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唐吉诃德(上 全译本)》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杰作。作品以堂吉诃德三次游侠经历为主线,足迹遍布城市乡村、宫廷荒野,因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十分广阔,从而有力地揭露了16世纪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朝的各种矛盾,谴责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唐吉诃德(上 全译本)》成功地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堂吉诃德和求实、胆小、聪明、公正的农民桑丘两个典型形象。作品既如实描写了朴实无华的现实生活,又虚构了滑稽夸张的情节,常常在喜剧的色调下隐藏悲剧的因素,在幽默滑稽的行为中显现可敬的精神品质。作者塞万提斯创作的初衷是讽刺骑士文学,要“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但实际上,它的社会意义超过了主观意图。作品尖锐而全面地反映并批判了西班牙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同时在刻画人物的典型性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从而使它成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
内容简介
《唐吉诃德(上 全译本)》按作者塞万提斯所说就是:“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唐吉诃德(上 全译本)》具有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主要以农村为舞台,以平民为主角,以达700多人的人物形象中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作者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否定中杂以歌颂,荒诞中富有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作者简介
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年-1616年),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2日在马德里逝世[1]。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1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一生经历,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险生涯。他生于16世纪的西班牙,那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被逐回北非,西班牙从地域到宗教都得到统一。在西班牙王廷的资助下,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海洋冒险促进了殖民主义的兴盛,对美洲的掠夺刺激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一些城市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西班牙拥有一千多艘船航行在世界各地,成为称霸欧洲的强大封建帝国。但是西班牙的强盛极为短暂,专制君主腓力普二世对外发动多次失败的战争,既耗尽了国库的资产,也使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目录
致贝哈尔公爵
上卷前言
第一章 著名贵族唐吉诃德的品性与行为
第二章 足智多谋的唐吉诃德初离故土
第三章 唐吉诃德受封为骑士滑稽可笑
第四章 我们的骑士离开客店后的遭遇
第五章 我们这位骑士的遭遇续篇
第六章 神甫和理发师在足智多谋的贵族书房里进行了别有风趣的大检查
第七章 我们的好骑士唐吉诃德第二次出征
第八章 骇人的风车奇险中唐吉诃德的英勇表现及其他
第九章 洒脱的比斯开人和英勇的曼查人恶战结束
第十章 唐吉诃德和侍从桑乔的有趣对话
第十一章 唐吉诃德与几个牧羊人的故事
第十二章 一位牧羊人向唐吉诃德等人讲的故事
第十三章 牧羊女马塞拉的故事结束及其他
第十四章 已故牧人的绝望诗篇及其他意外之事
第十五章 唐吉诃德不幸碰到几个凶狠的杨瓜斯人
第十六章 足智多谋的贵族在他认为城堡的客店里的遭遇
第十七章 错把客店当城堡,唐吉诃德和桑乔遇到了种种麻烦事
第十八章 桑乔同主人唐吉诃德的对话及其他险遇
第十九章 桑乔的高见,路遇死尸及其他奇事
第二十章 世界著名的骑士唐吉诃德进行了一次前所未闻却又毫无危险的冒险
第二十一章 战无不胜的骑士冒大险获大利赢得了曼布里诺头盔及其他事
第二十二章 唐吉诃德解放了一批被押送到他们不愿去的地方的不幸者
第二十三章 著名的唐吉诃德在莫雷纳山的遭遇
第二十四章 莫雷纳山奇闻续篇
第二十五章 英勇的骑士在莫雷纳山遇到的怪事,以及他仿效贝尔特内夫罗斯的苦修行
第二十六章 唐吉诃德为了爱情在莫雷纳山修行细述
第二十七章 神甫和理发师如何按计而行,以及其他值得记述的事情
第二十八章 神甫和理发师在莫雷纳山遇到的新鲜趣事
第二十九章 匠心妙计使我们的多情骑士摆脱了苦修行
第三十章 美丽机敏的多罗特亚及其他趣事
第三十一章 唐吉诃德与桑乔的有趣对话及其他
第三十二章 唐吉诃德一行人在客店里的遭遇
第三十三章 《无谓的猜疑》
第三十四章 《无谓的猜疑》续篇
第三十五章 唐吉诃德大战红葡萄酒囊,《无谓的猜疑》结束
第三十六章 客店里发生的其他奇事
第三十七章 美丽公主米科米科娜的故事及其他趣闻
第三十八章 唐吉诃德妙论文武之道
第三十九章 俘虏叙述其身世及经历
第四十章 俘虏继续谈其经历
第四十一章 俘虏再谈其遭遇
第四十二章 客店里后来发生的事及其他应该知道的情节
第四十三章 骡夫逸事及客店里的其他奇事
第四十四章 客店奇闻续篇
第四十五章 曼布里诺头盔和驮鞍疑案及其他事真相大白
第四十六章 团丁奇遇,好骑士唐吉诃德勃然大怒
第四十七章 唐吉诃德出奇地中了魔法及其他奇事
第四十八章 牧师谈论骑士小说以及其他事
第四十九章 桑乔同唐吉诃德颇有见地的谈话
第五十章 唐吉诃德同牧师唇枪舌剑及其他
第五十一章 羊倌对押送唐吉诃德一行人讲的事
第五十二章 唐吉诃德同羊倌大打出手,奇遇苦行教徒,以一身大汗收场
精彩书摘
《唐吉诃德(上 全译本)》:
这些话使得这位可怜的贵族惶惑不已。他夜不能寐,要理解这些即使亚里士多德再生也理解不了的句子,琢磨其意。他对唐贝利亚尼斯打伤了别人而自己也受伤略感不快,可以想象,即使高明的外科医生治好了病,也不免会在脸上和全身留下伤疤累累。然而,他很欣赏书的末尾说故事还没有完结,很多次,他甚至提笔续写。如果不是其他更重要的想法不断打扰他,他肯定会续写,而且会写完的。
他常常和当地的神父(一位知识渊博的人,毕业于锡古恩萨)争论,谁是最优秀的骑士,是英格兰的帕尔梅林呢,还是高卢的阿马迪斯?可是同村的理发师尼古拉斯师傅却说,谁都比不上太阳神骑士。如果有人能够与之相比,那么,只能是高卢的阿马迪斯的兄弟加劳尔。他具有各方面的条件,不是矫揉造作的骑士,而且不像他兄弟那样爱哭,论勇敢也不比他兄弟差。
总之,他沉湎于书,每天晚上通宵达旦,白天也读得天昏地转。这样,睡得少,读得多,终于思维枯竭,精神失常,满脑袋都是书上虚构的那些东西,都是想入非非的魔法、打斗、战争、挑战、负伤、献殷勤、爱情、暴风雨、胡言乱语等。他确信他在书上读到的所有那些虚构杜撰都是真的。对他来说,世界上只有那些故事才是实事。他说熙德·鲁伊·迪亚斯是一位杰出的骑士,可是与火剑骑士无法相比。火剑骑士反手一击,就把两个巨大的恶魔劈成了两半。他最推崇卡皮奥的贝尔纳多。在龙塞斯瓦列斯,贝尔纳多借助赫拉克勒斯①把地神之子安泰②举起扼死的方法,杀死了会魔法的罗尔丹。他十分称赞巨人摩根达。
其他巨人都傲慢无礼,唯有他文质彬彬。不过,他最赞赏的是蒙塔尔万的雷纳尔多斯,特别是看到故事中说,他走出城堡,逢物便偷,而且还到海外偷了全身金铸的穆罕默德像的时候,更是赞叹不止。为了狠狠地踢一顿叛徒加拉隆,他情愿献出他的女管家,甚至可以再赔上他的外甥女。
实际上,他理性已尽失。他产生了一个世界上所有疯子都不曾有过的怪诞想法,自己倒认为既合适又有必要,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声望,还可以报效他的国家。他要做个游侠骑士,带着他的甲胄和马走遍世界,八方征险,实施他在小说里看到的游侠骑士所做的一切,赴汤蹈火,报尽天下仇,而后流芳千古。可怜的他已经在想象靠自己双臂的力量,起码得统治特拉彼松达帝国。想到这些,他心中陶然,而且从中体验到了一种奇特的快感,于是他立即将愿望付诸行动。
他首先做的就是清洗他的曾祖父留下的甲胄。甲胄长年不用,被遗忘在一个角落里,已经生锈发霉。他把甲胄洗干净,尽可能地拾掇好,可是他发现了一个大毛病,就是没有完整的头盔,只有一个简单的顶盔。
不过,他可以设法补救。他用纸壳做了半个头盔接在顶盔上,看起来像个完整的头盔。为了试试头盔是否结实,是否能够抵御刀击,他拔剑扎了两下。结果,刚在一个地方扎了一下,他一星期的成果就毁坏了。
看到这么容易就把它弄碎了,他颇感不快。他又做了一个头盔。为了保证头盔不会再次被毁坏,他在里面装了几根铁棍。他对自己的头盔感到满意,不愿意再做试验,就当它是个完美的头盔。
然后,他去看马。虽然那马的蹄裂好比一个雷阿尔,毛病比戈内拉②那匹皮包骨头的马毛病还多,他还是觉得,无论亚历山大的骏马布塞法洛还是熙德的骏马巴别卡,都不能与之相比。
……
前言/序言
《唐吉诃德》(上卷) 一部关于骑士精神、疯狂与现实的永恒史诗 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学巨著,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变迁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永无止境的碰撞。本书第一卷,作为这部鸿篇巨制的开端,以其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奠定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它并非仅仅是一部幽默滑稽的讽刺小说,更是一部对骑士小说进行解构与重塑,进而探讨个体如何在既定社会框架中寻找自我价值的史诗。 故事的主人公,阿隆索·吉哈诺,是一位住在拉曼却某村庄的乡绅。年过半百的他,沉迷于阅读那些古老的骑士小说,以至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他眼中,这些小说中描绘的英勇骑士、美丽的公主、恶龙与魔法,都是真实存在的世界。为了重现那些早已消逝的骑士时代,他决定效仿小说中的英雄,为自己取名“唐吉诃德”,并踏上一段寻求冒险与荣耀的旅程。 唐吉诃德的“骑士装备”充满了滑稽色彩。他翻出了祖父留下的破旧铠甲,用硬纸板和铁片勉强修补,甚至把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命名为“罗西南多”,赋予其非凡的出身。而他心目中的“淑女”,则是一位邻村的农家姑娘,他将她想象成高贵的杜尔西内娅·特尔布西娅,并以此作为自己冒险的动力和荣耀的象征。这种将现实中平凡事物进行夸张、扭曲,并赋予其理想化色彩的设定,正是塞万提斯艺术手法的精妙之处。他并非单纯地嘲笑唐吉诃德的疯癫,而是通过这种极致的夸张,反衬出现实世界的平庸与乏味,以及一个普通人对意义和价值的渴望。 唐吉诃德的第一次出征,便充满了啼笑皆非的插曲。他误将一家客栈视为城堡,将客栈老板——一位身材矮胖、平日里老实巴交的旅店主人——想象成城堡的主人,并请求他授予骑士封号。老板出于无奈和一丝戏弄,顺水推舟地为他举行了这场荒诞的“册封仪式”。接着,他为了帮助一位被主人鞭打的年轻农夫,试图充当正义的审判者,结果反而使农夫遭受了更严厉的惩罚。这些事件,无一不展现了唐吉诃德脱离现实的认知,以及他所追求的骑士道义在现实世界中的无处安插。 然而,唐吉诃德并非孤军奋战。他幸运地找到了他的“侍从”——一位务实、狡黠、但又渴望通过跟随唐吉诃德改变命运的乡下人,桑丘·潘萨。桑丘的形象与唐吉诃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不像他的主人那样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而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关心食物、金钱和物质利益。然而,在漫长的旅途中,桑丘也逐渐被唐吉诃德的理想和信念所感染,虽然他常常对主人的疯癫行为表示怀疑和担忧,却又在关键时刻给予他无条件的忠诚与支持。他那句名言“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便是他现实主义态度的最佳写照。正是这种鲜明的对照,使得唐吉诃德与桑丘的关系成为小说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他们之间的对话,充满了智慧、幽默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正是这些对话,构成了《唐吉诃德》的思想深度。 唐吉诃德的冒险并非一帆风顺。他将风车误认为是巨人,奋勇上前与其搏斗,结果被风车巨大的叶片打得人仰马翻。他将羊群视为敌军,冲入羊群之中大肆杀戮,却被牧羊人当成疯子围殴。这些“壮举”,无一不暴露了他与现实世界的脱节,以及他那套过时的骑士法则在现代社会中的格格不入。然而,每一次失败,都未能完全击垮唐吉诃德的信念。他总是能为自己找到新的解释,将失败归咎于魔法师的阻挠,或者环境的不利,然后继续他的追寻。 《唐吉诃德》的叙事手法也极为独特。塞万提斯巧妙地运用了“元小说”的技巧,他声称这本书是由一位阿拉伯历史学家西哈·哈梅特·贝纳赫利所著,而自己只是一个翻译者。这种叙事框架,既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也为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让他可以对叙事本身进行评论和反思。在小说中,唐吉诃德与桑丘的对话,常常会涉及到对骑士小说的讨论,这使得小说本身也成为一部关于文学创作与接受的探讨。 《唐吉诃德》(上卷)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幽默的笔触和生动的情节,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塞万提斯通过唐吉诃德这个人物,探讨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个人意志与社会规则的博弈,以及个体在追寻梦想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挣扎。唐吉诃德虽然疯癫,但他对正义、荣誉和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却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他代表着一种永不屈服的精神,一种即使面对重重困难和嘲笑,也依然坚持自己信念的勇气。 与此同时,塞万提斯也并未回避现实的残酷。唐吉诃德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对于异类、对于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的排斥与嘲弄。他所遭遇的欺骗、戏弄和暴力,都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阴暗面。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使得《唐吉诃德》具有了普世的价值。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唐吉诃德式的幻想,也都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过。 《唐吉诃德》(上卷)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骑士冒险的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寓言。它让我们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该追随怎样的理想?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现实的挑战?我们又应该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唐吉诃德的形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一个不朽的文化符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思考,去追寻,去拥抱属于自己的“唐吉诃德式”的梦想。它以其独特的魅力,邀请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既荒诞又深刻的旅程,去发现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主义,去感受那份永不磨灭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