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以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为依据,分阶段讲授自青铜时代至郑和下西洋时代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图文并茂,生动易读。《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为丝绸之路作出了全新的定义: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也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以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为依据,分阶段讲授自青铜时代至郑和下西洋时代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图文并茂,生动易读。
作者简介
林梅村,1956年4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自1 982年起,每年都到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丝绸之路沿线进行考察,多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访古城;同时,多次赴日本、瑞典、英国、美国调查流散海外的新疆文物和中亚死语言写卷。主要著作有:《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沙海古卷——中国所出怯卢文书初集》、《西域文明——考古、语言、民族和宗教新论》、《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等。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1
英文目录/5
彩色插图目录/6
第一讲 丝绸与中国文明/1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定义/2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新认识/3
第三节 从世界五大纺织体系看中国文明/4
第四节 丝绸在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8
第二讲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12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2
第二节 印欧人的起源和迁徙/14
第三节 双轮战车与吐火罗人南下楼兰/19
第四节 雅利安人迁徙与吐火罗人再下塔里木盆地/26
第三讲 草原之路/35
第一节 阿尔泰语系民族的原始故乡/35
第二节 阿尔泰山的大石冢/38
第三节 阿尔赞“国王谷”/43
第四节 巴泽雷克的斯基泰王陵/48
第四讲 中国与西域的最初接触/54
第一节 昆山之玉/54
第二节 厨宾的珠玑/60
第三节 蜻蜓眼玻璃珠的东传/65
第四节 隋侯之珠/70
第五讲 中亚的希腊化时代/75
第一节 亚历山大东征/75
第二节 中亚的希腊化城邦/76
第三节 希腊艺术的东传/80
第四节 巩乃斯河畔的斯基泰神庙/85
第六讲 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92
第一节 人海求仙/92
第二节 鸡骇之犀/94
第三节 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开辟/98
第四节 海路来华的近东艺术品/103
第七讲 汉朝与西方三大帝国的交往/110
第一节 张骞通西域/110
第二节 黎轩/117
第三节 安息/122
第四节 大秦/128
第八讲 罗马人与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开辟/139
第一节 红海古港口的变迁/141
第二节 印度古海港——阿里卡梅杜/146
第三节 扶南古港口——沃奥/148
第四节 中国东南沿海的舶来品/156
第九讲 楼兰文明/164
第一节 从罗布泊到鄯善河/164
第二节 汉文化的西传/170
第三节 楼兰人种族问题/172
第四节 楼兰考古新发现/175
第十讲 于阗文明/185
第一节 斯基泰人与于阗城邦的兴起/185
第二节 文明的变迁/191
第三节 于阗佛教/194
第四节 丹丹乌里克的“龙女索夫”壁画/203
第五节 于阗佛画与尉迟氏绘画/205
第十一讲 唐宋时代的海上交通/22l
第一节 隋唐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221
第二节 阿拉丁的神灯/230
第三节 长沙窑的外销瓷/232
第四节 黑石号沉船的发现/237
第五节 宋代的海上交通/245
第十二讲 唐蕃古道/252
第一节 藏族的形成及其与外界的交往/252
第二节 唐蕃古道的开辟/256
第三节 《唐蕃会盟碑》与《大唐天竺使出铭》/260
第四节 吐谷浑与青海都兰吐蕃大墓/264
第五节 青藏高原考古新发现与吐蕃权臣噶尔家族/268
第十三讲 吐鲁番文明/278
第一节 文明的变迁/278
第二节 佛教/286
第三节 火祆教/292
第四节 景教和基督教/296
第五节 摩尼教/300
第十四讲 居延沧桑/306
第一节 秦时明月汉时关/307
第二节 农牧之争/312
第三节 马可波罗笔下的亦集乃城/316
第四节 黑城的发现及其文物的流散/321
第十五讲 郑和海外遗迹/328
第一节 郑和家世/328
第二节 明代初年的西洋与满剌加大明海军基地/332
第三节 明朝与三佛齐的朝贡贸易/340
第四节 郑和葬地——古里/344
第五节 非洲的礼品/350
第六节 郑和舰队在波斯湾的登陆地/354
第七节 郑和宝物的最后归宿/360
参考书目/368
主题索引/370
精彩书摘
小河五号墓地坐落在一座小山包上,墓地放置许多牛头、公羊角,墓内随葬公牛角和公羊角,有的墓多达26个,木棺用整张牛皮或羊皮覆盖,表明墓主人生前以畜牧业为生。墓地中心一座女性墓上构筑了原木结构的“享堂”,充分显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余墓葬与克尔木齐墓地一样,分族而葬。每个家族墓群之间用木栏杆隔开,墓前立有与人等高的木雕人像,墓内随葬木俑,其功能分别相当于克尔木齐墓地的石板坟院、墓地石人和随葬石俑。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犍陀罗艺术在中亚本来是一种石刻艺术,传人新疆后却变成一种木雕或泥塑艺术。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新疆缺乏适合雕刻人像的优质石材。小河墓地中心有一个高达1。43米的大型生殖崇拜木雕,相当引人注目,使人联想起克尔木齐墓地那些性质不明的石条,不知是否为生殖崇拜对象?
由于塔里木盆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小河墓地的古尸和服饰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墓主人头戴尖顶毡帽,样式和奇台采集的克尔木齐式石俑头上戴的尖帽完全相同。尽管小河墓地未见陶器,但是古墓沟人的尖底草篓与阿凡纳羡沃和克尔木齐的尖底陶器非常相似,而古墓沟人随葬的石俑或木俑,再次表明它们与克尔木齐文化的渊源关系。
20世纪80年代初,罗布泊以西70公里孔雀河北岸古墓沟墓地的发现,进一步揭开了楼兰远古文化的面貌。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孔雀河下游北岸第二台地沙丘上发现这个古代墓地,今称“古墓沟文化”。目前一共发掘了42座墓,墓葬形制可分两类:一类与小河墓地相同,另一类墓以木棺为中心环列7圈木桩,非常壮观。据碳14资料,第一类墓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800一前1700年,第二类墓有打破第一类墓的现象,说明小河墓地不晚于公元前1800年。古墓沟墓地延续时间较长,从公元前1800年直迄公元前1700年。第二类墓的主人皆为男性,说明当时男性已取代女性,开始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古墓沟墓地随葬品组合主要为石俑或木俑、平纹毛织物、木器、零星铜器,但是不见陶器。正如发掘者王炳华指出的,古墓沟墓地无疑属于青铜时代,因为这片墓地中数以百计的木桩都有青铜斧砍凿痕迹。
……
前言/序言
《世界文明的交汇点:丝绸之路沿线考古新发现与新解读》 本书简介 丝绸之路,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古老商道,不仅是物质财富与文化思想传播的动脉,更是不同文明在广袤空间中碰撞、融合与再生的历史见证。本书并非对既有学术成果的简单梳理,而是聚焦于近二十年来,在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发掘中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以及这些新材料如何颠覆或修正了我们对这条“文明大动脉”的传统认知。我们将以一种“问题导向”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深入丝绸之路沿线上那些正在苏醒的遗址,探寻隐藏在灰烬与残骸之下的文明密码。 第一部分:早期通道与文明的“前奏”——史前至青铜时代的联通 长期以来,丝绸之路常被界定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正式开辟的贸易网络。然而,本书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史前时期。我们首先考察的是欧亚草原的早期文化互动。 阿尔泰地区的铜器技术传播与早期游牧起源: 聚焦于阿尔泰山脉及周边地区新近发掘的青铜时代墓葬群。通过对出土兵器和工具的金属同位素分析,我们揭示了早期金属冶炼技术的扩散路径,这些证据表明,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欧亚大陆的游牧人群之间已存在着复杂的物质交流网络,这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和交通潜力。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扩散与早期作物交流: 我们将探讨小麦、粟等作物品种在向东传播过程中所留下的考古指纹。例如,对河西走廊早期聚落中碳化稻谷的重新鉴定,挑战了传统认为中原农业完全独立发展的观点,暗示了在农业文明的腹地,也存在着来自西方的技术或物种输入。 第二部分:帝国边疆的塑造与多重身份的构建——汉唐时期的深度聚焦 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是强大帝国力量与地方性文化的激烈角力场。本书重点分析了帝国权力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驻军设置和文化符号输出,在沿线地区构建出一种“复合型边疆身份”。 楼兰古城的新发掘与“绿洲文明”的复杂性: 针对近年来楼兰及周边小国遗址的激光雷达(LiDAR)扫描成果,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其作为丝绸之路中转站的角色。新的发现揭示了其内部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包括精细的水利系统和独特的丧葬习俗,这表明绿洲文明是本土智慧与外部影响交织的产物,而非简单的“中原化”或“西方化”。 河西走廊的“军垦文化”与行政管理模式: 深入分析了汉代居延汉简所描绘的军事化管理体系,并结合田野考古中发现的烽燧遗址、屯田遗址的布局,构建出帝国如何利用军事力量保障商路安全的立体图景。我们关注的是,这些边疆士兵和家属的生活状态,他们如何将中原的生活方式带入异域,又如何被当地环境和文化所重塑。 高昌的宗教与社会融合: 探讨了高昌(高昌故城)出土的佛教造像和文书的新见解。这些材料不仅证明了佛教的兴盛,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不同语种(如佉卢文、粟特文)文书并存的现象,清晰地展示了该地社会内部的语言和族群的多元共存状态。 第三部分:中道重塑与文化转译的艺术——唐宋至中古时期的宗教与艺术传播 丝绸之路的价值在于其对世界艺术和宗教版图的深刻影响。本部分关注的焦点是文化元素的“转译”过程——即外来思想和艺术如何被本土化,最终形成新的风格。 犍陀罗艺术的“中亚风格”再审视: 传统观点认为犍陀罗艺术是希腊化影响的产物。本书通过对新疆地区新出土的一批雕塑残件的精细比对,结合对泥塑技法的分析,提出了一种“中亚本土审美主导”的观点。即,尽管采用了古典主义的技法,但其最终呈现的审美趣味和细节处理,更贴合中亚地区的本土文化心理。 粟特人的商业网络与“隐性文化遗产”: 粟特商人是连接东西方商业的润滑剂。我们通过分析散落在中原腹地(如西安、洛阳)的粟特墓葬及其壁画,重点解读其中描绘的宗教仪式(如祆教)与宴饮场景。这些“隐性”的文化遗存,比官方文书更能体现文化交流的深度和细节。 西夏王朝的“交叉路口”地位: 重点考察了西夏王国的佛教艺术和文字创造。西夏在唐宋之间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佛教艺术从印度、中原向西域、西藏传播的重要节点。对党项佛教石刻的研究,展示了一种融合了汉、藏、印度的独特宗教表达方式。 第四部分:物质的流动与技术的扩散——从陶瓷、香料到疾病的考古学证据 贸易不仅仅是贵金属的交换,更是技术和生活方式的载体。本章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考察了丝绸之路的实用功能。 唐宋“外销瓷”的全球足迹与贸易格局: 重点分析了在波斯湾、红海沿岸沉船遗址中发现的大量中国瓷器碎片。通过对这些瓷器釉料和胎土的科学分析,我们重建了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图,并比较了海陆路线在不同时期的兴衰逻辑。 香料的考古证据: 传统上,香料贸易主要依赖文献记载。本书结合对吐鲁番、敦煌等地窖藏遗迹中植物残存物的微量分析,试图确定哪些香料(如胡椒、肉桂)在何时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原腹地的日常生活,并探讨其对本土烹饪文化的影响。 疾病的考古学视角: 探讨了丝绸之路作为“病菌传播走廊”的潜在考古证据。通过对沿线古人骨骼中病原体DNA(如鼠疫杆菌)的提取与测序,我们尝试将考古发现与历史上的瘟疫爆发事件进行关联,揭示了文明互动背后的巨大风险。 结论:动态的历史观与未竟的探索 本书旨在强调丝绸之路是一个持续演变、充满张力的动态系统,而非一个固定不变的线性通道。新考古发现不断地丰富着我们对这一宏大历史叙事的理解,促使我们超越传统的“中心-边缘”二元对立,以更平视的视角,去理解欧亚大陆上不同文明之间复杂而精妙的相互作用。未来的探索,将更加依赖于多学科技术的交叉应用,以期解开更多关于人类迁徙、技术转移和身份认同的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