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技术理论丛书:管弦乐队配器法(附光盘)

作曲技术理论丛书:管弦乐队配器法(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咏康 著
图书标签:
  • 作曲
  • 配器
  • 管弦乐队
  • 音乐理论
  • 音乐教学
  • 乐理
  • 音乐
  • 艺术
  • 教材
  • 光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460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2059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作曲技术理论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4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曲技术理论丛书:管弦乐队配器法》内容分三篇,上篇管弦乐队;中篇管弦乐织体各因素;下篇乐器组合的基本方法与形式等内容。分别对管弦乐队的各乐器组、之间的基本组合方法与形式等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并用大量谱例加以说明。《作曲技术理论丛书:管弦乐队配器法》专为音乐学院五年制本科作曲专业、理论专业、指挥专业编写的“管弦乐法”课教材,是一部专业作曲技术教科书。

目录

上篇 管弦乐队

第一章 管弦乐队中的弓弦乐器组
第一节 简单的弦乐四声部
第二节 弦乐四声部中的伴奏
第三节 弦乐组的和声
第四节 弦乐各声部多弦演奏
第五节 弦乐声部的细分
第六节 弦乐组的对位与模仿(副旋律)
第七节 弦乐器独奏(Solo)
第八节 弦乐器的演奏方法
第二章 管弦乐队中的木管乐器组
第一节 木管组的特点
第二节 单一音色与复合音色
第三节 和弦与双音
第四节 本节 补遗圆号加入木管组
第五节 木管组织体写法的几种简单类型
第六节 木管组多层结构
第七节 木管组线条式结构
第三章 管弦乐队中的铜管乐器组
第一节 铜管组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铜管组的和弦组合
第三节 铜管组织体写法的基本特点

中篇 管弦乐织体各因素

第四章 管弦乐织体中的主要旋律
第一节 旋律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旋律的色彩
第三节 和声性旋律
第四节 多层形式的旋律
第五节 为旋律选择乐器、布置音区
附录1 哈恰图良舞剧《加雅涅》第一组曲中的《摇篮曲》总谱
附录2 哈恰图良舞剧《加雅涅》第一组曲中的《少女之舞》总谱
第五章 乐队伴奏
第一节 乐队伴奏的样式
第二节 多种轮廓伴奏型的组合
第三节 乐队伴奏的处理
第六章 乐队踏板音
第一节 自身踏板音
第二节 延续的单声部踏板音
第三节 延续的多声部踏板音
第四节 动态踏板音
第五节 没有踏板音的乐队织体
第七章 管弦乐织体中的次要旋律——副旋律与补充旋律
第一节 对比的补充声部
第二节 有伴奏的模仿旋律
第三节 无伴奏的模仿声部
第四节 副旋律
第五节 线条性质的和声结构
第八章 管弦乐织体中的低音线
第一节 低声部进行的形式
第二节 低声部的处理方法

下篇 乐器组合的基本方法与形式

第九章 乐器的重复与重叠
第一节 完整重复
第二节 非完整重复
第三节 花样重复
第十章 配器手法之一——节 奏强调与结构强调
第一节 强调节 奏点
第二节 某些强调的特殊手法
第十一章 配器手法之二——乐器转接
第十二章 配器手法之三——呼应、对答、回声
第一节 呼应结构
第二节 对答结构
第三节 回声结构
第十三章 乐队全奏
第一节 全奏的概念、目的、意义
第二节 全奏的结构
第三节 全奏的类型
后记

前言/序言


作曲技术理论丛书:管弦乐队配器法(附光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曲技术理论丛书”中的重要一卷,专门聚焦于管弦乐队配器法的核心理论与实践。本书旨在为音乐学院学生、作曲家、指挥家以及所有对管弦乐配器技术有深度兴趣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实用的学习资源。本书的结构严谨,内容详实,不仅涵盖了传统配器法的基石知识,更紧密结合了二十世纪至今管弦乐队技法的演变与创新。 全书共分为三大核心部分:乐器基础与性能研究、配器组合与织体构建、以及管弦乐队的音响美学与语汇。 --- 第一部分:乐器基础与性能研究(The Fundamentals of Orchestral Instruments) 本部分是理解管弦乐队配器的基石。我们摒弃了简单罗列乐器音域和指法的传统模式,转而深入探究每一种乐器的物理特性、音色潜力、演奏技巧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力。 1. 弦乐组的深度剖析(Strings: Beyond the Basics)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详细分析它们各自的音域中心、共鸣特性和演奏者在不同把位上的音质差异。重点探讨弓法(Arco)的细微差别,如Sul Ponticello、Sul Tasto、Col Legno、以及各种变化音色(如Flautando, Tremolo的密度控制)。 特殊演奏法与现代技法: 深入讲解倍音的产生、延音的控制、微音程(Microtones)在弦乐上的实现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弓速、压力和触弦点来精确调制音色,实现从“丝滑”到“颗粒感”的无缝过渡。 2. 木管组的音色光谱(Woodwinds: Timbral Spectrum) 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家族: 不仅关注它们的标准音区,更侧重于它们在极高音区和极低音区的音色特点和技术限制。例如,长笛的“气息声”与“吹奏声”的比例控制;双簧管在ppp时的穿透力分析;单簧管跨越中央C区的音色统一性问题。 兼音与移调乐器: 详尽介绍降E调短笛、降E调/中音单簧管、英国管、低音巴松管等移调乐器在实际配谱中的转置精确计算与音色互补策略。特别关注木管组内部音色的融合与分离(Blending and Separation)。 3. 铜管组的力量与色彩(Brass: Power and Hue) 圆号、小号、长号、大号: 铜管组是力量的核心,本部分着重于如何驾驭其爆发力。圆号的弱奏与泛音控制;小号的弱奏和Mute(弱音器)家族(如Straight, Cup, Harmon)对音色的扭曲与美化效果。 限制与技巧: 探讨“超吹”(Overblowing)、强奏下的音准控制(尤其是圆号),以及如何利用长号的滑管来创造独特的音高滑行效果(Glissando),避免过度依赖于固定音高的交替。 4. 打击乐组的音色矩阵(Percussion: The Timbral Matrix) 有固定音高的乐器: 马林巴、颤音琴、定音鼓(Timpanis)的击槌选择(Mallet Selection)对音色衰减速度和清晰度的影响。 无固定音高的乐器: 钹(Cymbals)的撞击、摩擦、闷音技术;军鼓(Snare Drum)的响弦(Snares)开关对音色的改变;以及各类民族或特殊打击乐器(如木鱼、钢片琴)在现代管弦乐中的功能性嵌入。 --- 第二部分:配器组合与织体构建(Combinatorial Strategies and Texture Building) 掌握了单件乐器的性能后,本部分的核心是将它们有效地组织起来,构建出丰富、清晰且具有逻辑性的管弦乐织体(Texture)。 5. 基础音色叠加与融合(Basic Layering and Blending) 同类乐器内部的配器法: 如何在小提琴组内部实现层次感(如高声部、中声部、低声部的有效分配)。 异类乐器间的交织(Interlocking): 研究“音色桥梁”(Timbral Bridges)的搭建。例如,如何用双簧管的中音区完美连接长笛的高音区与单簧管的低音区,以实现平滑的音色过渡。 密度与透明度控制: 探讨配器密度(Density)如何影响音乐的听感强度,以及如何利用乐器声部数量的增减来制造“呼吸感”和“空间感”。 6. 动态平衡与音响成像(Dynamic Balance and Acoustic Imaging) 主导声部与伴奏声部: 明确如何利用乐器组的固有响度差异来区分主次。例如,在弱奏时,即使是低音提琴的拨奏(Pizzicato)也可能盖过中音区的弱奏双簧管。 空间定位: 讨论如何在左右声部和前后声部之间分配乐器,以模拟三维声场。例如,将长笛和法国号置于中央背景,而将独奏小提琴置于前景。 “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 深入分析高频和低频乐器对中频乐器的覆盖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声部加厚或减弱的对策。 7. 现代配器技法(Contemporary Orchestration Techniques) 集群与噪音(Clusters and Noise): 如何使用密集的和弦(Clusters)来制造“音块”或“声场墙”。对非传统音高(如刮奏、风声)进行系统化的配谱实践。 序列化配器(Serial Orchestration): 探讨基于十二音体系或数学模型的音色分配方法,确保音色材料的均匀使用和结构化发展。 电子媒介的融合(Potential Electronic Integration): 简要介绍现代配器师如何考虑与预录音轨或现场电子音效的对接与融合。 --- 第三部分:管弦乐队的音响美学与语汇(Aesthetics and Vocabulary of the Orchestra) 本部分将理论与历史语境相结合,帮助学习者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风格对管弦乐队运用提出的独特要求。 8. 风格配器的历史演变(Historical Stylistic Orchestration)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分析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在固定配器法下的巧妙运用。重点对比瓦格纳的“固定乐思”与配器的关系,以及德彪西对管弦乐色彩的革命性贡献。 二十世纪的解构与重构: 研究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马勒等大师如何突破传统配器禁忌,利用非传统组合来表达新的音乐语言。 9. 乐章的配器逻辑(Orchestral Logic Across Movements) 速度与配器的关系: 慢板乐章中对音色纯净度和延音的极致追求;快板乐章中对清晰度和节奏驱动力的强调。 戏剧性与高潮的构建: 如何通过渐进式的乐器加入(Gradual Orchestration)来制造不可阻挡的张力,以及在最大音响(fff)下保持结构清晰的秘诀。 10. 实践指导与审校(Practical Guidance and Proofing) 提供详细的乐谱制作规范,包括分谱的易读性、记号的标准化使用。 强调实际排练中的反馈回路:如何倾听乐队的演奏,识别配器上的错误(如声部拥挤、乐器吃力),并进行有效的现场调整。 --- 附光盘内容说明: 随附的互动式光盘收录了大量高清音频示例和互动式练习模块。这些示例精选自巴赫、莫扎特至今的经典管弦乐片段,并特别制作了“单项声部分离试听”文件,使用户可以清晰听辨不同乐器组合在特定音区和力度下的实际音响效果。此外,光盘还包含了数套配器练习题,并附有详细的配器方案解析,以加深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管弦乐配器还停留在“把所有乐器都写进去”的层面。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配器不仅仅是简单的乐器堆砌,而是一种能够赋予音乐生命和灵魂的艺术。书中对乐器音色的描述,简直就像在品尝一道道精致的佳肴,丝绒般的圆号,水晶般的长笛,奔腾的弦乐,强劲的打击乐,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质感”,而如何将这些“味道”巧妙地融合,创造出层次分明、色彩斑斓的音乐画面,正是配器艺术的魅力所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乐器表情”的论述,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阐释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乐器、如何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情感,从喜悦到悲伤,从激昂到沉静,都能在乐器的“表情”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光盘里的音乐,更是让我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音响万花筒,每一次聆听,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和奥妙。

评分

这是一本集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于一体的优秀教材。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管弦乐配器原理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对管弦乐队的整体结构、各个声部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书中不仅讲解了基本的配器原则,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配器来增强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如何运用不同的音色和织体来烘托主题、塑造情绪。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如何处理乐器之间的平衡和融合的讲解,这对于避免配器上的“厚重”或“空洞”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书中提供的光盘,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资源,它包含了大量的配器实例,让我能够通过实际听觉来检验和巩固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也让我更加有信心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音乐爱好者,我一直梦想着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管弦乐作品,但面对浩如烟海的乐器和复杂的配器原则,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管弦乐队的各个组成部分一一剖析,从独奏乐器的特性到不同声部之间的平衡,再到如何通过配器来塑造音乐的情感和氛围,都讲得清晰透彻。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丰富的实例分析,作者引用了大量经典作品的片段,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得以窥见大师们是如何运用乐器来表达细腻的情感和宏大的叙事。即使是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逐渐领会配器艺术的精髓。而且,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初次接触配器理论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光盘的加入,更是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我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听着光盘里的示范,亲身感受不同配器带来的听觉冲击,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绝对是管弦乐配器领域的权威之作。我是一名音乐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过很多关于配器的书籍,但很少有哪一本能像这本书一样,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得如此完美。书中对管弦乐队的每一个声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各种乐器的音域、音色特点、演奏技巧,以及在不同乐器组合中的表现力。作者不仅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音色融合、如何处理对位关系,还深入分析了不同作曲家在配器上的独特风格和创新之处,这对于我们理解音乐史和拓展创作思路都非常有帮助。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附带的光盘,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音乐示范,涵盖了各种配器手法和不同乐器组合的效果,这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理论,并从中获得灵感。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能够清晰展示配器效果的音频材料,而这本书的光盘,简直就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它让原本抽象的配器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掌握。

评分

这本《作曲技术理论丛书:管弦乐队配器法(附光盘)》真是一本令人惊喜的宝藏!我一直对管弦乐的丰富色彩和精妙搭配充满好奇,也尝试过一些基础的编曲,但总感觉差那么一点点点睛之笔。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从最基础的乐器家族介绍,到它们各自的音域、音色特点,再到如何巧妙地将不同的乐器组合在一起,形成和谐或对比鲜明的音响效果,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曲家配器手法的分析,比如莫扎特那种轻盈灵动的丝弦处理,或者贝多芬那种磅礴大气的铜管运用,让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大师们的创作理念。而且,书中附带的光盘更是锦上添花,我可以直接听到书中所描述的各种配器组合的效果,这对于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说,简直是事半功倍。我反复听着光盘里的示范,对照书中的讲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难以言喻。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学到的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相信这本厚实的著作,一定会成为我音乐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评分

很不错的书,正版就是好

评分

帮朋友买的!!!!!!!!!!!!!

评分

好呜呜呜呜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挺好,就是不太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这么贵?其他平台起码便宜15块!

评分

挺好,就是不太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这么贵?其他平台起码便宜15块!

评分

帮朋友买的!!!!!!!!!!!!!

评分

帮朋友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