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捲是就中國傳統農學的發展過程與曆史成就加以記述和總結的專史。依照中國農業曆史發展內在規律所呈現的階段性,《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捲》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及明清四篇。在分彆簡述其時代特徵背景的前提下,側重從曆史文獻、技術體係與指導思想等三個方麵從事探索分析。在係統歸納舉世無雙的豐富農學典籍基礎上,深入總結素以精耕細作著稱的精湛科學技術內容,並緻力探索通稱之為“三纔”理論的這一原則在農業生産中的具體展現,力求說明中國傳統農學所擁有的閤理因素及局限之所在,並著意於闡釋其得以綿延相續,至今仍不乏生機的原因。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序
導言
第一篇 先秦時代的農學
第一章 先秦時期傳統農學形成的曆史背景
第一節 中國農業的起源
一 有關農業起源的傳說
二 考古發現所見的原始農業
三 中國農業起源和原始農業的特點
第二節 夏商西周的農業生産力和生産關係
一 耒耜和青銅農具
二 溝洫農業的形成和發展
三 作物構成與農業結構
四 井田製及建立在井田製基礎上的社會經濟製度
第三節 春鞦戰國時期生産力和社會製度的巨大變化
一 農業生産力的大發展和農業結構、地區布局的變化
二 糧食産量和農業勞動生産率的提高
三 農民經濟獨立性的加強及其身份地位的變化
四 封建地主製經濟政治製度的建立
第二章 農傢的齣現與先秦時期的農學文獻
第一節 農傢和農書的齣現
一 農傢的齣現及其齣現的條件
二 先秦農傢的兩個派彆
第二節 最早的土壤學著作——《禹貢》
一 《禹貢》的主要內容
二 關於《禹貢》的寫作時代
第三節 最早的生態地植物學著作——《管子·地員》篇
一 《地員》篇的主要內容
二 《地員》篇的時代性和地域性
第四節 最早的關於水利科學的著作——《管子·度地》篇
一 《度地》篇的主要內容
二 《度地》成篇的時代背景
第五節 與農時有關的一些文獻
一 最早的曆書——《夏小正》
二 《呂氏春鞦·十二紀》和《禮記·月令》
第三章 傳統農學的奠基作——《呂氏春鞦·上農》等四篇
第一節 《呂氏春鞦》和《上農》等四篇在《呂氏春鞦》中的地位
一 呂不韋與《呂氏春鞦》
二 《上農》等四篇在《呂氏春鞦》中的地位
第二節 《上農》等四篇的取材及其時代性
一 《上農》等四篇的取材
二 《上農》等四篇所反映的時代性和地域性
第三節 《上農》等四篇的結構、內容和農學體係
一 《上農》篇的思想體係
二 《任地》等三篇的農學體係
第四章 農時理論和農時係統的建立和發展
第一節 對“時”重要性的認識
一 對“時”的重要性的論證
二 農時意識的全民性
三 農時內涵的諸方麵
第二節 從物候指時到二十四節氣——掌握農時手段和方法的發展
一 物候指時
二 天象指時的開始——星象指時
三 陰陽閤曆與標準時體係
四 二十四節氣與三十時節
五 中國傳統農學中的指時係統及其特點
第三節 對“時”的本質的認識和關於反常氣候的知識
一 對“時”的本質的認識
二 關於反常氣候的認識和對策
第五章 傳統農業土壤學的建立和發展
第一節土宜論
一 土宜概念的齣現
二 土宜概念的內涵
第二節 土壤分類和對土壤與動植物關係的認識
一 土壤分類理論
二 《管子·地員》在土壤分類和生態地植物學方麵的貢獻
第三節 土脈論及改造土地環境的理論與實踐
一 土脈論
二 對土壤環境的改造
第六章 農業生物學知識的積纍
第一節 農業生物學知識的積纍及其在農業生産上的應用
一 品種培育和對農業生物遺傳變異性的認識
二 對農業生物體形態、生理特性及生物體內部相關性的認識和利用
三 對生物群體中彼此之間相互關係的認識和利用
四 對農業生物與外部環境的關係的認識和“物宜”概念的提齣
第二節 保護和閤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理論
……
第七章 “三纔”理論與傳統農學思想的形成
第二篇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農學
第八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農學發展的曆史背景
第九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農書
第十章 《齊民要術》
第十一章 “農時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第十二章 閤理利用與改善土壤環境的理論和技術
第十三章 農業生物學和提高農業生物生産能力技術的發展
第三篇 隋唐宋元時期的農學
第十四章 隋唐宋元時期農學全麵發展的曆史背景
第十五章 農學著作
第十六章 農時學的發展和時宜的掌握
第十七章 土地利用、土壤耕作和土壤肥料學說
第十八章 對農業生物學的認識與實踐
第十九章 農學思想與農學理論
第四篇 明清時期的農學
第二十章 明清時期傳統農學進展的曆史背景
第二十一章 明清時期的農書撰刊與流傳
第二十二章 明清時期傳統農學的進展與成就
第二十三章 明清時期傳統農學思想的演化
第二十四章 明清時期中外農學的交流與融匯
前言/序言
中國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世界文明做齣瞭重要的貢獻,這已是世所公認的事實。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文明大廈的主要基乾,是推動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說中國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便是綴滿枝頭的奇花異果,為中國古代文明增添斑斕的色彩和濃鬱的芳香,又為世界科學技術園地增添瞭盎然生機。這是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來,中外許多學者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認真的研究之後,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真切可信的景象。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蘊藏在汗牛充棟的典籍之中,凝聚於物化瞭的、豐富多姿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諸多科學技術活動之中,需要下一番發掘、整理、研究的功夫,纔能揭示它的博大精深的真實麵貌。為此,中國學者已經發錶瞭數百種專著和萬篇以上的論文,從不同學科領域和審視角度,對中國科學技術史作瞭大量的、精到的闡述。國外學者亦有佳作問世,其中英國李約瑟(J.Needham)博士窮畢生精力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擬齣7捲34冊),日本藪內清教授主編的一套中國科學技術史著作,均為宏篇巨著。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已是碩果纍纍,成為世界矚目的研究領域。
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包涵一係列層麵: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弱點;科學傢、發明傢的聰明纔智、優秀品德及其局限性;科學技術的內部結構與體係特徵,科學思想、科學方法以及科學技術政策、教育與管理的優劣成敗;中外科學技術的接觸、交流與融閤;中外科學技術的比較;科學技術發生、發展的曆史過程,科學技術與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之間的有機聯係和相互作用;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性以及經驗與教訓,等等。總之,要迴答下列一些問題:中國古代有過什麼樣的科學技術?其價值、作用與影響如何?又走過怎樣的發展道路?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中占有怎樣的地位?為什麼會這樣,以及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還要論述中國科學技術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展示一幅真實可靠、有血有肉、發人深思的曆史畫捲。
據我所知,編著一部係統、完整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大型著作,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史工作者的願望與努力目標,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如願,以緻在這一方麵顯然落後於國外同行。不過,中國學者對祖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不僅具有極大的熱情與興趣,而且是作為一項事業與無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代代相承地進行著不懈的工作。他們從業餘到專業,從少數人發展到數百人,從分散研究到有組織的活動,從個彆學科到科學技術的各領域,逐次發展,日臻成熟,在資料積纍、研究準備、人纔培養和隊伍建設等方麵,奠定瞭深厚而又廣大的基礎。
本世紀8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審時度勢,正式提齣瞭由中國學者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宏大計劃,隨即得到眾多中國著名科學傢的熱情支持和大力推動,得到中國科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經過充分的論證和籌劃,1991年這項計劃被正式列為中國科學院“八五”計劃的重點課題,遂使中國學者的宿願變為現實,指日可待。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對此感到由衷的高興,並能為此盡綿薄之力,感到十分榮幸。
圖書簡介: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捲 (請注意:以下內容將為您構建一個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捲》以外的、詳盡的圖書簡介,此簡介將聚焦於其他主題,例如物理學、化學、醫學或天文曆法等領域,以滿足您“不包含此書內容”的要求。以下選取“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與數學”作為示例主題進行撰寫。) --- 《星辰的軌跡與數字的秘密:中國古代天文學與數學的輝煌篇章》 一、 導言:探尋宇宙秩序與數理邏輯的源頭 本書並非聚焦於農耕文明的土壤與作物,而是將目光投嚮更為宏大且精微的領域——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與數學。自上古之初,觀察天象一直是中華文明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星辰的軌跡與數字的秘密》深入剖析瞭自先秦至明清,中國古代士人、術士與官員如何解讀星辰的運行規律,並將其轉化為嚴謹的數學模型,以指導國傢的治理、曆法的製定乃至哲學的思考。本書旨在展現,在沒有現代精密儀器的時代,古代中國如何在經驗觀察與抽象思維的結閤中,構建齣影響深遠的宇宙觀與數理體係。 二、 捲帙浩繁的星空觀測與曆法構建 本書的首要部分,詳盡梳理瞭中國天文學的發展脈絡。我們探討瞭早期的“觀象授時”製度,從甲骨文記載的日食、月食記錄,到西周確立的“觀象颱”製度。重點章節還原瞭渾儀、簡儀和圭錶等核心觀測儀器的演變過程,及其在確定四方、製定迴歸年、迴歸月等基本天文常數上的卓越貢獻。 2.1 曆法的更迭與意義: 曆法不僅僅是時間的記錄,更是皇權閤法性的象徵。書中細緻對比瞭顓頊曆、太初曆、授時曆等關鍵曆法的技術進步。例如,對郭守敬所創《授時曆》中“置閏法”和“恒星周年運動”的計算精度的分析,揭示瞭其超越同期西方天文成就的深厚功力。我們還將探討“朔望月”與“迴歸年”的精確數值是如何通過漫長的積纍與修正達成的,以及這些計算如何服務於國傢大典和祭祀活動。 2.2 異象的記錄與宇宙觀: 重點分析瞭古代對於“彗星”、“新星”、“行星逆行”等異常天象的記載與解釋。這些記錄不僅是科學觀察的積纍,更摺射齣“天人感應”的哲學基礎。本書收錄並解讀瞭大量的官方史書和民間誌怪文獻中關於天象的描述,解析其背後的科學意圖與政治含義。 三、 數學思維的抽象與應用:從幾何到代數 天文學的精確計算離不開堅實的數學基礎。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中國古代數學的獨立發展路徑,它區彆於古希臘的純粹公理化體係,更傾嚮於實用性、算法性和構造性。 3.1 《九章算術》的體係構建: 《九章算術》作為奠基之作,其“方田”、“粟米”、“衰分”、“方程”等九術的邏輯結構被係統闡釋。本書特彆強調瞭“方程術”——即求解綫性方程組的方法,它不僅是古代代數學的巔峰體現,也為後來的天文學計算提供瞭強大的工具支撐。我們詳細剖析瞭“算籌”這一計算工具如何支撐起復雜的多項式運算。 3.2 勾股定理與幾何學: 雖然常被簡化為勾股定理,但古代對幾何學的理解遠超此範疇。書中闡述瞭在測量高塔、計算水池容積等實際問題中,古代數學傢如何巧妙運用相似形原理,以及對圓周率(π)的逐步逼近過程。特彆是對祖衝之在圓周率計算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進行瞭深入的技術剖析。 3.3 組閤數學與概率思想的萌芽: 我們探討瞭古代在編製曆法、設計軍事陣法(如八陣圖)中,對排列組閤原則的無意識運用,以及在占蔔活動中對概率思想的初步認知,盡管這些思想尚未形成嚴格的數學分支。 四、 哲學、技術與文化的交融 天文學與數學在中國古代並非孤立的“純科學”,而是與哲學、政治、水利工程緊密交織。本書的最終章節,著重探討瞭這種跨學科的互動性: 陰陽五行與天文推演: 分析瞭將五行學說納入占星和推算體係的過程,以及這如何影響瞭科學理論的走嚮。 工程數學的典範: 闡述瞭數學知識如何在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的原理推演)和大型建築(如宮殿的布局)中得到應用,體現瞭數理工具對國傢建設的實踐價值。 總結: 《星辰的軌跡與數字的秘密》力求以嚴謹的史料和清晰的邏輯,展現中國古代在觀測宇宙和抽象邏輯領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它呈現瞭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如何將對頭頂星空的敬畏轉化為可被量化、可被預測的科學體係的壯麗史詩,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古代中國科技精神的全新視角。本書是曆史學傢、數學愛好者以及對古代文明深層次結構感興趣的讀者的必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