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六卷本1800余张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震撼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领衔主编,见证苦难岁月里,中国人的苦苦求生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领衔主编
见证苦难岁月里,中国人的苦苦求生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屈不挠,起而抗争,最终赢得独立
作者简介
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和北京汉唐阳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家领衔主编的1800余张海外稀见抗战影像出版近日出版,这套大型丛书共分六卷,分别为《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日本社会与侵华战争》《中缅印战场》《战时中美合作》《大后方的社会生活》《从反攻到受降》,几乎涵盖了抗日战争的方方面面。
《国家记忆: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套装1-6册)》图片主要来源于史迪威家族、顾维钧家族复制、捐赠的照片、美国国家档案馆藏战时美军随军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MILITARYOPERATIONSINCHINA和AMRICANFORCESINCHINA两种图片档案),还有从东京神保町旧书街购置的老照片和部分日本战时出版的各类画册、写真集如《大东亚战争写真集》、《满洲事变从军纪念写真帖》、《从军:满洲事变关东军纪念写真帖》、《从军:上海派遣军》等,以及从台湾搜集的各种老照片。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新闻界曾派遣了部分记者,跟随日本侵略军到中国。例如,在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的随军记者的镜头中,就记录了大量日军侵略中国华北、华中各地的战斗、行军与日常生活照片。这些照片部分在《支那事变画报》等战时出版的杂志中公开。同时,还有许多照片,在日本军方审查时被认为有损天皇和日本军队声誉,或者暴露日军武器等军事秘密而都被盖上了“不许可”的印章后遭到雪藏。战争失败前后,日本政府曾要求销毁所有不利于日本的档案、资料,但仍然有一部分照片得以秘密保存下来。这也是本书照片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目录
《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
壹· 九一八事变及伪满洲国成立
贰· 巩固殖民统治及进一步扩张
叁· 一·二八事变
肆· 卢沟桥事变
伍· 淞沪会战
陆· 华北战场
柒· 华中战场
捌· 华南战场
《日本社会与侵华战争》
壹· 日本皇室与侵华战争
贰· 军校、军训、军人与政客
叁· 日本民众的战争狂热
肆· 战时日本教育与宗教
伍· 多行不义的侵略恶果
《中缅印战场》
壹· 从飞虎队到中美空军联合大队
贰· 滇缅战场
叁· 战地生活
肆· 与战勤服务
伍· 史迪威在中国
《战时中美合作》
壹· 陈纳德与飞虎队
贰· 飞越驼峰
叁· 史迪威公路
肆· 修建机场
伍· 中印油管
陆· 军队培训
柒·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
捌· 中美合作所
玖· 战时外交
拾· 物资援华
《大后方的社会生活》
壹· 战时重庆
贰· 战时工业
叁· 战时军事训练
肆· 战时社会生活
伍· 战时教育文化
陆· 中国模范县——壁山
柒· 战争 灾难
捌· 战时难民
玖· 战时儿童
拾· 战时国人肖像
《从反攻到受降》
壹· 滇西反攻作战
贰· 胜利
叁· 各地受降
肆· 遣返
前言/序言
影像战争人
传统史学,对影像史料的价值往往关注不够,由于它的主要表达工具是文字,因而读者听不到声音,看不到图像,更看不到连续的图像。近年来,影像史料不断受到史家的推崇。它不仅能为读者揭示档案记录中所遗漏的重要细节,弥补文本之不足,更能让读者生动地“想象”历史现场。影像史料如同文本和口述回忆一样,也是史料的重要形式。面对一幅幅反映历史现场的鲜活照片,再生动的笔触,也难以描绘真实的战斗场景。而几张图片,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在战争时期,随军记者捕捉到的军队生活和战斗准备等影像内容,更是档案记录者时常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历史细节。
史料贵在“难得”。珍贵史料往往获取困难,搜集不易,同时有些史料甚至是当事人有意或无意掩盖遮蔽的对象,更提高了收集的难度。本书收录的图片得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同仁的不懈努力,特别关注抗日战争时期拍摄、散落在海外的影像史料。本书所选用的全部照片都来自于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我们希望透过这批“海外稀见”影像,呈现给读者不常见到的另一个抗日战争。相信这些影像的整理出版,将有助于研究者从国际化的视角,多维、立体地还原日本的侵华历史。由于海外图片本身的缺失,因而不可能反映抗战的全貌,它们只是历史过程中的某些侧面,还请读者诸君甄别。虽然浮光掠影,但求鲜活、真实。
本书图片主要来源于史迪威家族、顾维钧家族复制、捐赠的照片、美国国家档案馆藏战时美军随军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MILITARYOPERATIONSINCHINA和AMRICANFORCESINCHINA两种图片档案),还有从东京神保町旧书街购置的老照片和部分日本战时出版的各类画册、写真集如《大东亚战争写真集》《满洲事变从军纪念写真贴》《从军:满洲事变关东军纪念写真帖》《从军:上海派遣军》等,以及从台湾搜集的各种老照片。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新闻界曾派遣了部分记者,跟随日本侵略军到中国。例如,在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的随军记者的镜头中,就记录了大量日军侵略中国华北、华中各地的战斗、行军与日常生活照片。这些照片部分在《支那事变画报》等战时出版的杂志中公开。同时,还有许多照片,在日本军方审查时被认为有损天皇和日本军队声誉,或者暴露日军武器等军事秘密而大都被盖上了“不许可”的印章后遭到雪藏。战争失败前后,日本政府曾要求销毁所有不利于日本的档案、资料,但仍然有一部分照片得以秘密保存下来。这也是本书照片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在已有的抗战史研究成果中,往往“知己”而不“知彼”,研究中国抗战的成果很多,但研究日本如何侵略的著作相对较少,也较少会引用日文和英文史料,这是研究的一大缺憾。本书选编的照片,不同于网络上时常流传的照片,只有大概的记载。我们选编的照片,大多记有拍摄地点和拍摄时间等详细说明,这更增加了它的史料价值。无论是读者还是研究者,都可以根据明确的时间和空间线索,重新梳理日本侵华的具体细节。同时,这批照片的另一珍贵意义在于,可以弥补文字史料之不足。例如日军对一些乡村的占领,留下的中文文献中,并无详细的记录,这些图片可进一步深化抗战史研究,提供影像上的支持。
我们回顾战争,是为了防止战争再度发生。抗日战争已胜利结束70年了,如何能够让后人对战争的惨烈后果有所警醒,图像可以充当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图像的感受是最直观的,当断壁残垣,累累尸骨,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时,它会让不同时空的观众感同身受,体验战争的残酷和痛苦,流离与毁灭。这并不要求读者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或是知识储备,普通人就可以感知当时人们的所思所想。这就是影像的力量,它可以让人们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史诗的残响: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交织 一部全景式展现近代中国在风云变幻中探索与挣扎的宏大叙事。 本书汇集了近百年来全球范围内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珍贵文献、未曾公开的档案、以及影响深远的学术论著,旨在提供一个多维、深入、去意识形态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如何在剧烈的社会结构转型、外来文明的冲击、以及内部革命的浪潮中,塑造出今日之面貌。全书共分六卷,跨越晚清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关键历史节点。 第一卷:帝国的黄昏与现代的萌芽(约1840-1911) 本卷聚焦于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下的艰难转型。它不仅细致梳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直至辛亥革命的完整脉络,更深入探究了精英阶层对“救亡图存”的不同路径选择。 重点收录了多份西方外交官关于“清廷内部权力运作与政策制定的秘密报告”,揭示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乃至袁世凯等关键人物在重大历史抉择中的真实考量与私下博弈。其中,关于《马关条约》签订前后,列强势力如何在东亚布局,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何从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和文化层面的思想转变,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撑。 此外,本卷专题探讨了传统儒家思想在遭遇西方理性主义冲击后,如何催生出早期现代性的雏形。从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到梁启超对国民性的呼唤,展示了在王朝终结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对“中国”这一现代民族国家的焦虑与构建。 第二卷:共和之殇与军阀的时代(约1912-1927)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中央政权的脆弱与地方势力的崛起构成了本卷的核心议题。本卷突破传统上对军阀的脸谱化描述,力图还原“北洋时代”的复杂性。 收录了多位著名军阀(如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的私人信件与往来电报的译本,展现了他们之间复杂的利益捆绑、权力继承与地方治理模式的差异。特别关注了“府院之争”背后的政治哲学冲突,以及西方列强在“中国主权”问题上对不同派系的扶植策略。 本卷的另一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对社会风俗的渗透。通过对《新青年》杂志早期英文稿件的分析,结合当时留日、留美学生回国后的实践案例,探讨了白话文运动、自由恋爱观的推广,以及知识分子如何试图通过文化革命来改造国民性。五四运动不再仅仅被视为一次政治抗议,而是被置于全球思潮交汇的背景下,分析其深远的社会动员效应。 第三卷:革命的重塑与民族的整合(约1927-1937) 本卷集中展现了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统一政权后,致力于国家整合的艰巨努力,以及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 通过对比南京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中,其在经济建设(如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教育改革(如大学的扩张与学术独立性的争夺)和地方控制(如改土归流与地方士绅的博弈)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提供了一个平衡的评价。 同时,本卷详尽考察了早期红色政权的建立过程,特别是土地革命的实践及其对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的颠覆。收录了多份关于江西、鄂豫皖苏区内部治理结构、经济供给体系以及与周边地方势力军事摩擦的第一手资料。长征不再被视为单纯的军事撤退,而是被置于大国政治博弈的视野下,探讨其对中国未来政治格局的决定性影响。 第四卷:现代性的十字路口:社会生活与文化景观(约1900-1937) 本卷跳出纯粹的政治史叙事,专注于描绘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民众日常生活的变迁。通过社会学调查报告、报纸广告、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俗描写,重构了从上海、天津到武汉等新兴都市的“现代性面孔”。 探讨了新式教育对女性地位的影响,包括“女师大风潮”背后的性别政治,以及新式职业女性(如电话接线员、教师)的出现。对“摩登”文化的解析,包括月份牌、电影工业的早期发展,以及西方生活方式对上层社会的渗透,揭示了传统与现代在私人空间中的拉锯战。 此外,本卷还关注了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演变,探讨了基督新教、天主教在城市中的传播策略,以及传统民间信仰在面对现代科学冲击时的韧性与适应性。 第五卷:全球体系中的中国:外交、债务与主权(约1880-1930) 本卷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审视近代中国。核心议题是中国在不平等条约体系下如何处理国家主权问题,以及中国如何被卷入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 详细分析了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向英、法、德、美等国借款的法律结构、资金流向及其对国家财政的长期束缚,特别是“庚款”的运用与管理。收录了关于“关税自主权”的漫长谈判记录,展示了中国外交官为收回主权所做的不懈努力。 本卷还专题研究了“中国”在国际法中的定位变化,从“文明开化”的被动接受者,到参与国际会议(如海牙会议),争取平等对话的历程。通过对租界问题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西方列强对中国领土和司法权的实际控制程度。 第六卷:思想的边界与未来的展望(约1915-1949) 本卷聚焦于关键的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构建。它不仅涵盖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的介绍和本土化过程,也深入探讨了国家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力。 重点分析了早期留法勤工俭学群体、早期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组织结构与理论传播机制。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思想巨匠的论著进行交叉对比,呈现了不同知识谱系对“民族复兴”的根本性分歧。 最后,本卷以抗战胜利后的政治重组为尾声,分析了国共两党在战后重建与权力分配上的根本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导向新的内战,并为新中国的建立埋下了深远的伏笔。全书力求通过这些丰富且多元的史料,呈现一个充满活力、痛苦挣扎、最终走向重塑的近代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