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怀瑾国学经典辅读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南怀瑾先生是国学大师,精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又兼通儒、释、道三家之言,堪称一代宗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和实业家。
2.《中庸》是一部蕴含丰富处事哲理的传世经典。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当中zui核心的部分之一,其所提出的行为目标是知行合一,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读懂中庸,练就在复杂环境中四两拨千斤的平衡智慧。?
《中庸》是一部蕴含丰富处事哲理的传世经典。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当中zui核心的部分之一,其所提出的行为目标是知行合一,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南怀瑾先生深谙中庸妙义,对中庸之道有过深入研究和精到阐述。本书立足南怀瑾先生的中庸思想,联系生活实际,从当下的为人处事、经营管理、修养教化、自我教育、思辨哲学等方面入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庸智慧,运用中庸之道。
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理事,河南省中原周易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已出版专著《乾隆文治与纪晓岚志怪创作》《文学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冲突》《世界绘画文化》《菊与刀》等。
第一章 南怀瑾谈中庸内涵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003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006
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009
戒惧谨独,执中之道012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石014
人性本善,天命之谓性017
自我教育,率性之谓道020
遵循人道,修道之谓教023
庸德之行,不敢不勉026
依道而行,和而不流029
大德者必受道032
第二章 南怀瑾谈为人处世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忠恕之道,推己及人037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040
留下退路,有余不敢尽043
言顾行,行顾言046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049
无怨,正己而不求人053
恰到好处,就是中庸056
素隐行怪,不要哗众取宠060
态于中,信于外062
君子也,当慎独中立065
比中而行,结交品德高尚之人068
第三章 南怀瑾谈修养教化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宽柔以教,注重文教075
始于一理,终于一理079
智、仁、勇,天下之达德082
学而知之,困而知之086
人性本善,自诚明乃性089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093
择善,而固执之096
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100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103
知而修身,知而治人106
第四章 南怀瑾谈管理智慧
中庸其至,民鲜能久
体道而行,圣人以化成天下113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117
施恩,但要有度120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124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128
欲得天人和,分人一杯羹131
宽严相济的攻心术134
时中而立,摆正自身138
深谋远虑,遵道而行141
因势导利,采取太极策略144
天地之道,刚柔相济148
无信不立,威望源于以德服人152
第五章 南怀瑾谈自我教育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诚于内,信于外157
高远之道,回归平常160
思修身,事亲先行164
至诚,成功人生的大智慧168
以静安身,才能自我更新171
恭敬中礼,扩大自己的内存175
和以反中,欲望不可放纵178
慎独中正,坦荡心安181
恰到好处,莫强加于人184
第六章 南怀瑾谈思辨哲学
天命之谓性,人性本为欲
物来则应,物去不留191
顺逆安危,万物相辅相成194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197
预则立,谋事要有准备200
中道,理想之境地204
动则变,变则化207
天地之道,悠也,久也211
第七章 南怀瑾谈进退智慧
中规中矩,知进知退
明道而行道,过犹尔不及217
以攻为守,方能圆融于世221
执满之道,过于圆满,得不偿失224
做人做事,张弛有度228
进退适中,保存实力231
欲速则不达,合理把握节奏235
顺舍逆取,学会变通238
清能有容,直不过矫241
第八章 南怀瑾谈和谐法门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素位而行,乐天知命247
宠骂集于一身,荣辱皆为等闲251
执中行权,左右为难时的折中法254
平衡,极端与中和之间的智慧258
情动于中,拿捏感情与理性的尺度261
忍让中庸,和合为贵264
仁者爱人,用爱心营造和谐环境268
中道而立,为人的中庸之术272
第一章南怀瑾谈中庸内涵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庸
《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影响了中国千年的民族文化,但现如今的《中庸》却常常被人误读,甚至被调侃为“国家民族百年来吃尽了苦头”的“罪魁祸首”,中庸之道也被理解为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这其实是对《中庸》内涵的极大误解。南怀瑾先生就此指出,《中庸》是发挥圣学的宏文,而培养中庸之道,乃是培养“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圣人学养。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侧重于内圣,同道家、佛家讲修养功夫有密切关系。——南怀瑾
《中庸》堪称中国儒家思想的总纲,作者是孔子的嫡孙子思,本是《礼记》的一篇,后来被宋代哲学家朱熹选入了“四书”。朱熹曾写道:“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怀瑾先生认为“中”是相对来说的,因为先有两边,而后才有中,文学上说得过去,但是哲学上说不过去,“不偏之谓中”简单来说就是不走极端。“不易之谓庸”,就是说不能变动的叫作“庸”,南怀瑾先生认为天下没有不能变动的东西,因为《易经》上有“周流六虚,变动不居”,所以“万变之谓庸”才有道理,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变化始终适用的东西才能称之为“庸”。
中庸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思想方法
对于《中庸》,朱熹还说道:“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于万事。”换句话,中庸就是讲一个东西,然后把人事等各种各样来比方,“末复合为一理”,最后又归到一个道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朱熹引用《易经》的思想,说《中庸》的学问之大,把它开展起来,整个宇宙都在《中庸》的学说思想范围之内,收藏起来,变成密宗了,也就是变成了普遍适用的思想了。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但是这里也有凶残的豺狼,它们残害着这些美丽的鹿。
当地居民对狼憎恨不已,于是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大肆捕杀狼。二十余年间,在凯巴伯森林中,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乐园。它们大量繁殖,总数很快超过了十万只。可是森林中反而闹起了饥荒,鹿吃光了所有绿色植物。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
病鹿。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虚弱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反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这个故事和中国的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庸是适中之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而中庸就是最适合,也就是“无过无不及”。
中庸是时至今日依然适用的处世哲学
1906年,学者辜鸿铭把《中庸》翻译到了西方,立即引起了轰动,人们是被《中庸》的标题吸引的,因为“中庸”翻译成英语是“theuniversalorderorconductoflife”(对人生最普遍的指导)。这篇文章通篇其实只谈了两个字“中庸”,但这两个字却是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它告诉人们,凡事要适可而止,既不能不够,也不能超过,但是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动摇,不能偏废两端,要不偏不倚地行事。这一智慧,既可以用于做人,也可以用于治学,所以说,它是“对人生最普遍的指导”。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大树,它的枝叶非常茂盛,伐木人停在树旁却不去砍伐。庄子问他为什么不去砍伐,他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大树因为不够良木的材质,所以才能享尽天赋的寿命。”
庄子走出山区,在老朋友家歇息。老朋友很高兴,便叫童仆杀鹅来款待庄子。童仆问道:“有一只鹅会叫,另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杀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遇见的山中之树,因为材质不好而能够终享天年;现在主人家的鹅,却因为没有才能而被杀。先生将要处于哪种情
境呢?”
庄子笑着说:“我庄周将要处于有才和无才之间。不过处于有才和无才之间似乎妥当,其实不然,所以不能免于拖累。若是顺应自然之道而游于虚无之境,那就大不一样了。那时,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谤,时隐时现犹如龙蛇一般,随时变化,而不偏执一端。上上下下随意飞腾与潜伏,以顺应自然为法则,游心于万物产生之前的浑沌境界。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还会受到外物的拖累呢!这是神农和黄帝的处世法则。若是万物的情况和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了,有了汇合就有分离,有了成功就有毁坏,锐利的将被挫折,尊贵的将被非议,有作为的人将要遭受亏损,有贤能的人将要遭人谋算,没出息的人就会遭受欺侮。谁又能得知荣辱福祸必然来临的原由呢,可悲啊!弟子们要记住,想要免于拖累,只有进入清静无为的大道境界了。”
所有的车都是两个轮安在一个轴上,但是车子总是沿着两轮之间的轨迹行走。人都有两条腿,可是人走路的路线,既不在左腿,也不在右腿,而是在两腿之间。中庸处世,也是如此:不要走极端,保持中和。
……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传统文化的人士,我发现这本书在梳理和阐发“中庸之道”的脉络时,展现出了一种极高的学术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它似乎摆脱了将中庸简单地等同于“和稀泥”或“没有立场”的肤浅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动态平衡哲学。作者在引用古代经典时,总是能做到信手拈来,但绝不滥用,每引一语,都像是为论证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使古人的智慧与当代议题实现了无缝对接。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传统价值观的理解深度,让人意识到,真正的平衡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一种在不断变化中自我修正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那种沉稳中透着雅致的气韵,让人一上手就感觉仿佛触摸到了某种古老的智慧。内页的纸张质地非常考究,墨色印制得清晰又不失温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丝毫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排版上下的功夫,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格式,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留白和图腾式的装饰元素,使得原本可能略显艰深的篇章在视觉上变得平易近人。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籍的对话,而不是简单地接收信息。装订得也非常牢固,一看就是经过精心制作的作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哲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传统文人那种内敛含蓄的美感,又毫不费力地融入了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境。你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在啃食一块硬邦邦的哲学骨头,反而更像是听一位智者在炉火旁娓娓道来他毕生的体悟。有些段落的措辞,精准得如同手术刀一般,直指人心深处的犹豫与彷徨;而另一些地方,又像春风拂面,给予人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我常常需要放慢语速,甚至需要默读几遍,才能完全捕捉到作者在字里行间埋藏的深意。这种需要“回味”的文字,是当前快餐式阅读时代极为稀缺的珍品,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也必将给予丰厚的回报。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跟着一位经验老道的匠人,一步步拆解和重塑我们对“中庸”二字的传统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擅长以小见大,他不会直接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场景、最常见的冲突入手,引导读者去体会那种“过犹不及”的微妙平衡。我尤其欣赏他处理那些看似矛盾的论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辩证思维,他没有简单地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描绘出了一个广阔的灰色地带,那个地带充满了生命力和可能性。这种叙述节奏,初读时可能会觉得略显缓慢,但一旦适应下来,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惊人的穿透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自身的行为模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校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这种视角非常实用,直指人心,却又高悬于世俗纷扰之上。它不像某些励志书籍那样鼓吹激进的行动力,也不像纯粹的理论著作那样高高在上。它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在你决定迈步向前或停下来审视全局时,为你提供了一把量尺。通过书中的阐释,我开始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处理人际关系、做出重大抉择乃至进行自我修炼时,“度”的拿捏是何等重要,而这个“度”并非僵硬的刻度,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灵活把握的艺术。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教给你具体的招式,而在于它能重塑你判断是非、衡量轻重的底层逻辑框架。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南怀瑾的?是我想要的。
评分买给儿子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喜欢南先生娓娓道来的解读。
评分很好的书籍!
评分收到还没看,包装、快递都不错。
评分质量很好,物流很快,下次还买!
评分好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