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简述

清史简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天挺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王朝史
  • 简史
  • 通史
  • 文化
  • 政治
  • 社会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142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406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小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4
字数: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史简述》是作者在中央高级党校所作学术讲演的记录稿,提纳挈领地介绍了清朝入关以后到鸦片战争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既给读者提供了有关清史的基本知识,又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全书高屋建瓴,总揽清朝特点,抓住了清史的关键问题,尽管简单,还是颇多创见。

作者简介

  郑天挺,福建长乐人。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参与厦门大学筹建与教学,兼任图书部主任。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4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开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副校长。郑天挺先生长期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著有《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清史探微》《清史简述》《探微集》等著作,曾应中华书局之邀点校《明史》,并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与翦伯赞共同主编)、《明清史资料》、《中国历史大词典》等书。

目录

概说
一、关于清史的年代问题
二、鸦片战争前清代历史的特点
三、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
四、关于这一阶段的分期问题

清代前期的政治和经济(1644—1723年)
一、八十年间的概况
二、清军入关与统一全国
三、沿袭明制和保证满族地位的政治
四、清初对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压迫
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六、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和摊丁入亩(1723年)
七、巩固统一的战争
八、清初的对外关系

清代中期的政治和经济(1723—1840年)
一、一百一十八年间的概况
二、实行“摊丁入亩”以后的经济发展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四、军机处的设立——清朝在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加强
五、乾隆时期的几次战争和军费问题
六、清代中期的对外关系
七、各族人民的起义
八、清代中期的新问题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化
一、哲学思想
二、考据
三、史学
四、文学
五、清代纂辑的书籍

附录 一本简明而富于创见的清代史——评郑天挺教授的《清史简述》

精彩书摘

  《清史简述》:
  二、清军入关与统一全国 1644年清军人关正处在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最尖锐、农民军胜利发展的时期,这时,李白成攻下了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清军在这个时候人关,究竟是偶然的还是有计划的呢?应该说是有计划的而不是偶然的。从一般历史来看,新兴的民族总是活跃的,具有新的生命力,总是要求发展的。这时满族建国二十九年,不断进占明朝土地并且数度进人长城,其所以在这个时期又一次人关,不可能没有希冀愿望。从史料上来看,清廷人关前听到农民军节节胜利,就要求与农民军合作。1644年正月清方写信给李自成农民军,这信送到了大同,信上说要与农民军合作,“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并且说“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就是将来把明朝的领土与农民军平分。当然农民军不会出卖农民接受这个条件,只回答说这封信已经收到了,可以转呈给大顺政权领导人,就拒绝了。从清军在这年正月提出与农民军合作,要求平分明朝的土地来看,可以说明后来四月的人关是有计划的,不是临时发生的。当然,清统治阶级在这时也存在内部矛盾,但这不是主要的;满族这一新兴民族要求向外发展,才是主要的。
  我们知道,清军入关是吴三桂“请”进来的。大汉奸吴三桂“请”兵人关,这是事实,对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呢?没有吴三桂“请”兵,是不是清兵就不进关呢?我们说,吴三桂“请”兵,对清兵入关起了缩短里程提早时间的作用,即使他不去“请”,清军也是要人关的。在三月底,清军已有出兵准备。四月初九日多尔衮统清军南行。当时清廷还不知李自成已人北京,想随农民军之后拾些便宜。但是吴三桂重军驻守在山海关,要进关就会发生战事,必致拖延时日,因此他们计划不攻山海关,而从喜峰口、古北口一带进入长城,由蓟州、密云疾行而南。
  军队已经出发了,恰巧吴三桂的“请”兵信来了,于是清兵转道从山海关长驱直入,避免了军事冲突,缩短了进军路程,同时也打乱了农民军的全盘计划和整个部署,影响到大顺政权的安危。当然,清军人关是预定的,吴三桂不“请”兵他也会来,但是不能因此不把吴当作汉奸。农民军的原定计划是一面肃清北京明政权,一面招降京外明兵,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也在内。吴三桂不投降就派兵去打,消灭吴三桂然后应付满族独立政权。因此农民军到了山海关。但这时,清军在吴三桂“邀请”之下,很快进了关,李自成的整个计划遭到破坏,部署被打乱了。所以我们说吴三桂是出卖人民利益的罪人,是大汉奸,罪孽深重。有人说,满族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民族,要进来就进来,不必分彼此;吴三桂“请”清兵也不能算汉奸,他不“请”,清兵也要来。我看话不能这样说。历史人物能翻案的应该翻案,不能翻案的还是不能翻。从后来的事态发展可以看出,李自成如果统一了内地,纵使清兵入了关,他一定还要迫使他们退出关外。因为尽管都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还是应该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分别,不能任意以兵戎相见。各个民族不在自己的领域内安居乐业,而侵占、扰乱、干涉、压迫别人,自己称霸,是不对的。
  下面谈一谈清初的社会矛盾。
  在清军人关以前,国内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人关以后,国内的民族矛盾一度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什么在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时,通过清军的人关,民族矛盾立刻上升为主要矛盾呢?这里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1644年以前,清军与明朝一直处在长期的战争中。经过长期的战争,明朝在辽东一带失去了大片直接管辖的土地,领域愈来愈缩小,死伤当然也不少,所以民族矛盾具有历史根源。另一方面,满洲族在1644年以前曾五次出兵进扰明朝,这五次分别在1629年、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有时进人长城,有时围困北京,有时甚至到了德州,进入黄河以南。
  在这五次中,掳掠了大批人口、牲畜和财物,人民受害严重。这五次时间相距很近,几乎是两年一次大掳掠,使当时的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的威胁。加之,满洲的语言、风习和汉族人民歧异,这种差异就包含着矛盾。总之,历史造成的许多矛盾的积累,使有些人受到了直接损害,有些人又怀有间接恐惧。所以,一听说清军人关,民族矛盾立刻尖锐起来。后来所说的什么“扬州十日”(1645年)、“嘉定三屠”(1645年)、江阴守城八十天(1645年)、湘潭何腾蛟遇害(1649年)、桂林杀明官四百七十三人(1651年)……都是历史事实,是清军人关以后民族斗争的反映,不是因此而引起民族斗争。正是由于前述的历史根源,清军才一人关,民族矛盾就立刻发展成为主要矛盾。整个关内人民在农民起义军倡导下,迫使南明封建王朝一致起来抵抗清军。但是,这种情况没有继续多久,阶级矛盾又转化为主要矛盾了,这也是事实,但我们总不能把它说成完全没有民族矛盾。如果这样说,那么人民抵抗开始入关的清军就解释不通了。
  当然,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完全看作是两回事是不对的,民族矛盾实质上是阶级矛盾,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民族矛盾形式表现出来的阶级矛盾。例如:1650年(顺治七年)七月多尔衮拟建避暑行宫,令户部加派直隶、山西、浙江、山东、江南、河南、湖广、江西、陕西等九省(当时共十五省,而云、贵、两广四省还未完全统一)钱粮二百四十九万余两作为工程费用,这无疑是阶级矛盾,但由于清军人关才六七年,自然引起民族矛盾的加剧。所以,认为民族矛盾为主而否认当时有阶级矛盾存在,是不确切的;但是,因此而认为清初就没有民族矛盾,也是不确切的。1645年(顺治二年)春正式颁布“圈地令”,满人用政治势力强制占夺汉人的土地;到了1651年(顺治八年)停止圈涿州等十三州县地。这种圈占土地的行为当然要引起民族矛盾的加剧,而16511年圈地的取消正是由于汉族人民激烈地反对、民族矛盾尖锐化而被迫取消的。这件事也说明了民族矛盾的实质就是阶级矛盾。但不能把两者完全混为一谈。
  1651年(顺治八年)时,清朝统治者说,前两年对明朝的宗藩杀得太多了,今后不要再杀,凡是明朝的旧贵族都找来恩养。这种杀戮政策的缓和,正是民族矛盾的反映。
  ……
好的,这里为您呈现一份关于历史类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清史简述》无关,重点关注其他历史时期的叙事与分析。 --- 《帝国黄昏:罗马帝国的衰亡与转型》 导言:跨越千年的回响 罗马,一个曾经主宰地中海世界、影响西方文明进程的庞大帝国,其兴衰历程始终是历史学家们反复剖析的经典案例。然而,“衰亡”并非一个简单的终点,而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内在矛盾的转型过程。《帝国黄昏:罗马帝国的衰亡与转型》旨在超越传统史学中将帝国灭亡归咎于蛮族入侵或道德沦丧的简单论调,深入挖掘公元三世纪危机(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至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最终瓦解之间,罗马社会、政治、经济与军事结构所经历的深刻病理变化。 本书核心观点在于,西罗马帝国的终结是内部结构性脆弱性与外部压力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我们试图勾勒出一幅精细的图景:一个曾经无比强大的国家机器是如何在财政崩溃、军事化过度、权力中心转移和文化认同分裂的多重压力下,逐渐丧失其有效治理能力的。 第一部分:盛世的裂痕——三世纪危机的深层结构 罗马帝国的高峰期,其稳定建立在无休止的扩张和对边疆的有效控制之上。然而,进入三世纪,帝国开始显露出无法掩盖的结构性裂痕。 财政的黑洞与货币的信誉危机: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帝国如何陷入无休止的内战和边境防御战的泥潭。为了支付日益膨胀的军费和日益壮大的官僚阶层,历代皇帝采取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手段——降低货币中的贵金属含量。本书通过对钱币学的分析,展示了这一决策如何系统性地摧毁了商业信用,导致区域经济的碎片化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我们探讨了以物易物如何取代货币交易,以及这对中央政府的税收能力构成了致命打击。 军事化的社会:皇帝的更迭与军团的专政: 三世纪被称为“军人皇帝”的时代,二十余年间易主数十位皇帝。本书分析了军团在帝国权力结构中日益占据的核心地位。军队不再是国家的工具,而是政治权力的源泉。这种军事专制化不仅使得政治决策短视化,更重要的是,它使得保卫边境的资源被过度消耗于宫廷政变和内战,边防力量的实际战斗力反而下降。 瘟疫与人口压力: 现代研究表明,当时爆发的瘟疫(如塞浦路斯瘟疫)对帝国人口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本书结合考古学和文献记载,评估了人口锐减对农业生产、兵员招募和城市活力产生的长期负面效应。劳动力短缺不仅加剧了经济停滞,也迫使政府不得不依赖大量“蛮族”同盟者(Foederati)来填补军职空缺,这为后来的权力真空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戴克里先的药方与君士坦丁的遗产 面对三世纪的混乱,戴克里先(Diocletian)和君士坦丁(Constantine)推行了激进的改革,试图通过“多头统治”和官僚体制的重塑来挽救帝国。 帝国的再造与僵化: 本部分重点剖析了四帝共治制(Tetrarchy)的运作机制及其在短期内带来的稳定。然而,这种稳定是以牺牲灵活性为代价的。戴克里先的改革将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行业被世袭化。本书认为,这些旨在提高效率和税收的强制性措施,实际上扼杀了社会的创新精神和流动性,将一个有机的政治共同体变成了一个僵硬的、依赖高压维持的机器。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与权力的转移: 君士坦丁将帝国重心东移至拜占庭(后来的君士坦丁堡),这一决策的战略意义远超军事层面。本书论证了这一举动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帝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心,导致西部的资源和注意力被进一步疏远。同时,基督教的合法化和国教化,对传统罗马政治伦理和公民身份认同带来了深刻的冲击与重塑。 第三部分:西方的分崩离析——军事与社会认同的瓦解 进入五世纪,西罗马帝国面临的挑战不再是简单的治理危机,而是国家机器的彻底崩溃。 蛮族化的军队与效忠的危机: 帝国后期,真正的军事力量掌握在拥有蛮族血统的将领手中,如斯提利科(Stilicho)和里奇默(Ricimer)。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将领的角色:他们既是帝国的拯救者,也是潜在的颠覆者。西罗马军队的“蛮族化”不仅意味着士兵来源的变化,更意味着他们对“罗马国家”这一抽象概念的忠诚度,远低于对具体将领的个人效忠。这使得帝国在面对大规模迁徙时,缺乏统一、坚决的军事执行力。 城市化进程的逆转与地方化: 随着中央政府权威的衰落和贸易路线的中断,西方的城市开始收缩。本书描绘了罗马精英阶层如何撤回到自己的庄园(Villae),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微型王国”。这种地方化的趋势,使得税收、司法和军事责任从中央转移至地方领主,进一步掏空了西罗马皇帝的实际权力基础,为日后日耳曼王国(如西哥特、汪达尔等)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土壤。 公元476年的象征意义: 传统上将476年视为西罗马帝国的终结。本书认为,这一事件(奥多瓦塞废黜罗慕路斯·奥古斯都)的实际意义被过度夸大。它更像是一个早已腐朽的结构的最终标志性坍塌,而非一个突然的剧变。在此之前,权力已然旁落;在此之后,意大利、高卢和西班牙的实际统治者早已是日耳曼王侯。 结论:一个新时代的黎明 《帝国黄昏》最终得出结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并非简单的外部失败,而是一系列内部结构性适应失败的体现。它未能成功地将一个以奴隶制和扩张为基础的城邦国家,转型为一个适应财政极限和边境压力下的、基于更广泛社会契约的持久性政体。帝国的遗产并未消失,它以新的形式——基督教教会的组织、蛮族王国的法律框架以及拉丁语的文化影响——融入了中世纪的欧洲,为我们理解现代西方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照系。 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结合了最新的考古学发现和经典文献解读,旨在为普通读者和专业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动态且充满辩论性的罗马帝国晚期图景。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从宏大的视角切入,将一个横跨数百年的王朝兴衰浓缩于笔墨之间。初读时,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史诗般的厚重感,作者似乎将所有史料熔铸于一炉,提炼出了最核心的历史脉络。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急于渲染奇闻轶事,而是沉稳地铺陈着政治制度的演变、社会结构的张力以及文化思潮的暗涌。尤其是在论述中后期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时,文字的力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失客观冷静,又能让人感受到历史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无奈与挣扎。翻阅其中关于某一重大改革措施的论述部分,我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士大夫们在朝堂之上激烈的辩论,纸面上的文字瞬间活了起来,充满了张力和思想的碰撞。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梳理了清晰的时间线,更在于它提供了理解那个时代复杂性的一个稳定而有力的框架,让人得以穿越迷雾,直抵历史的肌理之中,体会那种沧桑与变迁的韵味。

评分

坦白说,作为一名对清代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怕的就是那种晦涩难懂、充满了专业术语的学术专著。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人意料地流畅且富有节奏感。它的语言精准有力,但绝不故作高深,总能在关键处用清晰的比喻或精炼的概括,帮助读者跨越理解的鸿沟。在叙述那些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官僚体系的运作时,作者展现出一种近乎艺术家的叙事技巧,将看似枯燥的制度细节描绘得条理分明,引人入胜。读起来的体验非常舒服,仿佛有一位知识渊博、表达能力极佳的导师在身边娓娓道来,既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求,又不会因为过于繁复的细节而感到疲惫。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专业研究与大众阅读之间的桥梁,这一点非常值得称道。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在处理历史的“断裂”与“连续”时的那种精妙平衡。一方面,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前朝遗留的深厚影响,展示了新王朝建立初期的艰难整合过程,那些看似突兀的变革,实则都有着历史的根源。另一方面,作者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了那些决定性的、具有颠覆性的历史进程,比如面对外部冲击时内部所产生的结构性反应。这种既看到继承性,又强调断裂性的叙事策略,使得历史的图景立体而富有张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延续的传统”与“剧烈的变动”之间穿梭,思考着一个庞大帝国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艰难地调整自身的航向。这种对历史动态过程的把握,远非简单的年代记述所能比拟,它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演进规律。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体现出极高的用心程度。纸张的选择和字体的设计,都透着一种沉静、内敛的美学,让人在长时间的阅读过程中保持一种专注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地图,绝非点缀而已,它们是理解地理空间和军事部署的关键辅助工具。每当叙述到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或战役发生地时,立刻就能在附带的图示中找到对应的参照,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和空间想象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反映出编纂者对读者体验的重视。它不是那种仓促成书的读物,而是一件经过深思熟虑、力求完善的文化产品,让人愿意珍藏,并愿意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再次翻开,去温习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历史作品,不仅要讲“发生了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罗列出来,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深层动因。比如,在阐述某一特定时期农业经济政策的调整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描述政策本身,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当时的地理环境、人口压力乃至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我特别欣赏其对“人”的描摹,那些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被赋予了复杂的动机和局限性。他们的决策,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折射出个人的权衡与挣扎,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真实可信,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幽暗。这种对历史内部逻辑的深挖,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然会陷入长久的思索,思考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评分

也是大家之作,经过了时间淘洗,必然有其留存的价值。

评分

不错的 言简意赅

评分

京东618活动,每满100-50,叠加300-100的券,3折多买到。

评分

整个系列都不差

评分

很不错的一套书,值得收藏。

评分

真正的大家写的书,不是现代的砖家,以后有闲了再一本一本研究。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4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开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副校长。郑天挺先生长期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著有《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清史探微》《清史简述》《探微集》等著作,曾应中华书局之邀点校《明史》,并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与翦伯赞共同主编)、《明清史资料》、《中国历史大词典》等书。

评分

大家小书,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