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身心閤一快樂學》作者站在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從培養積極心理、與人溝通、與自己溝通、管理壓力、保持身體健康五個方麵,告訴瞭讀者如何從“身”和“心”兩個方麵來做一個快樂的人,以及身心閤一的快樂對個人事業、婚姻、健康、傢庭的重要性,對樹立積極、健康、嚮上心態的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甘永祥,研究員,高級工商碩士,大型國企高管,多所高校碩士導師、MBA教授,著《青年社會學》《人際溝通心動論》等,總計逾百萬字。     
目錄
   快樂,真的很好(代序) /1
第一編 積極的心,智慧的腦,快樂到來瞭
第一章 積極心理者快樂 /3
第一節 積極心理與快樂情緒 /3
一、積極心理 /3
二、管理情緒 /6
三、積極情緒的培養 /11
第二節 心理資本助快樂 /14
一、永遠葆有希望 /14
二、提高自我效能 /17
三、強化心理韌性 /21
四、樂觀麵對一切 /27
第三節 有幸福更快樂 /33
一、幸福是一種愉悅的感受 /33
二、幸福是可尋可覓的 /36
第二章 智慧人生者快樂 /43
第一節 知因果、明進退、道法自然 /43
一、知因果 /43
二、明進退 /49
三、道法自然 /54
第二節 懂規矩、能屈伸、曉知方圓 /59
一、懂規矩 /59
二、能屈伸 /62
三、曉知方圓 /65
第三節 善取捨、樂知足、寜靜緻遠 /69
一、善取捨 /69
二、樂知足 /72
三、寜靜緻遠 /76
第二編 對外與人善溝通,其樂融融中
第三章 人際溝通,緣在彼此心相通 /83
第一節 交往愉悅須用心 /83
一、交往溝通是人的基本需求 /83
二、交往溝通可滿足情感需要 /86
三、成功溝通須用心 /89
第二節 知人知麵要知心 /95
一、學會讀懂顔色 /96
二、善觀體型麵貌 /98
三、關注舉手投足 /102
四、把握人際距離 /108
第三節 進退有據善攻心 /111
一、熟悉溝通對象,善用人性弱點 /112
二、適度暴露,進退有據 /116
三、順其自然,留有餘地 /121
第四章 因人而異與障礙剋服 /125
第一節 不同社會群體的溝通 /125
一、不同年齡者的溝通 /125
二、不同性彆者的溝通 /128
三、不同職場關係者的溝通 /130
第二節 不同心理類型的溝通 /138
一、不同氣質性格者的溝通 /138
二、不同行為風格者的溝通 /142
三、與不善打交道者溝通 /148
第三節 剋服障礙溝通更暢通 /159
一、剋服來自自身的障礙 /159
二、剋服來自對方的障礙 /161
三、剋服溝通雙方的差異造成的障礙 /164
第三編 對內與己能相通,快樂亦輕鬆
第五章 主我與客我的溝通 /169
第一節 主我客我都是我 /169
一、既是一個我又是兩個“我” /169
二、兩個“我”溝通的渠道 /173
三、溝通效果製約情感心態 /177
第二節 主客我溝通之主題 /181
一、正確認識自我 /181
二、正確評價自己 /186
三、協調處理內心衝突 /190
第三節 主我客我善溝通,人生真輕鬆 /192
一、良好的自我體驗 /193
二、適度的自我增力 /197
三、有效的自我控製 /203
第六章 意識與潛意識的溝通 /209
第一節 意識與潛意識 /209
一、水麵上的意識 /209
二、弗洛伊德的個人潛意識 /212
三、榮格的集體潛意識 /215
第二節 潛意識製約情感心態 /219
一、潛意識的確存在著 /219
二、潛意識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量 /222
三、潛意識製約著情感與心態 /225
第三節 溝通潛意識,培養好心態 /229
一、溝通潛意識應有遵循 /230
二、溝通潛意識的渠道 /231
三、溝通潛意識常用的手法 /232
第四編 左手管壓力,右手驅煩惱,快樂迴來瞭
第七章 善管理壓力者快樂 /251
第一節 壓力是柄“雙刃劍” /251
一、壓力適度是必需的 /251
二、壓力過大是有危害的 /255
三、壓力需要管理 /257
第二節 壓力的自我管理 /260
一、找準壓力源 /261
二、壓力察覺及判斷 /264
三、妥善處置壓力 /269
第三節 壓力的機構管理 /277
一、員工壓力管理重在趨利避害 /277
二、員工壓力管理既突齣重點又兼顧各方 /280
三、員工壓力管理的EAP /282
第八章 善驅煩惱者快樂 /290
第一節 負麵情緒因煩惱生 /290
一、負麵情緒害處大 /290
二、不快樂是種負麵情緒 /294
三、煩惱使人不快樂 /296
第二節 煩惱的緣由 /299
一、煩惱來自於人的欲望 /299
二、煩惱來自於自我的糾結 /303
三、煩惱來自於心理衝突 /307
第三節 驅逐煩惱,尋找快樂 /309
一、去貪、嗔、癡,走“八正道” /309
二、內外協調,自我平衡 /314
三、妥善處理內心衝突 /318
第五編 唯有健康常相守,方可快樂常相伴
第九章 人格健康者快樂 /327
第一節 人格及發展 /327
一、人格是什麼 /327
二、人格發展之經典模式 /329
三、人格發展是社會化與個體化的統一 /334
第二節 人格健康與人生快樂 /340
一、大師眼中的健康人格 /340
二、健康人格是對立統一的有機體 /349
三、人格健康與人生快樂 /352
第三節 健康人格的培養 /354
一、健康人格的社會培養 /354
二、健康人格的自我培養 /357
第十章 身體健康者快樂 /364
第一節 快樂基於身體健康 /364
一、身不健,樂何來 /364
二、自己身體知多少 /366
三、健康身體的標準 /375
第二節 養生學說與道術 /377
一、養生之學 /377
二、養生之道 /378
三、養生之術 /382
第三節 我的健康我負責 /390
一、熟悉體質,因質施養 /390
二、健康生活養健康身體 /394
三、加強健康管理,適時對身體維護檢修 /402
四、與健康常相守,與快樂常相伴 /410
參考文獻 /416
後 記 /420      
精彩書摘
     第一編
  積極的心,智慧的腦,快樂到來瞭
  如果問人的哪個部位最重要,多數人都會說心與腦,心是生命動力的來源,腦是思想與行為的指揮中心。如果問什麼地方對人的快樂與否影響最大,仍然是心與腦,這就是快樂必須具備一顆積極的心和一個智慧的腦。如果擁有一顆積極的心和一個智慧的腦,快樂就到來瞭。
  第一章積極心理者快樂
  積極心理,即指人的內心堅強,具有較強和優秀的心理素質。他們心態正麵積極,充滿著幸福感,心理資本雄厚,對人生態度有自己的思考,不為他人所左右,常能感受到陽光和快樂。為此,要追求快樂,就必須首先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感受快樂,感受幸福。
  第一節積極心理與快樂情緒
  積極的心理與快樂的情緒是快樂的人應具備的首要條件。
  一、積極心理
  積極心理來源於心理學界當前的一場革命,即積極心理學的興起。
  (一)積極心理學的含義及發展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首先在美國興起的一場心理學運動,發起者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傢馬丁?塞裏格曼博士,他是積極心理學的始祖,40餘年來一直緻力於樂觀心態以及壓力管理的研究。在1997年曾以史上最高票的紀錄,當選為美國心理學協會的主席。積極心理學是指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麵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研究對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學傢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相對於長期以來心理學主要針對心理障礙、問題、痛苦、睏惑等消極心理狀態進行治療的模式而言,積極心理學倡導人類要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作齣新的解讀,並以此來激發每個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實際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從而使每個人都能順利地走嚮屬於自己的幸福彼岸。因此,積極心理學主張以人的積極力量為研究對象,強調心理學不僅要幫助處於某種逆境條件下的人們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發展,更要幫助那處於正常境況下的人們學會怎樣建立起高質量的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
  (二)積極心理研究的層次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分為三個層麵。在主觀的層麵上是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成就感和滿足(對過去)、希望和樂觀主義(對未來),以及快樂和幸福(對現在),包括它們的生理機製以及獲得的途徑。在個人的層麵上,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對美的感受力、毅力、寬容、創造性、關注未來、靈性、天賦和智慧。目前,這方麵的研究集中於這些品質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體的層麵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個體成為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有禮貌、寬容和有職業道德的公民的社會組織,包括健康的傢庭、關係良好的社區、有效能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實,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積極觀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會道德和更佳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能更輕鬆地麵對壓力、逆境和損失,即使麵臨最不利的社會環境,他們也能應付自如。
  積極心理的研究,近年來引起瞭心理學界的廣泛興趣。1999年,美國心理學傢開始舉辦全美積極心理學年會,並將積極心理學稱為當代心理學的最新進展之一。目前,全美共有100餘所高校開設瞭“積極心理學”課程。由本-沙哈爾教授的積極心理學從在哈佛大學開課以來,已經成為該校上座率最高的課程之一。當前,積極心理學已成為世界性的心理學運動。在短短幾年內,已從美國擴展到加拿大、日本、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地,成為一種世界性潮流,受到越來越多心理學傢的關注。
  鑒於積極意義,積極心理學很快被各國學界及社會所接受並較為廣泛地推廣。2010年8月,清華大學舉辦瞭首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大會以“社會轉型期的經濟發展和國民幸福”為主旨,進行瞭廣泛的探討,理論聯係實際,學術貼近現實,以積極心理學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構建國民積極心態,産生瞭積極廣泛的社會影響。並在2012年11月,以“積極心態,幸福中國”為主題,召開瞭第二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會議吸收中外積極心理學研究成果,直麵當前社會各項熱點問題,倡導、推廣和加強積極心理學在國民心理素質建設、國民個體幸福追求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就推動社會進步、促進國民幸福等方麵進行瞭廣泛的探討,取得諸多重要成果。
  當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及推廣在我國方興未艾。而要說明的是,積極心理學在不同地區譯法有所差異:大陸地區譯為“積極心理學”,颱灣地區譯為“正嚮心理學”,香港地區譯為“正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很明確,即普通的社會成員,但領域卻較為寬泛:既有過去,也有現在和將來;既有個體,也有積極的社會環境等。由於本書探討的是個體對快樂的追求,就不可能對其各項領域麵麵俱到,重點探討積極的情緒體驗,尤其是對快樂的追求。
  具備積極心理,是追求快樂的前提條件,這就成瞭為什麼要把它放在第一章的理由。而快樂作為一種心理感受,情緒又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管理情緒
  積極的情緒及體驗,是積極心理學探討的主要課題之一,同時,也是我們追求快樂的重要方式之一。試想,一天都處在消極情緒中的人,能快樂起來嗎?而積極的情緒,則可以營造快樂的心境。
  (一)情緒對個體有重要的影響
  情緒,是一個人各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心理和生理狀態,是對外界刺激所産生的心理反應,以及附帶的生理反應,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錶現。比如,高興的時候會手舞足蹈,發怒的時候會咬牙切齒,憂慮的時候會茶飯不思,悲傷的時候會痛心疾首……這些都是情緒在身體上的反映。
  現代醫學已經證實,情緒源於心理,它左右著人的思維與判斷,進而決定人的行為,影響人的生活。正麵情緒使人身心健康,並使人上進,能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積極的動力;負麵情緒給人的體驗是消極的,身體也會有不適感,進而影響工作和生活。
  同時,情緒還通過心境、激情、應激等各種形式,直接地製約著我們的心情與生活,讓我們快樂或不快樂。
  首先,它對個體的生理狀況有直接的影響。美國生理學傢艾爾瑪做瞭個試驗,將玻璃管插在零攝氏度冰和水的混閤容器裏,收集人在不同情緒下呼齣的“氣水”。結果發現:悲痛時呼齣的氣冷凝成水後有白色沉澱;心平氣和時呼齣的氣,凝成的水澄清、透明、無雜質;生氣時則齣現紫色的沉澱。將“生氣水”注射到老鼠身上,老鼠居然死瞭,可見,生氣對健康影響非同一般。人,真能被“氣死”的。艾爾瑪通過研究發現,人生氣10分鍾耗費掉的精力不亞於1次3000米賽跑。人生氣時的生理反應十分劇烈,分泌物十分復雜,且有毒性。愛生氣的人很難健康,更難長壽。情感失調的人,生病的風險是其他人的2倍。由此專傢發齣瞭“生氣等於自殺”的警告。專傢認為,雖然生氣和長跑同樣會造成人的血壓上升、心跳加快,但長跑是緩慢血壓上升且心跳加快,迴落的過程同樣也是緩慢的,而生氣是瞬間上升,身體不好的人或老人,很容易齣現腦齣血、心髒病、心肌梗死。此外,當人的內心産生矛盾、不良情緒無法釋放時,內分泌就會失調,隨之而來的是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減少等,還伴有頭暈、多夢、失眠等,這些心理和生理的異常因素如果相互影響,會帶來惡性循環,誘發疾病。而一個人有瞭良好的心理狀態,即便得瞭疾病,也會增強抗病能力,早日痊愈。
  其次,情緒失控還可做齣些過激行為,導緻不堪設想的後果。據報道,2013年12月7日,徐州某商場一位中年男顧客從7樓跳樓身亡,其起因就是因女友購物,該男子嫌貴,發生爭吵後一氣之下從7樓跳下。真是令人扼腕嘆息:情緒失控害死人!
  最後,如不善於控製情緒還會將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日本心理學傢安藤俊介在其所著的《不生氣的情緒掌控術》中舉例到,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就是因為不善控製其情緒而眾叛親離的。在日本,菅直人有個綽號叫“易拉罐”(菅,激情澎湃,性格剛烈,日語中“菅”和“罐”同意),他沒有耐心,點火即爆,憤怒溢於言錶,這些在政界是相當有名的。有時候即使有人在也會把對方罵得一塌糊塗。最典型的事就是日本大地震發生後的2011年3月15日,他在東京電力總部發火的這件事。因遭遇特大海嘯,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瞭嚴重的核泄漏事故。之後東京電力公司應對措施不利,首相菅直人一早就去瞭東電,對著那裏的員工好一通發火。他的咆哮聲在屋外的人都能聽見。實際上,菅直人的發火,並沒有讓東電的應對措施變得好起來,反而使得局勢更加混亂。這也是菅直人在內閣被孤立的原因吧。不耐煩、易怒的人,是沒有人願意追隨的,這並不讓人吃驚。“菅直人發怒太過分瞭!”人們都這麼厭棄地說。看瞭憤怒的菅直人,我們知道如果不抑製自己的憤怒情緒,不知不覺中就拉開瞭你與彆人之間的距離。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或是怒火連連地固執堅持自己的意見,彆人就會離你而去。結果越生氣就越憤怒,也就破壞瞭和彆人的關係。
  (二)管理消極情緒
  既然消極情緒對個體的生理、心理乃至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有那麼多的負麵影響,那麼,人們就應想法來控製這種負麵的情緒。其實,作為一種負麵的消極情緒,僅用控製來不讓其錶達也是不對的,而是應通過有效的管理,及時地對消極情緒予以察覺、錶達、穩定、轉移。
  首先,要及時察覺消極情緒。消極情緒是指在某種具體行為中,由外因或內因影響而産生的不利於你繼續完成工作或者正常的思考的情感,包括憂愁、悲傷、憤怒、緊張、焦慮、痛苦、恐懼、憎恨等。其産生是因人因時因事而異的,産生的原因可能有:對“應激源”産生的反應;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遭受瞭挫摺;受到瞭他人的挖苦或諷刺;莫名其妙的情緒低落等。如果在生活與工作中,感受到瞭這種不愉快的情感,應盡快察覺到自己是否已産生消極情緒。如不能及時察覺,就可能把這些憤怒、焦慮、憂傷等當作一種正常的情緒錶達,而做齣一些過激的行為。
  其次,要善於錶達消極情緒。心理學有句名言,叫“發錶就是減輕”,也就是,通過適當地傾訴、錶達可達到一定的宣泄作用,從而減輕自身的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情。同時,恰當的情緒錶達,還可有助於人際裂痕的修復和人際關係的協調。有一對夫妻,感情尚好,但丈夫一段時間樂於在下班後聊天、打麻將,妻子在傢感到寂寞,先想到丈夫工作纍瞭,適當放鬆一下也沒什麼,雖有不快,也沒說什麼。但次數多瞭,終於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瞭,丈夫迴傢後就斥責道:“你一天在外麵玩,一點都不關心我!”“什麼,我不關心你?你那天生病瞭,是誰送你上醫院的?那次下大雨你迴不瞭傢,是誰全身都淋濕瞭來接的你?不就下瞭班喝瞭點酒打瞭下牌,就不關心你瞭?”丈夫很生氣地反駁道。一天,一位心理谘詢師知道瞭,對妻子說:“姑娘,如果你能早一點與他溝通,把你的情緒錶達齣來,你們火氣就沒這麼大瞭,另外,把你的說法稍微調整一下,情況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你試著這樣說,你一天在外麵玩,不知道我一個人在傢好寂寞喲!如你能下班後早點迴來陪陪我,那該多好。”妻子一試,效果果然很好,她剛對丈夫一說完“你一天在外玩,不知道我一人在傢好寂寞喲”,丈夫馬上憐愛地對她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以後一定少玩一會兒,多迴來陪陪你。”因此,有瞭不滿的情緒,如能適時地錶達,比到瞭不可控製時再爆發齣來,其效果孰優孰劣,一比便可知。
  再次,要穩定消極情緒,必要時把事情擱一擱,情緒穩一穩。有時候,我們心境不好,情緒激動,是因為我們認為所麵臨的事情很重要,處理不好後果會很嚴重。其實,過一段時間我們再迴過頭來看那件事,就會覺得它並不是那樣重要,即使是沒處理好,後果也沒什麼大不瞭的。其實,有些我們認為很嚴重的事,40%都不會發生,30%可以很輕鬆地解決,20%可以努力解決,而真正可能給我們帶來麻煩的僅10%而已。因此,遇到自認為棘手的事,韆萬彆急,把情緒穩一穩,將事情擱一擱,就不會為一些不會發生的事而乾著急。
  最後,要轉移消極情緒,即換個環境,適度轉移。找人傾訴一下,請心理醫生谘詢,都是將消極情緒轉移的好方法。高壓鍋壓力太大會爆炸,情緒積鬱久瞭會失控,適當地轉移是必要的。此外,親近自然也是轉移和消除消極情緒的重要方式。許多專傢認為與自然親近有助於你心情愉快開朗。美國著名歌手弗?拉卡斯特說:“每當我心情沮喪、抑鬱時,我便去從事園林勞作,在與那些花草林木的接觸中,我的不快之感也煙消雲散瞭。”假如你不可能總到戶外去活動,那麼,即使走到窗前眺望一下青草綠樹也會對你的心情有所裨益。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傢斯蒂芬?開普勒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分彆讓兩組人員在不同的環境中工作,一組的辦公室窗戶靠近自然景物,另一組的辦公室則位於一個喧鬧的停車場,結果他發現,前者比後者對工作的熱情高,較少齣現不良心境,其工作效率也高得多。
  情緒管理,就是要能清楚自己當時的感受,認清引發情緒的理由,再找齣適當的方法緩解或錶達情緒。專傢們將其歸納為WWH三步麯:
  ……      
前言/序言
     快樂,真的很好(代序)
  每當黎明拂曉、旭日東升的時候,人們便起床洗漱,梳妝打扮,吃過早點便奪門而走。他們去乾什麼?你可能會說去工作、去學習、去訪友、去戀愛……每個人的去嚮都可以得到某種解釋,但我如果把這些行為概括為去尋求滿足、獲取快樂,你會相信嗎?
  是的,他們的確是去尋求滿足、獲取快樂的。行為科學告訴我們,人們的每一行為都有特定的起因或目的,都是為滿足自身某種需求之所為。這些需求,有物質性的,有社會性的,但最終錶現為精神性的。人對精神需求的滿足,是通過各種物質或現實成果以及各種社會成就來實現的。這種精神性需求的滿足,便會使人感到滿足、得到愉快與歡樂。可以說,人所發生的一切行為,最終都是為瞭實現各自精神上的快樂滿足,都是在一定的精神快樂需要支配下而産生、而展開。人們希望吃好的、聽悅耳的、看舒適的,是為瞭滿足味覺中樞、聽覺中樞、視覺中樞的快樂需要;喜歡結友、創造、奮鬥,是為瞭滿足友誼、創新意識、自我實現的需要,而這一切滿足都錶現為人們精神上獲得瞭快樂。
  也許你會說,有些人之所為,並非之所樂,他所乾的事,並非自己所情願、所嚮往,這難道也是在尋求快樂?應該說,仍是。快樂既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一個人去從事他們不願從事的工作,是為瞭避免乾與這相比較更不願乾的事。“兩苦相權取其輕”,正是人的避苦趨樂本能之寫照。再極而言之,人生之極乃為死,有的人可生不死,但偏取其死,這也是在尋求快樂。壯烈的死,比苟且的生,應該說,是一種快樂,不少先烈誌士,麵對敵人屠刀,慷慨就義,對他們來說,堅持正義、捨生取義就是快樂。
  也許你還要問,有些事情,人們認為是苦差事,而有的人則偏要去乾,這也是在尋求快樂?迴答曰,仍是。快樂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更多的是主觀感受。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每個人對快樂的理解又不都是一樣的,有的人認為自身的一切行為都是為瞭個人的幸福,因而讓個人的各種需求都得到最大的滿足,而不顧及其他人;而有的則將自身的快樂緊係於他人的快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因此,兩者對對方的行為常是不能相互理解的,但對雙方本身來說,則正是在追求自己所認同的快樂。
  追求快樂,乃人之本性,各種行為目的之歸集。
  快樂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有瞭快樂,就有瞭愉快的心理和情緒,就擁有瞭一個美好的世界。快樂讓我們開心,讓我們喜悅:看天是那麼的藍,看水是那麼的清,看人是那麼的好,乾活是那麼的有勁。快樂不僅給瞭我們一個愉悅的心情,還給瞭我們一個美好的世界。如果,失去快樂,這一切還有嗎?
  於是,在世紀之交,源自於美國,盛行於華夏,在世界範圍內風靡起一種尋找快樂的運動,即積極心理學的興起。
  積極心理學重在從心理資本積纍以及幸福感受的尋覓來創建一種積極的心理,對人生的快樂是極具意義的。人是一個整體,必須用整個身心纔能承接、感知快樂與幸福。為此,快樂的人不僅有積極的心態,還得有智慧的腦;不但善於與人相交,還得溝通自己;不但善於管理壓力,還得善於驅逐煩惱。而所有的快樂都必須立足一個基礎——健康。除瞭心理及人格健康,最重要的還有身體健康。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於是,幸福不再僅源於積極的心,更源於快樂的人。於是,我把積極心理學演繹為身心閤一快樂學。
  快樂的人,是渾身“充滿著快樂”的人,是“幸福感滿滿”的人。他將用身心的每一個部分,去追求快樂、感知幸福。唯有此,快樂纔是真實而全麵的,幸福纔是有據而充盈的。
  這,就是對本書的詮釋,也是本書寫作的希望,更是對快樂追逐者的一種衷心祝福。
  我是快樂的,希望您也是快樂的,祝願更多的他同樣是快樂的。
  快樂,真的很好!    
				
 
				
				
					《身心閤一快樂學》—— 一本讓你重拾生活真諦的指南  在現代社會的洪流中,我們常常在追逐物質的浪潮中迷失瞭方嚮,身體的疲憊、內心的焦慮,似乎成瞭常態。我們忙碌著,卻似乎離真正的快樂越來越遠。然而,快樂並非遙不可及的奢侈品,它恰恰根植於我們的內在,與我們的身心狀態息息相關。《身心閤一快樂學》正是這樣一本旨在引導我們迴歸本真,尋獲持久快樂的智慧之書。它並非提供速成的秘方,而是揭示一條通往身心和諧的深層路徑,讓快樂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這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身心閤一”。我們通常將身體和心靈視為獨立的個體,然而,事實是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長期的壓力和負麵情緒會轉化為身體的疾病,而身體的不適也會加劇我們的心理負擔。當身心失衡時,快樂便無從談起。 《身心閤一快樂學》正是從這一根本齣發,深入剖析身心連接的奧秘,並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讀者重新構建健康的身心連接,從而解鎖內在的生命能量,體驗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與幸福感。  第一部分:探尋身心失衡的根源  在深入探討如何實現身心閤一之前,本書首先帶領讀者審視當前社會和個人生活中導緻身心失衡的普遍原因。     現代生活的壓力與挑戰: 我們將詳細分析現代社會快節奏、高競爭的生活模式如何擠壓我們的個人空間,導緻長期的壓力、焦慮和倦怠。信息爆炸、社交媒體的過度介入、以及社會對“成功”的狹隘定義,都可能成為我們身心健康的隱形殺手。我們會探討這些壓力如何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我們的睡眠、飲食、情緒,並最終侵蝕我們的幸福感。    被忽視的身體信號: 許多人習慣性地忽略身體發齣的微弱信號,將疲勞、疼痛、消化不良等視為“小毛病”,並強迫自己繼續運轉。本書將強調身體是智慧的載體,它不斷地通過各種方式嚮我們傳達信息。我們將揭示被忽視的身體信號背後可能隱藏的深層原因,例如長期缺乏運動、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潛在的情緒積壓。    內心的迷失與空虛: 在外在世界的喧囂中,我們常常感到內心的迷失和空虛。我們可能擁有瞭物質上的富足,卻發現精神上的貧瘠。本書會探討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存在危機”,以及對意義和價值的追尋。我們會分析導緻內心空虛的心理根源,比如對社會評價的過度依賴、缺乏自我認知、以及對生活缺乏清晰的目標和方嚮。    情緒的失調與壓抑: 負麵情緒如憤怒、悲傷、恐懼,被認為是“不應該”存在的,因此我們常常選擇壓抑它們。然而,壓抑的情緒並不會消失,它們會轉化為身體的疾病,或以其他更具破壞性的方式爆發。本書將深入探討情緒的本質,以及如何健康地管理和轉化負麵情緒,而非壓抑它們。  第二部分:構建身心閤一的基石  在理解瞭身心失衡的原因之後,本書將重點介紹構建身心閤一的四大基石,並提供具體的實踐方法。     覺察力的訓練: 覺察力是身心閤一的鑰匙。它意味著有意識地關注當下的想法、感受、身體感覺以及周圍環境。我們將介紹一係列簡單易行的覺察力練習,例如正念呼吸、身體掃描、以及對日常活動的專注。通過這些練習,讀者將學會如何超越自動化的反應模式,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內在狀態,並做齣更具意識的選擇。    身體的關懷與滋養: 身體是承載我們心靈的殿堂。本書將強調關懷身體的重要性,並提供科學而個性化的身體滋養方案。這包括:        均衡的飲食: 深入解析食物對身心的影響,推薦選擇天然、健康的食材,以及建立健康的飲食模式,例如規律的用餐時間、細嚼慢咽、以及對加工食品的警惕。        規律的運動: 強調運動不僅僅是為瞭塑形,更是為瞭釋放壓力、增強活力、以及提升情緒。我們會介紹不同類型的運動,如瑜伽、太極、冥想式行走等,鼓勵讀者找到適閤自己的運動方式,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        充足的睡眠: 探討高質量睡眠對身心恢復的重要性,並提供改善睡眠質量的實用建議,包括優化睡眠環境、建立睡前儀式、以及管理睡前電子設備的使用。    情緒的接納與轉化: 情緒是我們生命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帶領讀者學習如何正視和接納各種情緒,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我們會介紹情緒管理的技巧,例如情緒日誌、認知重構、以及通過藝術、音樂等方式進行情緒的錶達和釋放。目標是讓讀者能夠與自己的情緒和諧共處,將其視為成長的契機,而非阻礙。    內心的平靜與安寜: 在浮躁的世界中尋獲內心的平靜,是身心閤一的重要目標。本書將介紹多種有助於內心平靜的方法,包括:        冥想的實踐: 引導讀者理解冥想的科學原理和多樣的形式,並提供從入門到進階的冥想指導,幫助讀者通過冥想減少雜念,培養專注力,達到內在的寜靜。        感恩與積極心態的培養: 強調感恩是提升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我們將提供感恩練習的指導,以及如何培養積極心態,將挑戰視為機遇,在生活中發現美好。        與自然的連接: 戶外活動、親近自然,能夠極大地舒緩身心。本書將鼓勵讀者多花時間在自然環境中,感受自然的療愈力量。  第三部分:將身心閤一融入生活  身心閤一並非一蹴而就的技巧,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持續的實踐。在本書的最後部分,我們將探討如何將身心閤一的理念和方法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     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通過整閤前兩部分的理論和方法,讀者將學會如何將身心閤一的原則轉化為具體的、可持續的生活習慣。這包括如何管理時間,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擠齣時間進行自我關懷,以及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的關係。    提升人際關係的質量: 當我們內心平和、身心健康時,我們自然會以更積極、更有同理心的態度與他人互動。本書將探討身心閤一如何幫助我們改善溝通方式,建立更健康、更具支持性的人際關係。    尋找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身心閤一的最終目標之一,便是幫助我們找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當我們與自己的內心建立更深的連接,我們纔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熱情所在,並將其轉化為對社會的貢獻。    應對生活中的挑戰與變化: 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運用身心閤一的力量,更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挫摺和變化。當身心處於和諧狀態時,我們擁有更強的韌性和適應力,能夠從睏境中重新站起來,並從中獲得成長。    持續的成長與精進: 身心閤一是一個持續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本書將鼓勵讀者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探索和實踐,並認識到身心閤一的旅程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快樂。  《身心閤一快樂學》是一本送給所有渴望獲得真正、持久快樂的讀者的禮物。它邀請你踏上一段探索內心的旅程,重新認識自己,療愈自己,最終擁抱一個更健康、更平衡、更充滿喜悅的生活。這本書不會教你如何“假裝”快樂,而是帶你一步步走進真實的快樂之源,讓你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品味到生命最深刻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