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留下瞭什麼:戰後一代的鶴見俊輔訪談

戰爭留下瞭什麼:戰後一代的鶴見俊輔訪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鶴見俊輔,上野韆鶴子,小熊英二 著,邱靜 譯
圖書標籤:
  • 戰爭迴憶
  • 戰後日本
  • 鶴見俊輔
  • 訪談錄
  • 曆史
  • 社會學
  • 文化研究
  • 二戰
  • 日本戰後
  • 口述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58620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253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閱讀日本書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6
字數:247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戰爭留下瞭什麼——戰後一代的鶴見俊輔訪談》:日本戰後思想史讀物。

內容簡介

  《戰爭留下瞭什麼——戰後一代的鶴見俊輔訪談》是日本戰後一代著名思想傢鶴見俊輔和日本思想史重要學者上野韆鶴子及小熊英二的對談集。內容涉及鶴見俊輔乃至戰後日本政治思想發展的重要綫索和問題,深受日本思想界歡迎。

作者簡介

  鶴見俊輔,日本同誌社大學退休教授,日本著名哲學傢、文化評論傢;上野韆鶴子,東京大學人文社會學係教授(著名女性學者);小熊英二,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綜閤政策學部教授(社會學科)。

目錄

第 一 日

作為原點的傢庭齣身 3
近代日本的“第一病” 3
嚴母之側 9
父親與鶴見傢的人們 13
爪哇島的殘殺俘虜事件 19
美國歸來 19
在海軍武官府 25
殘殺俘虜事件 30
與“隨軍慰安婦”的關涉 32
慰安所運營 32
與女性的關係 37
慰安所裏有“愛”嗎 41
對“國民基金”的評價 45
爪哇生還 49
雜談1第一日夜 55
上野與鶴見的初次見麵 55
掌握日語 58
伊拉剋戰爭與美國 61

第 二 日

八月十五日的經曆 69“那不是敵機” 69
在戰敗一方死去的決心 74
對特攻隊的感情 78
沉默的八月十五日 82
占領改革與憲法 90
拒絕協助占領軍 90
憲法前言與象徵天皇製 93
關於憲法第九條 97
知識分子的責任 101
目錄戰爭留下瞭什麼——戰後一代的鶴見俊輔訪談《思想的科學》創刊 105
源自戰爭體驗的多元主義 105
“異類交流”的同人們 108
刊名的由來 111
丸山真男與竹內好 116
與丸山真男的交流 116
彼此的影響 119
民族主義(nationalism)與愛國主義(patriotism) 123
國傢(state)vs性(sex) 125
與竹內好的交往 132
五十年代的糾結 137
《思想的科學》五十年 137
大眾路綫與發掘作者 140
朝鮮戰爭與美國 146
桑原武夫與抑鬱癥的經曆 151
人的輪廓與性 153
戰爭責任與“變節”研究 159
追放解除與“變節”研究 159
戰爭責任問題 162
跟父親的和解 165
雜談2第二日夜 169
所謂“全曆史”(total history) 169
八卦聚集地 173
曆史的文風 176
作為“紀念文集”的詩集 180

第 三 日

“60年安保” 187齣乎意料的高漲 187
“無聲之聲”與電視的功效 189
樺美智子死去的日子 192
失敗是下一次的準備 195
對藤田省三的訊問與對女性史的評價 198
對藤田省三的訊問 198
國民的曆史學運動與女性史 201
榖川雁與“活動小組村”的女性們 204
對女性解放運動的評價 206
吉本隆明其人 210
少年士兵一代的思想傢 210
全共鬥與吉本 213
誠實的人 217
對“一根筋”的評價 220
亞洲問題與鶴見良行 224
戰後思想的空白 224
與韓國的關係以及金芝河 229
鶴見良行其人 232
全共鬥·三島由紀夫·聯閤赤軍 234
全共鬥時代 234
三島由紀夫與對死者的評價 238
聯閤赤軍與“警探小子民主主義” 241
越平聯與逃兵援助 246
遇到小田實 246
“進擊”心情下的逃兵援助 249
逃兵進澡堂 252
越平聯的組織運營 256
疲憊與道義 259
雜談3第三日傍晚 266
在這兒“散夥飯” 266
超越個人的 269

後記 271

我為什麼要翻譯這本書(譯後記) 275

前言/序言












曆史的迴響,時代的烙印:一部關於生存、反思與重建的深度訪談錄 這是一部沉澱瞭歲月痕跡的訪談錄,它並非聚焦於硝煙彌漫的戰場,也不是描繪英雄主義的史詩。它所捕捉的,是戰爭結束後,那一代人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記,是他們如何在廢墟之上重新拾起破碎的生活,如何在沉默與痛苦中尋找意義,又是如何將過往的經驗轉化為照亮未來的智慧。這本書,以一種樸實而充滿力量的方式,讓我們得以窺探一個民族在經曆劇痛後,其精神內核如何悄然演變,又如何塑造瞭他們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訪談對象,是一位飽經滄桑卻思維敏銳的智者。他的經曆,濃縮瞭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他並非一個遙遠的學者,而是一個親曆者,一個觀察者,一個在曆史的洪流中沉浮過、思考過、並最終沉澱下獨特洞見的人。他的聲音,帶著曆史的厚重感,又飽含著對當下與未來的深切關懷。通過與他的對話,我們得以穿越時空的迷霧,走進那些不曾被宏大敘事輕易覆蓋的個體生命體驗。 這本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對“戰後一代”這一群體內部復雜性的細緻呈現。戰爭留下的,並非隻有物質的殘破,更有精神的創傷與迷茫。一代人,如何在父輩留下的戰敗陰影中成長?他們如何在舊的秩序崩塌、新的規則尚未確立的混亂時期,摸索著前進?他們的童年,是被戰爭的恐懼所籠罩,還是在逆境中學會瞭堅韌?他們的青春,是充滿迷惘與彷徨,還是在尋找新的理想與寄托?訪談深入觸及瞭這些個體層麵的睏境與掙紮,展現瞭他們在時代巨變下的不甘與無奈,也揭示瞭他們如何在絕望中孕育希望。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將焦點置於個體生命在曆史語境下的反應與塑造。戰後,社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的蕭條、政治的動蕩、價值觀的重塑,這一切都如同一張巨大的網,籠罩著每一位普通人。訪談中的聲音,便是這張網中被細密勾勒齣的一個個觸角。他們可能是在飢餓中排隊領取救濟糧的孩子,是在工廠裏默默勞作的青年,是在學校裏接受新思想洗禮的學生,也是在傢庭中承擔起重擔的成年人。他們的敘述,構成瞭曆史最生動、最真實的肌理。 其中,對“生存”的描繪尤其令人動容。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生存本身就是一項嚴峻的挑戰。食物、住所、醫療,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一種奢侈。訪談中,那些關於如何尋找食物、如何縫補衣物、如何度過嚴寒的片段,並非簡單的生活記述,而是對人類在極端條件下頑強生命力的有力證明。然而,生存的意義,遠不止於生理的滿足。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保持尊嚴,如何在失去一切的情況下依然相信人性,這些精神層麵的掙紮,同樣是戰後一代所麵臨的巨大考驗。 更深層次的,是這本書對“反思”的探索。戰爭留下的傷痕,並不會隨著硝煙的散去而消失。它滲透在民族的集體意識中,也潛藏在每一個個體的內心深處。戰後的一代人,既是戰爭的承受者,也是戰爭的見證者。他們不得不麵對戰爭的根源,不得不思考戰爭帶來的教訓,不得不審視導緻這一切的社會、政治與文化因素。訪談中,智者的反思,並非簡單的指責或道德審判,而是對曆史復雜性的深刻理解,是對人類局限性的清醒認識,更是對未來避免重蹈覆轍的殷切期盼。他們審視著民族的性格,審視著權力的邏輯,審視著信息的傳播,這一切都是為瞭從曆史的錯誤中汲取智慧,為後代鋪就一條更平坦的道路。 “重建”是這本書的另一個重要主題。當舊的結構被摧毀,新的社會秩序需要被建立。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它不僅涉及物質的重建,更重要的是精神與文化的重建。一代人如何在新的社會土壤中,培育新的價值觀?他們如何在一個被戰爭撕裂的國度,重新尋找民族的認同感與凝聚力?他們如何讓孩子們接受教育,讓他們擁有更美好的未來?訪談中,關於教育、關於傢庭、關於社區的討論,都體現瞭戰後一代對於重建的努力與希望。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用自己的思考,努力填補戰爭留下的巨大真空。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展現瞭一種獨特的“沉默的智慧”。並非所有的經驗都能用言語清晰地錶達,也並非所有的痛苦都能被輕易言說。戰後一代的許多經曆,都蘊含在他們沉默的眼神、細微的動作、以及那些欲言又止的瞬間中。訪談者以其深刻的同理心和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瞭這些“沉默”背後的豐富內涵,並將其轉化為能夠觸動人心的文字。這種對非語言信息的解讀,使得本書的內容更加立體,更加引人深思。 此外,本書對於“記憶”的探討也尤為重要。記憶並非一成不變的曆史記錄,它受到個人經曆、社會環境、時代敘事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戰後一代如何處理戰爭記憶?他們是選擇遺忘,還是選擇銘記?他們如何將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相結閤,形成一個連貫而完整的曆史敘事?訪談中,對於記憶的挖掘與梳理,展現瞭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也讓我們看到,個體記憶如何共同構築起一個民族的曆史圖景。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非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齣問題,引發思考。它鼓勵讀者去審視自己的過往,去理解他人的經曆,去反思當下所處的時代。它讓我們意識到,每一個看似平凡的個體,其生命曆程都蘊含著深刻的曆史意義。它提醒我們,曆史並非已逝的過去,而是活在我們當下,並將繼續塑造我們的未來。 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瞭解到,戰爭留下的,不僅僅是物質的廢墟,更是深植於一代人心中的烙印。這些烙印,塑造瞭他們的世界觀,影響瞭他們的行為方式,也構成瞭他們獨特的精神遺産。而正是這些經曆與反思,在無聲中,默默地為後輩鋪就瞭一條更加明亮的道路。這本書,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對話,一次關於生存、反思與重建的生命追問,一次穿越曆史迷霧,直抵時代內核的深刻洞察。它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喚醒我們對曆史的敬畏,對生命的珍視,以及對未來的責任。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類的精神依然可以閃耀齣不滅的光輝。

用戶評價

評分

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編排極具匠心,訪談與訪談之間,雖然時間跨度可能很大,但其內在的精神綫索卻是清晰而連貫的。它就像一部精心譜寫的交響樂,有低沉的大提琴鋪陳齣時代的背景,也有高音的小提琴奏齣個體不屈的鏇律。每一次思想的深入,都不是孤立的爆發,而是對前文觀點的呼應和拓展,形成瞭一個自我完善的認知體係。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智力愉悅感,它要求讀者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去捕捉那些微妙的語義轉移和視角轉換。對於追求閱讀深度的愛好者而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一種深入思考的方法論和一種麵對復雜世界的內在韌性。

評分

初翻開這本書,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節奏,立刻將我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齣來,帶入到一個需要高度專注和沉浸的智識空間。作者的提問方式非常巧妙,它不咄咄逼人,更像是耐心的引導,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引領讀者探索一片未知的精神版圖。這種訪談錄的形式,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的真實性和不可預設性,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爆發齣怎樣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或是揭示齣怎樣齣乎意料的內心掙紮。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安靜的旁聽者,見證瞭一場思想的碰撞與交融,那種思想火花迸濺的瞬間,總是讓人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深意。這種深度交流的文本,無疑是為那些渴望進行深度思考和自我審視的讀者準備的饕餮盛宴,它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更復雜、更豐富的問題。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身處曆史轉摺點的人物如何看待自身存在的意義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似乎精準地捕捉到瞭那種“在廢墟上重建意義”的努力與掙紮。它不僅僅是關於過去的迴憶,更關乎“如何帶著過去的記憶繼續生活下去”這一永恒的命題。最讓我動容的是其中對“日常性”的描繪,在巨大的曆史洪流麵前,正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構成瞭抵抗虛無的最後防綫。這種對細微之處的關注,讓宏大的曆史主題變得可觸摸、可理解,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教科書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帶有體溫的生命體驗。它迫使我反思,在我自己的生活中,哪些看似尋常的堅持,最終會成為支撐我走過風雨的力量源泉。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帶著歲月的痕跡和淡淡的憂鬱感,仿佛能透過紙張看到那個特定年代的沉重與復雜。我通常對曆史題材的作品抱有敬畏之心,因為它們承載著無數真實的人生軌跡和時代變遷的重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思考,是什麼樣的經曆塑造瞭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特彆是在經曆瞭劇烈的社會動蕩之後,人們如何消化創傷,又如何在新生的土壤上重建精神傢園?這本書的視角,似乎不僅僅停留在宏大的敘事層麵,而是深入到個體心靈的幽微之處,去探尋那些不易言說的情感和思考的脈絡。光是透過文字所能感受到的那種沉靜而有力的反思,就足以讓人在閤捲之後久久不能平靜,這種對人性深處的挖掘,遠比單純的曆史陳述來得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我尤其欣賞那些能夠將時代的大潮與個體的細微感受巧妙融閤的敘述方式,這使得我們這些後來的讀者,纔得以更真切地觸摸到曆史的溫度。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我看來,是一種極度剋製卻又蘊含巨大能量的錶達方式。它沒有冗餘的修飾和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字、每一個停頓都仿佛經過瞭深思熟慮的打磨,精準地落在瞭它該齣現的位置上。閱讀時,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被訪者在闡述觀點時,那種語速的放緩、眼神的聚焦,以及話語背後的情感重量。這種“少即是多”的敘事哲學,恰恰是處理沉重議題時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它將解讀的空間留給瞭讀者,鼓勵我們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去填補和理解那些留白的意義。對於長期關注社會變遷和文化心理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看似樸實的對話,構建起一座理解時代睏境的堅實橋梁。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很好,可以瞭解一下

評分

戰爭留下瞭什麼:戰後一代的鶴見俊輔訪談

評分

戰爭留下瞭什麼:戰後一代的鶴見俊輔訪談

評分

種族、宗教、曆史淵源、強權政治以及地緣政治帶給第三世界的種種苦難與分裂,被這些追求幸福的小人物一股腦地帶到瞭英國。於是,原本無比嚴肅的政治或宗教立場之間的衝突,在經過時空轉換之後顯露齣荒誕可笑的一麵。這一點幾乎構成瞭柳薇卡式幽默的全部來源。在這位英國女作傢看來,那些發生在第三世界的可怕紛爭,不過是因為那裏的人們頑冥不化地守著某種執念。一旦他們來到瞭英國,會漸漸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可笑並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因此柳薇卡的所有作品都以大團圓式的結局收場。《烏剋蘭拖拉機簡史》中的瓦倫蒂娜經過與尼古拉一傢之間漫長的相互摺磨後,同意與尼古拉離婚,迴到前夫杜波夫身邊。而兩傢人在分手時,竟産生瞭惺惺相惜的感情,尼古拉更是和杜波夫成為瞭摯友。《英國農民工小像》裏的安德利和愛麗娜雖然仍會因雙方在顔色革命中的不同立場而爭吵,但他們在英國各地經過的一連串冒險,卻讓他們篤定地相信自己找到瞭真正的愛人。而《我們都是膠水做的》則是更為極端的例子。柳薇卡筆下的迦南彆墅,顯然隱喻著以色列的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地區。東歐猶太人夏皮羅夫人、以色列人哈伊姆、巴勒斯坦人伊斯梅爾和納比勒在經曆瞭最初的猜忌與敵視後,終於在同一屋簷下和平相處,甚至還能一起舉辦燒烤聚餐。看到此情此景,人們不禁要感慨如果中東的迦南也能這樣該有多好!

評分

巴西的確是因為有點像是在傢還是在一起的確

評分

挺好的一本書,閱讀閱讀

評分

沒有塑封,書略髒,有損壞。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