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科学2: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

历史上的科学2: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翰·德斯蒙德·贝尔纳 著,伍况甫,彭家礼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革命
  • 工业革命
  • 历史
  • 科学
  • 技术
  • 欧洲历史
  • 近代史
  • 社会发展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295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233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学者、专家、教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爱好者、社科读者
学者、专家、教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爱好者、社科读者

内容简介

J.D.贝纳尔的这部不朽巨作,,首次试图完整地通过历史,分析了科学和社会之间的互反关系,从石器时代完美的打火石到氢弹。在这部卓越的研究报告中,这位上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阐明了被推动和被限制在各种田园、农业、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科学,是如何用逆袭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信仰和实践的。

目录

第4篇 现代科学的诞生
导言
第七章 科学革命
7.1 第一阶段:文艺复兴(1440—1540)
7.2 艺术、自然和医学
7.3 航海术和天文学
7.4 第二阶段:初期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科学(1540-1650)
7.5 太阳系的证实
7.6 新哲学
7.7 第三阶段:科学的成年(1650—1690)
7.8 制作新的世界图景
7.9 天体力学:牛顿的综合
7.10 回顾: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的诞生

第5篇 科学和工业
导言
第八章 工业革命的前因与后果
8.1 十八世纪早期的停顿(1690—1760)
8.2 科学和几次革命(1760—1830)
8.3 法国大革命和它对科学的影响
8.4 工业革命中科学的特征
8.5 十九世纪中叶(1830—1870)
8.6 科学在十九世纪中的进步
8.7 十九世纪晚期(1870—1895)
8.8 十九世纪晚期的科学
第九章 十八、十九两世纪各门科学的发展
9.0 导言
9.7 热和能
9.2 工程和冶金
9.3 电学和磁学
9.4 化学
9.5 生物学
9.6 回顾
参考文献
第二版附注
声明

精彩书摘

  《历史上的科学2: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
  海外贸易的利润,使得第一次积累流动资金成为可能,就是投入生产企业,而不只投在土地上的资金。而贪得更多利润,就导致了造船和航海两业的迅速发展,而航海业对现代科学的诞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募兵代替了封建时代的征兵,战争就能维持得较久,但费用也较大,因此需要青铜和铁,银和金。开矿和金属品制造业兴旺起来,火药制造和烈性酒类的蒸馏也是这样。
  这个时代是经济扩张的时代。差不多在欧洲每处,生产都在增加,不只是工业,农业也增加,谷类、牲畜和鱼类的出产都更多。这很难归因于任何一种特定的技术进步,而宁可说这是积累了无数次个别改进而得的总结果,再加上经过新贸易路线而更快传播开来的各项改进。唯 一的基本重要工业进展是印刷术的输入。关于印刷术,为了便利,已在前一章讲过(246页)。印刷术本身虽不是生产方法,但却是传播技术改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从早期印出的农业、园艺、烹饪和诸行业书籍册数之多,就可证明此说。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名为《历史上的科学2: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图书的简介,但这份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科学革命或工业革命,而是聚焦于其他历史时期和主题。 --- 《星辰下的文明: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的知识传承》 一部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史诗,追溯人类早期智慧的源头。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画卷中,尼罗河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畔的古老文明,如同两座宏伟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对知识、信仰与社会构建的最初探索。本书《星辰下的文明: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的知识传承》深入挖掘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帝国,以及尼罗河谷的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宗教宇宙观、早期法律实践以及艺术与建筑成就。 本书并非专注于近代科学的突破性发现,而是着眼于这些早期文明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和记录世界。我们将探讨他们对天象的观察如何服务于宗教祭祀与农业周期,而非现代天文学的数学模型;我们考察他们的泥板文书和纸莎草卷轴上记录的,是如何围绕王权神授、神祇的旨意以及日常行政管理,而非抽象的物理定律。 第一部分:泥板上的契约与神谕——美索不达米亚的社会骨架 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是人类最早的城市、书写系统和复杂的官僚制度的诞生地。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到苏美尔的城邦时代,探究楔形文字这一复杂符号系统的诞生。 城邦的诞生与秩序的建立: 我们将分析乌鲁克、乌尔等早期城市的兴起,理解其神庙经济的核心运作机制。这里,知识的载体是易碎的泥板,其内容主要围绕着粮食的储备、牲畜的分配、土地的权属以及对地方保护神的供奉。这些记录是早期经济学和行政学的雏形,而非自然哲学的尝试。 汉谟拉比的遗产与法律的演进: 焦点随后转向古巴比伦时期。汉谟拉比法典,这部现存最早的、相对完整的成文法典,是理解早期社会伦理与司法概念的关键。本书将详细剖析法典中“以眼还眼”原则背后的社会阶层差异,以及它如何规范了商业交易、家庭关系和奴隶地位。我们探讨的是社会契约的构建,而不是对物质世界的精确测量。 星辰的解读与历法的初探: 美索不达米亚的祭司阶层是早期的观星者。然而,他们的“占星术”与后世科学区分显著。本书会描述他们如何根据行星和恒星的运行来预测国王的命运或预示国家灾祸,这些观测是服务于神学目的的,用于维护既定的神圣秩序,而非追求客观的、可重复的自然规律。我们关注的是符号的解释,而不是代数方程。 神祇的殿堂与文字的守护者: 书中还将描绘苏美尔和阿卡德的文学作品,如《吉尔伽美什史诗》。这部史诗探讨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友谊的价值以及对永生的徒劳追求,是理解早期人类精神世界的百科全书,而非对自然现象的理性分析。 第二部分:尼罗河的馈赠与永恒的追求——古埃及的信仰与实践 古埃及文明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永恒的执着和对宇宙秩序(玛特,Ma'at)的维护。本书将考察这种对稳定性的追求如何渗透到其工程、医学和官僚体系中。 金字塔的建造与劳动的组织: 我们将细致考察吉萨大金字塔群的修建过程。这不是关于结构力学或材料科学的深入探讨,而是着重于王权如何动员数十万劳力、如何管理庞大的物资调配,以及金字塔作为法老升天通道的宗教意义。建筑的几何精度是为神圣比例服务的,其背后的组织管理学才是重点。 医学的经验积累与灵魂的旅程: 探究古埃及的医学实践,特别是埃伯斯纸草书和史密斯纸草书。这些文献展示了他们对人体结构的初步了解,但治疗手段高度依赖于咒语、护身符和对疾病源于邪灵或神祇愤怒的解释。外科手术的经验固然令人惊叹,但其理论基础仍植根于宗教巫术,而非对疾病机理的系统性病理学研究。 纸莎草上的行政学与书吏的权力: 古埃及的政治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效的书吏阶层。本书将分析书吏们记录的税务清单、法律判决和皇家信函。这些记录揭示了一个高度集权、注重流程的官僚体系,其知识传承的目的是维持法老的统治和神殿的财富,而非促进知识的公共化传播。 来世的准备与艺术的象征意义: 最后的章节将聚焦于埃及的艺术和丧葬习俗。绘画、雕塑和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元素都承载着明确的宗教象征意义,旨在确保逝者在来世的顺利航行。我们解读的是符号系统中的信息,理解其社会功能,而不是解析其美学或技术创新。 结语:对早期智慧的重估 《星辰下的文明》旨在提供一个框架,理解在没有笛卡尔坐标系、没有微积分、没有系统性实验方法的时代,人类如何构建出宏大而持久的社会结构。这些文明的智慧在于他们对秩序、永恒和神圣的深刻理解,这与后世追求可证伪性、可量化性的知识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本书是对人类早期精神与社会成就的致敬,是理解所有后续文明思想根基的必读之作。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要提一下这本书的文笔风格,它有一种奇特的、近乎散文诗的色彩,这对于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来说是相当罕见的。作者在描述那些宏伟的变革时,往往会穿插一些极具画面感的片段,仿佛电影的慢镜头特写。比如,描述第一次使用焦炭冶铁的场景,他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渲染那种烟尘蔽日、铁水如浆的原始力量感,用词考究而富有张力,完全没有学院派的刻板和晦涩。这种风格的运用,使得那些关于化学、冶金学的专业知识也变得易于接受,甚至带有一种浪漫的史诗气质。然而,这种风格并非肤浅的装饰,它有效地服务于作者的主旨——即科学和技术革命是人类意志、物质条件和环境压力共同作用下的“史诗性事件”。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仅仅是为了回味某一段描述所营造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戏剧性张力,这无疑是作者高超的文学修养与深厚史学功底相结合的产物。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强烈的冲击感,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历史事件和科学发现的时间线,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看似孤立的突破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哲学乃至宗教思潮的交织影响。比如,他对牛顿力学体系的构建过程的描绘,就远非教科书上那种“灵光一现”式的简单叙述。他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探讨17世纪英国清教徒精神与实验科学方法论之间的隐秘联系,分析了笛卡尔主义理性主义如何为机械论世界观提供了哲学土壤,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原本枯燥的科学史读起来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早期科学团体,如皇家学会的运作模式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敏锐的洞察力,他不仅仅关注了那些光芒万丈的科学巨匠,更细致地还原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博弈、资金来源的压力,以及同行评议的早期形态,这种对“科学是如何运作的”的深度剖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科学史”的理解范畴。读完整部前三分之一,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站在历史的终点回望,而是切切实实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未知世界时,那种既兴奋又充满敬畏的复杂心绪。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科学与社会责任这个核心议题时,展现了令人信服的成熟度。它没有简单地将科学革命描绘成一条直线向上的光明大道,而是坦诚地揭示了科学知识的掌握如何迅速被纳入军事、殖民扩张和新的社会控制体系之中。尤其是在探讨早期化学和制图学在殖民地勘探中的应用时,作者的批判性视角非常鲜明。他并没有指责科学家本人的道德缺陷,而是深刻分析了科学“中立性”的叙事如何被权力结构所利用,成为合理化剥削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种不偏不倚、既赞颂发现的伟大又警惕其潜在危险的双重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述极具张力和深度。它促使我反思,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科技成果,其历史根源究竟是多么复杂和矛盾。这本书不是让你简单地为先驱者欢呼,而是让你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去审视每一项突破背后的沉重代价和多重含义。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失败”和“未竟事业”的重视程度,这在主流的成功学叙事中是极少被强调的。作者花费了不少篇幅去追溯那些被主流史观所忽略或边缘化的科学分支和思想流派,比如炼金术在过渡期扮演的催化角色,以及那些在竞争中被淘汰的早期动力学理论。他没有将这些“失败者”视为愚昧的遗迹,而是将其视为通往最终理论体系的必要台阶,是科学探索中不可或缺的“阴影”部分。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使得全书的图景更为立体和真实。比如,他对“迷信”与早期实验活动的界限模糊性的探讨,就非常精妙,揭示了在科学范式尚未完全确立的时代,思想是如何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摇摆并最终找到突破口的。正是对这些“弯路”的细致描摹,才让那些最终被载入史册的“正道”显得更加来之不易和充满偶然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厚度和智识上的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老练,尤其在过渡到工业革命部分时,作者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叙事宏大感和微观细节捕捉能力的完美平衡。他没有将工业革命仅仅视为技术进步的串联,而是将其置于全球贸易体系重构、资本积累模式转变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例如,在论述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瓦特的技术细节,而是详细描绘了矿井主、机械师和理论工程师之间的对话和冲突,揭示了实践经验是如何反哺理论的,以及早期工厂制度对劳动力结构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关于纺织业技术扩散的章节,作者用近乎社会学田野调查的笔法,刻画了那些地方性技术知识如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被“解码”、“模仿”和“本地化”的过程,这种对技术传播路径的精细描绘,远比一般通史类著作的泛泛而谈要深刻得多。每一次技术飞跃都被置于一个充满偶然性、竞争与政治博弈的熔炉中,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进步”这个词汇本身的复杂内涵。

评分

书很不错,价格也很合适,难得一见就买了吧

评分

质量好,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评分

好慢

评分

需要静心阅读

评分

很好的参考书,适合学术阅读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阐述了人类文明初期至封建社会的科学发展,对科学内涵进行了综述。

评分

终于等到你

评分

总结,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感谢科学出版社用心出好书且再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