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

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林柱,张英 著,任林柱,张英 编
图书标签:
  • 分子生物学
  • 生物技术
  • 实验指导
  • 生物化学
  • 基因工程
  • DNA
  • RNA
  • 蛋白质
  • 细胞生物学
  • 生物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92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84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2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用于高等院校生物、医药学科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的一本有益的参考书。
书中所列的实验流程均是编者们正在使用的、在教学中进行过实践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所列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均是多年科研工作及教学实践的总结积累。

内容简介

前言
实验一DNA的提取1
实验二核酸的定量8
实验三真核细胞总RNA的提取11
实验四PCR扩增目的基因17
实验五RT-PCR25
实验六DNA琼脂糖凝胶电泳31
实验七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36
实验八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的连接39
实验九用氯化钙法制备新鲜的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42
实验十重组DNA的转化44
实验十一DNA酶切48
实验十二转化克隆的筛选和鉴定52
实验十三质粒DNA的分离纯化55
实验十四含甘油培养物保藏法65
实验十五Southernblot分析67
实验十六Northernblot分析74
实验十七实时定量PCR技术78
实验十八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87
实验十九mRNA差异显示技术93
实验二十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97
实验二十一SDS-PAGE检测蛋白质的表达100
实验二十二Westernblot检测蛋白质的表达107
实验二十三双向电泳技术114
实验二十四DNA甲基化的检测138
实验二十五哺乳动物细胞中的RNA干扰技术141
实验二十六小鼠血浆microRNA提取技术144
实验二十七DNA芯片技术检测病原147
实验二十八TALEN载体的设计与构建149
实验二十九TALEN定点制备及筛选突变体155
实验三十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157
主要参考文献163
附录166

作者简介

吉林大学一线教师

内页插图

目录

《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实验》共列三十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及其相关附录,内容不仅涵盖了基因克隆、基因表达、核酸及蛋白分子杂交等分子生物学常规实验,也包括基因检测、基因打靶、RNA干扰、蛋白分析等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每个实验包括原理介绍、实验操作、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在介绍原理和流程过程中,穿插一些实用的重点提示、试剂作用及可能出现的现象。《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实验》所列的实验流程均是编者们正在使用的、在教学中进行过实践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所列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均是多年科研工作及教学实践的总结积累。

精彩书摘

实验一DNA的提取
【实验目的】
了解DNA提取的基本原理,掌握DNA的提取方法
【实验原理】
遗传信息全部储存在DNA -级结构之中,制备DNA的原则是既要将DNA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分离,又要保持DNA分子的完整
一分离纯化DNA的原则
(l)保持DNA分子一级结构的完整性温度不要过高;控制一定的pH范围(pH5~9),保持一定的离子强度,减少物理因素对核酸降解的机械剪切力
(2)防止DNA的生物降解细胞内或外来的各种核酸酶能消化核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破坏核酸一级结构因此,所用器械和一些试剂需要高温灭菌,提取缓冲液中也需要加核酸酶抑制剂
二分离提取核酸的主要步骤
(一)细胞的破碎
细胞破碎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l)高速组织捣碎机捣碎;
(2)玻璃匀浆器匀浆;
(3)超声波处理法;
(4)液氮研磨法;
(5)化学处理法(SDSTween-80等);
(6)生化法(溶菌酶纤维素酶等)
(二)核蛋白的解聚变性蛋白的去除
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力主要是正负静电吸力(核酸与碱性蛋白的结合)氢键和非极性的范德华力分离核酸最困难的是将与核酸紧密结合的蛋白质分开,同时避免核酸降解
提取DNA的一般过程足将分散好的组织细胞在含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蛋白酶K的溶液中消化分解蛋白质,再用酚和氯仿/异戊醇抽提分离蛋白质,得到的DNA溶液再经过乙醇沉淀,使DNA从溶液中析出
蛋白酶K能在SDS和EDTA-2Na存在下保持很高的活性在匀浆后提取DNA的反应体系中,SDS可破坏细胞膜核膜,并使组织蛋白与DNA分离,EDTA-2Na则抑制细胞中DNA酶(DNase)的活性;而蛋白酶K可将蛋白质降解成小肽或氨基酸,使DNA分子完整地分离出来
常见的DNA酶抑制剂如下:
(l)金属离子螯合剂DNA酶需要金属二价离子Mg2+Cap_的激活,因此使用金属二价离子螯合剂,可抑制DNA酶活性如EDTA-2Na等
(2)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SDS,该试剂除对核酸酶有抑制作用外,还能使蛋白质变性,并与变性蛋白结合成带负电荷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在高盐溶液中易于沉淀
常用DNA提取原理如下
(l)加入10倍体积的缓冲液:10 mmol/L Tris-HCI (pH 7.4),150 mmol/L NaCI,10 mmol/L EDTA,0.50/ SDS其中,NaCI破坏核酸一蛋白质间的静电引力,使氢键破坏,核蛋白解聚;EDTA破坏细胞膜螯合Ca2_,使DNase失活;SDS可破坏细胞膜抑制核酸酶,还可使核酸从蛋白质上游离m来
(2)加入蛋白酶K蛋白酶K是一种非特异性蛋白酶,它可将蚤白质消化成氨基酸一般工作浓度是50--100 ug/mL反应时间大于5h,反应温度55℃
(三)核酸的沉淀
沉淀是浓缩核酸最常用的方法优点:改变核酸的溶解缓冲液;重新调整核酸的浓度;去除溶液中某些盐离子与杂质
1.常见的用于DNA沉淀的盐类及浓度(表1-1)
2.有机沉淀剂
(1)乙醇优点:对盐类沉淀少,沉淀中所含少量乙醇易挥发除去缺点:需要量大(2~3倍体积)
(2)异丙醇优点:需体积小,速度快,适于浓度低体积大的DNA样品沉淀一般不需低温长时间放置缺点:易使盐类蔗糖与DNA共沉淀;异丙醇难以挥发除去
(3)聚乙二醇(PEG)优点:可用不同浓度的PEG选择沉淀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DNA片段应用PEG600进行DNA沉淀时,使用浓度与DNA片段的大小成反比注意:PEG沉淀一般需要加入0.5 mol/L的NaCI或10 mmol/L的MgClp;
(4)精胺(spermine)精胺不是有机溶剂,但可快速有效沉淀DNA原理:精胺与DNA结合后,使DNA在溶液中结构凝缩而发生沉淀,并可使单核苷酸和蛋白质杂质与DNA分开,达到纯化DNA的目的
3.核酸沉淀的温度和时间
核酸沉淀应该在低温下长时间进行若溶液中核酸浓度很高,在盐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加入异丙醇等后即可看到DNA的絮状沉淀若溶液中核酸浓度很低,则需在-20℃条件下过夜酵母tRNA可有助纳克(ng)级的核酸沉淀大于10 ltg/mL的核酸,冰浴10 min即可有效沉淀
(四)核酸的保存
1.DNA
DNA样品溶于pH 8.O的TE缓冲液中,4℃或-20℃保存,或者加1滴氯仿-70℃可保存数年
2.RNA
(l) RNA样品溶于含0.3 mol/L NaAc (pH 5.2)的2倍体积的乙醇中,-70℃保存
(2)在RNA溶液中加1滴氯仿或0.2 mol/L VRC(氧钒核糖核苷复合物)冻存于-70℃,可保存数年
(五)常见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1.基因组DNA提取-CTAB法(植物DNA提取经典方法)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hexadecVlt rimethvlammoniumbro mide,CTAB)是一种阳离子去污剂,可溶解细胞膜,并与核酸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在高盐溶液中(>0.7 mol/LNaCI)是可溶的,通过有机溶剂抽提,去除蛋白质多糖酚类等杂质盾加入乙醇沉淀即可使核酸分离m来CTAB提取缓冲液经典配方及改进配方见表1-2和表1 3
表1-2CTAB提取缓冲液的经典配方
表1-3CTAB提取缓冲液的改进配方
CTAB洼实验流程见图1-1
2.基因组DNA提取——SDS法
SDS是一种阴离子去垢剂,在高温(55--65℃)条件下能裂解细胞,使染色体离析,蛋白质变性,释放出核酸;然后,提高盐(KAc或NHd Ac)浓度并降低温度(冰浴),使蛋白质及多糖杂质沉淀,离心后除去沉淀;上清液中的DNA用酚/氯仿抽提,反复抽提后用乙醇沉淀水相中的DNA
SDS法适用于大部分实验材料的基因组DNA提取,如动物组织细胞全血细菌SDS法实验流程见图1-2(以动物组织为例)
图1-2SDS法实验流程
(六)几种常见细胞或组织DNA的提取
1.细菌基因组DNA的制备过程
(l)细胞裂解0.6倍体积的异丙醇或2倍体积乙醇(可以加入1/10体积的3 mol/L乙酸铵辅助沉淀)
(2)DNA纯化CTAB除去多糖,酚氯仿一异戊醇除去蛋白质
(3)沉淀DNA10% SDS和蛋白酶K
2.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DNA的抽提过程
(l)组织粉碎动物组织剪成小块,置液氮中冻结后研磨成细粉末;组织培养的细胞用胰酶消化松散后直接使用
(2)细胞裂解0.5% SDS和0.1 mg/mL蛋白酶K,50℃温育
(3)沉淀DNA用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或0.6倍体积的异丙醇(加入1/10体积的3 mol/L乙酸铵可以辅助沉淀)
3.从植物组织中制备DNA
(l)组织粉碎用液氮冷冻后研磨成细粉末
(2)细胞裂解用20/ CTAB/13-ME(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p巯基乙醇)或l%SDS和蛋白酶K,65℃温育
(3)沉淀DNA:用0.6倍体积的异丙醇(-20℃)(可以加入1/10体积的3 mol/L乙酸铵辅助沉淀)
【实验用品】
1.材料
动物组织
2.器材和仪器
(1)恒温水浴锅
(2)台式离心机
(3)紫外分光光度计
(4)移液器
(5)玻璃匀浆器
(6)离心管(灭菌)
(7)吸头(灭菌)等
3.试剂
(l)细胞裂解缓冲液
Tris(pH 8.O)100 mmol/L EDTA (pH 8.O)500 mmol/L
NaCI20 mmol/L
SDS100
胰RNA酶20 ltg/mL
(2)蛋白酶K称取20mg蛋白酶K溶于1mL灭菌的双蒸水中,-20℃备用
(3)TE缓冲液(pH 8.O)高压灭菌,室温保存
(4)酚:氯仿:异戊醇(25:24:1)
(5)异丙醇
(6)预冷无水乙醇
(7)70g乙醇
(8)灭菌水
(9)TIANamp Genomic DNA kit (DP304)斌剂盒
【实验内容】
1.方法一
(l)取新鲜或冰冻动物组织块0.19(0.5 cm:i),尽量剪碎置于研钵研碎,加入1 mL的细胞裂解缓冲液匀浆至不见组织块,转入1.5mL离心管中,加入蛋白酶K(500 ljg/mL)20 ljL,混匀在65℃恒温水浴锅中水浴30min(也可转入37℃水浴12~24 h),间歇振荡离心管数次在台式离心机上,以12000g离心5min,取上清液人另一离心管中
(2)加2倍体积异丙醇,倒转混匀后,可以看见丝状物,用100 LiL吸头挑出,晾干,用200 ljL TE重新溶解(可进行PCR反应等,需要进一步纯化的按下列步骤进行)
(3)加等量的酚/氯仿/异戊醇振荡混匀,12000g离心5 min
(4)取上层溶液至另一管,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振荡混匀,12000g离心,5min
(5)取上层溶液至另一管,加入1/2体积的7.5 mol/L乙酸铵和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混匀后室温沉淀2 min,12000g离心10min
(6)小心倒掉上清液,将离心管倒置于吸水纸上,将附于管壁的残余液滴除掉
(7)用1 mL 70%乙醇洗涤沉淀物1次,12000 9离心5 min
(8)小心倒掉上清液,将离心管倒置于吸水纸上,将附于管壁的残余液滴除掉,室温干燥
(9)加200 UL TE重新溶解沉淀物,然后置于4℃或-20℃保存备用
(10)吸取适量样品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检测浓度和纯度
2.方法二
使用TIANamp Genomic DNA kit (DP 304)诚剂盒提取DNA
(l)动物组织(小于10mg)用液氮研磨后,加入200 FiL缓冲液GA,振荡至彻底悬浮
(2)加入20uL蛋白酶K溶液(20 mg/mL),混匀,56℃放置,直到组织溶解
(3)加入200uL缓冲液GB,充分颠倒混合,70℃放置10min,直到溶液变清亮
(4)加入200uL无水乙醇,充分振荡混合15s
(5)将所有溶液及絮状沉淀加入到吸附柱CB 3中(吸附柱放人收集管中),12 000g离心30s,弃滤液,将吸附柱放回收集管中
(6)向吸附柱中加入500uL缓冲液GD,12000g离心30s,弃滤液,将吸附柱放回到收集管中
(7)向吸附柱中加入700uL漂洗液PW,12000g离心30s,弃滤液,将吸附柱放回到收集管中
(8)向吸附柱中加入500uL漂洗液PW,12000g离心30s,弃滤液,将吸附柱放回到收集管中
(9)将吸附柱放回收集管中,12 000g离心2min;
(10)将吸附柱放到一个干净离心管中,加入 TE缓冲液,室温放置3min,离心2min,收集到的溶液即为DNA溶液
【注意事项】
(l)选择的实验材料要新鲜,处理时间不要过长
(2)在加入细胞裂解缓冲液前,细胞必须均匀分散,以减少DNA团块形成
(3)提取的DNA不易溶解,可能的原因:DNA不纯,含杂质较多;加溶解液太少使浓度过大;沉淀物太干燥,也会使溶解变得很困难
(4)电泳检测时DNA成涂布状,可能的原因:操作不慎;污染核酸酶等

前言/序言


《生命蓝图的探索:从基因到蛋白质的奥秘》 本书并非一本严谨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入访谈,一次对那些微小却强大到足以塑造宇宙的物质的追问。它不是冷冰冰的公式和操作指南,而是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生命最核心的运作机制,揭示那些隐藏在DNA、RNA和蛋白质之间,构成万物生长的秘密。 我们常常惊叹于生命的奇迹:为什么相似的基因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个体?为什么一场小小的感冒就能让我们的身体做出剧烈的反应?为什么有些疾病会代代相传?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分子这一微观世界。本书将带领您潜入这个看不见的领域,去理解那些驱动生命进程的分子如何协同工作,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制造构建生命体的“砖瓦”。 第一章:遗传信息的载体——DNA的舞蹈 想象一下,在细胞的深处,有一个微小的档案馆,里面保存着生命的全部蓝图。这个档案馆就是DNA,它以一种令人惊叹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将生命的遗传信息一代代传递下去。我们将一起揭开DNA的双螺旋结构之谜,理解碱基配对的规律,以及DNA是如何自我复制,确保生命的延续。这不是一个死板的化学分子描述,而是将其比作一本精巧的代码本,记录着生命从出生到衰老,从生长到繁衍的每一个指令。我们会探讨DNA在细胞核中的“住所”,它如何在染色体这个更宏大的结构中安身立命,以及它与细胞核膜之间微妙的互动。 第二章:信息的传递者——RNA的使命 DNA手中的蓝图,并非直接用来建造生命体,它需要一个临时的信使来传递指令。这个信使,就是RNA。RNA就像是DNA蓝图的复印件,它将DNA中的遗传信息带出细胞核,前往细胞质,在那里,这些信息将被翻译成生命活动的具体执行者。我们将介绍RNA的不同类型,如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相互协作,完成从DNA到蛋白质的“信息接力”。这里,RNA的旅程被描绘成一次穿越细胞工厂的运输任务,每一种RNA都拥有独特的“交通工具”和“装载货物”,将指令精准地送到目的地。 第三章:生命工匠——蛋白质的千姿百态 如果说DNA是蓝图,RNA是信使,那么蛋白质就是真正建造和维护生命体的“工匠”。它们形态各异,功能万千,从加速化学反应的酶,到支撑身体结构的胶原蛋白,再到传递信号的激素,几乎无所不能。本书将深入探讨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如何决定其三维结构,而三维结构又如何赋予其特定的功能。我们会像欣赏艺术品一样,去理解蛋白质的折叠之美,以及这种折叠的精确性如何关系到生命的正常运作。蛋白质并非静态的雕塑,它们是动态的、有活力的实体,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不断地执行着生命赋予它们的任务。 第四章:基因表达的调控——生命的精妙指挥 生命并非一成不变,细胞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需求,灵活地调整基因的表达。这就好比一个精明的指挥家,在不同的场合,奏响不同的乐章。我们将探讨基因是如何被“开启”或“关闭”的,有哪些因子参与了这个过程,以及这些调控机制如何确保细胞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产生所需的蛋白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描述开关,更是解析指挥家如何发出信号,如何协调各个部门,确保整个生命乐团和谐运转。 第五章:分子诊断与治疗的曙光 理解了生命分子的运作规律,我们就能找到解决生命“故障”的钥匙。本书将简要勾勒出分子生物学如何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从基因测序揭示疾病的根源,到基因工程靶向治疗,再到利用生物技术制造药物,分子生物学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守护着人类的健康。我们将在轻松的笔触下,展望分子技术如何帮助医生“看到”潜藏的疾病,如何为患者量身定制“特效药”,以及如何为我们描绘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本书特点: 非技术性叙述: 避免使用过多晦涩的专业术语,力求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清晰、生动的语言呈现。 类比与隐喻: 运用生活化的类比和生动的隐喻,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将抽象的分子过程具象化。 故事性导向: 以探索生命奥秘为主线,将科学知识融入引人入胜的叙述之中,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关注“为什么”: 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更侧重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引导读者思考生命过程背后的逻辑和机制。 人文关怀: 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融入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展望。 《生命蓝图的探索:从基因到蛋白质的奥秘》并非一本要求您成为生物学家的书,它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一同好奇,一同惊叹,一同去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如何以如此精妙的方式运作的。它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您将看到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变的微观宇宙,而这个宇宙,恰恰是我们存在的根基。

用户评价

评分

《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一书中关于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让我眼前一亮。长期以来,我一直对细胞如何精确地“决定”哪些基因在何时何地表达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它不仅仅介绍了转录因子、启动子、增强子等基本概念,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调控机制的协同作用。比如,书中对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的论述,就让我深刻理解了表观遗传学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关键作用。我记得它详细介绍了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等修饰如何影响染色质的结构,从而调控DNA的可及性,进而影响转录的发生。此外,书中还对miRNA、siRNA等小分子RNA在转录后调控中的作用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它们如何与靶标mRNA结合,导致mRNA降解或翻译抑制,这些内容为理解基因表达的复杂性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视角。

评分

《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对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这部分内容,我真是受益匪浅。在我看来,一个精心设计的表达载体,是实现基因功能研究和蛋白质表达的关键。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质粒、病毒载体等载体类型,更是详细阐述了构建载体时需要考虑的各个元件,例如启动子、选择标记基因、多克隆位点(MCS)以及其他调控元件。我记得书中对启动子的选择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包括组成型启动子、诱导型启动子以及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并给出了不同载体系统中启动子性能的比较。此外,书中对如何将目标基因插入载体,以及如何验证载体构建的正确性,比如通过限制性酶切分析和测序,都进行了详尽的指导,这为我未来的基因工程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在处理“单细胞技术”这一前沿领域时,展现出了其与时俱进的特点。在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对大量细胞进行平均化的分析,而单细胞技术则允许我们深入到每一个细胞的个体层面。书中对于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的原理和技术的介绍,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讲解了如何从组织或细胞悬液中分离单个细胞,如何捕获细胞内的RNA,如何对RNA进行逆转录和扩增,以及如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来分析每个细胞的转录组特征。书中还探讨了单细胞技术的应用,例如揭示细胞异质性、发现新的细胞亚群、追踪细胞发育轨迹等,这无疑为我们研究复杂生物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和工具。

评分

我特别喜欢《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中关于蛋白质研究的部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理解它们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是揭示生命机制的关键。这本书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到鉴定和定量,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我记得书中对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的描述非常详尽,不仅讲解了原理,还包括了实验步骤的细节,例如凝胶的配制、电泳的电压和时间选择,以及抗体的选择、孵育条件和信号检测方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蛋白质印迹技术来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分子量,并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假阳性、假阴性等问题提供了排除方法。此外,书中对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应用也做了深入的介绍,展示了其在定量检测蛋白质方面的灵活性和高通量潜力。

评分

在阅读《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时,我被其中对PCR技术的深入剖析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加什么引物,加什么酶”的罗列,而是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心机制的层层剥离,从DNA模板的变性、引物的退火,到DNA聚合酶的延伸,每一个环节的温度控制、时间设定,甚至缓冲液的成分,都进行了详尽的解释。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不同类型的PCR,例如反转录PCR(RT-PCR)、实时定量PCR(qPCR)以及巢式PCR等,并对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实验设计要点以及潜在的干扰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PCR反应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科学智慧和技术考量。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优化PCR条件的章节,它列举了多种可能影响扩增效率的变量,并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改变退火温度、优化Mg²⁺浓度,甚至调整DNA聚合酶的用量来提高特异性和产量。

评分

我必须强调,《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中关于生物信息学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部分,为我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实验数据的产生只是第一步,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何进行解读和分析,才是真正考验研究者能力的环节。书中对常用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如NCBI、Ensembl等,进行了介绍,并讲解了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库来查询基因序列、蛋白质结构、物种进化信息等。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常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例如序列比对工具(BLAST)、基因预测工具、系统发育分析软件等,都进行了基本的讲解和应用示例。这让我意识到,掌握一定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技能,对于高效地设计实验、解读结果、甚至提出新的研究假设,是多么重要。

评分

这本书中关于DNA测序技术的章节,绝对是干货满满。我一直对能够读取生命密码的DNA测序技术充满好奇,而《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则为我提供了深入了解的机会。书中不仅介绍了经典的桑格测序法,包括其原理、步骤以及分辨率,还重点阐述了新一代测序(NGS)技术,例如高通量测序(HTS)的几种主流平台,如Illumina、Ion Torrent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NGS工作流程的详细描述,从文库构建、桥式PCR扩增,到边合成边测序(SBS)的原理,再到海量数据的比对和分析,都进行了条理清晰的讲解。书中还探讨了NGS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基因组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全基因组测序、外显子组测序、RNA测序等,这为我理解宏大的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评分

《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中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章节,简直就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CRISPR-Cas9系统自从问世以来,就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精确度颠覆了基因研究领域。我花了很多时间仔细研读了书中关于CRISPR-Cas9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向导RNA(gRNA)如何特异性地引导Cas9核酸酶到目标DNA位点,以及Cas9如何产生DNA双链断裂。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gRNA以获得高编辑效率,以及如何处理DNA双链断裂后细胞自身的修复机制,如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和同源重组(HR),这些机制如何导致基因的插入、删除或替换。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也讨论了CRISPR-Cas9技术的应用场景,从基础研究中的基因功能探究,到疾病治疗的潜力,都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无疑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评分

《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这本书,说实话,我是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去翻阅的。作为一个在生物学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深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严谨性与挑战性。当我们谈论“原理与技术”时,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试剂、复杂的仪器,更是那些支撑起无数突破性发现的底层逻辑和精妙的设计。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分子克隆的章节,比如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我记得书中非常详细地阐述了不同酶的识别序列、切割位点以及如何根据这些信息设计克隆策略。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介绍,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实际操作的细节,比如如何优化酶切效率,如何处理粘性末端与平末端,甚至是如何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准确地回收目标DNA片段。这些细节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而对于有经验的实验者而言,也能从中找到提升实验成功率的灵感。

评分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这本书中,我惊喜地发现,它对核酸提取与纯化技术的讲解,远超我的预期。这看似简单的前处理步骤,实则对后续的各种分子生物学实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不仅介绍了传统酚-氯仿抽提法、离心柱纯化法等多种技术,还对每种方法的原理、操作流程、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详尽的比较。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RNA提取的部分,它强调了RNA的易降解性,以及如何通过使用RNA酶抑制剂、快速操作以及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实验来最大程度地保护RNA的完整性。书中对基因组DNA提取也做了深入的阐述,包括如何去除蛋白、多糖等杂质,以获得高纯度的DNA。这些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基础实验,也需要严谨的操作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小白专用书记,挺实用的!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想学相关内容的可以购买

评分

卖家很好,快递也很快。好评。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哦

评分

书挺好的 是正版的 挺不错的

评分

good

评分

实验课使用,介绍很详细,适合初学者使用。

评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书的内容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