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星空

汉代的星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祥才 著
图书标签:
  • 汉代
  • 历史
  • 天文
  • 星象
  • 文化
  • 考古
  • 古代中国
  • 科学
  • 民俗
  • 宇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61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147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汉代历史天幕上光芒耀眼的星座

  时来天地皆发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著作等身的历史学者孟祥才教授

  剖析历史人物的智慧和际遇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的人物,都是汉代历史天幕上光芒耀眼的星座。他们经历殊途,性格迥异,事功千差万别,结局之不同犹如天壤,历史评价更是聚讼纷纭。历史人物的智慧和遭际总能给后人以启迪:时来天地皆发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性格即命运。从意义上讲,无论遇到什么时势,人们的命运终究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上。

作者简介

  孟祥才,山东临沂人,1940年生。现为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农民史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先秦秦汉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目录

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吕后:这个女人不寻常

良相模范:萧何

帝者师:张良

猛将出身的贤相:曹参

“外宽内深”的公孙弘

司马迁悲剧与结局

戾太子案

赵飞燕姐妹谋杀皇子案

王莽的理想及失败

刘歆:角色错位的悲剧

刘秀其人与大汉中兴

马援:名将末路

班固之死

孔融:狂士结局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后?记


精彩书摘

  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刘邦的性格中有着惊人的坦率的一面。没有别人的指点,他一般不大玩弄阴谋和权术。他说话不转弯子,对人不留情面,有时使人下不来台。例如当他与韩信议论各自能带多少兵时,韩信自诩“多多益善”而刘邦只能带十万,刘邦很不高兴。马上冷笑反击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逼得韩信承认刘邦有“天授”的“将将”才能。又如,当剖符封功臣时,刘邦推萧何功第一,食邑户数最多,引起了其他功臣的不满与反诘。你看刘邦怎么讲吧,他说:“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史记?萧相国世家》)话说得近于尖酸刻薄。群臣在被刘邦喻为“狗”之后究竟是什么滋味和表情只好留给后人去想象了。这种话,文帝、景帝,甚至武帝也是绝然说不上来的。汉高祖七年(前200)十月,当长乐宫建成,群臣按叔孙通制定的朝仪向刘邦朝贺时,他脱口而出的话是“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憨态可掬,令人捧腹,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应该承认,坦率是刘邦性格的光明面,但有时过分的坦率却使臣子难以忍受。由于他性格外向,不善掩饰,对人对事的情感往往一泻无余地表露出来,詈骂群臣简直成为家常便饭。其主要臣子中大概除张良之外,很少有不被他斥骂的。魏王豹反叛刘邦后,对劝其重新归附的郦食其说:“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史记?魏豹彭越列传》)商山四皓也就是因为大把年纪犯不上遭受责骂而坚决不奉刘邦之征召。想想吧,刘邦曾当着韩信使者的面大骂韩信;郦食其来访时,他边令人洗足边斥骂郦为“竖儒”;对“执子婿礼甚卑”的赵王张敖,也是“箕倨谩骂之”;而忠心耿耿的娄敬,就因为在对待匈奴的方略上谈出了正确却不合刘邦口味的意见,就被其骂为“以舌得官”的“齐虏”。刘邦的这种作风,说到底所显示的是古代帝王为所欲为的权势,因为在他眼里,臣下都是奴才。

  也应该看到,在刘邦身上,还没有完全罩上宗法道德的温情脉脉的纱幕,市井之徒的粗野之风还浓重地残存着。刘邦的坦率除表现为粗野骂人之外,有时还表现为可笑而又可爱的无赖相,使人哭笑不得。公元前203年初,在楚汉两军对峙的荥阳前线,项羽在阵前置刘邦老父于俎上,威胁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却轻飘飘地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这种话除了刘邦之外,大概任何另外的人也难以讲出来。刘邦年轻的时候,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不如他的两个哥哥老实本分,曾被老父斥骂,对此他大概有着极深的印象。汉高祖九年(前198)十月,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前来朝拜,朝廷在未央宫的前殿举行盛宴欢庆新年。刘邦举杯为老父祝寿时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史记?高祖本纪》)在八旬老父被儿子揭短而狼狈不堪的时候,“殿上群臣皆称万岁,大笑为乐”。这种事情也只有刘邦能够做得出来吧。

  以上这些刘邦性格的侧面,仿佛都是缺点,但在刘邦身上表现出来,却并不给人以可憎的感觉。原因就是这些性格反映出浓厚的人情味,并且也并未掩盖其性格另外的辉煌侧面。上面的这些性格特点仿佛应该造成人们对他的疏远,事实上也的确使个别人因此而离开了他。但是,刘邦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却又对群臣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使之犹如磁石般把当时的英雄豪杰聚拢在一起,群策群力,为夺取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吕后:这个女人不寻常

  吕雉原籍砀郡单父(今山东单县),其父吕公因躲避仇人来到沛县,投奔他的好友沛县县令,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同时也使自己的女儿有缘与刘邦结为带有传奇色彩的婚姻。

  吕公作为县令的朋友来沛县后,引起县里官吏豪杰的注意,大家纷纷前往致贺。县令在公堂上大摆盛宴款待前来祝贺的客人,县功曹萧何负责接待。他面对一批批前来祝贺的客人,不住地高喊:“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也前来致贺。因为他与县中官吏十分熟悉,就故意一本正经地递上贺笺,同时大声说:“贺钱一万!”实际上是一文不名。然后,便大摇大摆地向大堂走去。吕公听说来了贺钱上万的贵客,又惊又喜,急忙将刘邦迎进大堂。他端详刘邦仪表不凡,心里越发敬重。萧何悄悄地对吕公说:刘邦是一个爱说大话、不办实事的人,请他不要上当。刘邦泰然自若地坐在首席上,谈笑风生,频频饮酒,旁若无人。

  过了一会儿,客人大半离去。吕公以目示意刘邦留下。刘邦会意,坚持到终席。待其他客人都走了以后,吕公对刘邦说:“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正过而立之年尚未娶妻的刘邦欣然应诺,这桩婚事就算定下来了。事后,吕公的妻子生气地对丈夫说:“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说:“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不顾老伴的反对,毅然将女儿嫁给了刘邦。不管这一情节是否属实,但吕公嫁女的确显示了他的知人之明。吕雉与刘邦的结褵在当时看很难说是一桩美满的婚姻,但这个结合却改变了吕雉的命运,使她由一个普通的乡村女子变成日后叱咤风云的当国皇太后,并在中国历史上打下了自己的印记。

  吕雉与刘邦结婚后,刘邦继续做他的亭长,终日在外游荡,很少从事生产。吕雉则住在刘邦的家乡丰邑(今江苏丰县)耕田种地,侍奉老人,养育子女,操持家务,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精于生计、办事干练的品格。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大大激化的阶级矛盾使不少被压迫的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本来忠于秦王朝的刘邦也与之分道扬镳,他放走刑徒,隐于芒砀山泽之间,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造反队伍。这时,吕雉全力支持他的活动,为他筹办衣食之物,传递消息。秦二世元年(前209),刘邦响应陈胜举行丰沛起义,吕氏宗族几乎全部参加了起义队伍,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其中吕雉之兄吕泽和吕释之,都是带兵的将领,在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建立了不少功劳,西汉建国后都得到了封侯的赏赐。刘邦起事反秦后,大概因为居无定处和时时处在危险之中吧,吕雉一直没有随军,而是与老人、子女一起住在丰邑老家。秦朝灭亡后,楚汉战争揭幕。刘邦为了父亲和妻子儿女的安全,特派吕释之率一支人马回丰邑护卫。汉二年(前205)四月,刘邦从彭城败退时,曾打算奔回老家将老父和妻子儿女带走。可是,这时项羽已先于刘邦派人去丰邑,准备劫持刘邦家属以为人质。刘邦父亲和吕雉听到消息后,举家逃遁,生死不明。刘邦一行驰至故乡,发现老父和妻子已逃,立即策马转东南方向狂奔。途中虽然遇到儿子和女儿,把他们携回军中,但在审食其保护下出逃的刘邦老父与吕雉却由于迷失方向,与楚军遭遇而被俘。项羽把他们三人扣留于楚军。此后两年多时间内,吕雉等一直作为人质在楚军中过着囚徒般的日子。直到汉四年九月,楚汉签订以鸿沟中分天下的停战协定以后,吕雉才与太公一起回到刘邦身边。此后,在楚汉战争和建国以后的七八年中,吕后与萧何一起坐镇后方,安抚百姓,筹措军资,有力地支持了对楚军和异姓诸侯王的斗争。

  赵飞燕姐妹谋杀皇子案

  哀帝继位之后,赵飞燕虽然被尊为皇太后,但由于成帝这柄巨大的保护伞已倒,新皇帝又不是自己的儿子,加上出身寒微,缺乏朝内外有力臣子的奥援,她由此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果然,哀帝即位仅仅数月,司隶校尉解光就上书皇帝,提出赵飞燕姐妹谋害成帝两个亲生儿子的案件。此一案件牵扯到一大批人,案情十分曲折复杂。上书中说:我命令属下的从事掾业和从事史望二人,验问知内情的掖庭狱丞籍武、不久前任中黄门的王舜、吴恭、靳严,在宫中任婢女的曹晓、道房、张弃,以及曾任赵昭仪御者的于客子、王偏、臧兼等人,都说曹宫是曹晓的女儿,曾任中宫史,精通史、诗,教授皇后。道房与曹宫结为同性夫妇,关系密切。元延元年(前12)六七月的某一天,曹宫对道房说:“皇帝同我睡过觉。”后数月,曹晓入宫,见女儿肚子大了起来,就问怎么回事,女儿回答说:“我怀上了皇帝的孩子。”十月中旬,曹宫就在掖庭的牛官令舍生下了一个男孩,有婢女六人侍候。随即中黄门田客持皇帝诏记,将孩子盛于绿色绨缯做的书囊中,封口盖上御史中丞的大印,交于籍武说:“取牛官令舍妇人新生的孩子和婢女六人,全部收系暴室狱中,不要问孩子是男是女,也不要问是谁的儿子!”籍武遵命将曹宫、新生儿及六个婢女一起收进暴室狱。曹宫对籍武恳求道:“请妥善藏好我儿子的胎衣,您应该明白这孩子是谁的儿子啊!”三天以后,田客又持诏记于籍武,悄声问:“那孩子死了么?请在简牍背面书告我。”籍武即在简牍背面写上:“小孩子仍在,没有死。”田客默然有顷,把籍武拉到室外,小声怒斥说:“皇上与昭仪十分震怒,为什么还不杀!”籍武伏地叩头,哭着说:“不杀这孩子,我知道自己活不成;杀了这孩子,我也活不成!”他请田客转奏自己给皇帝的上书,其中说:“陛下未有继嗣,儿子无贵贱,都是您的血胤,请留意吧!”奏入宫内,田客旋又持诏记与籍武说:“今夜漏上五刻之时,你抱持孩子交于王舜,地点是东交掖门。”籍武悄声问田客:“陛下见到我的上书,有什么表示?”田客神秘地说:“瞠目结舌。”籍武按时将孩子交给王舜,王舜根据成帝的诏命将孩子留在宫中,并为之选了一个乳母抚养他。王舜嘱咐乳母:“精心养育这个孩子,有重赏。但千万不要将此事泄露出去!”王舜为孩子选定的这个乳母就是张弃,此时孩子已经生下八九天了。三天以后,田客又持诏记,封记与第一次一样,交与籍武。籍武见其中有一封闭着的小绿匣子,诏记的意思是:“告诉籍武将匣中的物品与书信交给狱中的妇人曹宫,由籍武监视她将药喝下去。”籍武打开小匣子,见其中有两枚裹着的药丸,一张名曰赫啼的薄纸上写道:“告诉伟能(即曹宫),必将此药喝下去,不能再入宫中,一切你自己应该明白!”曹宫读毕,悲愤地说:“果然如此,他们姐妹兄弟想专擅天下,我的儿子额上有一撮粗壮的头发,很像孝元皇帝,他们容不下。现在孩子在哪里?他危在旦夕,怎么能让皇太后知道此事?”说完,即仰药自杀。接着,六个宫婢被召入宫。她们出来以后对籍武说:“昭仪对我们说:‘我知道你们无罪,但却不能让你们活下去,你们是愿意在宫内自杀,还是愿意在宫外被杀?’我们愿意在宫内自杀。”籍武如实将情况上奏。张弃抚养那孩子十一天后,宫长李南携诏书将他取走,以后再也不知他的下落了。还有许美人生子的问题。许美人住在上林涿沐馆,皇上数次召她到饰室,一年数次召幸,有时留数月或半年之久,元延二年(前11)美人怀孕,当年十一月产下儿子。皇帝下诏中黄门靳严带儿科医生及五种和药丸三,送到美人住处。后来,昭仪御者于客子、王偏、臧兼,听昭仪对成帝说:“你常骗我说你从中宫(皇后之宫)回来,如果是这样,许美人的儿子是怎么生出来的?难道许氏还要被立为皇后么?”说着她怒从中来,用手打自己,回头去撞击窗上的柱子,又从床上滚到地下,痛哭失声,不肯吃饭,怒气冲冲地对成帝说:“你今天就没法安置我,我要回家去。”成帝也生气地说:“今有意将事情告诉你,你反倒怒气冲天,真是不可理喻!”成帝也拒绝用食。昭仪稍稍平静了一会儿,说:“陛下早知如此,为什么不吃饭?陛下曾发誓对我决不负心,今天许美人竟生下儿子,这不是负约吗?为什么?”成帝讨好地说:“正因为与你们姐妹有约,所以不立许氏。我一定不让天下女子超出赵氏,你不必担忧就是了。”接着,成帝诏使靳严持绿囊盛书信送交许美人,并对靳严说:“美人一定送东西给你,你收下放在饰室门帘子外就可以了。”许美人用一苇子编织成的匣子放置所生之子,将匣子封闭,与绿囊所盛书信一起交给靳严。靳严依成帝吩咐,将匣子与书信放置饰室帘子外南面以后即离去。成帝与昭仪坐饰室内,命于客子开启匣子。客子还未解开封匣的绳子,成帝就将于客子、王偏和臧兼支使出去,自己关上门,独与昭仪在室内。不一会儿,又招呼于客子等三人,让他们将匣子封好,与绿色缯囊一起放置于屏风东。中黄门吴恭受命,将匣子与绿囊交给籍武,封缄上盖有御史中丞的印鉴。他对籍武说:“告诉你,匣中有一死儿,你埋于偏静处,不要使人知晓。”籍武于是在监狱的院墙边挖一小坑,将小孩子埋葬。王业、任骊、公孙习以前在长定宫许贵人、成都侯和平阿侯家做婢女,后免为庶人。不久,成帝召她们入宫,做了昭仪的私人婢女。成帝崩逝后,遗体还未入殓,悲哀中的昭仪自知罪恶深重,又明白王业等人曾为许贵人和王氏家族的婢女,怕她们将自己的罪行泄露出去,就将大婢女羊子等人赐给她们各十人,以使她们感到安慰、满意,同时,嘱咐她们千万不要说出昭仪一家的罪恶。元延二年(前11)五月,原掖庭令吾丘遵对籍武说:掖庭之中,丞吏以下吏员都与昭仪相通,没有什么人可以讲点真心话,独独可以与你讲点私房话。我没有儿子,无所畏惧,你是有子嗣的人,恐怕不敢仗义执言吧?掖庭中的嫔妃宫女,凡为皇帝生子者就被杀死,因怀孕而被强令堕胎者更是不计其数。我想与你一起将此事告之当政的大臣,可是骠骑将军王根贪财受贿,不能与之计较大事,怎么设法让太后知道这些事情呢?不久,吾丘遵病重,对籍武说:“我很快就要死了,以前讲的事情,你一个人恐怕办不了,切记守口如瓶!”

  ……

前言/序言

  这本小书收录的十六篇文章,是从我以前发表的文章中选取的。其中论述的主要人物,包括三个皇帝刘邦、王莽、刘秀;六个将相萧何、张良、曹参、公孙弘、马援、诸葛亮;一个太子刘据;三个皇后嫔妃吕后和赵飞燕姐妹;四个文人学士代表司马迁、刘歆、班固、孔融。这些人物经历殊途,性格迥异,事功千差万别,结局之不同犹如天壤,历史评价更是聚讼纷纭,充分显示了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复杂性。然而,不管从什么角度看,这些人都是汉代四百多年历史天幕上发出独异光芒的耀眼的星座。

  研究历史人物,历史学家总是面对一个永恒的困惑:是时势造就人的命运,还是人的行为举措造就历史的走向?其实,历史是人的活动造成的,时势与人的关系是矛盾互动、合二而一的。当年我研究这些人物的初衷,就是力图揭示怎样的时代条件和个人行为的互动铸就了他们不同的命运。同是创业帝王,没有秦朝统治崩溃、义军蜂起的局面,刘邦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个流氓亭长。没有新朝末年的天下大乱,太学生刘秀的官位充其量也就是他垂涎三尺的执金吾而已。时势不是人们能够选择的,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却是自己可以肆意发挥的。碰到同一时势的人何啻千百万?而成就帝王功业的只有一人,成为将相等高官显贵者也不过千儿八百人,成为顶尖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者更是寥寥无几。显然,个人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他如何因应时代条件,如何在时代搭建的舞台上将自己的演出达到精彩的极致。既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一流智商,又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人物,是时代和自己造就的英雄;违背时代潮流,又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人物,就以悲剧的角色成为英雄的反衬。每个人的资质、禀性、智商、优长和短板各不相同,时代条件允许,自己又恰恰在个人优长的领域充分挥洒聪明才智,就能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放弃优长,追求短板,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到头来就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司马迁、刘歆、班固在史学、文献学领域充分展示自己的大智慧,创造了别人不可企及的辉煌。同样,刘歆、班固追求官场的富贵利禄,在展现个人短板的同时也将自己送上不归路。而作为狂士的孔融,与他特别赏识的祢衡一样,由于将自己的狂才发挥到了不该发挥的官场,结果只能在付出生命的代价后给历史留下永恒的叹息。

  历史人物的智慧和遭际总能给后人以启迪:时来天地皆发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性格即命运。从终极意义上讲,无论遇到什么时势,人们的命运终究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上。关键是如何因应时势,如何实现时势与个人才智的良性互动。

  这本小书展示的十多个历史人物的不同命运,如果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人生的智慧启迪,作者就至感欣慰了。



寰宇秘典:诸子百家之天文观测与宇宙图景 卷一:上古浑天之辩 本书并非聚焦于汉代某一特定时期的星空记录,而是深入探讨了上古至先秦时期,华夏文明对于宇宙本源的哲学思辨与早期天文观测实践的汇集。它犹如一座浩瀚的知识穹庐,收录了在中华大地萌芽的诸子百家,是如何理解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理论基石。 开篇追溯至河洛之源,探究伏羲氏与神农氏时代,先民如何依靠简单的刻痕与指北之物,构建出最早期的时间计量系统。《易经》卦象与天文的隐秘关联,被置于核心位置。我们详尽剖析了“乾为天,坤为地”的基本宇宙模型,以及如何从阴阳消长、五行流转中,解读天象变化的征兆。书中并未采用汉代独有的浑天仪结构,而是着重呈现了早期“盖天说”的朴素图景:天如车盖,地如棋局,日月星辰悬于其上,这是一种基于直观感受构建的宇宙模型。 卷二:墨家格物与理性之光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墨家学派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对自然现象的务实态度,对早期天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卷集中阐述了墨家“格物致知”的思想在天文观测中的体现。墨子及其后学,如何将几何学原理引入到对日影、圭表的测量中?书中细致描绘了墨家学派构建的简易天文仪器——如“矩”与“衡”——它们如何被用于精确测定冬夏至日,以及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 重点内容包括墨家对于光影、视线与距离的理解,这与他们对光学现象(如小孔成像)的探讨紧密相连。我们引用了大量墨经原文的解读,指出其观测重点在于“可用性”和“可重复性”,而非神学解释。这部分内容清晰地描绘了先秦时期,科学思维是如何试图将天体运动从神秘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转而纳入可量化的范畴。 卷三:道家与自然之道的宇宙观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提供了与实用观测截然不同的宇宙视角。本卷探讨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如何映射到对宇宙的理解上。书中分析了《道德经》中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描述,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对宇宙生成论的深刻阐述。 我们考察了庄子笔下的“逍遥游”,如何通过极度的空间想象,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进入到对宏大宇宙的冥想。例如,书中对“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解读,不再是地理上的定位,而是心灵抵达宇宙本源的象征。道家对“气”的重视,也被深入剖析,揭示了他们认为构成星辰与天体的基础物质,是流转不息的“元气”,而非后世所载的刚性实体。 卷四:阴阳五行与占星术的早期萌芽 尽管本书强调非汉代内容,但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是理解后世天文学的必经之路。本卷追溯了邹衍“五德终始说”的早期版本,以及这些理论如何开始被应用到对国家兴衰的预测中。 我们审视了早期《太乙》占法和奇门遁甲的前身,展示了它们如何利用方位、节气和星象的组合,构建出一套复杂的社会-天象互动模型。这部分内容细致区分了“天文”(对天体运动的客观描述)与“占星”(对人世影响的预测)在先秦时期的交织程度,并指出,此时的占星术尚未形成后世体系化的术数,更多体现为对“天人感应”的感性捕捉。书中对比了早期对于彗星和新星(超新星)的记载,以及不同学派对这些异常天象的不同解读路径。 卷五:古代历法基础与节气体系的奠定 本书的第五部分,聚焦于先秦时期对“历”的构建,这是对天文实践的最直接贡献。我们深入研究了夏、商、周三代的历法基础,对比了它们在定朔、定望、定闰月上的差异与演变。 重点分析了“二十四节气”概念的雏形。并非指代完整的节气系统,而是考察了“四时”概念的建立,以及如何通过对日影的测量,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关键时间点。书中详细描绘了古代简易观测站的设置,如“土圭”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这些都是汉代精确历法得以建立的不可或缺的理论储备。我们强调了周代“天子制历”的政治意义,即天文观测的权威性如何成为王朝正统性的象征。 结语:未尽的探索 本书旨在呈现一幅先秦时期多元而充满活力的宇宙图景。它记录了在缺乏精密工具的条件下,先哲们如何运用哲学思辨、逻辑推理和初级经验观测,试图描摹出头顶那片浩瀚星空的奥秘。这些思想的碰撞与积累,构成了后世所有天文学发展的深厚土壤,远超单一朝代的限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难以用一两个词概括,它太丰富了,像是一座内容翔实的宝藏。如果说它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它会让你对其他同类题材的书籍产生更高的期待,因为很少有能将考据的严谨性、叙事的流畅性与思想的深刻性熔于一炉的。这本书在对具体的星官名称、神话传说进行梳理时,那种近乎于考古学家般细致入微的态度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汉人相信什么”,更是让你明白了“他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它没有故作高深,反而以一种近乎“智力游戏”的方式,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解谜的过程中。对我来说,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是重新认识了“知识”在历史中的流动性和非确定性,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多元和充满人性的挣扎。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将古代文明神化或彻底贬低的极端论调不以为然,而《汉代的星空》恰恰提供了一种极为平衡和理性的视角。它没有回避汉代星象学中那些看似迷信或荒诞的部分,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哲学和认知水平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理解而非批判”的态度,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它清晰地展示了,在科学尚未完全脱离哲学和宗教影响的时代,人们如何试图用一套完整的体系来解释和规范他们所处的宇宙。书中对于不同学派(如阴阳五行学说与更早期的自然观察)之间的张力与融合的分析,尤为深刻。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看似统一的“汉代星空观”,内部也存在着流派之争和动态演变。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坦诚描绘,让我倍感信服。它不是在为古人辩护,而是在客观地呈现他们是如何构建世界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让你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本,抬头望天的冲动。它成功地将遥远的古籍文本“活化”了。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星占”如何影响到边疆政策和人事任免的章节,那种权力与天意的紧密捆绑,读来令人脊背发凉,但也无比真实。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深厚,用词考究却不失灵动,即便是描述复杂的历法推算,也能处理得如同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让人心甘情愿地跟随着逻辑的链条往下走。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补全了我们对汉代天文历法的认知,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古代“整体观”的钥匙——在那时,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与我们现代的学科划分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本书恰恰是搭建起这种理解桥梁的绝佳工具。

评分

这本《汉代的星空》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的大门。我一直对古代的观测天象很感兴趣,这本书没有落入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的窠臼,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可以说带有诗意的笔触,将汉代人对宇宙的理解和敬畏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似乎不仅仅是梳理史料,更是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些夜幕下的仰望者心中的震撼。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天人感应”思想的探讨,它如何渗透到政治决策和民间信仰中,不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脉络。书中对浑天仪、圭表等仪器的细致描述,即便对于一个完全的门外汉来说,也充满了奇妙的吸引力,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些黄铜和木制的构件,体会古人精确测量的智慧。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星象学在当时社会权力结构中的作用,揭示了王权合法性背后的深层文化密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对那个充满神秘感和秩序感的汉代宇宙图景,有了全新的、立体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硬核”历史书,毕竟“汉代”和“星空”的组合听起来就挺专业。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讲述他毕生所学。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时间线索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精妙的万花筒,从不同的侧面——祭祀、历法、谶纬、乃至日常的农耕活动——切入汉代的星象世界。这种多维度的观察,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既保证了史实的可靠性,又避免了过度堆砌引文造成的阅读疲劳。它更像是一部精美的文化史,而非单纯的科技史。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鉴一件打磨圆润的古玉,每转动一个角度,都能发现不同的光泽和纹理,细节之处尽显功力。

评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评分

东西不错,装帧也好,整体不错。

评分

设计典雅,文章生动,似乎受到了《万历十五年》的影响。

评分

好评,好书慢慢品味,,,,

评分

168买12本书,值了,一如既往的快,买书还是京东好。

评分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和修改均免费

评分

厓山之后无中国一一说得何其沉痛!如果说厓山的因在陈桥就已种下,那么陈桥的因上溯来上溯去,则不可避免要追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

评分

这套书,基本上买完了,但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自己喜欢看的就是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