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以中外史料和考古發現為依據,分階段講授自青銅時代至鄭和下西洋時代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以及海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圖文並茂,生動易讀。《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為絲綢之路作齣瞭全新的定義:古代和中世紀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經印度、中亞、西亞連接北非和歐洲,以絲綢貿易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讀者主要是青年,適閤社會上一般讀者作為提高文化素養的普及性讀物;也用作大學通識課教材,教員上課時可以參照其框架和基本內容,再加補充發揮。
內容簡介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以中外史料和考古發現為依據,分階段講授自青銅時代至鄭和下西洋時代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以及海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圖文並茂,生動易讀。
作者簡介
林梅村,1956年4月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自1 982年起,每年都到新疆、青海、內濛古、甘肅絲綢之路沿綫進行考察,多次深入塔剋拉瑪乾沙漠尋訪古城;同時,多次赴日本、瑞典、英國、美國調查流散海外的新疆文物和中亞死語言寫捲。主要著作有:《樓蘭尼雅齣土文書》、《沙海古捲——中國所齣怯盧文書初集》、《西域文明——考古、語言、民族和宗教新論》、《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古道西風——考古新發現所見中外文化交流》等。
目錄
《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總序/1
英文目錄/5
彩色插圖目錄/6
第一講 絲綢與中國文明/1
第一節 絲綢之路的定義/2
第二節 絲綢之路的新認識/3
第三節 從世界五大紡織體係看中國文明/4
第四節 絲綢在中國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作用/8
第二講 吐火羅人的起源與遷徙/12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12
第二節 印歐人的起源和遷徙/14
第三節 雙輪戰車與吐火羅人南下樓蘭/19
第四節 雅利安人遷徙與吐火羅人再下塔裏木盆地/26
第三講 草原之路/35
第一節 阿爾泰語係民族的原始故鄉/35
第二節 阿爾泰山的大石塚/38
第三節 阿爾贊“國王榖”/43
第四節 巴澤雷剋的斯基泰王陵/48
第四講 中國與西域的最初接觸/54
第一節 昆山之玉/54
第二節 廚賓的珠璣/60
第三節 蜻蜓眼玻璃珠的東傳/65
第四節 隋侯之珠/70
第五講 中亞的希臘化時代/75
第一節 亞曆山大東徵/75
第二節 中亞的希臘化城邦/76
第三節 希臘藝術的東傳/80
第四節 鞏乃斯河畔的斯基泰神廟/85
第六講 古代中國與西方的海上交通/92
第一節 人海求仙/92
第二節 雞駭之犀/94
第三節 東西方海上交通的開闢/98
第四節 海路來華的近東藝術品/103
第七講 漢朝與西方三大帝國的交往/110
第一節 張騫通西域/110
第二節 黎軒/117
第三節 安息/122
第四節 大秦/128
第八講 羅馬人與東西方海上交通的開闢/139
第一節 紅海古港口的變遷/141
第二節 印度古海港——阿裏卡梅杜/146
第三節 扶南古港口——沃奧/148
第四節 中國東南沿海的舶來品/156
第九講 樓蘭文明/164
第一節 從羅布泊到鄯善河/164
第二節 漢文化的西傳/170
第三節 樓蘭人種族問題/172
第四節 樓蘭考古新發現/175
第十講 於闐文明/185
第一節 斯基泰人與於闐城邦的興起/185
第二節 文明的變遷/191
第三節 於闐佛教/194
第四節 丹丹烏裏剋的“龍女索夫”壁畫/203
第五節 於闐佛畫與尉遲氏繪畫/205
第十一講 唐宋時代的海上交通/22l
第一節 隋唐中國與西方的海上交通/221
第二節 阿拉丁的神燈/230
第三節 長沙窯的外銷瓷/232
第四節 黑石號沉船的發現/237
第五節 宋代的海上交通/245
第十二講 唐蕃古道/252
第一節 藏族的形成及其與外界的交往/252
第二節 唐蕃古道的開闢/256
第三節 《唐蕃會盟碑》與《大唐天竺使齣銘》/260
第四節 吐榖渾與青海都蘭吐蕃大墓/264
第五節 青藏高原考古新發現與吐蕃權臣噶爾傢族/268
第十三講 吐魯番文明/278
第一節 文明的變遷/278
第二節 佛教/286
第三節 火祆教/292
第四節 景教和基督教/296
第五節 摩尼教/300
第十四講 居延滄桑/306
第一節 秦時明月漢時關/307
第二節 農牧之爭/312
第三節 馬可波羅筆下的亦集乃城/316
第四節 黑城的發現及其文物的流散/321
第十五講 鄭和海外遺跡/328
第一節 鄭和傢世/328
第二節 明代初年的西洋與滿剌加大明海軍基地/332
第三節 明朝與三佛齊的朝貢貿易/340
第四節 鄭和葬地——古裏/344
第五節 非洲的禮品/350
第六節 鄭和艦隊在波斯灣的登陸地/354
第七節 鄭和寶物的最後歸宿/360
參考書目/368
主題索引/370
精彩書摘
小河五號墓地坐落在一座小山包上,墓地放置許多牛頭、公羊角,墓內隨葬公牛角和公羊角,有的墓多達26個,木棺用整張牛皮或羊皮覆蓋,錶明墓主人生前以畜牧業為生。墓地中心一座女性墓上構築瞭原木結構的“享堂”,充分顯示瞭女性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其餘墓葬與剋爾木齊墓地一樣,分族而葬。每個傢族墓群之間用木欄杆隔開,墓前立有與人等高的木雕人像,墓內隨葬木俑,其功能分彆相當於剋爾木齊墓地的石闆墳院、墓地石人和隨葬石俑。
曆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犍陀羅藝術在中亞本來是一種石刻藝術,傳人新疆後卻變成一種木雕或泥塑藝術。究其原因,主要因為新疆缺乏適閤雕刻人像的優質石材。小河墓地中心有一個高達1。43米的大型生殖崇拜木雕,相當引人注目,使人聯想起剋爾木齊墓地那些性質不明的石條,不知是否為生殖崇拜對象?
由於塔裏木盆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小河墓地的古屍和服飾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墓主人頭戴尖頂氈帽,樣式和奇颱采集的剋爾木齊式石俑頭上戴的尖帽完全相同。盡管小河墓地未見陶器,但是古墓溝人的尖底草簍與阿凡納羨沃和剋爾木齊的尖底陶器非常相似,而古墓溝人隨葬的石俑或木俑,再次錶明它們與剋爾木齊文化的淵源關係。
20世紀80年代初,羅布泊以西70公裏孔雀河北岸古墓溝墓地的發現,進一步揭開瞭樓蘭遠古文化的麵貌。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在孔雀河下遊北岸第二颱地沙丘上發現這個古代墓地,今稱“古墓溝文化”。目前一共發掘瞭42座墓,墓葬形製可分兩類:一類與小河墓地相同,另一類墓以木棺為中心環列7圈木樁,非常壯觀。據碳14資料,第一類墓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800一前1700年,第二類墓有打破第一類墓的現象,說明小河墓地不晚於公元前1800年。古墓溝墓地延續時間較長,從公元前1800年直迄公元前1700年。第二類墓的主人皆為男性,說明當時男性已取代女性,開始在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古墓溝墓地隨葬品組閤主要為石俑或木俑、平紋毛織物、木器、零星銅器,但是不見陶器。正如發掘者王炳華指齣的,古墓溝墓地無疑屬於青銅時代,因為這片墓地中數以百計的木樁都有青銅斧砍鑿痕跡。
……
前言/序言
《世界文明的交匯點:絲綢之路沿綫考古新發現與新解讀》 本書簡介 絲綢之路,這條橫貫歐亞大陸的古老商道,不僅是物質財富與文化思想傳播的動脈,更是不同文明在廣袤空間中碰撞、融閤與再生的曆史見證。本書並非對既有學術成果的簡單梳理,而是聚焦於近二十年來,在絲綢之路沿綫考古發掘中湧現齣的一係列重大發現,以及這些新材料如何顛覆或修正瞭我們對這條“文明大動脈”的傳統認知。我們將以一種“問題導嚮”的敘事方式,帶領讀者深入絲綢之路沿綫上那些正在蘇醒的遺址,探尋隱藏在灰燼與殘骸之下的文明密碼。 第一部分:早期通道與文明的“前奏”——史前至青銅時代的聯通 長期以來,絲綢之路常被界定為漢代張騫齣使西域之後纔正式開闢的貿易網絡。然而,本書將目光投嚮更深遠的史前時期。我們首先考察的是歐亞草原的早期文化互動。 阿爾泰地區的銅器技術傳播與早期遊牧起源: 聚焦於阿爾泰山脈及周邊地區新近發掘的青銅時代墓葬群。通過對齣土兵器和工具的金屬同位素分析,我們揭示瞭早期金屬冶煉技術的擴散路徑,這些證據錶明,在文字記載齣現之前,歐亞大陸的遊牧人群之間已存在著復雜的物質交流網絡,這為後來的“絲綢之路”奠定瞭技術基礎和交通潛力。 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擴散與早期作物交流: 我們將探討小麥、粟等作物品種在嚮東傳播過程中所留下的考古指紋。例如,對河西走廊早期聚落中碳化稻榖的重新鑒定,挑戰瞭傳統認為中原農業完全獨立發展的觀點,暗示瞭在農業文明的腹地,也存在著來自西方的技術或物種輸入。 第二部分:帝國邊疆的塑造與多重身份的構建——漢唐時期的深度聚焦 絲綢之路的黃金時代,是強大帝國力量與地方性文化的激烈角力場。本書重點分析瞭帝國權力如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駐軍設置和文化符號輸齣,在沿綫地區構建齣一種“復閤型邊疆身份”。 樓蘭古城的新發掘與“綠洲文明”的復雜性: 針對近年來樓蘭及周邊小國遺址的激光雷達(LiDAR)掃描成果,我們不再僅僅關注其作為絲綢之路中轉站的角色。新的發現揭示瞭其內部社會結構的復雜性,包括精細的水利係統和獨特的喪葬習俗,這錶明綠洲文明是本土智慧與外部影響交織的産物,而非簡單的“中原化”或“西方化”。 河西走廊的“軍墾文化”與行政管理模式: 深入分析瞭漢代居延漢簡所描繪的軍事化管理體係,並結閤田野考古中發現的烽燧遺址、屯田遺址的布局,構建齣帝國如何利用軍事力量保障商路安全的立體圖景。我們關注的是,這些邊疆士兵和傢屬的生活狀態,他們如何將中原的生活方式帶入異域,又如何被當地環境和文化所重塑。 高昌的宗教與社會融閤: 探討瞭高昌(高昌故城)齣土的佛教造像和文書的新見解。這些材料不僅證明瞭佛教的興盛,更重要的是,揭示瞭不同語種(如佉盧文、粟特文)文書並存的現象,清晰地展示瞭該地社會內部的語言和族群的多元共存狀態。 第三部分:中道重塑與文化轉譯的藝術——唐宋至中古時期的宗教與藝術傳播 絲綢之路的價值在於其對世界藝術和宗教版圖的深刻影響。本部分關注的焦點是文化元素的“轉譯”過程——即外來思想和藝術如何被本土化,最終形成新的風格。 犍陀羅藝術的“中亞風格”再審視: 傳統觀點認為犍陀羅藝術是希臘化影響的産物。本書通過對新疆地區新齣土的一批雕塑殘件的精細比對,結閤對泥塑技法的分析,提齣瞭一種“中亞本土審美主導”的觀點。即,盡管采用瞭古典主義的技法,但其最終呈現的審美趣味和細節處理,更貼閤中亞地區的本土文化心理。 粟特人的商業網絡與“隱性文化遺産”: 粟特商人是連接東西方商業的潤滑劑。我們通過分析散落在中原腹地(如西安、洛陽)的粟特墓葬及其壁畫,重點解讀其中描繪的宗教儀式(如祆教)與宴飲場景。這些“隱性”的文化遺存,比官方文書更能體現文化交流的深度和細節。 西夏王朝的“交叉路口”地位: 重點考察瞭西夏王國的佛教藝術和文字創造。西夏在唐宋之間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佛教藝術從印度、中原嚮西域、西藏傳播的重要節點。對黨項佛教石刻的研究,展示瞭一種融閤瞭漢、藏、印度的獨特宗教錶達方式。 第四部分:物質的流動與技術的擴散——從陶瓷、香料到疾病的考古學證據 貿易不僅僅是貴金屬的交換,更是技術和生活方式的載體。本章從物質文化史的角度,考察瞭絲綢之路的實用功能。 唐宋“外銷瓷”的全球足跡與貿易格局: 重點分析瞭在波斯灣、紅海沿岸沉船遺址中發現的大量中國瓷器碎片。通過對這些瓷器釉料和胎土的科學分析,我們重建瞭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路綫圖,並比較瞭海陸路綫在不同時期的興衰邏輯。 香料的考古證據: 傳統上,香料貿易主要依賴文獻記載。本書結閤對吐魯番、敦煌等地窖藏遺跡中植物殘存物的微量分析,試圖確定哪些香料(如鬍椒、肉桂)在何時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原腹地的日常生活,並探討其對本土烹飪文化的影響。 疾病的考古學視角: 探討瞭絲綢之路作為“病菌傳播走廊”的潛在考古證據。通過對沿綫古人骨骼中病原體DNA(如鼠疫杆菌)的提取與測序,我們嘗試將考古發現與曆史上的瘟疫爆發事件進行關聯,揭示瞭文明互動背後的巨大風險。 結論:動態的曆史觀與未竟的探索 本書旨在強調絲綢之路是一個持續演變、充滿張力的動態係統,而非一個固定不變的綫性通道。新考古發現不斷地豐富著我們對這一宏大曆史敘事的理解,促使我們超越傳統的“中心-邊緣”二元對立,以更平視的視角,去理解歐亞大陸上不同文明之間復雜而精妙的相互作用。未來的探索,將更加依賴於多學科技術的交叉應用,以期解開更多關於人類遷徙、技術轉移和身份認同的韆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