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环境

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环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文玺,车树理,胡朝阳 编
图书标签:
  • 马铃薯
  • 生长发育
  • 环境因素
  • 生理学
  • 栽培技术
  • 农业科学
  • 作物学
  • 植物学
  • 园艺学
  • 土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633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29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铃薯科学与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5
字数:3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环境》共10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共6章,主要介绍马铃薯的物质结构组成,包括细胞、组织的形态结构,马铃薯器官的形态与结构;马铃薯的生理基础,包括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基础,马铃薯植株以及块茎的生长发育。下篇为马铃薯的生长环境,共4章,主要介绍马铃薯生长的土壤环境,马铃薯生长与水分、温度以及营养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环境》可供高职高专马铃薯生产加工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五年制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学生使用,也可作为马铃薯栽培及生产的学习指导用书。

目录

上篇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第1章 细胞与组织
1.1 植物细胞
1.1.1 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1.1.2 植物细胞的结构
1.2 植物组织与组织系统
1.2.1 植物组织的概念及分类
1.2.2 复合组织以及组织系统的概念
参考文献
第2章 马铃薯器官的形态与结构
2.1 马铃薯根的形态与结构
2.1.1 根的形态
2.1.2 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的形成
2.1.3 马铃薯根系及组织结构
2.2 马铃薯茎的形态与结构
2.2.1 茎的功能及经济价值
2.2.2 茎的形态
2.2.3 茎的初生结构(以双子叶植物的茎为例)
2.2.4 马铃薯茎及其组织结构
2.3 马铃薯叶的形态与结构
2.3.1 叶的功能
2.3.2 叶的形态
2.3.3 叶的结构
2.3.4 马铃薯叶的形态结构
2.4 马铃薯繁殖器官的形态结构
2.4.1 花
2.4.2 开花、传粉和受精
2.4.3 果实和种子
2.4.4 马铃薯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及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第3章 马铃薯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1 光合色素与光合作用
3.1.1 光合色素
3.1.2 光合作用
3.2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生产潜力
3.2.1 光合速率及表示单位
3.2.2 内部因素
3.2.3 外部因素
3.3 光合效率与马铃薯生产
3.3.1 光能利用率
3.3.2 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
3.3.3 光合产物的日变化规律
3.3.4 提高马铃薯产量的途径
3.4 马铃薯的呼吸作用
3.4.1 呼吸作用的概念
3.4.2 呼吸作用的过程
3.4.3 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3.4.4 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基础
4.1 植物的生长物质
4.1.1 植物激素
4.1.2 植物生长调节剂
4.2 植物的生长与分化
4.2.1 植物生长的一般规律
4.2.2 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4.3 马铃薯的生理年龄
4.3.1 关于年龄术语的含义
4.3.2 马铃薯的生理年龄
4.3.3 生理年龄的作用
4.3.4 生理年龄的量度
4.3.5 生理年龄的控制机能
参考文献
第5章 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发育
5.1 马铃薯植株生长及影响因素
5.1.1 块茎萌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5.1.2 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发育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5.2 马铃薯生长发育特性
5.2.1 生长特性
5.2.2 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参考文献
第6章 马铃薯块茎的生长发育
6.1 匍匐茎的生长发育
6.1.1 匍匐茎的生长
6.1.2 匍匐茎的形成机理
6.2 马铃薯块茎的生长过程
6.2.1 块茎形态建成过程
6.2.2 调控块茎始成的因素
6.2.3 块茎形成的数量
6.2.4 块茎形成的时间和部位
6.2.5 块茎的增大与增重
6.2.6 块茎生长异常现象
6.3 块茎的休眠
6.3.1 休眠现象与休眠期
6.3.2 影响休眠期长短的因素
6.3.3 块茎休眠的生理机制
6.3.4 休眠的调节
参考文献

下篇 马铃薯的生长环境
第7章 马铃薯生长与土壤环境
7.1 土壤的固相组成
7.1.1 土壤矿物质
7.1.2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7.1.3 土壤水分
7.1.4 土壤空气
7.1.5 土壤热量
7.1.6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7.2 土壤的基本性质
7.2.1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7.2.2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7.2.3 土壤的酸碱性
7.2.4 土壤氧化还原性质
7.3 马铃薯生长的土壤环境调控
7.3.1 土壤培肥
7.3.2 中低产田土壤的改良
参考文献
第8章 马铃薯生长与水分
8.1 水分在马铃薯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8.1.1 马铃薯的含水量
8.1.2 马铃薯体内水分的存在状态
8.2 马铃薯对水分的吸收
8.2.1 吸水器官
8.2.2 吸水的原理
8.2.3 影响根系吸水的条件
8.3 蒸腾作用
8.3.1 蒸腾作用的基本概念
8.3.2 小孔扩散
8.3.3 气孔运动的机制
8.3.4 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8.4 大气降水与灌溉
8.4.1 空气湿度
8.4.2 水分蒸发
8.4.3 水汽凝结与降水
8.5 水分平衡与灌溉
8.5.1 植物的水分平衡
8.5.2 马铃薯的需水规律
8.5.3 灌溉对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
8.5.4 合理灌溉
参考文献
第9章 马铃薯生长与温度
9.1 土壤温度
9.1.1 土壤温度的变化
9.1.2 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
9.2 空气温度
9.2.1 平均温度
9.2.2 极端温度
9.3 积温
9.3.1 活动积温
9.3.2 有效积温
9.4 温度条件与农业生产
9.4.1 温度指标
9.4.2 种植群落的温度特点
9.5 马铃薯对温度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10章 马铃薯生长与营养
10.1 植物营养概论
10.1.1 植物营养的内容
10.1.2 植物体内的化学元素
10.1.3 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
10.1.4 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
10.2 土壤养分
10.2.1 土壤中的氮
10.2.2 土壤中的磷
10.2.3 土壤中的钾
10.3 肥料与施肥
10.3.1 化学肥料
10.3.2 有机肥
10.3.3 施肥
10.4 马铃薯的矿质营养
10.4.1 氮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10.4.2 磷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10.4.3 钾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10.4.4 钙、镁、硫和微量元素营养
10.5 马铃薯缺素症及防治
10.5.1 对养分需要量的测算
10.5.2 马铃薯缺素症及防治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环境》:
  种子中所含养分随植物种类而异,主要包括糖类、油脂和蛋白质,以及少量无机盐和维生素。糖类包括淀粉、糖和半纤维素等几种,其中淀粉最为常见。不同种子淀粉的含量不同,有的较多,成为主要的储藏物质,如小麦、水稻,含量往往可达70%左右;也有的含量较少,如豆类种子。种子中储藏的可溶性糖分大多是蔗糖,这类种子成熟时含有甜味,如玉米、粟等。以半纤维素为储藏养料的植物种类并不很多,这类植物的种子中胚乳细胞壁特别厚,是由半纤维素组成的,种子在萌发时,半纤维素经过水解成为简单的营养物质,为幼胚吸收利用,如海枣、葱属、咖啡、天门冬、柿等。种子中以油脂为储藏物质的植物种类很多,有的储藏在胚乳部分,如蓖麻;也有的储藏在子叶部分,如落花生、油菜等。蛋白质也是种子内储藏养料的一种,大豆子叶内含蛋白质较多。小麦种子胚乳的最外层组织,称为糊粉层,含有较多蛋白质颗粒和结晶。不同植物的种子所含养料的种类不同,即使一种种子所含营养成分,往往也不是单纯的一种。
  少数植物种类的种子在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胚珠的珠心组织并不被完全吸收消失,而有一部分残留,构成种子的外胚乳。外胚乳在种子中作为养分储藏的主要场所的如甜菜种子;也有胚乳和外胚乳并存的,如睡莲科植物中的芡和这一科的其他属种。另外,也有少数植物种类以下胚轴为养料储存处的,如水生植物中的眼子菜、慈姑等。
  (3)种皮
  种皮是种子外面的覆被部分,具有保护种子不受外力机械损伤和防止病虫害入侵的作用,常由好几层细胞组成,但其性质和厚度随植物种类而异。有些植物的种子成熟后一直包在果实内,由坚韧的果皮起着保护种子的作用,这类种子的种皮比较薄弱,呈薄膜状或纸状,如桃、落花生等的种子。有些植物的果实成熟后即会开裂,种子散出,裸露于外,这类种子一般具坚厚的种皮,有发达的机械组织,有的为革质,如蚕豆、大豆;也有成硬壳的,如茶的种子。小麦、水稻等植物的种子,种皮与外围的果皮紧密结合,成为共同的保护层,因此种皮很难分辨出来,组成种皮的细胞,常在种子成熟时死去。坚厚种皮的表皮层细胞,壁部常有木质化或角质化等变化。种皮的表皮层也有形成长毛的,如棉的种子。
  成熟种子的种皮上,常可看到一些由胚珠发育成种子时残留下来的痕迹,如蚕豆种子较宽一端的种皮上,可以看到一条黑色的眉状条纹,称为种脐,是种子脱离果实时留下的痕迹,也就是和珠柄相脱离的地方;在种脐的一端有一个不易察见的小孔,称种孔,是原来胚珠的珠孔留下的痕迹,种子吸水后如在种脐处稍加挤压,即可发现有水滴从这一小孔溢出。蓖麻种子一端有一块由外种皮延伸而成的海绵状隆起物,称为种阜,种脐、种孔为种阜所覆盖,只有剥去种阜才能见到;在沿种子腹面的中央部位,有一条稍为隆起的纵向痕迹,几乎与种子等长,称为种脊,是维管束集中分布的地方。不是所有的种子都有种脊的,只有在由倒生胚珠所形成的种子上才能见到,因为倒生胚珠的珠柄和胚珠的一部分外珠被是紧紧贴合在一起的,维管束是通过珠柄进入胚珠,所以当珠被发育成种子的种皮时,珠被与珠柄愈合的部分就在种皮上留下种脊这一痕迹,残存的维管束也就分布在种行内。
  ……

前言/序言


《植物的奥秘:从种子到果实》 这本《植物的奥秘:从种子到果实》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植物生命奇迹的非凡旅程。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专著,而是一部充满诗意与观察的笔记,旨在揭示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绿色生命背后,所蕴藏的令人惊叹的智慧和复杂机制。本书将聚焦于植物从最微小的种子萌发,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直至最终结出累累果实的整个过程,深入剖析每一个阶段的精妙之处。 第一章:生命的起点——种子里的潜能 一切的生命都始于一个看似沉寂的种子。本章将从种子的结构入手,描绘其内部蕴含的胚、胚乳和种皮是如何协同工作,成为孕育新生命的“微型工厂”。我们将深入探讨种子的休眠机制,理解为何有些种子能够经历严酷的环境考验而久久不生,又为何在适宜的条件下一触即发。光、水、氧气、温度——这些看似简单的环境因素,在唤醒种子沉睡的生命力方面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观察,揭示种子萌发时,胚根、胚芽如何破土而出,展现生命最原始的冲动和对生存的渴望。本章还将触及种子的传播方式,从风力、水流,到动物的帮助,它们是如何借助自然的力量,将生命的火种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开启新的篇章。 第二章:扎根与伸展——植物的成长哲学 一旦种子成功萌发,植物便进入了扎根与伸展的关键时期。本章将深入研究植物的根系,它们如同隐藏在地下的神经网络,不仅牢牢抓住土壤,更承担着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重任。我们将探究根系的生长方向——向地性,以及它们如何在土壤中不断拓展,寻找生命的源泉。同时,我们也将聚焦于茎的生长,它作为连接根与叶的生命通道,不仅支撑着植物的向上姿态,更在输导水分、养分和光合作用产物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观察植物如何克服重力,向上生长,寻找阳光;感受茎是如何在风雨中摇曳,却依旧挺拔。本章还将探讨植物的向光性,这种对光线的追逐,是它们生存和繁衍的本能驱动。我们会看到,植物的每一次生长,都是对环境的积极回应和智慧的展现。 第三章:光合作用的奇迹——绿叶的能量转换 叶片,是植物最引人注目的器官之一,也是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工厂”。本章将以科学的严谨和文学的笔触,解析光合作用这一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我们将剖析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色素分子如何捕捉太阳的光能。水和二氧化碳,这些看似普通的物质,在叶绿体的作用下,如何被转化为生命赖以生存的糖类,并释放出我们赖以呼吸的氧气?我们还将探讨叶片的气孔,这些微小的“呼吸孔”如何调控气体交换,平衡水分的流失,以及如何应对环境的变化。从清晨的露珠,到午后的阳光,再到傍晚的微风,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叶片高效而精妙的能量转换过程。本章将让你重新审视每一片绿叶,理解它们为地球生命提供的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 第四章:生殖的召唤——花与繁衍的艺术 当植物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和养分,便会迎来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生殖。本章将以饱含敬意的目光,审视植物世界的“花”与“果”。我们将解析花的结构,从色彩斑斓的花瓣,到承担生殖功能的雄蕊和雌蕊,它们是如何吸引传粉者,完成生命延续的第一步。风媒、虫媒、鸟媒……各种巧妙的传粉机制,展现了植物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间精密的协同进化。受精卵的形成,以及随后的胚珠发育,将孕育出新的生命。本章还将深入探讨果实的形成,它不仅仅是植物繁衍的产物,更是营养的宝库和生命的载体。从饱满的浆果,到坚硬的壳果,各种形态的果实,都在讲述着它们独特的传播策略和生命延续的智慧。 第五章:环境的雕塑——土壤、水分与气候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发育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本章将把视角拉回到植物与大自然的互动,探究土壤、水分和气候如何共同塑造着植物的形态和命运。肥沃的土壤提供了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支撑,不同的土壤类型又如何影响着植物的根系发育和生长习性?水分,生命的命脉,植物又是如何通过根系吸收,通过蒸腾作用调节体温,以及如何应对干旱和洪涝的挑战?温度、光照强度、日照时长等气候因素,又如何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季节、开花时间,甚至决定着它们的生存范围?我们将通过对比不同环境下植物的差异,展现环境的强大塑造力,以及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所演化出的各种令人称奇的策略。 第六章:生命周期的轮回——从衰老到新生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周期,植物也不例外。本章将聚焦于植物的生命终点,以及它们如何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生命。我们将探究植物的衰老过程,叶片泛黄、凋落,花朵枯萎,果实成熟……这些看似消逝的迹象,实则蕴含着生命的智慧和对新生的准备。秋叶的绚烂,是能量的最后一次辉煌;落叶的归土,是生命的物质循环。我们还将探讨植物的繁殖策略,除了种子,许多植物还能通过无性繁殖,如根茎、分株等方式,延续它们的生命。从一个生命的结束,到另一个生命的起点,植物用它们的方式,书写着关于生生不息的永恒篇章。 《植物的奥秘:从种子到果实》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寓言。它将以细腻的观察,丰富的知识,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带领读者去发现那些潜藏在身边的,却又无比伟大的生命奇迹。翻开这本书,你将不仅仅了解植物如何生长,更将体会到生命的力量,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对我们所赖以生存的星球,拥有更深的敬意与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原本是想解决一些实际的种植难题,比如如何应对晚疫病或者如何提高亩产。结果呢,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远远超出了这些“技术性”层面的东西。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适应性生存策略”的百科全书,只不过主角恰好是马铃薯。作者对环境因素的剖析简直是庖丁解牛,细致入微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不同土壤的质地如何影响马铃薯的“根系拓扑结构”,他不仅仅是描述了砂土和黏土的区别,而是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数据,绘制出不同环境下根系在三维空间中的生长轨迹图,这些图表清晰得就像是航天工业的设计蓝图。更绝的是,作者居然将全球气候模型中预测的未来降雨模式,套用到马铃薯的抗旱生理机制上进行模拟分析,这显示出作者的视野之开阔,已经超越了传统农业研究的范畴,真正做到了面向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不仅学会了如何种土豆,更学会了如何用宏观的生态视角去看待任何一种作物的生存挑战。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相当惊人的,有些地方的专业术语密度之高,让我这个有一定园艺基础的读者也需要频繁查阅专业词典。比如,书中对“块茎启动因子(Tuber Initiation Factors, TIF)”在不同光周期下的表达水平差异的探讨,涉及了大量的基因表达调控通路和信号转导机制。但是,作者非常狡猾地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分析”来中和这种学术的艰涩感。这些案例都是基于全球不同地理位置的真实农业实践,比如秘鲁安第斯山脉的高海拔种植,或是荷兰的集约化温室栽培。每一个案例后面都会附有一个“思考题”,引导读者将前面晦涩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场景中去解决问题。这种“理论—案例—反思”的闭环设计,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内化效率。它不再是让你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让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去,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与乐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间尺度”的把握。它不仅关注了季节性的生长发育,更将视角拉伸到了数百年乃至数万年的尺度。作者花了大篇幅探讨了现代马铃薯的祖先在安第斯山脉驯化过程中,是如何通过漫长的时间积累,才形成了对特定微气候的偏好。他引入了气候地质学的研究成果,推测了冰川期后土壤结构的演变如何影响了块茎的淀粉转化率。这种宏大的历史观,让人在阅读关于日常田间管理的内容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思考: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个操作,是否都只是在顺应或对抗数千年进化史的产物?这种对“历史深度”的挖掘,使得这本书拥有了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它不再仅仅是一本农业指导书,更像是对人类与这种重要作物之间长期共生关系的深刻反思,读完让人对脚下的土地充满了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它不是按照马铃薯的生长周期(播种、发芽、开花、块茎膨大)来组织内容的,而是以“环境压力维度”为轴心展开的。比如,“缺水胁迫下的激素响应”、“高温对光合效率的阈值影响”、“低磷条件下根瘤菌群落的结构变化”……每一个环境因子都被单独拎出来,进行一次深入到分子层面的解剖。这种结构安排的好处在于,它强制你跳出传统的线性思维,强迫你从一个更具系统性的角度去理解作物与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举个例子,在讨论“盐碱地适应性”时,作者竟然引入了古代农业文献中关于“以灰烬改良土壤”的记载,然后用现代的离子交换理论来解释其科学原理。这种古今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让这本书的厚重感油然而生,绝非一般快餐式的科普读物可比拟。我个人对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非常佩服,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全新范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那种泥土的棕色和马铃薯叶片的深绿色搭配在一起,让人一看到就感觉到了田野的气息。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农学技术手册,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很“硬核”。然而,翻开第一章,我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直接跳到播种和施肥,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马铃薯种子在土壤中苏醒的过程。那种对生命萌动的细致观察,简直让人联想到自然文学大师的作品。比如,他对不同湿度下块茎呼吸作用变化的描述,不是枯燥的数据堆砌,而是结合了拟人化的手法,仿佛在和那些沉睡的胚芽对话。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光照质量对块茎花青素积累的影响”那一节,作者竟然引用了古希腊哲学中关于“光与影”的讨论,将科学性与人文关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哲学的思辨乐趣。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对专业知识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而不是望而却步。整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舒适,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空间”很多,阅读体验极佳,不像有些专业书籍,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感到压抑。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