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是现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大国关系、地区安全、民族宗教矛盾乃至各种文明的激荡碰撞,都在这个地区充分展示与体现。应当说,目前的各种体现是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表达出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大历史进程,各种历史力量运动其间,各种正能量与负能量也在其间此消彼长。 要充分了解中东地区的这些历史积淀,必须要有对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尽可能完整的了解。
《中东国家史(610-2000)》丛书按照国别史的研究方式,对中东地区的主要国家进行了系统详尽的研究与叙述。本套书分为8卷,分别是1. 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2.奥斯曼帝国史;3.土耳其史;4.伊朗史;5.埃及史;6.“肥沃的新月地带”诸国史;7. 阿拉伯半岛诸国史;8. 哈里发国家史。
哈全安,回族。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政协常委,中国中东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东历史及伊斯兰教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独立承担和完成国家和教育部研究项目多项,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一层次,2006年获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所著《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于2008年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东史(610-2000年)》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第十届天津市优秀图书奖。
这本厚重的《中东国家史:610~2000:埃及史》简直就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这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冲突的地区的历史大门。我以前对中东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新闻报道的片段上,什么石油、战争、宗教纷争,感觉很遥远也很混沌。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尤其是聚焦到埃及这条主线时,那种历史的脉络感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了。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法老时代之后的伊斯兰征服,更深入地探讨了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埃及的社会结构如何演变,以及后期殖民主义带来的冲击。作者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力图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寻求现代化的雄心勃勃的尝试,以及这种尝试最终如何被内部的阻力和外部的干预所扭曲。读到十九世纪末英国的实际控制,那种从名义上的独立到实质上的依附,那种民族自尊心被一步步蚕食的过程,读起来让人扼腕叹息。它让我明白,今天的埃及面对的许多困境,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那个充满矛盾和转型的世纪末。全书的史料运用扎实,引人入胜,即便是对政治经济细节不甚感兴趣的读者,也会被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和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所吸引,是一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通史入门读物,至少对我来说,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历史图景,浓缩到了一个特定国家的命运轨迹中,让人感同身受。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是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那一定是它对“连续性”与“断裂性”的探讨。它没有把19世纪的改革和20世纪的革命看作是完全独立的事件,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书中对埃及知识分子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对西方思潮的消化和本土化过程的梳理,为理解后来的民族主义和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背景。我感觉作者的叙事线索非常清晰,能够让人轻易地在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穿梭,却不会迷失方向。比如,在谈到后穆巴拉克时代的政治走向时,作者会自然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回到纳赛尔时代集权体制的结构性问题,或者更早的奥斯曼地方官僚体系的遗留影响,这种回溯能力极强。这本书不是那种只关注重大事件的“新闻回顾”,而是一部深入骨髓的“结构分析史”。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理解那些看似细微的社会经济变化如何最终汇聚成改变国家的巨大洪流,读完后,我对“中东问题”的理解深度提升了一个量级,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政治标签。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种动辄跨越千年、涵盖半个世界的“通史”类书籍总是抱有一种敬畏又略带怀疑的态度,总担心它会流于表面,无法抓住重点。然而,这本书在处理“埃及史”这一个垂直切入点时展现出的深度,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没有简单地把埃及描绘成一个被动接受历史潮流的地区,而是着重刻画了埃及主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展现出的能动性与挣扎。特别是它对阿布杜勒·纳赛尔时代,从1952年自由军官组织的政变开始,到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再到1967年“六日战争”的惨败,这一系列事件的描述,充满了张力和分析的力度。作者对于纳赛尔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源、它在中东的巨大影响力以及最终的内在矛盾,分析得极其透彻,绝非教科书式的简单概括。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国家建设和外交政策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动因,那种试图通过泛阿拉伯主义和强力国家机器来重塑民族身份的努力,其代价和成果都被置于非常审慎的天平上衡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你思考“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塑造了现代埃及人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偏向学术的严谨,但绝不枯燥,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宗教与世俗权力关系演变时的那种克制而客观的笔调。从早期伊斯兰教传入后的哈里发体制在埃及的渗透与地方化,到后来的奥斯曼总督与马穆鲁克势力的角力,再到现代世俗化运动的起伏,作者似乎从未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冷静地展示了不同权力结构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对我而言,最引人入胜的是对二十世纪中后期,特别是萨达特时期与以色列和解进程的详尽阐述。那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博弈,更是对国家安全观、民族情感的颠覆性重塑。书中对《戴维营协议》的内外影响分析得丝丝入扣,展示了和平的代价有时远比战争更加复杂和持久。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宏大叙事背景下的精细局部剖析,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在广袤的六百多年时间里,埃及是如何在伊斯兰遗产、西方影响、本土野心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最终确立其在现代世界中的独特地位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阅读一本历史书是抱着一种“任务导向”的心态,希望能快速获得知识点。然而,这本书却有一种令人着迷的史诗感,尤其是在描述革命和动荡年代时,它的文字充满了力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埃及作为“阿拉伯世界心脏”这一身份认同的挣扎过程的描绘。作者没有回避这种复杂性,而是细致地展现了从泛阿拉伯主义到“埃及优先”的微妙转变,以及这种转变背后,埃及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独立性与地区领导责任之间的矛盾心态。书中对社会底层生活在历史变革中的影响也有所触及,虽然主题是国家史,但那些关于农民生活、城市新兴阶层崛起的内容,使得这部历史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它不仅仅是帝王将相、条约协定的堆砌,更是对一个民族在剧烈动荡中如何坚守、如何重塑自身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与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悲剧色彩的民族史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
评分中东地区,是现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大国关系、地区安全、民族宗教矛盾乃至各种文明的激荡碰撞,都在这个地区充分展示与体现。应当说,目前的各种体现是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表达出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大历史进程,各种历史力量运动其间,各种正能量与负能量也在其间此消彼长。 要充分了解中东地区的这些历史积淀,必须要有对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尽可能完整的了解。
评分一直都很想买,趁着次活动,很划得来!
评分纸质不错,配图丰富生动,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不知道为什么...我从一个人说话的方式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可不可信...
评分宝贝到了,物美价廉,质量好是正品,包装大气上档次,比实体店便宜多了,很满意,以后还会关注的。
评分现在买书只在京东买,当然前提是抢到券。
评分一本简装书,没有我想象的厚,薄薄的一本
评分社会文化,人文阅读,精品收藏。
评分dvhhjjjjhhw?这种日子何时到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