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传(1883-1946)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Economist, Philosopher, Statesman]

凯恩斯传(1883-1946)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Economist, Philosopher, Statesma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著,相蓝欣,储英 译
图书标签:
  • 凯恩斯
  • 经济学
  • 传记
  • 历史
  • 哲学
  • 政治
  • 英国
  • 20世纪
  • 经济思想史
  • 思想家
  • 金融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2544
版次:2
商品编码:11725437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Economist, Philosopher, Statesma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凯恩斯传(1883-1946)》被西方媒体誉为“20世纪*值得阅读的人物传记”。
  你将看到的,不仅是作为经济学家的凯恩斯,更是作为思想家、政治家的凯恩斯;不仅是他“一战”之后参与对德合约的谈判、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二战”后期以及战后初期英美谈判的经历,也有他与芭蕾舞演员莉迪娅的爱情婚姻、与布鲁姆斯贝利圈的友情、以及在剑桥大学的同性之爱;至于他神乎其神的赚钱技巧和传言中的艺术修为,《凯恩斯传(1883-1946)》也有精当的展现和评论。
  只要这个世界有需要,凯恩斯的思想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内容简介

  《凯恩斯传(1883-1946)》共9篇43章,近百万言,记述了凯恩斯作为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一生,既包括他的学术生活、政治生活,也包括他的个人生活。《凯恩斯传(1883-1946)》被西方媒体誉为“20世纪*值得阅读的人物传记”,有着很高的学术品味。作者斯基德尔斯基是一位历史学家和国际问题专家,有着宽阔而深邃的视野,他主张以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相互结合的方法来揭示以凯恩斯为代表的英国社会历史变迁。因此,《凯恩斯传(1883-1946)》也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史,尤其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史的很好读本。

作者简介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成为“20世纪*伟大的传记作家之一”,享誉国际学术界,并被英国女王封为勋爵。斯基德尔斯基(Skidelsky)有着复杂的国际背景:1934年出生在中国哈尔滨一个俄籍犹太富商家庭,婴儿时就同父母一起被关东军拘押在日本一年。战后无法拿回在哈尔滨的巨大家产,移居英国。曾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多年,后长期担任英国沃尔克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保守党执政时曾任国会上院保守党党鞭。2002年以来担任伦敦全球化研究中心主席。

目录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部分 责任与善行
第1章 王朝起源
第2章 剑桥文化:赛吉维克和马歇尔
第3章 在剑桥长大
第4章 伊顿年代
第5章 剑桥本科生
第6章 我的早期信仰
第7章 剑桥与伦敦
第8章 利顿、邓肯、梅纳德

第二部分 危机边缘
第9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兴趣
第10章 私生活
第11章 战前小阳春

第三部分 纯真的终结
第12章 适应战争环境
第13章 凯恩斯与第一次次世界大战
第14章 快节奏生活
第15章 千回万转——凯恩斯在巴黎和会上
第16章 文明受到威胁

第四部分 战争的经济后果
第17章 20年代的凯恩斯
第18章 向和平过渡
第19章 概率与善行
第20章 俄德事务
第21章 货币改革

第五部分 金十字架
第22章 黄金与婚姻
第23章 凯恩斯的中间道路
第24章 同劳合乔治的合作
第25章 储蓄之谜
第26章 经济大衰退

第六部分 救世的经济学家
第27章 一个不寻常经济学家的肖像
第28章 现实的预言家
第29章 新政
第30章 “向月亮开枪”

第七部分 为战争筹款
第31章 治疗慢性虚弱症
第32章 战时的中间道路
第33章 战争的巨龙
第34章 特使
第35章 战争期间的凯恩斯

第八部分 这次比上一次要好
第36章 凯恩斯的“新秩序”
第37章 怀特奇案
第38章 建设一个更美好的英国
第39章 大妥协
第40章 美国的谈判方式

第九部分 最后一搏
第41章 诱惑
第42章 避免“金融敦刻尔克”
第43章 人死灯灭
后记 凯恩斯的遗产
译后小记

精彩书摘

  《凯恩斯传(1883-1946)》:
  是什么样的素质让凯恩斯在财政部崭露头角的呢?首先是他那爱好行动的性情。一位财政部官员丹尼斯·普洛克特回忆道:“他对某个问题的直感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他设想没有人对这个问题做过研究;另一方面,即使有人做过,其研究方法也是错的。”从他的办公室里经常飞出大批的分析报告,由他向秘书史蒂文斯夫人口授,然后打印成文,第二天上午出现在某个或某几个人的收件箱中。他喜欢把这些复制的文件同时向几个方向分发。
  在财政部,甚至在整个白厅,凯恩斯一贯的作风是刺激人们去行动,是个不满足现状的人。“他认为他自己的功能如同古罗马人用来搅动鲤鱼池的那种长矛,用它赶着鲤鱼不停地游动,就不会使它们变得懒洋洋的。”他似乎有一种永远填不满的好奇胃口,对任何有关战争财政的事情都感兴趣,尽管有些问题同他关注的事情没有多大的关系。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保持足够的精力和敏锐的脑力以处理一大批的不同事务。每天上午在十点半以前,他已经完成了别人要一整天才能完成的口授工作。他的眼睛像探照灯,寻找有缺点的推理和尚处于黑暗中不为人知的事物。他对行政上的科层等级和分工制度不屑一顾,常常径直向低级官员询问事实或意见,而且毫不在乎用他们的观点来批驳他们上级官员的看法,这就使他成为令人不快的同事。
  凯恩斯对某些问题的预感往往发生在他了解事实之前。这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他不是一位技术专家,而且也不是财政部管理机器的一部分。但他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也能形成很有力的观点,提出应该如何行动的建议。在官员们召开的紧急会议上,他往往能够阐述和强有力地捍卫他的看法。他动用论辩上的所有技巧,妙语连珠。然而,由于他对专家的知识还是比较尊重的,他一上来的那种无所不知的态度在专家面前就有所收敛。如果他的某个计划或*喜爱的项目被专家宣布为不实际、“行不通”时,他就会很快地加以修改,或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考虑。他对那些他感到太懒、不称职或感觉迟钝的人常常会很粗鲁。他当众贬低别人的故事比比皆是。有一次他对殖民部的官员杰拉尔德·克劳森说,他同意克劳森的那份关于缓冲储备的备忘录中提出的所有观点,前提是“每句话前面应该加上一个‘不’字”。然而,正如卡托在他去世后所说的,“同他喜欢的人在一起,他会用一种奇特的、让人愉快的温和方式表示不同意见”。很多人都记得与他工作时所得到的那种乐趣,尽管有时他们自己也是被攻击的对象。
  财政部*重要的文件都送给他,请他发表看法。他感到有责任调查每一件他认为缺乏行动或行动不得力的事情。一旦他对细节特别感兴趣时,他就会到低层次的委员会去调查某件事是如何处理的。有时财政大臣要同他谈话,他就会到贸易委员会去出席一个别人都不曾听说的委员会的会议。凯恩斯与别人——不管是上级还是下级——的接触层面要远远超出其他的高级官员。
  他有时仅凭一点点外来的信息就开始干预政策。他到财政部不久,对玻利维亚的锡矿问题发生了兴趣。在1940年10月3日给威利的信中,他说:“这个附件表明玻利维亚人背弃了同英国的协定,恐怕要不了多久,所有玻利维亚的锡矿都会被运到美国去冶炼。”普莱费尔于1941年3月3日从华盛顿写信给威利:“梅纳德*近开始对玻利维亚的锡矿感兴趣,这一点上我们的感觉是否对呢?*近我们收到指示,要给美国政府的许多部门提交一份愤怒的*后通牒,以抗议这件事情。但这已经晚了九个月,而且所凭依据是错误的。我们觉得梅纳德现处于相当离奇的状态。即使是赫尔墨斯(古希腊神话中管商业的神——译注)也会犯错。”
  1941年秋,凯恩斯利用理查德·卡恩在开罗的机会,给他寄了一份五页纸的关于重新改造中东运输体制的计划。1942年年初,凯恩斯又在积极地反对英国向中国提供贷款。这个被称为“尼迈耶贷款”的项目是陆军方面提出的,目的是阻止日军向东南亚的进攻。在一份挖苦性的便笺中,他叙述了赫胥黎在《不列颠百科全书》里寻找“智力”这个词的故事。赫胥黎发现有几种智力,即“人的智力、动物的智力以及军事智力”(言下之意是军方的智力连动物都不如——译注)。在他的财政部文件档案中,有一批文件的名称是“意大利:对古代纪念碑和艺术财富的保护”。1945年,他对缅甸也开始发生兴趣。他在一份材料中写道:“缅甸经济重建的财政问题……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题目,也许是因为这份报告缺乏背景材料使得我感到对它几乎一点都不懂,是否能重新起草一份,让人们能够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即使是凯恩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拒绝卷入埃塞俄比亚的货币改革以及在马德里的英国协会的错综复杂的事务。他写道:“毕竟,人总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来处理问题的。”这是他很少用的谦卑的调子。
  归根到底,凯恩斯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官所具有的那些素质同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的素质是一样的,这是多种素质的混合体。首先,他具有活力和乐观精神。在这方面,他与丘吉尔相同,相信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正如奥斯汀·罗宾逊所说的:“在凯恩斯身边总是有事情会发生。”与凯恩斯打交道,不管是读他的书还是面对面地交流都可以是*有趣的事情——即使他的无礼有时也会让一个成年人流泪。他在财政部的一位同事写道:“凯恩斯身上*突出的地方是他在智力上的那种敏感和活力,总是新鲜、有趣,富有独创性和挑战性。”加拿大官员道格拉斯·勒庞把凯恩斯在财政部的办公室描绘成“一个创造奇迹的锻工车间,不断地迸发出新鲜的思想”。罗伯特·布兰德认为凯恩斯的脑子同他*聪明的同事的脑子也不相同:“它不断地迸发出火花。我只能想到一个词,就是‘闪光’来描述之。”维吉尼亚·沃尔夫以她同凯恩斯的终生友谊总结出同样的素质:“那种对历史和人性的奇特的、充满想象力的热情。”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传记简介,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中具体已有的内容,旨在深入探讨他作为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多重身份及其对历史的深远影响: --- 《世纪的舵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现代世界的重塑》 本书带领读者走进二十世纪上半叶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聚焦于一位改变了人类思考经济与治理方式的巨擘——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他的一生,是理论的锋芒与实践的洪流交织的史诗。凯恩斯不仅是一位深邃的经济学家,他更是塑造了战后全球秩序、挑战了传统教条的坚定改革者,以及一位在思想的旷野中独自行走的哲人。 第一部:剑桥的学园与思想的萌芽 (1883-1919)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凯恩斯早年的求学与成长轨迹。他出身于剑桥一个充满学术气息的家庭,这种环境塑造了他对逻辑的严谨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我们深入考察他如何在剑桥大学,特别是受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等古典经济学大师熏陶下,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脉络。 这一时期,凯恩斯在政治和经济理论上展现出惊人的早慧。他参与了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团体”(Bloomsbury Group),这是一个汇聚了维吉尼亚·伍尔夫、E·M·福斯特等顶尖知识分子的圈子。这个团体的核心是反叛僵化的维多利亚式道德观,推崇审美体验与个人情感的真实性。凯恩斯在这一群体中的互动,极大地丰富了他作为“哲学家”的维度,使他的理性分析染上了对人类经验和福祉的深切关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凯恩斯政治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他以财政专员的身份进入英国财政部,亲身卷入了空前的战争经济动员中。这段经历让他亲眼目睹了国家权力在危机中如何被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调动,并为他日后对政府干预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第二部:凡尔赛的冲突与《和平的经济后果》 (1919-1929) 战后,凯恩斯作为英国代表团的关键成员出席了巴黎和会。然而,他对凡尔赛条约的处置感到极度震惊与愤慨。他目睹了协约国强加给战败国德国的巨额战争赔款,以及这种惩罚性措施如何违背了经济学常识,预示着欧洲经济的长期动荡。 本书详尽分析了他在这场国际政治博弈中的挣扎与抗争。正是基于这次惨痛的经历,他写下了那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和平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对条约的尖锐批判,更是一份预言:如果欧洲不重建一个功能性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那么和平将是短暂的。这部作品使他一夜之间从一个政府幕僚蜕变为一位享誉全球的公共知识分子和政治异见者。 在随后的十年,凯恩斯回到了学术界,同时涉足金融市场与投资实践。他作为一位精明的投资者,在金融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天赋,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这使他能够更独立地进行思想探索,摆脱单纯依赖学者的束缚。 第三部:大萧条与范式的革命 (1929-193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全球大萧条,是对自由放任经济学说的最严峻考验。失业率飙升,生产力停滞,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模型似乎完全失效。本书将重点描绘凯恩斯如何在这个至暗时刻,通过潜心研究和与现实的残酷互动,完成了他最伟大的思想革命。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当时主流理论的系统性颠覆。凯恩斯不再将市场视为天生可以自我修复的有机体,而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长期失业的核心原因。他挑战了萨伊定律(Say’s Law),论证了在特定条件下,经济可能长期停滞在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点。 本书将深入解析“乘数效应”、流动性偏好理论以及“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等核心概念,阐明凯恩斯如何为政府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宏观调控工具箱:通过财政赤字支出、公共投资和货币政策的积极干预,来稳定商业周期、保障社会就业。这不是简单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基于自由市场框架的“有管理的资本主义”。 第四部:战时重建与布雷顿森林的遗产 (1939-194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迫使英国乃至全世界再次采纳凯恩斯主义的理念,进行全面战时经济管理。凯恩斯在战时政府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不仅协助管理了英国的资源分配和财政运作,更着眼于战后重建的宏伟蓝图。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凯恩斯在国际经济秩序构建中的努力。他深知,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和平将无法持久。他积极参与并主导了布雷顿森林会议(Bretton Woods Conference)的筹备工作。 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核心人物,凯恩斯提出的“国际结算联盟”(Bancor)的设想,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但他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创立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他力图建立一个既能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又能允许各国在特殊时期采取必要宏观审慎措施的国际金融结构。 尾声:未尽的使命与永恒的回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46年骤然离世,他未能亲眼目睹自己构建的战后经济繁荣期(被称为“黄金时代”)。然而,他留下的思想遗产——国家在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福利中的积极作用——成为了塑造西方世界至少三十年的指导原则。 本书不仅是对一位伟大思想家的生平记录,更是一面映照二十世纪经济、政治与社会剧变的镜子。它探讨了凯恩斯作为哲学家对人类幸福的追求如何指导其经济学判断,以及他作为政治家如何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影响亿万人生活的实际政策。读者将看到,这位世纪的舵手,如何在历史的巨浪中,为现代国家找到了新的航向。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读起来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韵味。它在阐述凯恩斯的核心经济学理论时,力求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其精髓。例如,在解释“有效需求”理论时,作者似乎运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那些复杂的经济模型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能看到凯恩斯如何一步步挑战传统经济学观念,如何在经济大萧条的阴影下,提出突破性的解决方案。除了经济学,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凯恩斯在哲学和政治领域的贡献。作者对于凯恩斯在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构建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描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试图还原当时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微妙的外交斡旋,让我看到了一个经济学家如何运用他的智慧和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经济学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塑造历史的史诗。作者通过对凯恩斯生平的详尽梳理,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变革中,不断挑战权威、革新思想,并最终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历程。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凯恩斯个人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他与家人、朋友的交往,以及他对艺术、文学的热爱,都为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增添了人情味。这些细节并没有冲淡他对宏观经济的贡献,反而让他显得更加真实、丰满。通过阅读,我不仅了解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更理解了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以及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危机时刻的担当。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辉煌与困境,也折射出人类思想的进步与力量。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伟人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他们的理论成就,更在于他们如何用毕生的智慧和热情,去改变和影响这个世界。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了解一个人的生平,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作者在书中展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洞察力,对凯恩斯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和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凯恩斯晚年心路历程的描绘,那种在功成名就之后,对人生、对世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及他晚年参与国际事务时的复杂心境,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者并没有神化凯恩斯,而是客观地呈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喜怒哀乐、优点与局限,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信。尤其是在讨论他的一些决策或观点时,作者会引入不同的历史评价和学术争论,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某种结论。这种开放式的叙述,让我对凯恩斯这位伟人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有考究,深邃的蓝色基调搭配烫金的字体,透着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感。我拿到它时,就被一股知识的芬芳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即将踏上一段探索巨匠思想的旅程。凯恩斯,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经济学革命的重量,但除了经济学家的身份,书中还暗示了他作为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多重角色。我特别期待了解他是如何在思想的碰撞中,将严谨的经济理论与深刻的人生哲学融为一体,又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以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影响着世界格局的走向。历史洪流中的人物,往往不是单一维度的存在,而是在不同领域交织出璀璨的光芒。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张引人入胜的藏宝图,指引着我深入挖掘这位伟人的内心世界和时代印记。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思想的对话,一次对人类智慧的致敬。1883年至1946年,这段跨越两个世纪的生命历程,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与洗礼?那些影响了无数人命运的决策,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思考与挣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寻找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答案。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开篇,便被作者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笔触所折服。它并没有一上来就堆砌枯燥的经济学概念,而是将凯恩斯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生动地描绘了他早年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以及最初的思想萌芽。那种将人物置于历史洪流中,通过时代变迁来折射个体命运的写法,极具感染力。书中对于他早期在印度政府任职的经历,以及之后投身剑桥大学的学术生涯的刻画,都充满了画面感。你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能体会到一位青年思想家在现实困境与学术追求之间艰难的探索。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凯恩斯早期社会活动和思想转变过程的细致描绘,这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尚未完全成熟但已显露出非凡才华的年轻学者,是如何在时代的挑战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让我仿佛亲历了凯恩斯思想体系构建的整个过程,而不是仅仅被告知结果。

评分

早就想买这本书,这次赶上活动,很划算!!“看不见的手”出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指的是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得见的手”出自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指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他们的理论,都对当时和以后的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们之后各国的实践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光靠其中一只手发挥作用或片面强调其中一只手的作用,都是不行的,而必须“两手抓”。问题的关键是对这两只手的功能与职责应当合理界定,明确各自应该抓什么、怎么抓

评分

这书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很厚实的一本书,估计很久都不一定能看完

评分

做活动买的书,物流快,质量好,还便宜,物超所值,值得购买。

评分

在京东购物最慢的一次,因为其中一本书没有现货,应该是下单后才去采购的,等了四天才发货,略慢,希望以后库存充足一些,保证发货速度

评分

好东西,东西好,京东好,好京东…

评分

优惠活动买的,很厚实的一本

评分

包装好,运输及时。物流给力。

评分

还可以的还可以的还可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