化等耦合效应时,简单的线性叠加便不再成立。我们会通过一个高层建筑的抗震分析案例,说明当未考虑风荷载与地震荷载之间的非线性耦合时,可能导致结构周期估算失准,进而影响地震响应的精确预测。 其次,“荷载组合”是结构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但其背后的原则往往被简化处理。标准的荷载组合规范(如欧洲的Eurocode或中国的GB 50009)提供了不同荷载类型(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荷载等)的组合系数,旨在考虑其同时出现的概率以及不利影响。然而,不少设计者倾向于直接套用最不利的荷载组合,而忽略了不同荷载组合对结构不同构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程度差异。例如,对于主体框架而言,恒荷载与活荷载的组合可能更为关键;而对于屋盖结构,风荷载或雪荷载的组合则可能更需关注。本章将通过一个多层厂房案例,展示如果忽视了不同荷载在结构整体和局部受力中的相对重要性,可能会导致某些构件(如梁的受剪承载力或柱的整体稳定性)被低估,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再者,弹性理论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极其广泛,但其局限性也常被忽视。当材料屈服、发生塑性变形,或者结构发生大变形时,弹性理论的预测将不再准确。例如,在地震作用下,许多钢筋混凝土构件会进入塑性工作阶段,其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会发生显著变化。如果仍完全依赖于弹性分析来评估其极限承载力或延性,将可能产生误判。我们会引用一个桥梁上部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分析案例,对比弹性分析和弹塑性分析的结果,凸显在非线性响应阶段,精确分析的必要性。 最后,对于“结构动力特性”的理解,常常停留在静力分析的思维定势中。结构的自振周期、振型以及阻尼比,是决定其在动态荷载(如风、地震)作用下响应的关键参数。然而,一些设计者在进行动力分析时,可能会忽视或错误地估算结构的动力特性。例如,简单地将一个梁桥的周期等同于一个板式桥,或者在计算层间位移角时,仅考虑了静力荷载的变形。我们将通过一个剪力墙结构的案例,说明当结构的动力特性(如周期过长)与地震动特性不匹配时,可能导致共振效应,极大地放大结构的地震响应。 第二章:材料性能的认知偏差与应用失误 材料是构成结构的基本单元,对其性能的深刻理解和准确应用,是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另一重要保障。然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由于对材料性能的认知不足、试验数据的误读,或是在应用中未能充分考虑材料的实际工作环境,都可能导致设计缺陷。 首先,我们深入探讨“混凝土的实际强度与设计强度”。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如C30、C40)是通过标准试件在特定条件下测得的,但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强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配合比的准确性、搅拌均匀度、浇筑和振捣工艺、养护条件以及环境温度等。许多设计者习惯于直接采用设计强度值,而忽略了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的强度折减。我们会通过一个大型地下室结构墙体裂缝的案例,分析其中混凝土强度因养护不当而远低于设计要求,最终导致墙体在荷载作用下提前开裂。 其次,钢筋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在设计中的应用差异,常常被混淆。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强度钢筋,其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可能较高。在承载力设计中,通常依据屈服强度来确定构件的承载能力,但当构件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时,其最终的抗拉强度则决定了其极限承载能力和延性。然而,在一些极端荷载下的验算,或者在考虑构件的耗能能力时,如果仅使用屈服强度,可能低估其极限承载力。反之,在某些受拉构件的设计中,若误将抗拉强度作为设计依据,则可能导致构件在屈服后仍有较大的变形,不满足使用要求。我们将以一个斜拉桥主梁的设计为例,说明钢筋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在不同设计阶段和不同构件受力状态下的应用考量。 再者,钢材的“屈强比”及其在稳定性设计中的意义,往往被忽视。屈强比(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之比)是衡量钢材延展性和塑性变形能力的重要指标。较低的屈强比意味着材料在达到屈服后仍有较大的变形能力,这对于需要耗能的抗震结构尤为重要。然而,在设计某些受压构件(如钢柱)时,如果所选钢材的屈强比较高,其稳定承载能力会显著低于仅考虑屈服强度时的理论值。我们会通过一个钢结构厂房柱子的局部屈曲案例,展示由于未能充分考虑钢材屈强比对稳定性承载力的影响,导致柱子在荷载作用下过早发生局部屈曲。 最后,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材料性能的理解,也存在不少误区。预应力混凝土的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将混凝土与钢筋结合,其关键在于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锚固方式、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效应以及预应力损失的精确计算。一些设计者可能仅仅将预应力钢筋视为普通钢筋,而低估了预应力对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的提升以及对混凝土裂缝控制的作用。我们会以一个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设计为例,分析由于预应力计算失误,导致梁体在正常使用荷载下出现过大的挠度,并伴有不利的应力分布。 第三章:结构构件设计中的常见陷阱 结构构件是实现整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元,对其设计细节的把控,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整体安全和使用寿命。本章将聚焦于结构构件设计中的常见误区和潜在陷阱,并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关注“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梁的受剪承载力主要由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和箍筋的抗剪贡献组成。然而,许多设计者在计算梁的受剪承载力时,容易忽视混凝土的斜界面抗剪能力,或者在箍筋的布置上存在不足。特别是对于大跨度梁或承受集中荷载的梁,剪切力往往是控制因素。我们会通过一个混凝土连续梁的局部断裂案例,分析其原因是梁端箍筋数量不足,无法有效约束混凝土斜界面的发展,导致构件在承受较高剪力时发生破坏。 其次,“柱的稳定性设计”是另一关键环节。柱作为主要的竖向承重构件,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的安全性。设计中常见的误区包括:忽视柱的细长比对承载力的影响;未准确计算柱的有效长度(尤其是在考虑了侧向支撑的情况下);以及在偏心受压构件设计中,未充分考虑二阶效应。我们将以一个高层建筑剪力墙柱的失稳案例,说明当设计者低估了柱的细长比,或未正确判断其约束条件时,可能导致柱子在荷载作用下发生整体失稳。 再者,对于“节点设计”的忽视,是许多结构事故的根源。节点是将各个构件连接起来的关键部位,其受力形式复杂,往往是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常见的设计误区包括:简单地将构件承载力进行叠加,而忽略了节点本身的承载能力和传力路径;节点构造措施不当,如钢筋锚固长度不足、箍筋构造不合理等;以及在节点区域,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考虑不足。我们会通过一个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承载力不足的案例,分析由于梁纵筋在柱中的锚固长度不足,以及节点核心区箍筋密度不够,导致在强震作用下节点区域发生脆性破坏。 此外,“楼板设计”中的一些细节也常常被忽略。例如,对于非预应力混凝土楼板,其跨中挠度是影响使用功能的重要指标,但有时设计者会过度依赖规范提供的简化计算方法,而忽略了实际荷载、模板支撑情况以及混凝土早期强度等因素。对于空心楼板或叠合楼板,其连接的可靠性和整体性设计也尤为重要。我们会引用一个因楼板挠度过大而影响使用的案例,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对楼板自重的估算偏低,或者对混凝土初凝前的早期挠度未作充分考量。 最后,关于“钢结构连接设计”。钢结构的整体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连接节点的设计。常见的误区包括:连接板厚度不足、螺栓数量或等级选择不当、焊缝质量控制不严、以及未考虑连接件的疲劳效应。我们将以一个钢桁架结构的连接点失效案例,展示由于焊缝设计不合理,且未考虑疲劳累积损伤,导致连接点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发生疲劳断裂。 第四章:施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与对策 结构设计的蓝图能否转化为安全的实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本章将剖析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风险,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来规避这些风险。 首先,我们关注“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影响其最终强度和耐久性。施工中常见的失误包括:配合比控制不严,导致实际材料配比与设计不符;搅拌不均匀,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均;振捣不充分,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以及养护不及时或养护条件不当,影响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增长和后期耐久性。我们会通过一个高层建筑外墙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的案例,分析其原因在于现场混凝土搅拌站的计量系统失灵,以及施工方对混凝土养护的敷衍了事。 其次,“钢筋的绑扎与保护层厚度控制”。钢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其位置和锚固长度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施工中常见的错误包括:钢筋绑扎不牢固,导致在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位移;保护层厚度不足,使钢筋直接暴露在腐蚀环境中,影响耐久性;以及钢筋接头处理不当,如搭接长度不足或采用不合格的机械连接。我们将以一个桥梁上部结构钢筋锈蚀导致承载力下降的案例,说明保护层厚度不足是导致钢筋锈蚀的主要原因。 再者,“钢结构的安装与焊接”。钢结构安装的精度直接影响构件的受力状态。常见的施工失误包括:构件安装偏差过大,导致构件受力不均;连接螺栓未拧紧或遗漏;以及焊接质量控制不严,出现虚焊、夹渣、咬边等缺陷。我们会通过一个钢结构屋盖在施工过程中倒塌的案例,分析其原因在于部分关键节点连接螺栓未拧紧,以及部分焊缝存在严重缺陷,导致结构在承受临时施工荷载时发生整体失稳。 此外,对于“模板支撑体系的稳定性”的考量,也常常被低估。模板支撑体系是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的重要支撑,其本身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成型质量和结构安全。施工中常见的风险包括:模板支撑方案设计不合理,未充分考虑其自重、混凝土浇筑荷载、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支撑材料质量不达标,如木材强度不足或钢管变形;以及支撑体系搭设不牢固,未按要求设置剪刀撑和连接件。我们将以一个桥梁下部结构模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变形崩塌的案例,说明模板支撑体系的重要性以及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关注“临时荷载与施工顺序”。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非设计阶段的临时荷载,如施工设备、堆放材料等,以及不当的施工顺序,都可能导致结构局部受力过大,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在多层建筑施工中,若未按设计规定的顺序进行施工,可能会导致下部楼层承受过大的荷载,引发结构失稳。我们会以一个大型砌体结构的施工事故为例,分析其原因是未按设计规定的顺序施工,导致砌体在未完全砌筑完成的情况下承受了过大的顶部荷载,引发了整体的酥松和倒塌。 第五章:设计变更与后续维护中的考量 结构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在建设过程中或使用阶段,可能会进行设计变更,或者需要进行后续的维护。这些环节中的不当处理,也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首先,我们探讨“设计变更的审批与复核”。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业主需求调整、现场条件变化等),原设计方案可能需要进行修改。然而,并非所有的设计变更都能得到充分的论证和审批。一个不当的设计变更,例如随意增大构件跨度、减少配筋数量、改变荷载传递路径等,都可能对结构的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我们会通过一个建筑改造工程的案例,分析其在未经过严格结构计算复核的情况下,随意拆除承重墙而导致局部结构失稳。 其次,“后期维护与检测的周期性”。结构的耐久性并非永久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材料会发生老化、腐蚀,构件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定期的结构检测与维护,是保障结构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些业主或管理方可能忽视了结构检测的必要性,或者未能按照规范要求的周期进行检测,导致结构的潜在病害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我们将以一个使用多年的旧建筑,因未及时进行结构检测,导致承重构件酥松,最终在一次偶然的外力作用下发生局部倒塌。 再者,对于“既有结构加固”的设计与施工。当既有结构出现承载力不足、抗震能力不足或构件损伤时,通常需要进行加固处理。然而,加固设计本身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任务,需要充分考虑原结构的受力特性、加固材料的兼容性、以及加固措施对原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不当的加固设计,例如采用不匹配的加固材料,或未能充分考虑加固件与原结构的连接可靠性,都可能导致加固效果不佳,甚至产生新的安全隐患。我们会以一个既有框架结构采用外部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的案例,分析其原因在于未能充分考虑碳纤维布与混凝土基体的界面粘结性能,以及未对加固部位的应力集中进行有效处理,导致加固后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出现新的裂缝。 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在追求结构安全和功能性的同时,现代建筑设计也越来越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然而,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有时可能会出现对新型环保材料性能认知不足,或者在材料选择上过度追求环保而忽视了其在结构承载力、耐久性方面的实际表现。例如,某些新型复合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长期性能可能尚未得到充分验证。我们会探讨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如何平衡环保理念与结构安全性,确保所选用的材料和设计方案都能满足长期的可靠性要求。 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材料性能、构件设计、施工过程以及设计变更与后续维护等多个层面的深度剖析,《结构设计避险指南: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解析》旨在为结构工程师、建筑师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帮助他们规避设计和施工中的潜在风险,从而设计出更安全、更可靠、更具价值的建筑结构。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对结构设计有强烈兴趣,但专业背景相对薄弱的跨界人士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逻辑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虽然内容涉及专业领域的深层知识,但作者在构建章节时,始终保持着“以问题为导向”的叙事方式。每个“误区”的引入都像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头,让你忍不住想知道最终的“禁忌”后果是什么。例如,在讨论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时,它并没有直接抛出规范条文,而是先展示了一张震后破坏的现场照片,那种视觉冲击力远胜于任何文字描述,瞬间就明白了“构造加强带”为何如此重要。这种将理论与灾害后果紧密联系的写法,极大地激发了阅读的动力,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结构计算和构造细节变得鲜活起来。对于新入行的年轻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是最好的“反面入门向导”,它让你在学习正确做法之前,先深刻理解错误的代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初版时我就已经觉得受益匪浅,这次的“第2版”的更新程度远超我的预期,简直可以说是一次全面的升级迭代。这次修订显然是紧密结合了近年来国内工程实践中出现的新挑战和新材料特性。特别是针对超高层建筑中复杂扭转响应的处理,作者引入了一些非常前沿的数值模拟结果来佐证其观点,这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少见的深度。我记得以前在处理一个类似悬挑结构时,总是在“刚度折减”和“有效惯性矩”的选择上摇摆不定,而本书中通过对比不同规范和经验公式的适用边界,给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决策框架,这对于我这种偏爱稳健设计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而且,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复杂的受力图和失效模式图都绘制得非常精准,使得原本抽象的力学概念瞬间变得具象化,大大缩短了理解和消化的时间。这绝对是一本可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的“反面教材宝典”。

评分

这部新作的出版,无疑给行业内正在摸索的设计师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那些“看似寻常,实则致命”的错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深刻。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结构思维体检”。书中对于某些设计规范背后的力学原理的阐述,绝非简单的条文堆砌,而是深入到了材料的本构关系和荷载传递的动态过程。比如,关于剪力墙开洞的详尽分析,它不仅指出了常见的失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可操作的修正方案,并配以大量清晰的图例,让我能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正确的受力模型。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项目一线与各种复杂情况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这种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只有在项目后期才暴露出来的、代价高昂的教训,提前以一种易于吸收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效地降低了我们犯下低级错误的概率,极大地提升了设计的可靠性和效率。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动机是想解决我们在预制构件连接节点处的可靠性问题,结果发现它在这方面的覆盖面和深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关于复杂节点受拉承载力的设计细节,作者详细对比了不同连接形式(如焊接、螺栓连接、灌浆套筒等)在荷载循环作用下的疲劳寿命差异,并附带了相关的试验数据作为支撑。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实际施工质量控制的延伸指导。书中有一段关于“节点刚度匹配不当”导致的局部应力集中分析,我个人认为价值极高,因为它直指当前装配式建筑中,从设计到施工脱节的常见弊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挖,我感觉自己对整个结构体系的“薄弱环节”有了更全局、更精细的掌握。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成为理论大师,而在于让你成为一个真正能建造出百年工程的、细致入微的工程师。

评分

我通常对市面上那些堆砌理论概念的书籍敬而远之,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烈的“实战性”和“批判性”思维导向。它没有沉溺于艰涩的数学推导,而是直击设计流程中的痛点和惯性思维的陷阱。例如,关于基础承台配筋的某些“约定俗成”的做法,作者用精炼的语言剖析了其背后的力学漏洞,并提出了更符合实际应力分布的配筋建议。这种敢于挑战行业“潜规则”的勇气和基于科学的论证,非常令人折服。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不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会耐心地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不该这么做”,并教会你如何建立自己的独立判断体系。我甚至发现自己开始重新审视过去一些我认为已经很成熟的设计节点,这种由内而外的思维重塑,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每一次的设计会审前,帮你把好每一道关卡。

评分

对新手有用,可以借鉴,但内容也不一定全对

评分

还行,想提高已经的设计能力

评分

还没来得及仔细看。

评分

这个书关注很久了,趁着活动终于买啦

评分

这本书很实用,京东还是如以往一样给力。

评分

不错

评分

DDDDDDDDDDDD

评分

对新手有用,可以借鉴,但内容也不一定全对

评分

《建筑结构设计误区与禁忌实例(第2版)》适用于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及学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