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 第3版)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 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编
图书标签:
  • 农作物病虫害
  • 农业科学
  • 植物病理学
  • 昆虫学
  • 病虫害防治
  • 农业技术
  • 农学
  • 植物保护
  • 中国农业
  • 第三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96247
版次:3
商品编码:1171427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6
字数:36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 第3版)》主要内容包括水稻病虫害、麦类病虫害、玉米病虫害、薯类病虫害、高粱及其他旱粮作物病虫害、棉花病虫害、大豆病虫害、油菜病虫害、花生及其他油料作物病虫害等9个单元。着重介绍病害的分布与危害、症状、病原、病害循环、流行规律、防治技术,害虫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防治技术,农田杂草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防除技术,农牧区鼠害的形态特征、分布与危害、生活习性、防治技术,以及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茶树、储粮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并附部分重要病虫害调查及测报技术规范、彩色图片及病、虫、草、鼠等学名索引。是一部兼具科学性、先进性、专业性与实用性的植物保护领域百科巨著。

内页插图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单元 水稻病虫害
第1节 稻瘟病
第2节 水稻白叶枯病
第3节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第4节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
第5节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第6节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第7节 水稻纹枯病
第8节 水稻菌核病
第9节 水稻条纹叶枯病
第10节 水稻黑条矮缩病
第11节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第12节 水稻矮缩病
第13节 水稻黄矮病
第14节 水稻瘤矮病
第15节 水稻胡麻斑病
第16节 水稻云形病
第17节 水稻叶鞘腐败病
第18节 水稻叶尖枯病
第19节 稻叶黑粉病
第20节 稻粒黑粉病
第21节 稻曲病
第22节 水稻穗腐病
第23节 水稻恶苗病
第24节 水稻颖枯病
第25节 水稻烂秧病
第26节 水稻立枯病
第27节 水稻干尖线虫病
第28节 水稻根结线虫病
第29节 褐飞虱
第30节 白背飞虱
第31节 灰飞虱
第32节 稻纵卷叶螟
第33节 三化螟
第34节 二化螟
第35节 大螟
第36节 台湾稻螟
第37节 螟蛉类
第38节 食叶夜蛾类
第39节 蓟马类
第40节 叶蝉类
第41节 稻蝽类
第42节 水稻蚜虫
第43节 稻弄蝶
第44节 稻眼蝶
第45节 稻水象甲
第46节 稻象甲
第47节 稻铁甲虫
第48节 水稻负泥虫
第49节 稻食根叶甲
第50节 稻瘿蚊
第51节 稻小潜叶蝇
第52节 稻秆潜蝇
第53节 稻茎水蝇
第54节 稻水蝇
第55节 稻摇蚊
第56节 稻蝗
第57节 稻泥苞虫
第58节 螨类
第59节 福寿螺
第60节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彩图

第2单元 麦类病虫害
第1节 小麦条锈病
第2节 小麦叶锈病
第3节 小麦秆锈病
第4节 小麦赤霉病
第5节 麦类白粉病
第6节 小麦纹枯病
第7节 小麦全蚀病
第8节 小麦散黑穗病
第9节 小麦网腥黑穗病
第10节 小麦光腥黑穗病
第11节 小麦矮腥黑穗病
第12节 小麦秆黑粉病
第13节 小麦雪霉叶枯病
第14节 小麦根腐病
第15节 小麦秆枯病
第16节 小麦颖枯病
第17节 小麦叶枯病
第18节 小麦黑胚病
第19节 小麦白秆病
第20节 小麦霜霉病
第21节 小麦黄矮病
第22节 小麦丛矮病
第23节 小麦矮缩病
第24节 小麦黄花叶病
第25节 中国小麦花叶病
第26节 小麦线条花叶病
第27节 小麦蓝矮病
第28节 小麦胞囊线虫病
第29节 小麦粒线虫病
第30节 小麦黑颖病
第31节 大麦条纹病
第32节 大麦坚黑穗病
第33节 大麦散黑穗病
第34节 大麦叶锈病、条锈病
第35节 大麦网斑病
第36节 大麦云纹病
第37节 大麦黄花叶病
第38节 燕麦冠锈病
第39节 燕麦坚黑穗病
第40节 燕麦散黑穗病
第41节 燕麦秆锈病
第42节 黑麦秆锈病
第43节 黑麦叶锈病
第44节 麦类麦角病
第45节 小麦蚜虫
第46节 麦双尾蚜
第47节 小麦吸浆虫
第48节 麦蜘蛛
第49节 白眉野草螟
第50节 小麦皮蓟马
第51节 条沙叶蝉
第52节 麦秆蝇
第53节 黑麦秆蝇
第54节 灰翅麦茎蜂
第55节 麦穗夜蛾
第56节 麦鞘毛眼水蝇
第57节 麦种蝇
第58节 麦叶蜂
第59节 根土蝽
第60节 麦蝽
第61节 斑须蝽
第62节 二星蝽
第63节 条赤须盲蝽
第64节 麦沟牙甲
第65节 麦茎叶甲
第66节 麦茎谷蛾
第67节 麦潜叶蝇
第68节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彩图

第3单元 玉米病虫害
第4单元 薯类病虫害
第5单元 高梁及其他旱粮作物病虫害
第6单元 棉花病虫害
第7单元 大豆病虫害
第8单元 油菜病虫害
第9单元 花生及其他油料作物病虫害

索引

前言/序言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 第3版)图书简介 本书是《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系列丛书的第三版上册,凝聚了国内顶尖农作物病理学、昆虫学及植保领域科研人员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自第一版问世以来,本书凭借其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已成为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户学习和借鉴的经典之作。第三版在继承前两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在内容编排、信息更新和图文呈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前沿、最权威的病虫害防治指导。 上册内容概述: 本上册聚焦于我国常见农作物,涵盖了小麦、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棉花、蔬菜(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等)以及果树(柑橘、苹果、梨等)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剖析这些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类病害和虫害,并为每一种病虫害提供了详尽的诊断依据和防治策略。 病害部分: 在病害的阐述上,本册遵循科学的分类原则,从病原类型入手,系统介绍了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等。 真菌性病害: 详细讲解了如小麦的赤霉病、白粉病、锈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玉米的玉米黑粉病、南方锈病,大豆的灰斑病、褐斑病,马铃薯的晚疫病、早疫病,棉花的枯萎病、黄萎病,以及蔬菜和果树上的各类霜霉病、炭疽病、黑星病、褐变病等。本书不仅描述了这些病害的典型症状,还深入剖析了病原菌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侵染方式以及环境条件与病害发生发展的关系。针对每一种真菌病害,都提供了详细的诊断方法,包括田间识别要点、实验室鉴定技术(如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在防治策略方面,本书强调综合防治,包括农业防治(如抗病品种选育与应用、轮作、栽培措施调整、病残体清除等)、物理防治(如高温、土壤消毒等)、生物防治(如拮抗微生物的应用、生物农药的使用)以及化学防治(农药的种类、作用机制、安全使用规范、剂型选择、施药时机与方法等)。特别强调了精准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残留。 细菌性病害: 涵盖了如水稻的白叶枯病、纹枯病(细菌性)、玉米青枯病,蔬菜的软腐病、青枯病、菜豆细菌性疫病,果树的溃疡病、火龙果细菌性果斑病等。本书重点介绍了细菌的侵染途径、繁殖特点以及环境因子(如湿度、温度)对其发生的影响。诊断方法上,除了田间症状识别,还重点介绍了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技术(如生化测定、血清学诊断、PCR检测等)。防治策略方面,在农业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化学防治的有效药剂及其使用技术,同时强调了抗生素类农药的合理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病毒性病害: 介绍了如小麦条纹花叶病、水稻矮缩病、玉米镶嵌花叶病、大豆花叶病、马铃薯卷叶病、棉花黄花叶病,以及蔬菜和果树上的花叶病、卷叶病、坏死斑等。本书重点阐述了病毒的传播媒介(如蚜虫、叶蝉、飞虱、粉虱等),以及病毒在植物体内的传毒机制。诊断方法上,除了症状学观察,还详细介绍了血清学检测(如ELISA)、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RT-PCR)等现代诊断技术。防治策略上,由于病毒病缺乏特效的化学药剂,本书更加强调预防为主,包括无毒种苗的繁育与推广、媒介昆虫的监测与防治、病株的早期拔除、加强栽培管理提高作物抗性等。 非侵染性病害: 探讨了因环境条件、营养失调、管理不当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如营养缺乏症(缺氮、缺磷、缺钾、缺微量元素等)、生理性病害(如脐腐病、日灼病、冷害、冻害、药害、肥害等)。本书通过详细的症状描述和发生原因分析,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调整栽培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科学灌溉、适时耕作、温度管理等)来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作物健康生长。 虫害部分: 在虫害的阐述上,本册同样遵循科学的分类原则,重点关注对我国农业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各类害虫。 刺吸式口器害虫: 详细介绍了蚜虫、飞虱、叶蝉、蓟马、蚧壳虫等,它们主要危害作物的嫩梢、叶片、花果,导致作物生长衰弱,传播病毒,并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害虫的发生规律(如世代交替、繁殖速度、越冬方式)、传播途径(如风力传播、随病料传播)以及它们在作物不同生育期内的危害特点。诊断方法上,不仅有形态识别,还包括发生量测定方法(如抽样调查)。防治策略上,除了化学防治(重点介绍新烟碱类、吡虫啉、啶虫脒等高效低毒农药),还特别强调了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等),以及物理防治(如黄板诱杀)和生物防治(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 咀嚼式口器害虫: 涵盖了鳞翅目幼虫(如棉铃虫、玉米螟、斜纹夜蛾、小菜蛾、稻纵卷叶螟等)、鞘翅目成虫与幼虫(如马铃薯甲虫、稻象甲)、直翅目(如蝗虫、蝼蛄)等。本书详细描述了这些害虫的各个生活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对作物叶、茎、花、果、根造成的损害。强调了发生预测和预报的重要性,如灯光诱捕、性诱剂监测等。防治策略上,针对不同害虫,介绍了触杀剂、胃毒剂、内吸剂等化学农药的选择与使用,同时也突出了生物防治(如Bt制剂、颗粒体病毒、昆虫生长调节剂)和农业防治(如人工摘除虫叶、深耕翻土等)的重要性。 地下害虫: 重点介绍了金针虫、地老虎、蛴螋、蝼蛄、根结线虫等,它们主要危害作物的根系、地下茎和幼苗,造成作物生长不良、缺苗断垄甚至死亡。本书深入阐述了这些害虫的地下生活史、取食特点以及对土壤环境的依赖性。诊断方法上,除了挖掘检查,还介绍了土壤取样和孵化鉴定技术。防治策略上,强调了土壤处理(如耕翻、药剂拌种、毒饵诱杀),以及利用生物防治(如白僵菌、绿僵菌)和轮作措施来控制其发生。 储粮害虫: 虽然本书主要面向田间作物,但考虑到储粮环节的重要性,也会适当提及一些与田间初侵染相关的储粮害虫,如一些粮仓中的象甲、蛾类等,并简要介绍其危害和基础防治原则。 技术亮点与创新: 1. 最新病虫害信息更新: 第三版全面更新了近年来新发生、新流行的病虫害信息,包括部分外来入侵性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2. 诊断技术现代化: 更加注重现代诊断技术的应用,如分子生物学方法(PCR、基因测序)在病原鉴定中的应用,以及遥感、大数据在虫情监测中的潜力。 3. 绿色防控理念贯穿始终: 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大力倡导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天敌保护、抗性品种选育、精准施药等。 4.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大量配有高清彩色病虫害图片、图表和示意图,直观展示病虫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方便读者识别和理解。 5. 实用性强,操作性高: 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地区、不同病虫害,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防治方案,指导性强,适合一线农业生产人员学习和应用。 6. 专业化与普及化的平衡: 在内容深度上,既能满足专业科研人员对病虫害机理、发生规律的深入了解需求,又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科学概念,让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者也能轻松掌握。 适用读者群: 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林专业师生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植保站技术人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负责人及技术骨干 农资企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人员 广大农民朋友 关注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关人士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 第3版)不仅是一部教科书,更是一本实用的田间指南。它将帮助您更准确地识别作物病虫害,更有效地制定防治策略,最终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安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厚重的《病虫害》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内容的覆盖面之广,简直像一部微缩的中国农业“病理百科全书”。我主要关注的是针对南方水稻田的病害管理章节。作者团队似乎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瘟病和纹枯病的爆发特点了如指掌,从气候因子到土壤理化性质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被纳入了考量范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防治措施时所采用的“生态优先”的理念,摆脱了传统上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单一思维。他们详细对比了不同抗性品种的田间表现,并配有大量的实景照片,使得枯燥的病理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对于常年与水稻打交道的农技推广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支撑,更是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极大地拓宽了我们解决复杂病虫害问题的思路。

评分

我更倾向于将这本书视为一本“工具书”,而不是快餐式的阅读材料。我主要查阅了其中关于林果业伴生病虫害的那一部分。令人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地方性、区域性高发的检疫性病虫害的描述非常到位,很多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科学解释和初步的控制建议。例如,书中对苹果蠹蛾几代生活史的详细分解,以及不同发育阶段对应的最佳防治窗口期,描述得极其精准。这种基于时间轴和空间分布的精细化管理策略,远比我们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喷药方式要高效得多。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系统性地整合了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将传统的经验主义提升到了科学量化的新高度,是田间地头的“定海神针”。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性略显“硬核”,对于只想了解一些基础防治常识的普通农民朋友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消化。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病毒性病害的传播媒介与分子互作机制的章节感到震撼。作者没有停留在病症描述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植物细胞内部的信号传导通路。这种深钻细掘的研究方法,体现了我国农业植保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不过,在图谱的清晰度上,我建议下一版可以进一步优化彩色图版的印刷质量,尤其是在区分一些早期病害症状时,高清晰度的图像是至关重要的辨识工具。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面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师生的权威教材,它正在为中国农业的科技进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严谨,一看就知道是本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著作。我翻阅了目录,对其中关于华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最新研究进展非常感兴趣。作者在引言中对病虫害的分类学和发生规律的阐述,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几种主要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描述,即便是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我特别注意到了关于病害预测预警模型建立的部分,虽然细节比较晦涩,但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整个排版风格非常清晰,图表制作精良,对于需要进行田间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的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手册。我期待着深入研读后续关于诊断技术和综合防治策略的章节,相信能从中汲取大量实用的知识来指导我未来的工作。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工作量是惊人的,光是看致谢名单就能感受到背后庞大的专家团队。我个人对其中关于非生物胁迫与病害协同作用的探讨印象深刻。过去我们总把病虫害和环境压力分开讨论,而这本书很前沿地指出了,比如长期干旱或土壤盐渍化是如何降低作物自身免疫力,从而使得病原菌的侵染更加严重的。这种宏观的、系统性的视角,对于制定长远的农业生态修复方案具有指导意义。虽然部分章节的专业术语需要频繁查阅附录中的词汇表,但这恰恰反映了它作为一本深度参考资料的定位。对于希望全面理解中国农业系统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奠基性的作品,它描绘了我们必须直面的挑战和可以利用的科学武器。

评分

很好的工具书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很有帮助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很好的工具书

评分

很有帮助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