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概念:哲学、殖民与政治

德勒兹概念:哲学、殖民与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保罗·帕顿 著
图书标签:
  • 德勒兹
  • 哲学
  • 殖民主义
  • 政治哲学
  • 后殖民理论
  • 概念哲学
  • 法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批判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9227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551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人文科学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名: 德勒兹概念
  (DELEUZIAN CONCEPTS Philosophy , Colonization , Politics)
  作者: 保罗 · 帕顿(Paul Patton)
  ISBN:978-7-5649-2275-7
  定价:58.00元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分类:哲 学
  卖点:人文科学译丛

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
  保罗·帕顿(Paul Patton),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上公认的德勒兹研究专家;其研究兴趣为康德以来的现代欧洲哲学,尤其是尼采和20世纪后期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和德勒兹;发表的专著有《德勒兹:批评读本》( 1996)、《德勒兹与政治》(2000)、《德勒兹概念:哲学、殖民、政治》(2010),(合)编著有《政治理论与原住民的权利》(2000)、《雅克·德里达:进行解构——悉尼研讨会》(2000)、《德勒兹与后殖民》(2010)、《德勒兹与德里达之间》(2003)、《中间空间的诗学》(2005)。

  关于译者
  尹晶,北京外交学院英语系副教授,清华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曾赴美国杜克大学英语系访学;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 翻译有约翰·德林克沃特的《世界文学史》(合译)、吉尔·德勒兹的《哲学的客体——德勒兹读本》(合译)、尼古拉斯·罗斯的《生命本身的政治——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医学、权力和主体性》、凯瑟琳·普格利希的《卡拉瓦乔》、保罗.帕顿的《德勒兹概念》。

精彩书评

  封底语
  哲学
  这些文章提供了对吉尔· 德勒兹政治哲学中的关键性发展进行的重要解释和分析。它们通过比较德勒兹与其同时代人,比如德里达、罗蒂和罗尔斯,将德勒兹的思想置于当代知识景观中,并表明如何将其哲学的要素颇为有用地用于当代的重要问题中,比如殖民和去殖民,自由主义民主的性质和政治哲学的概念与批判性的乌托邦理想。帕顿讨论了德勒兹将哲学看作创造概念这一观念,表明该观念如何有助于理解政治概念——比如权利、正义和民主——的本质。帕顿并非仅仅说明或解释德勒兹的思想,而是提供了一系列联系其他哲学家和其他问题用德勒兹的概念进行思考的尝试。他的著作等于是对当代的政治理论、大陆哲学中的讨论和德勒兹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
  帕顿的著作是对德勒兹研究和当代哲学与人文科学中的讨论做出的重要的、具有创新性的贡献。他的论点令人信服,引发了讨论:它们开启了这样一种方法,对德勒兹进行新的、严肃的阅读,让他与政治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传统进行对话。他用事件概念理解殖民历史,这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例子,说明哲学的政治功能为何或者可以为何。
  ——鲍拉·马拉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目录

致 谢……………………………………(1)
缩 写 ………………………………(1)
导 言 ………………………… (1)
第一部分 哲学、概念和语言
第一章 多变的概念、比喻和指涉问题……………………………(33)
第二章 德勒兹、德里达和哲学的政治功能………………………(74)
第三章 再描述性哲学:德勒兹与罗蒂 ……………………… (107)
第二部分 历史与文学中的殖民与去殖民
第四章 历史、生成与事件 …………………… (141)
第五章 殖民事件 …………………………… (181)
第六章 库切《耻》中的生成-动物与纯粹的生命 ……… (215)
第三部分 规范性政治哲学
第七章 哲学、政治和政治规范性 …………………… (247)
第八章 德勒兹与民主 ……………… (293)
第九章 乌托邦政治哲学:德勒兹与罗尔斯 ……………(336)
中英文人名和译名对照表 ………………………………… (281)

精彩书摘

  《德勒兹概念:哲学、殖民与政治》:
  效仿斯多葛派,他发现把表述的意义看作其中表达的事件:“斯多葛派发现了意义还有事件:意义,命题的被表达物,是一种非物质的、复杂的、不能简化的实体,它在事物的表面,是内在于命题或命题所固有的纯粹事件。”(LS30,19)这一斯多葛派形而上学意味着事件一方面与身体和事态,另一方面其与语言具有本质联系。在《千高原》中,事件及其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的这一密切关系重新出现在“语言学的公设”这一高原之中,其形式是特定社会特定时期普遍存在的“非实体的转变”与表述的集体组装——它决定人们可以说什么——之间的关系。非实体的转变是事件,比如在刑事审判结束时可能将被告变为罪犯。反过来,将事件或非实体的转变归于身体会造成相关身体属性的改变,因为情况变了,或者它们与其他身体的关系发生了改变。这样的事件和表述的集体组装之间的关系是德勒兹和瓜塔里下面这一论点的基础,即语言的使用是实现这些在特定社会、特定时期普遍存在的“非实体的转变”的关键要素。更一般地说,这也是他们下面这一观点的基础,即他们提出对语言进行的政治分析应该集中于这一实用的、“口令”的功能。
  ……
德勒兹概念:哲学、殖民与政治 一、 思想的生成与展开:超越二元对立的宇宙观 吉尔·德勒兹,这位二十世纪后半叶最具颠覆性和创造力的哲学家,以其对西方哲学传统的一次深刻手术而闻名。他并非简单地继承或批判,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解构、重塑并生成新的哲学概念,从而为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他的思想,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时而激荡出思想的浪花,时而潜入哲学的深渊,其核心在于对“成为”的肯定,对“运动”的关注,以及对“差异”的尊崇。 德勒兹的思想体系,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便是其对传统二元对立范式的彻底颠覆。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似乎总是围绕着“是”与“非”、“存在”与“虚无”、“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等一系列二元对立展开。德勒兹认为,这种二元对立不仅限制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更是一种压抑性的力量,将世界简化为静止、分类和本质化的产物。他提出的“生成”(devenir)概念,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生成并非简单的变化,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一种“成为”他人、成为动物、成为事物的可能性。它指向的是一种流动的、非本质化的存在状态,一种时刻处于生成之中的生命力。 在这个“生成”的谱系中,德勒兹极其重视“差异”(différence)。他区分了“作为区别的差异”(difference as distinction)和“作为生成的差异”(difference as pure difference)。前者是对已有的、被分类的差异的认识,而后者则是生成新的差异的源泉。纯粹的差异,是一种潜能,是区别和重复的根源,它不依附于任何现成的概念或范畴,而是以一种积极的、生成性的方式运作。这使得德勒兹的哲学充满了对“少数”的关注,对“非主体性”的探索,以及对“不可名状”事物的肯定。 德勒兹的哲学,更进一步地,将对“运动”的关注置于核心地位。他深受斯宾诺莎的影响,发展出一种“内在性”(immanence)的哲学。传统的哲学往往倾向于将世界置于一个超越的、先验的维度之下,例如上帝、理性或真理。而德勒兹则力图将一切都拉回到“在地性”的层面,将哲学视为一种对经验世界的直接关照。在这种内在性哲学中,运动不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构成存在本身的内在动力。他引入了“块茎”(rhizome)的比喻,与传统的“树状”结构相对。树状结构是线性的、等级森严的,强调根源和分支;而块茎则是多中心的、非等级的、平面化的,强调连接和传播。块茎式的思维,鼓励我们摆脱固定的参照点,在不同的节点之间自由穿梭,建立新的联系,生成新的意义。 “欲望”(désir)在德勒兹的哲学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颠覆了弗洛伊德学派将欲望视为匮乏的观点,认为欲望是一种积极的、生产性的力量,一种“生产的欲望”。这种欲望并非指向某种缺失的客体,而是本身就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在世界中不断地流动、连接、生成新的现实。因此,德勒兹的“欲望机器”概念,并非指机械的运作,而是指向一种内在的、生产性的生命力,一种永不停歇的创造过程。 二、 意识形态的解构与再塑:抵制权力与驯化 德勒兹的哲学,并非仅仅是抽象的思辨,它与现实世界,特别是与政治、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运作,有着深刻的关联。他与菲利克斯·瓜塔里共同创作的《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正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意识形态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批判性分析。 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截然”(schizo)的社会,它既具有生产性的解放潜力,又充满了压抑性的力量。资本主义的机器,是一种“欲望机器”,它在不断地生产和流通,将一切事物都纳入其运作之中。然而,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国家机器”,通过法律、道德、意识形态等手段,对欲望进行编码、限制和驯化。这些国家机器,试图将那些充满流动性和生成性的力量,强制性地纳入固定的主体和客体之中,从而维持其统治。 德勒兹和瓜塔里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批判,正是针对一种典型的驯化机制。他们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将家庭、父子关系等抽象化,并以此来压制个体自由的欲望。在他们看来,家庭并非自然的单位,而是社会权力运作的一个环节。他们提出的“无父”(père-moins)概念,旨在摆脱这种家庭式的束缚,解放个体的生命力。 他们提出的“毛细管”(capillary)和“器官”(organ)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权力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毛细管的遍布,意味着权力无处不在,它以一种微妙而强大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而器官的比喻,则暗示了权力如何将我们分解成一个个孤立的部分,并根据其自身的需求进行重新组合。 德勒兹和瓜塔里对“少数”(minority)的关注,也是其批判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他们认为,社会总是由“多数”(majority)来定义和统治,而“少数”则常常被边缘化、被压制。然而,他们也指出,“少数”并非仅仅是数量上的少数,而是一种处于生成中的、抵抗性的力量。“少数言说”(minor literature)的概念,强调的是一种在主流语言和文化中,以边缘化的方式进行创造和表达的艺术。这种少数言说,并非模仿主流,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出新的意义和可能性,从而抵制主流的同质化和压制。 “固着”(desiring-production)的概念,则是德勒兹和瓜塔里对主体生成的一种独特理解。主体并非一个先验的、独立的存在,而是在欲望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被建构和解构的。资本主义的权力运作,试图将主体“固着”在特定的身份、角色和价值观中,从而使其更容易被控制。而解放的道路,则在于打破这种固着,重新激活个体的生成性。 三、 政治的再想象:成为“去地域化”的力量 德勒兹的哲学,对我们理解政治现实,以及思考政治的可能性,提供了深刻的启发。他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政治纲领,而是通过其概念的生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权力、抵抗和革命。 他所倡导的“成为”(becoming)的概念,在政治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将政治视为一种固定的权力结构或阶级斗争,不如将其视为一种持续不断的“成为”的过程。这意味着,政治的解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创造和不断的颠覆。“成为少数”、“成为动物”、“成为机器”,这些看似奇异的“成为”,都指向一种摆脱既定身份、突破权力束缚的可能性。 德勒兹和瓜塔里对“机器”的运用,也对政治想象力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政治并非仅仅是人类的活动,而是各种“机器”相互作用的结果。“欲望机器”、“社会机器”、“国家机器”,这些概念描绘了一个由复杂力量交织而成的网络。理解政治,就需要理解这些机器的运作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和断裂。 “去地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和“再地域化”(reterritorialization)的概念,是理解德勒兹政治思想的关键。去地域化是指摆脱原有的、固定的地域、空间、身份和意义的束缚,进入一种流动的、开放的状态。而再地域化则是指将这种流动的力量重新纳入新的、固定的框架之中。资本主义的运作,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不断的去地域化来摧毁旧的结构,再通过新的再地域化来建立新的统治。 德勒兹认为,解放性的政治,需要在不断去地域化的过程中,警惕随之而来的再地域化。革命性的力量,应该保持其流动性、非固着性,避免被任何形式的新的权力结构所收编。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组织或集体行动,而是要以一种开放的、实验性的方式进行。 他对“游击队”(guerrilla)的思考,也体现了这种对去地域化和非固定性的重视。游击战的策略,强调的是分散、灵活、出其不意,避免与强大的敌人进行正面冲突,而是通过不断的骚扰和渗透来瓦解其力量。这与德勒兹的块茎式思维,以及对少数抵抗的强调不谋而合。 德勒兹的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当下政治困境的有力工具。他鼓励我们警惕那些试图将我们“固着”在特定身份、意识形态或政治立场上的力量,鼓励我们拥抱“成为”的可能性,拥抱差异,并在这个充满权力运作的世界中,寻找并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解放空间。他的思想,是一种持续的邀请,邀请我们去思考、去行动、去成为,去创造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或许在于它那近乎无休止的能量感。文字流淌的速度极快,充满了推进感,仿佛每一个句子都在试图冲破其自身的边界。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源源不绝的创造性冲动,这使得即便是探讨一些看似陈旧的哲学母题,也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作者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独特,混合了高度的学术严谨性与一种近乎诗意的、非线性的表达方式。这种混合体使得文本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展示其核心思想的实践。我发现自己经常在阅读时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被某种措辞的精妙或是观点的奇特所吸引,需要时间去细细品味那句话的重量。这无疑是一部充满野心且极具个人印记的作品,它不迎合读者的习惯,而是要求读者主动适应它那独特的节奏和逻辑。对于那些寻求思想刺激,渴望被带入未知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旅程。

评分

坦率地说,初接触时,我对书中的一些术语的密集出现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没有地图的森林。许多关键的过渡似乎被省略了,或者是以一种极其跳跃的方式呈现,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如果缺乏对此领域先驱思想的了解,很容易就会迷失在作者所构建的复杂符号系统中。然而,一旦读者能够适应这种高强度的信息密度,并开始识别出作者在文本中铺设的那些微妙的重复和回响时,书的内在结构便会逐渐显现出来。这种“慢热”的特性,让我想起那些需要时间才能真正品尝出其中滋味的陈年佳酿,初尝可能平淡无奇,但回味无穷。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解析权力运作和概念生成的新工具箱。它迫使你的思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重组和运算。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甫一捧读,便觉思绪被强行拉入一个由绵密词语构筑的迷宫。作者似乎并不热衷于提供清晰的路径图,而是更乐于展现概念本身的张力与复杂性。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思想的搏斗,你必须不断地在文本的深处挖掘,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洞见。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看似抽象的本体论讨论时,那种用力推开重重迷雾的感觉尤为强烈。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力,因为一旦分神,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可能就会被轻易错过,导致后面的论证显得索然无味甚至难以理解。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同一段落数次,才能勉强跟上作者那跳跃性的思维轨迹,仿佛在追赶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稍有懈怠便被远远抛下。这种阅读的“难度”,无疑筛选掉了肤浅的浏览者,但对于那些愿意沉浸其中的人来说,每一次微小的理解突破,都伴随着巨大的智识快感。它不是一本供人放松的读物,而更像是一块需要不断打磨才能显现光芒的璞玉。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像是在经历一场持续不断的“去中心化”训练。作者的笔调,常常带着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对既有的知识体系和惯常的理解框架提出尖锐的挑战。我尤其欣赏他处理那些宏大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深刻的批判性。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旁观者的、近乎疏离的视角,来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建构。这种视角带来的震撼是缓慢而持久的,它不像简单的反驳那样直白,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解构,让你自己意识到原有立场的脆弱性。坦白说,有些地方的论述读起来实在太过晦涩,需要不断地查阅背景资料来锚定概念的上下文,这对于习惯了直接叙事风格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考验。但即便如此,当我最终能够将那些看似碎片化的观点拼凑起来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足以抵消之前的挫败感。它成功地将理论的抽象性,与现实的复杂性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令人不安又充满启发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这是一次对思想边界的勇敢探索。作者毫不留情地挑战了许多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二元对立,并试图在那些看似不可调和的对立面之间,建立起动态的、流动的连接。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远比我们日常经验所展示的要复杂和多维得多。那些被边缘化、被压抑的声音和可能性,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令人振奋的关注。尽管文本的密度和其内在的理论复杂性,让它成为了一本注定需要多次重读的书,但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更深的理解层次。它不是一本“轻松”的哲学入门读物,更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用来剖析现代性的深层肌理。我期待着未来能够与更多人一起,分享阅读这本富有挑战性但极具启发性作品的心得体会。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非常好很好非常好

评分

书不错,翻译得也尽心,购物方便

评分

感觉这本好像比那本“导读”要好一些。

评分

这本书挺不错的,可以给好评。

评分

好书。

评分

很好非常好很好非常好

评分

401154352656

评分

很不错的书籍 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