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洱海流域水環境承載力計算與社會經濟結構優化布局研究》以洱海全流域作為研究對象,重點開展瞭洱海流域水環境狀況調查與分析、洱海流域陸源汙染負荷時空分布特徵分析、洱海汙染負荷與水質響應關係研究、洱海流域水環境承載力計算與分析、洱海流域汙染物總量控製方案編製,以及洱海流域社會經濟結構、發展速度與汙染控製、基於水環境承載力的洱海流域生産力布局等研究,集成瞭洱海流域社會經濟結構優化布局與發展速度規劃。研究成果支撐瞭《雲南洱海綠色流域建設與水汙染防治規劃》的編製和實施。無疑,《洱海流域水環境承載力計算與社會經濟結構優化布局研究》在為地方政府的生態環境保護與湖泊治理提供科技支撐、豐富湖泊綠色流域建設理念和思路的同時,也為我國類似湖泊水汙染綜閤防治提供瞭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前言
計算篇
1 洱海流域水環境狀況調查與分析
1.1 洱海流域水文氣象特徵分析
1.1.1 水文氣象調查與觀測
1.1.2 流域氣象特徵分析
1.1.3 流域水文特徵分析
1.1.4 洱海運行特徵分析
1.2 洱海流域水土資源利用狀況
1.2.1 流域土地利用調查
1.2.2 流域土地利用現狀
1.2.3 流域水資源數量
1.2.4 流域水資源利用情況
1.3 洱海流域水環境功能水質評價
1.3.1 水質調查與監測
1.3.2 河流水質狀況
1.3.3 洱海水質狀況
1.3.4 洱海水生態狀況
1.3.5 洱海水質分布
2 洱海流域陸源汙染負荷時空分布特徵
2.1 陸源汙染物輸移模擬模型
2.1.1 模擬模型基本原理
2.1.2 模擬模型係統構建
2.1.3 COD汙染負荷計算
2.2 陸源汙染物入湖過程模擬
2.2.1 模型參數率定與驗證
2.2.2 流域入湖徑流量模擬
2.2.3 流域入湖汙染負荷模擬
2.3 入湖汙染負荷時空分布特徵
2.3.1 入湖汙染負荷量構成分析
2.3.2 入湖汙染負荷量空間分布
2.3.3 入湖汙染負荷總量年際變化
3 洱海汙染負荷與水質響應關係
3.1 洱海水質水動力模擬模型
3.1.1 模型概述
3.1.2 洱海湖泊模型的構建
3.2 洱海水質水動力過程模擬
3.2.1 模型參數
3.2.2 洱海湖流模擬
3.2.3 典型年水位模擬
3.2.4 洱海水質模擬
3.2.5 典型計算濃度場分析
3.3 洱海水環境容量測算與解析
3.3.1 水環境容量計算的技術路綫
3.3.2 水環境容量計算方法
3.3.3 洱海水環境容量計算
4 洱海流域水環境承載力計算與分析
4.1 水環境承載力模擬模型
4.1.1 水環境承載力計算方法
4.1.2 水環境承載力模型構建
4.2 洱海流域水環境承載力計算
4.2.1 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計算
4.2.2 汙染負荷發展趨勢計算
4.3 洱海流域水環境承載力分析
4.3.1 水環境承載力閾值
4.3.2 社會經濟發展分析
5 洱海流域汙染物總量控製方案
5.1 洱海流域水汙染控製區劃分
5.1.1 水汙染控製區劃分方法
5.1.2 水汙染控製區劃分結果
5.2 洱海流域水汙染負荷總量核算
5.2.1 豐水年型水汙染負荷總量
5.2.2 平水年型水汙染負荷總量
5.2.3 枯水年型水汙染負荷總量
5.3 洱海流域水汙染物總量控製方案
5.3.1 水汙染物總量控製方法
5.3.2 水環境容量總量控製指標
5.3.3 “流域-控製區”總量控製方案
5.3.4 “流域-汙染源”總量控製方案
研究篇
6 洱海流域社會經濟結構、發展速度與汙染控製研究
6.1 引言
6.2 問題分析和模型構建、求解
6.2.1 産業結構與汙染物排放量關係研究
6.2.2 城鄉空間結構與汙染物排放量關係研究
6.2.3 土地利用方式與汙染物排放量關係研究
6.2.4 流域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與流域主要汙染物排放量的研究
6.3 結論和建議
7 與水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流域生産力布局研究
7.1 洱海流域主體功能區和居民點規劃研究
7.1.1 流域産業結構、汙染(減排)現狀及其相關機理
7.1.2 流域産業發展與汙染份額動態耦閤優化方案
7.1.3 基於汙染份額的洱海流域主體功能區規劃
7.2 洱海流域土地優化利用模式研究
7.2.1 流域土地現狀分析
7.2.2 洱海流域土地開發利用分析
7.2.3 洱海流域土地功能控製區劃
7.2.4 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模式
7.3 洱海流域生態産業布局和産業鏈整閤研究
7.3.1 傳統産業嚮生態産業發展的突破口和路徑
7.3.2 洱海流域生態産業布局機製
7.3.3 洱海流域生態産業布局的相關産業政策
7.3.4 洱海流域生態産業總體布局與産業鏈整閤
7.4 洱海流域勞動力轉移目標及規劃研究
7.4.1 洱海流域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必然性分析
7.4.2 洱海流域的各産業對勞動力的吸納狀況分析
7.4.3 洱海流域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測算
7.4.4 洱海流域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路徑
7.4.5 對洱海流域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路徑進行簡單評價
8 洱海流域社會經濟結構優化布局與發展速度規劃
8.1 洱海流域國土空間主體功能區區劃規劃
8.1.1 規劃背景
8.1.2 規劃區域
8.1.3 規劃依據
8.1.4 規劃目的
8.1.5 規劃意義
8.1.6 規劃指導思想
8.1.7 洱海流域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方式
8.1.8 洱海流域國土空間主體功能區分區
8.2 洱海流域城市化發展與城鄉空間結構優化中長期規劃(2016-2030年)
8.2.1 規劃空間區域
8.2.2 規劃的指導思想
8.2.3 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目標
8.2.4 洱海流域城鎮-人口發展方案規劃
8.2.5 洱海流域城鄉聚落體係結構
8.2.6 洱海流域各城鎮職能與産業引導
8.2.7 洱海流域城鎮體係空間結構規劃
8.3 洱海流域生態産業總體布局中長期規劃(2016-2030年)
8.3.1 規劃背景
8.3.2 規劃依據
8.3.3 規劃區域
8.3.4 洱海流域産業結構現狀及發展方嚮
8.3.5 洱海流域生態農業發展
8.3.6 洱海流域生態工業發展
8.3.7 洱海流域生態旅遊業發展
8.4 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優化布局中長期規劃(2016-2030年)
8.4.1 規劃目的及意義
8.4.2 規劃依據
8.4.3 規劃範圍
8.4.4 規劃期限
8.4.5 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戰略
8.4.6 流域土地利用統籌
8.5 洱海流域勞動力轉移中長期規劃(2016-2030年)
8.5.1 引言
8.5.2 洱海流域社會經濟基本情況
8.5.3 洱海流域勞動力轉移工作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路徑和保障措施
參考文獻
附錄 長壽湖産業結構現狀調查、問題診斷及結構調整減排方案
1 長壽湖産業結構現狀、特徵及SWOT分析
1.1 長壽湖農業産業結構現狀、特徵及SWOT分析
1.2 長壽湖工業産業結構現狀、特徵及SWOT分析
1.3 長壽湖旅遊産業結構現狀、特徵及SWOT分析
2 長壽湖産業汙染源分布、特徵及問題診斷
2.1 長壽湖農業汙染源分布、特徵及問題診斷
2.2 長壽湖工業汙染源分布、特徵及問題診斷
2.3 長壽湖旅遊業汙染源分布、特徵及問題診斷
3 長壽湖社會經濟發展功能控製區劃
3.1 長壽湖城鎮-人口控製區劃
3.2 長壽湖農業産業發展功能控製區劃
3.3 長壽湖工業産業發展功能控製區劃
3.4 長壽湖旅遊産業發展功能控製區劃
4 長壽湖主要産業宏觀調整規劃
4.1 長壽湖農業産業宏觀調整規劃
4.2 長壽湖工業産業宏觀調整規劃
4.3 長壽湖旅遊産業宏觀調整規劃
精彩書摘
《洱海流域水環境承載力計算與社會經濟結構優化布局研究》:
1 洱海流域水環境現狀調查與分析
1.1 洱海流域水文氣象特徵分析
1.1.1 水文氣象調查與觀測
洱海流域有常規氣象站2個,分彆為大理站和洱源站,本子課題研究調查收集瞭氣象站30年(1971~2000年)的主要氣象要素統計資料、2000~2009年的氣象觀測日值資料和2010年全年12個月的定時觀測資料。同時,調查收集瞭流域內5個水文站2000~2009年的逐日降水量觀測資料,分彆為煉城站、銀橋站、牛街站、福和站、下關站。另外,還調查收集瞭洱海2000~2010年的運行水位觀測資料,以及發電、泄洪和引水的外泄調控水量觀測資料。洱海流域水文氣象觀測站分布如圖1-1所示。
為瞭彌補洱海流域兩個常規氣象站觀測時段資料的不足,本子課題研究自2009年開始,在洱海北部的江尾增設瞭氣象觀測站,進行24小時的風嚮、風速、氣壓、氣溫、濕度、太陽輻射、光照、降雨等氣象要素連續觀測。針對洱海主要入湖河流的降雨-徑流觀測,先後在彌苴河、永安江、波羅江、西閘河、茫湧溪、錦溪的入湖河口和鳳羽河等河流建立瞭水位觀測站,開展水位流量的連續觀測和暴雨徑流過程的頻次加密觀測。
1.1.2 流域氣象特徵分析
1.1.2.1 風嚮、風速
洱海流域常規氣象站的多年各月的風嚮分布統計結果見錶1-1。結果錶明,位於洱海西岸的大理站,1~7月風嚮以偏東風為主,8~12月風嚮則主要為西北風,齣現頻率不高,僅為10%左右;而靜風的發生頻率較高,特彆是進入濕季的5月以後,達到20%以上。洱海流域北部的洱源站,年內各月多為靜風天氣,靜風的發生頻率達到25%~55%;年內的風嚮分布除瞭7月、8月和9月以偏東風為主,其他各月的風嚮則主要為西南風。錶1-1氣象站多年各月最多風嚮與齣現頻率月份大理洱源最多風嚮齣現頻
洱海流域常規氣象站的多年各月平均風速分布統計結果見圖1-2。結果錶明,年內的風速在乾季的1~4 月為大風季,5月進入濕季後風速迅速減小,7~10月為小風季,處於洱海西岸大理站的這種風速季節變化特彆明顯。在大風季,大理站的月平均風速達到3.5m/s以上,洱源站的風速也在2.5m/s以上;而在小風季,月平均風速不到2.0m/s。多年的平均風速大理站為2.6m/s,洱源站為2.2m/s。
圖1-2各氣象站多年各月平均風速變化
根據2010年對洱海站、洱源站和江尾站的全年12個月的定時風嚮風速觀測調查,分彆對各個站的乾季(11月~翌年4月)和濕季(5~10月)的風嚮、風速分布及年內各月風速變化進行瞭統計。各個站的風嚮發生頻率、風嚮風速分布統計結果分彆見圖1-3和圖1-4。
圖1-3各氣象站2010年乾季和濕季風嚮分布
圖1-4各氣象站2010年乾季和濕季風速分布
在乾季的11月~翌年4月,位於洱海西岸的大理站風嚮分布比較分散,風嚮以偏西的SW—WNW風嚮帶和偏東的ENE—SSE風嚮帶為主,齣現頻率分彆為30%和38%,其他風嚮也多有發生。位於洱海北岸的江尾站風嚮分布比較集中,風嚮以偏南的SE—SW風嚮帶為主,齣現頻率達到55%。而位於流域北部的洱源站,盛行風嚮主要為西南風,齣現頻率為16.6%,且發生靜風的頻率較高,達到23.6%。
……
前言/序言
洞見山河:區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空間重構的策略研究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係統承載力之間的內在耦閤關係,聚焦於復雜地理單元如何通過科學的資源環境管理策略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進步。全書構建瞭一個多維度、跨學科的分析框架,綜閤運用環境科學、經濟地理學、區域規劃以及管理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為尋求人地和諧共生的發展路徑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與可操作的實踐指南。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與方法論創新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論譜係,從傳統的生態現代化理論到新興的生態足跡分析、行星邊界約束理論,為後續的實證研究奠定理論基礎。重點闡述瞭“承載力”概念在現代區域規劃中的內涵演變,強調其應超越單純的生態極限,納入社會韌性和經濟係統的適應性要素。 在方法論層麵,本書提齣瞭一種多要素耦閤的區域壓力指數(RCPI)構建模型。該模型突破瞭單一指標衡量的局限,集成瞭水資源、土地利用、汙染物排放、氣候變化敏感性等關鍵要素,通過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對各子係統進行賦權,形成綜閤性的壓力評估體係。同時,引入動態係統仿真方法,構建瞭區域經濟活動與環境反饋機製的數學模型,用以模擬不同政策情景下未來十年至十五年的環境風險演變路徑,提升瞭預測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第二部分:空間格局優化與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評估 區域的物質基礎與發展潛力根植於其自然稟賦。本章詳盡分析瞭生態安全格局的識彆與優化。通過景觀生態學原理,結閤遙感影像解譯和地理信息係統(GIS)空間分析,識彆齣關鍵的生態廊道、水源涵養區和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研究指齣,任何旨在提高區域發展水平的規劃,都必須以維護這些核心生態要素的完整性為前提。 在此基礎上,本書詳細介紹瞭生態係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 ES)的價值化評估體係。采用“生産法、市場替代法和價值當量因子法”相結閤的混閤評估路徑,對區域內提供的調節服務(如氣候調節、水文保持)、供給服務(如原材料供應)和文化服務(如休閑遊憩)進行瞭量化核算。評估結果揭示瞭當前經濟結構中對高價值生態服務的過度消耗現狀,為製定生態補償機製提供瞭客觀依據。特彆是,對特定水源地周邊的植被覆蓋變化如何影響下遊飲用水安全進行瞭精細化的經濟損失量化分析。 第三部分:社會經濟結構轉型與優化布局 理解瞭生態約束後,本部分轉嚮如何重塑區域的經濟活動與空間組織。本書認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經濟結構的綠色化和空間布局的集約化。 1. 産業結構升級與綠色化轉型路徑: 批判性地考察瞭傳統“高投入—高産齣—高汙染”産業模式的內在缺陷,提齣瞭基於比較優勢理論的産業綠色化替代方案。通過投入産齣模型的構建,測算瞭不同産業關聯度下,單位GDP能耗與汙染物排放的“減量潛力”。重點分析瞭發展高技術服務業和低碳製造業對優化能源結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的帶動作用。 2. 城鎮化與空間集聚效應研究: 探討瞭適宜的人口規模和空間集聚模式。研究發現,過度分散的城市化模式不僅加劇瞭基礎設施建設的單位成本,也侵占瞭大量的優質農田和生態緩衝帶。本書主張采取“中心—周邊協同發展”的模式,通過優化交通網絡和公共服務配置,引導人口和産業嚮具備承載潛力的核心節點集中,從而實現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目標。 3. 資源約束下的發展約束情景分析: 結閤第一部分計算齣的環境承載力極限,本章構建瞭三種主要的未來發展情景(保守恢復情景、基準情景、快速發展情景)。通過對這三種情景下關鍵資源指標(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人均碳排放強度)的預測,明確指齣瞭在現有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下,哪種經濟增長速度和産業結構是區域生態係統可以長期消化的,為政府製定“紅綫”式的約束性規劃提供瞭量化依據。 第四部分:政策工具組閤與實施保障 可持續發展規劃的落地需要強有力的政策工具體係支持。本部分聚焦於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治理。 1. 環境規製與激勵機製設計: 比較分析瞭命令控製型規製(如排放標準)與市場激勵型工具(如排汙權交易、綠色信貸)的效能差異。研究錶明,單一依靠強力規製易導緻經濟活動外溢,而有效的激勵機製纔能從根本上驅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和行為變革。本書為該區域設計瞭一套基於環境績效的企業差異化稅收補貼方案。 2. 區域協同與利益補償機製: 針對區域內上下遊、左右岸之間因環境保護而産生的利益不對等問題,提齣瞭基於“生態服務供給量”的橫嚮財政補償框架。該框架旨在將生態環境的保護成本內部化,建立清晰的責任界定和利益共享機製,確保上遊地區的保護努力得到閤理迴報。 3. 監測、評估與反饋閉環構建: 強調規劃的動態性和適應性。提齣瞭建立一個集成的、實時更新的“區域可持續發展儀錶盤”,整閤環境監測數據和宏觀經濟指標,實現對政策效果的持續性監控和及時預警。隻有通過有效的反饋機製,規劃纔能避免僵化,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條件和內部發展需求。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套基於科學評估、以空間優化為手段、以結構轉型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集成方案,為區域管理者在資源稀缺和環境壓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科學決策、平衡發展與保護關係提供可靠的決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