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讓流浪的心能夠停留下來,安心地去生活,安心地去愛與被愛。
★席慕蓉親繪插圖、親寫序詩,呈現精緻品讀珍藏本。
★附贈槭樹藏書票
內容簡介
這是席慕容的經典散文集,記錄瞭作者對愛情、鄉愁、人生、藝術等的感悟和思考。
她的文字就像清澈的溪流、藩籬邊的小花,輕靈、靜謐、淡雅、剔透而又親切、平實,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她的思想又像浩瀚的大海,從中散發齣的關於生命、關於美、關於藝術的思考,平和、寬容、博大而又深沉,影響瞭一代人的成長曆程。
本書由席慕蓉親繪插圖、親寫序詩,親自審校完成,呈現精緻品讀珍藏本。
作者簡介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於四川,祖籍內濛古,童年在香港度過,成長在颱灣。颱灣師範大學藝術係畢業後,赴比利時深造,專攻油畫。1966年畢業於布魯塞爾皇傢藝術學院。曾獲比利時皇傢金牌奬、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奬、1968年歐洲美協兩項銅牌奬及1988年颱灣中興文藝奬章新詩奬等。曾在國內外舉行十餘次個人畫展。齣版有詩集、畫冊、散文集及選本等六十餘種。
精彩書評
寫《七裏香》時的席慕蓉,是清澈的溪流,在年輕時涓涓地流著。那時我不認識她。等我認識她的時候,她已經是奔忙在故鄉路上的席慕蓉瞭……她這時發現,自己的生命中居然還有一個浩淼的大海。我為她感到幸運,不是每個作傢都可以遇到溪流,也遇到大海的。席慕蓉很誠摯,她可以擔當得起這樣的轉變,或者說命運。
──陳丹燕《讀書記》
目錄
篇一章愛的絮語
四季·2
愛的絮語·5
貓緣·8
海棠與花的世界·13
成長的痕跡·17
幾何驚夢·24
我的記憶·28
窗前劄記·33
不忘的時刻·38
悠長的等待
——一個女性藝術工作者的領悟·43
篇二章達爾湖的晨夕
鬍凡小姐的故事·48
瑪麗安的二十歲·56
海倫的婚禮·66
賣石頭的少年·73
達爾湖的晨夕·78
那串葡萄·86
中年的心情·89
欲愛的神殿·94
篇三章槭樹下的傢
槭樹下的傢·104
夏天的日記·109
主婦生涯·116
星期天的早上·122
謎題·126
花的極短篇·132
月色兩章·137
同學會·140
姐姐的歌聲·144
說夢·149
心靈的對白·155
我的淚水·159
標本·165
一個春日的下午·169
花事·176
豐饒的園林·187
黃粱夢裏·191
篇四章生命的滋味
有月亮的晚上·200
生命的滋味·205
燈火·209
池畔·215
兩種時刻·220
寫給幸福·225
街景·230
“自剖”二三則·237
豐收·242
憂天三問·250
夏日·255
時 光·260
篇五章悲歡之歌
紅塵·270
美好的插圖·285
空白·289
島上三則·294
悲歡之歌·297
夏夜的記憶·304
模糊的願望·309
自由的靈魂·312
她的一生·318
精彩書摘
成長的痕跡
/山百閤/
也許事情總是不一定能如人意的。可是,我總是在想,隻要給我一段美好的迴憶也就夠瞭。哪怕隻有一天、一個晚上,也就應該知足瞭。
很多願望,我想要的,上蒼都給瞭我,很快或者很慢地,我都一一地接到瞭。而我對青春的美的渴望,雖然好像一直沒有得到,可是走著走著,迴過頭一看,好像又都已經過去瞭。有幾次,當時並沒能馬上感覺到,可是,也很有幾次,我心裏猛然醒悟:原來,這就是青春!
那一個夏天,我快十八歲瞭,和大學的同學們到橫貫公路去寫生,住在天祥。夏日的山綠得逼人,有一個下午,我和三個男同學一時興起,不去和彆的同學寫生,卻什麼也不帶的,往一座被我們端詳瞭很多天的高山上爬去。那是一座非常清秀的山,被眾山環繞,隱隱然有一種王者的氣質。
而當我們經過一個多小時纍人的攀爬,終於到瞭一處長滿瞭芳草的斜坡時,天已經慢慢暗下來瞭。麵對著眼前起伏的峰巒,身後一片挺秀斜斜地延展上去的草原,風從下麵的山榖裏吹上來,我們驚訝地發現,在這高山上,在這長滿瞭荒草的高山上,竟然四處盛開著潔白的百閤花。
而在那一刻,我心裏開始感到一種緩慢的痛苦,好像有聲音在我耳旁,很冷酷地告訴我:你隻能有這一刹那而已。在這以前,你沒料到你會有,在這之後,你會忘掉你曾有。百閤花纔是完完全全屬於這裏的,而你隻不過是一個過客,必得走,必得離開。不能像百閤一樣,永遠在這座山巒上生長、盛開。
黃昏時的山巒有一種溫柔而又淒愴的美麗,而我心何所歸屬?三個男孩子躺在我身後的草坡上,大聲地唱著一些流行的歌麯,荒腔走闆地,一麵唱一麵笑。青春原該是這樣快樂無憂的,而我,我為什麼不能和他們一樣?為什麼卻怔怔地站在這裏,對這些在我眼前盛開著的山百閤懷著那樣一份忌妒的心思呢?
是懷著那樣一份強烈的忌妒,我叫一位男同學替我采下一大把純白的百閤,我把它們緊緊地抱在懷裏,帶下山去。
可是,沒有用,真的沒有用。正如那聲音所告訴我的一樣,我仍然無法把握住那些逝去的時刻。而那些被我摘下的百閤雖然很快地都凋謝瞭,可是,在我每次迴想起來的時候,它們卻總是依舊長在那有著淡淡的斜陽的高山上,盛開著,清純而又潔白,在灰綠色的暮靄裏,對我展現齣一種永不改變和永遠無法觸及的美麗。
那一輪月因此,在那個晚上,當月亮照進那古老的山林裏的時候,我必也曾深深地感動過罷。
當時那樣的年輕,總以為這些時刻是本來就會齣現的,是我該享有的,心裏的感動隻是因為它們齣奇的美麗而已。卻一點也沒想到,能有那樣的一個晚上,能在初春的季節來到那樣高的一座山上,能有那樣一大片鬱鬱蒼蒼的林木,能有那樣一整夜清清朗朗的月光,實在是一種人間稀有的遇閤,一場永不會再重現的夢境。
那天晚上,站在那條麯摺的山徑前的時候,我剛剛二十歲,月亮剛剛從山邊升起。
那是怎樣的一輪月啊!
在它還沒齣現的時候,世界一片陰暗,小徑顯得幽深可怕,我幾乎沒有勇氣舉步。而當月亮從山後升起來的時候,就在那一刹那之間,所有的事與物都和月亮一樣,對我發齣一種如水般清明透亮的光澤,我的心也在那刹那之間,變得飽滿、快樂和安詳。
幸福有時候就隻是一種非常單純的感覺而已。在那一夜,當我順著那一條長滿瞭羊齒植物的小徑,緩緩地往山上走去的時候,也許是因為路的迂迴,也許是因為心中的快樂,竟然一點也不覺得攀爬的辛苦和費力。
走到一塊林木稍微稀疏的空地上,剛好有幾塊大石頭可以讓我們坐下來休息一下,當我抬頭仰望天空的時候,隻覺得那些樹怎麼長得那樣直、那樣高。月光在那樣清朗的天空上如水銀般直瀉下來,把我整個人都浸在月光裏,覺得心也變得透明起來瞭。青春真如醇酒,似乎都在那夜被我一飲而盡,薰然而又芬芳。
那是怎樣的一種青春啊!
而並不是夜夜都能有那樣一輪滿月的,也並不是人人都能遇到那樣的一輪滿月的。青春的美麗與珍貴,就在於它的無邪與無瑕,在於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於它的永不重迴。
而今日的我,在悵然迴顧時的我,對造物的安排,除瞭驚訝與贊嘆之外,還有一份在年輕的日子裏所沒能察覺到的,一份深深的信服與感激。
/八裏渡船頭/
說不上來是為瞭什麼。每一次,在眼前的工作越積越多的時候,在又忙又纍地拼過一陣子以後,或者,在心裏若有所失的時候:我就很想一個人再去一次淡水。
隻想去走一趟那條長長窄窄的老街,想去坐一趟渡船,再渡一次,渡我到對岸。
對岸就是那個古舊的地方,那個很早很早的時候就有的地方,那個有著一個很樸拙和溫柔的名字的地方——八裏渡船頭。
在這世界上,很多事與物都會改變,而且改變得很快,改變得很大,因此,我已經開始提防起來瞭。每次在碰到那樣的時刻的時候,心裏就早已築起一座厚厚的牆,把最柔弱的一處保護起來,竭力使自己不要受傷。幾次之後,牆越築越厚,在日子久瞭以後,竟然會忘瞭在自己的心中,曾經有過一處不能碰觸的弱點瞭。
可是,當有一次,不能置信的一次,在麵對著經過那麼多年,仍然堅持著,怎樣也不肯改變,並且依然如年輕時那樣對我微笑、愛憐地俯視著我的那一座山巒時,我心中最柔弱的那一點忽然蘇醒瞭,並且以驚人的速度膨脹瞭起來。
那是一個初鼕的下午。好多年沒有來瞭,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之下,我坐上瞭渡船。心裏本來是很煩躁的,因為要應付那麼多陌生的人,要說齣那麼多客套的話,那樣的勉強和不情願。可是,當我走到淡水港邊那個古舊的碼頭前時,忽然覺得有些什麼東西似曾相識,有些什麼非常安靜的氣氛進入我心中,使得我整個人也逐漸地安靜瞭下來。
上瞭船以後,船慢慢往對岸過去。海風就一直吹著我的臉和我的衣裳,海鳥從船頭掠過。我靜靜地凝視著對岸的觀音山,那對我逼近的山色,忽而碧綠,忽而灰藍,忽而淡紫,而每一種變化與每一種顔色都似曾相識。
是瞭!那就是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的那種記憶和那種顔色。無法敘述、無法描繪也無人能相信的那種心事,還有,還有那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的那種憂傷。
隔瞭那麼多年,重來過渡,憂傷竟然仍然在那裏。在暮色蒼茫的渡口前,在靜靜地俯視著我的山巒之間,憂傷竟然仍然在那裏等待著我。而那一刹那,我心裏最柔弱的那一部分終於被觸痛瞭,傷口重新裂開,熱血迸齣,淚如泉湧。
原來,原來世間一切都可傷人。改變可以傷人,不變卻也可以傷人。所有的一切都要怪那顆固執的怎樣也不肯忘記的心。
原來,年輕的時候感覺到的那種不捨,那種對造物安排的無奈,在二十年後,竟然又重新而且非常強烈地來到心中。盡管周遭有些事物確然已經改變瞭,盡管有許多綫索與痕跡都已經消失瞭,卻仍然有些不變的見證還堅持地存在著。那就是迎麵而來高高聳立的觀音山,和陡峭狹窄長長地延伸到海中的——八裏渡船頭。
從此,這一處地方就變成瞭我的一種隱秘的疼痛,也因而更變成瞭一種隱秘的安慰。每當我想逃離永遠堆積在眼前的工作的時候,每當我心裏覺得非常疲倦的時候,我就很想一個人再去一次淡水。
想去走一趟那條長長窄窄的老街,想去再坐一趟渡船,再渡一次,渡我到對岸。
渡我到我的對岸。
/在南下的火車上/
有時候,對事物起瞭珍惜之心,常常隻是因為一個念頭而已,這個念頭就是:——這是我一生中僅有的一次,僅有的一件。
然後,所有的愛戀與疼惜就都從此而生,一發而不可遏止瞭。而無論求得到或者求不到,總會有憂傷與怨恨,生活因此就開始變得艱難與復雜起來。
而現在,坐在南下的火車上,看窗外風景一段一段地過去,我纔忽然發現,我一生中僅有的一次又豈止是一些零碎的事與物而已呢?
我自己的生命,我自己的一生,也是我隻能擁有一次的,也是我僅有的一件啊!
那麼,一切來的,都會過去,一切過去的,將永不會再迴來,是我這僅有的一生中,僅有的一條定律瞭。
那麼,既然是這樣,我又何必對某些事戀戀不捨,對某些人念念不忘呢?
既然是這樣,為什麼在相見時仍會狂喜,在離彆後仍會憂傷呢?
既然沒有一段永遠停駐的時間,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空間,我就好像一個沒有起點沒有終點的流浪者,我又有什麼能力去搜集那些我珍愛的事物?搜集來瞭以後,又能放在哪裏呢?
而現在,坐在南下的火車上,手不停筆的我,又為的是什麼呢?
我一直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早有安排,隻是,時機沒到時,你就不能領會,而到瞭能夠讓你領會的那一刹那,就是你的緣分瞭。
有緣的人,總是在花好月圓的時候相遇,在剛好的時間裏明白應該明白的事,不多也不少,不早也不遲,纔能在剛好的時刻裏說齣剛好的話,結成剛好的姻緣。
而無緣的人,就總是要彼此錯過瞭。若真的能就此錯過的話倒也罷瞭,因為那樣的話,就如同兩個一世也沒能相逢的陌生人一樣,既然不相知,也就沒有得失,也就不會有傷痛,更不會有無緣的遺憾瞭。
遺憾的是那種事後纔能明白的“緣”,總是在“互相錯過”的場閤裏發生。總是在擦身而過之後,纔發現,你曾經對我說瞭一些我盼望已久的話語,可是,在你說話的時候,我為什麼聽不懂呢?而當我迴過頭來在人群中慌亂地重尋你時,你為什麼又消失不見瞭呢?
年輕時的你我已是不可再尋的瞭,人生竟然是一場有規律的陰錯陽差。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一種成長的痕跡,撫之悵然,但卻無處追尋。隻能在一段一段過去的時光裏,品味著一段又一段不同的滄桑。可笑的是,明知道演齣的應該是一場悲劇,卻偏偏還要認為,在盈眶的熱淚之中仍然含有一種甜蜜的憂傷。
這必然是上蒼給予所有無緣的人的一種補償吧。生活因此纔能繼續下去,纔會有那麼多同樣的故事在幾韆年之中不斷地上演,而在那些無緣的人的心裏,纔會常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模糊的愁思吧。
而此刻,坐在南下的火車上,窗外的天已經暗下來瞭。車廂裏亮起燈來,旅客很少,因而這一節車廂顯得特彆的清潔和安靜。我從車窗望齣去,外麵的田野是漆黑的,因此,車窗像是一麵暗色的鏡子,照齣瞭我流淚的容顔。
在這麵突然齣現的鏡子前,我纔發現:原來不管我怎樣熱愛我的生活,不管我怎樣惋惜與你的錯過,不管我怎樣努力地要重尋那些成長的痕跡,所有的時刻仍然都要過去。在一切的痛苦與歡樂之下,生命仍然要靜靜地流逝,永不再重迴。
也許,在好多年以後,我唯一能記得的,就是在這列南下的火車上,在這麵暗色的鏡前,我頰上的淚珠所給我的那種有點溫熱又有點冰冽的感覺瞭罷。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日
槭樹下的傢
我先是被鳥的鳴聲吵醒的。
是個夏日的清晨,大概有幾十隻小鳥在我窗外的槭樹上集閤瞭,除瞭麻雀的吱喳聲之外,還有那種小綠鳥的嚶嚶聲。我認得那種聲音,年年都會有一兩對小綠鳥來我的樹上築巢,在那一段時間裏,我每天都能聽到它們那種特彆細又特彆嬌的鳴聲,聽瞭就讓我想微笑、想再聽。
屋子裏麵還留有昨夜的陰暗和幽涼。窗簾很厚,光綫不容易透進來,可是,我知道,窗戶外麵一定有很好的太陽,因為,從鳥的鳴聲裏,可以聽得齣它們的雀躍和歡喜。
而且,孩子們也開始唱歌瞭,就在我的窗下。仔細分辨,唱歌的人有的是坐在矮牆上,有的是爬在樹上。他們一麵唱一麵嬉笑,那種隻有孩子們纔能發齣的細嫩的歌聲,還有不時因為一種極單純的快樂纔能引起的咭咭格格的笑聲,讓睡在床上的我聽瞭也不禁微笑起來。
原來,早起的孩子和早起的小鳥一樣,是快樂得非要唱起歌來纔行的啊!
在這些聲音裏,我也聽齣瞭我孩子的聲音,對一個母親來說,自己孩子的聲音總是特彆突齣、特彆悅耳的。一早起來不知道有些什麼事情讓他們覺得那麼好笑的,那樣清脆和圓潤的笑聲,真有點像荷葉上的露珠,風吹過來時就滑來滑去,圓滾滾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靜下來。
然後,忽然間傳來一聲低沉的喝止:
“小聲一點!你媽媽還在睡覺。”
那是一種低沉而寬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齣去乾涉瞭。其實,這個時候我已經完全醒瞭,可是我願意假裝安靜地躺在床上,享受著他給我的關懷。
在陰暗和幽涼的室內,在我們乾淨而舒爽的大床上,我一個人伸展著四肢,靜靜地微笑著。把臉貼近他的枕頭,呼吸著我最熟悉的氣息,枕頭套的布料細而光滑,觸到我的臉頰上有一種很舒服的涼意。這是我的傢,我的親人,我熱烈地愛著的生命和生活。我雖然知道在這世間沒有持久不變的事物,雖然明白時光正在一分一秒地逐漸流失,可是,能夠在這一刻,能夠在這個夏天的早上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幸福,一種幾乎可以聽到、看到和觸摸到的幸福,我恐怕是真要感謝窗外的那十幾棵槭樹瞭。
在房子剛蓋好的時候就種下的這些槭樹,長得可真是快,七八年前隻有手臂樣粗細的幼樹,現在卻個個都是龐然巨物瞭,跟著四季的變化,把我們這棟原來非常普通的平房也帶得漂亮起來。它們實在很漂亮也很盡責,春天時長齣好多軟軟的葉子,綠得逼人,一簇簇的小花開得滿樹,在月亮底下每一小朵、每一小簇好像都會發亮。夏天時給我們整片的濃蔭,風吹過來,說要多涼就有多涼。鞦來時可以變得很黃很紅,幾乎所有路過的人都會忍不住摘下一兩片。到鼕天的時候,滿樹的葉子都落瞭,屋子裏就會變得齣奇的明亮,而那些小綠鳥留下的窩巢就會很醒目地在枝丫之間齣現瞭。孩子們爬上樹去拿瞭下來,當做寶貝一樣地獻給我,小小的鳥窩編織得又圓又溫暖,拿在手上雖然沒有一點重量,卻能給人一份很紮實的快樂。
對我來說,我的這一個槭樹下的傢,和它的小小窩巢也沒有什麼不一樣啊!
我越來越愛我這個傢瞭。仔細想一想,從小到大,我好像從沒能在一個地方久住過。年少的時候,愛嚮朋友吹噓,扳著指頭嚮他們數我走過的地方和搬傢的次數,越數越多、越數越興奮,讓那些從來沒離開過傢的朋友們聽得一怔一怔的,我就會越發地眉飛色舞起來。
長大瞭以後,慢慢地懂瞭,遇到有人問起,也不大愛說瞭。心裏麵有瞭一種說不齣來的悶悶的感覺,好像有一種委屈,也有一種不安,更有一種渴望。
渴望的是什麼,自己也不大清楚,不過倒是常常會做著一種相似的夢。在那種夢裏,我總是會走到一扇很熟悉的門前,心裏麵充滿瞭欣慰的感覺,想著說這次可是迴到傢瞭,以後再也不會離開瞭,再也不走瞭,然後,剛要伸手推門,夢就醒瞭。
每一次都是這樣。隻要是夢到迴傢,每一次都是這樣,剛要推門、剛要看清楚傢的麵貌、剛要享受歸來的快樂,夢就醒瞭。
在小的時候,傢對於我來說,就是父母所告訴我們的那些祖先所傳下來的美麗的故事,就是那一片廣大的原該屬於我們的土地,小小的心靈因而總覺得自己和身邊的其他人是不一樣的。等到長大瞭以後,齣瞭國門去到歐洲讀書的時候,纔恍然於民族之間真正的異同,纔發現,原來不管我怎樣戀念於那些美麗得如神話般的故事,不管我怎樣耿耿於懷那失去的塞外芬芳的草原,命運既然把我安置在這裏,一定有它的寓意,我真正的傢應該就是這裏瞭。我和所有的朋友一樣,從小一起長大,說著相同的話,懷著相同的心思,背負著相同的負擔,我實實在在是一個和身邊的朋友們完全相同的人啊!
因此,在歐洲的學業告一段落以後,就強烈地想要迴來。開始的時候,長輩們並不太諒解,大傢都希望我們能再考慮一下。丈夫和我,兩個人求學的過程一直很順利,如果再多留幾年,也許還能再多有一些發展。可是,我們兩人一封又一封的信寫迴傢,隻希望能讓我們迴來工作。
終於,他的母親同意瞭。接到信的那天晚上,布魯塞爾正下著大雪,我和他牽著手在漫天雪花的馬路上飛奔而過,一麵跑一麵笑,路旁有行人停下來微笑地注視著我們,我就嚮他們揮手,大聲地說:“我們要迴傢瞭!我們可以迴傢瞭!”
真的,我那時候心裏隻有這一個快樂的念頭。我沒有什麼遠大的誌嚮,更不認為我能有些什麼貢獻,我想迴來的原因其實是非常自私的,流浪瞭那麼多年,終於發現,這裏纔是我唯一的傢。我隻想迴到這個對自己是那樣熟悉和那樣親切的環境裏,在和自己極為相似的人群裏停留下來,纔能夠安心地去生活,安心地去愛與被愛。
所以,這個槭樹下的傢,就該是我多年來所渴望著的那一個瞭吧。不過是一棟普普通通的平房,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傢庭,不過種瞭一些常見的花草樹木。春去鞦來,歲月不斷地重復著同樣的變化,而在這些極有規律的變化之中,樹越長越高,我的孩子越長越大,我纔發現,原來平凡的人生裏竟然有著極豐盈的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滿瞭感動與感謝。
昨天傍晚,因為不放心後院裏新移植的荷花,盡管從颱北忙瞭一天迴來,盡管天色已經很暗瞭,我仍然開瞭後門去探視。院子裏很安靜,荷花也無恙,這個時候,我聽到在我身後的芭樂樹上,在濃密的枝葉間,有小鳥撲著翅膀的聲音。晚霞已從暗紫變成深灰,其他的小鳥們早就睡著瞭,隻有這隻小鳥在翻來覆去地撲著翅膀,大概是一隻新來的吧,也許還不習慣。我屏息地站在樹下,聆聽著它小小的微弱的聲音,好一會兒之後纔慢慢靜止,它終於睡著瞭。在我的已經開始結果的高大芭樂樹上,它終於有瞭一個還算滿意的窩。
我想,到瞭早上,它一定會和那幾十隻在我窗前喧鬧的鳥群會閤,在槭樹上唱一些快樂的歌吧,而在槭樹下的孩子們,恐怕到時候也是一樣會忍耐不住的。
我想,對著那樣美麗的一個早上,任誰都不得不從心裏唱起歌來的啊!
前言/序言
初 版
——序詩
我的心是否還是傾慕於
昔日的夢境?
從古舊的版本裏誘引齣
一種揉和著紙頁與歲月的香氣
一種想要細細閱讀過往的渴望
我的心是否還是傾慕於
昔日的夢境?
昔日新鑄的鉛字
在初版的書頁上曾經留下
多麼美麗的壓痕!
——2004��9��22
一個溫暖的港灣,一段關於成長的迴憶,一次對愛的深刻體悟。 《槭樹下的傢》並非一本關於宏大敘事或復雜情節的小說,它更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水彩畫,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一個普通傢庭的日常,卻又在平凡中流淌著動人的情感。作者通過一係列散文式的篇章,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童年世界,在那裏,一棵高大的槭樹不僅是院落裏的風景,更成為瞭傢庭情感的象徵,見證著一代人的成長與變遷。 故事的起點,是被一棵巨大的槭樹所環繞的傢。這棵槭樹,枝繁葉茂,四季分明。春天,嫩綠的新芽破土而齣,預示著生命的復蘇;夏天,濃密的綠葉投下斑駁的陰影,是孩子們嬉戲玩耍的天然樂園;鞦天,滿樹紅葉如火,將整個院落染成一片絢爛的色彩,那是收獲與喜悅的季節;鼕天,光禿的枝椏指嚮蒼穹,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沉澱。這棵槭樹,是傢的靈魂,是童年的坐標,更是作者心中永恒的記憶烙印。 圍繞著這棵槭樹,作者描繪瞭一個溫馨而堅實的傢庭。父親的沉默與擔當,母親的溫柔與堅韌,兄弟姐妹們的歡聲笑語,構成瞭這個傢庭最動人的畫麵。父親,或許不善言辭,但他用行動詮釋著對傢人的愛。在那個年代,生活或許並不富裕,但父親總會想方設法給傢人最好的。他會默默地修理損壞的傢具,會帶著孩子們去山裏挖野菜,會用粗糙的手掌撫摸孩子的頭頂。他的愛,像深沉的山,厚重而可靠。 母親,則是這個傢庭中最溫暖的光。她的懷抱是孩子們最安全的港灣,她的笑容能驅散所有的陰霾。她會起早貪黑地操持傢務,會在孩子們生病時焦急萬分,會在節日裏精心準備豐盛的晚餐。她的愛,如潺潺流水,滋養著傢人的心田。她學會瞭縫補,學會瞭烹飪,學會瞭在睏境中尋找希望,用女性特有的智慧和韌性,將這個傢打理得井井有條。她教會作者觀察生活中的細節,教會她欣賞自然的美麗,教會她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麵對世界。 童年,總是伴隨著無憂無慮的嬉戲。孩子們圍著槭樹捉迷藏,爬上爬下;在夏夜裏,聽著蛙鳴,數著星星;在鞦天,撿拾落葉,製作標本。這些稚嫩的玩耍,是成長中最純粹的快樂。作者筆下的童年,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電子産品的乾擾,隻有最自然的生長,最真摯的情感交流。她細緻地描繪瞭和小夥伴們一起分享的零食,一起經曆的尷尬瞬間,一起憧憬的未來。每一個畫麵都飽含著對那個簡單年代的眷戀。 然而,成長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書中也穿插著一些關於挑戰和睏難的迴憶。或許是傢庭經濟的拮據,或許是親人的病痛,或許是求學路上的坎坷。但正是這些經曆,讓這個傢庭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讓孩子們學會瞭堅強和擔當。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痛苦,而是將它們融入到成長的主鏇律中,展現齣一種逆境中的生命力。她講述瞭傢庭成員如何互相扶持,如何在睏難麵前展現齣驚人的勇氣。比如,在糧食緊缺的時期,母親會想齣各種辦法讓一傢人填飽肚子;在學習上遇到瓶頸時,父親會耐心地開導,鼓勵她堅持下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逐漸長大,開始有瞭各自的人生軌跡。離傢求學,外齣工作,組建自己的傢庭。槭樹下的傢,也逐漸發生瞭變化。曾經擠滿瞭孩子們的院落,變得安靜下來。槭樹,依然在那裏,見證著離彆與重逢。作者用充滿情感的筆觸,描繪瞭離傢時的不捨,遠方奮鬥的艱辛,以及每一次迴到傢鄉時的激動。她筆下的“傢”,不再僅僅是那個物理空間,更是一種精神的歸宿,一種無論走到哪裏都牽掛著的心靈寄托。 書中對“愛”的探討,是貫穿始終的主題。這裏的愛,不僅僅是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情,也包括瞭手足之間的情誼,鄰裏之間的關懷,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作者通過一個個生活化的場景,展現瞭愛的不同維度。她看到瞭父親嚴厲目光中隱藏的關切,看到瞭母親疲憊笑容背後的辛勞,看到瞭兄弟姐妹之間打鬧後的擁抱。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都承載著深沉的情感。 《槭樹下的傢》也傳遞瞭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作者對植物、動物、季節變化的觀察入微,展現瞭她與大自然的親密連接。她會細緻地描寫槭樹葉子的形狀、顔色,會描繪院子裏盛開的野花,會講述在田野裏奔跑的喜悅。這種對自然的熱愛,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的成長,讓她學會瞭從自然中汲取力量和靈感。 作者在散文中也融入瞭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她並沒有刻意說教,而是通過對生活細節的描繪,讓讀者自行體會。她思考著時間的流逝,思考著生命的意義,思考著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幸福。她筆下的文字,常常帶有淡淡的憂傷,但更多的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情和對未來的希望。她教會讀者,即使麵對生活的瑣碎和不如意,也要保持內心的寜靜和對美好的追求。 這本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驚心動魄的衝突,但它卻擁有著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它的魅力在於它的真實,在於它的細膩,在於它所觸及到的每一個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當我們讀到書中描繪的某個場景時,我們可能會想起自己兒時的傢,想起父母的教誨,想起那些曾經的歡笑和淚水。 《槭樹下的傢》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傢庭的意義,重新體會愛的力量。它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不要忘記停下腳步,去感受身邊最真摯的情感,去珍藏那些關於傢和成長的美好迴憶。它是一首關於傢的贊歌,一麯關於成長的頌歌,一首關於愛的散文詩,獻給所有曾經在槭樹下,或者在任何一棵象徵著溫暖的樹下,度過童年的人們。它讓我們明白,傢,不僅僅是一個住所,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一種力量的源泉,一種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找到溫暖和歸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