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学武编著的《刑法总论》设计的主要读者群乃 为专攻刑法学专业的法学硕士/博士,包括在读研究 生与拟具考研的学生等。据此,在知识点的设计上, 本书剪裁了不少作为法律本科生已当然掌握的若干* 基本的刑法范畴论内容,同时增添了不少理论刑法学 问题,特别对刑法应秉持主观主义还是客观主义的立 场、宜采形式的还是实质的刑法解释观、可取行为无 价值还是结果无价值的违法论等基本刑事法理问题, 本书做了较为系统的、关于不同学派之观点梳理及争 议问题聚焦。在犯罪论体系选择上,本书借鉴了大陆 法系通采的递进而开放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主张 构建以违法类型说为基点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在刑 法价值论、规范论、范畴论三大论域,本书*偏重于 通过刑法价值论折射出的相关机理,来表达与演绎有 关刑法规范与范畴的知识点。由是,对于各章所研讨 的有关犯罪论、刑罚论内容,本书大都做到了在实然 解读之后,同时分述各种基于应然立场发出的、不同 的理念*新之音。
屈学武,四川省南充市人,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之后留校任教一年。1983年9月至1986年6月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1995年起到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个人独著有《金融刑法学研究》、《公然犯罪研究》等;主编并参与撰写了本院重大课题《刑法改革的进路》、《刑法理论研究的新视野》,法律硕士研究生通用教材《刑法总论》、《刑法各论》等;出版各类合著数十部;在国内报刊杂志及有关学术论文集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述评等百余篇,曾多次获得**科研成果奖。
绪言
**章 刑法与刑法学论要
**节 刑法与刑法学
一 刑法与刑法的体系
二 刑法学及其体系
第二节 刑法基本理论的对立:刑法客观主义与刑法主观主义
一 刑法客观主义与刑法主观主义的理论对立
二 刑法客观主义与刑法主观主义简评
第三节 刑法的机能
一 行为规制及其裁判功能
二 法益保障机能
三 人权保障机能
思考题
第二章 刑法的解释
**节 刑法解释论概述
一 刑法解释论的起源及其性质
二 刑法解释的分类
三 不同法系的不同解释价值
第二节 刑法的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
一 形式解释论基本观点概述
二 实质解释论基本观点论要
三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争议点聚焦
四 结语:本书所持立场
思考题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立法检视
**节 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规定
一 国外关于空间效力的刑事立法例
二 中国刑法的空间效力
第二节 我国刑法关于时间效力的规定
一 生效时间
二 失效时间
三 刑法的溯及力
四 司法解释与刑法的溯及力问题梳理与分析
思考题
第四章 刑法法定原则与学理原则
**节 刑法法定基本原则
一 罪刑法定原则
二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三 罪刑相当原则
第二节 刑法的学理原则
一 刑罚个别化原则
二 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思考题
第五章 犯罪论体系概述
**节 中国传统的四要件犯罪论体系
一 犯罪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二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三 中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构成的学理争议
四 犯罪构成的学理分类
第二节 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概览
一 德国古典犯罪论体系:行为构成要件说
二 德国新古典犯罪论体系:违法行为类型说
三 德国目的论犯罪论体系:开放的构成要件说
四 日本犯罪论体系论要
思考题
第六章 构成要件符合性
**节 构成要件的类型
一 行为类型说、违法类型说和违法有责类型说
二 违法构成要件与责任构成要件
三 一般构成要件与特别构成要件
四 基本的构成要件与修正的构成要件
第二节 构成要件要素
一 行为主体
二 行为
三 客体
四 结果
五 因果关系及客观归责理论
六 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七 行为状况与条件
思考题
第七章 违法性
**节 违法性的实质及主客观违法观
一 违法的实质
二 主观违法论与客观违法论之争
第二节 实质上阻却违法的原则
一 结果无价值论之阻却违法原则
二 行为无价值论之阻却违法原则
第三节 法定的违法性阻却事由
一 正当防卫
二 紧急避险
第四节 超法规的违法性阻却事由
一 被害人承诺
二 自救行为
思考题
第八章 有责性
**节 责任能力
一 责任能力概述
二 责任能力的认定
三 责任能力的分类
四 年龄与减轻刑事责任事由
第二节 责任故意
一 责任故意概说
二 故意的根据
三 故意的构成
四 故意的种类
五 故意与刑法上的事实认识错误
第三节 责任过失
一 过失的概念及种类: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
二 过失的本质
三 过失的构成:意识、意志特征及关注能力、关注义务与结果回避义务
四 过失犯的构成原则:有危害结果及法律规定
五 非犯罪化:合理信赖原则与被允许的危险
第四节 阻却责任的事由
一 适法期待可能性
二 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思考题
第九章 未完成罪
**节 犯罪预备
一 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
二 犯罪预备的种类及其与阴谋犯的区别
三 犯罪预备的处罚
第二节 犯罪未遂
一 未遂犯的可罚性根据
二 犯罪未遂的成立
三 未遂犯的类型
四 不能犯的类型及其与未遂犯的区别
五 不能犯的立法例
六 我国刑法对未遂犯的处罚规定
第三节 犯罪中止
一 对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
二 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
三 犯罪中止的分类
四 犯罪中止的刑事责任
思考题
第十章 共同犯罪
**节 共同犯罪的成立
一 关于共同犯罪成立的学理之争
二 本书的立场
第二节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处罚根据
一 共同犯罪人的学理分类及其处罚
二 共同犯罪人的法律分类及其处罚
第三节 共同犯罪的分类
一 共同犯罪的法学分类
二 共同犯罪的法律分类
思考题
第十一章 罪数形态
**节 一罪与数罪概述
一 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
二 非数罪并罚的几种情况
第二节 实质一罪
一 实质一罪的概念
二 实质一罪的类型
第三节 法定一罪
一 结合犯
二 集合犯
第四节 裁定一罪
一 裁定一罪的概念
二 裁定一罪的种类
思考题
第十二章 刑罚概述
**节 刑罚的功能与目的
一 刑罚的基本属性及其概念
二 刑罚的功能
三 刑罚的目的
第二节 中国刑罚的体系
一 刑罚的体系概述
二 主刑及其相关刑罚之学理研讨
三 附加刑及与刑罚方法处罚
思考题
第十三章 刑罚裁量制度
**节 量刑原则暨量刑情节 概述
一 量刑原则的内容
二 量刑情节
第二节 累犯制度及问题研讨
一 累犯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 累犯的构成要件
三 对我国累犯制度的学理之争
第三节 自首、坦白与立功
一 一般自首
二 准自首与坦白
三 立功表现
第四节 数罪并罚的原则
一 中国刑法关于数罪并罚的原则
二 适用数罪并罚的条件及其不同情况下的适用
思考题
第十四章 刑罚执行制度
**节 刑罚执行制度概述
一 刑罚执行制度概念剖析及相关规定
二 缓刑制度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 缓刑制度及问题研讨
一 缓刑的适用条件
二 缓刑的宣告及其效力
三 缓刑的考验期限及其法律效果
四 缓刑的撤销
五 关于对缓刑犯实行社区矫正的学理之争
第三节 减刑制度
一 减刑制度概述
二 减刑的适用条件
三 减刑的限度及其程序
第四节 假释制度研究
一 假释制度概述
二 假释的条件
三 假释考验期满的法律效果
思考题
第十五章 刑罚权的消灭
**节 刑罚权的消灭论要
一 刑罚权的消灭与刑罚的消灭
二 刑罚权消灭的事由
第二节 时效
一 追诉时效规定的理论依据之争
二 时效等级及其期限计算
三 追诉时效的中断
四 追诉时效的延长
第三节 赦免
一 大赦制度
二 特赦制度
三 大赦和特赦的主要区别
四 学界关于在宪法中增设大赦制度的立法建言
思考题
作为一名即将踏入刑法研究殿堂的学生,我对《刑法总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这本书的期望,更多地集中在其学术前沿性和理论深度上。我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超越以往一些经典教材的论述,在某些前沿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例如,在犯罪论的体系建构上,是否能体现出当前刑法学界对“原因性”、“规范论”等理论的最新进展?在责任论方面,对于“可罚违法性”这一概念,是否有更深入的探讨,以及其在中国刑法学中的定位?此外,我希望教材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犯罪类型(如共同犯罪、过失犯罪)时,能够展现出更加精细化的分析,尤其是在责任分配、因果关系判断等方面,是否有更具指导性的论述。作为一本研究生教材,它应该能够引领我们关注最新的学术争鸣,并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到理论的对话中去。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中国法学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尤其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这样顶尖的学术机构而言,其推出的教材自然承载着极高的期待。从初步翻阅的感受来看,这本书在体例编排上似乎遵循了刑法理论研究的传统脉络,从犯罪的构成要素、排除事由,到刑罚的种类、执行,力求构建一个完整、严谨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关注其对一些基础性、原则性问题的阐释深度,比如关于“行为”的界定、主观要件的认知与意志,以及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阻却事由的边界,这些都是理解和适用刑法的关键。教材的语言风格,我个人倾向于希望它既能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又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能够清晰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复杂的理论。同时,作为研究生教材,它应该能够反映当下刑法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比如在理论上的新发展、新争议,以及司法实践中的新问题,并提供有启发性的分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引导我们这些研究生深入理解刑法总论理论,并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良师益友。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刑法总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了期待的。作为一名在刑法领域探索的学生,我深知一本优秀的总论教材对于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至关重要。我尤其关注这本书在处理一些经典刑法学难题时,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或更精辟的论证。比如,在探讨“构成要件该当性”时,作者是如何理解和运用“客观归责”理论的?对于“违法性阻却事由”部分,例如正当防卫的限度,紧急避险与工具行为的界限,是否有更清晰的界定和案例分析?另外,在“责任”部分,如何处理责任能力、期待可能性等抽象概念,能否通过详实的解释和例证,帮助我们理解其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我希望这本教材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描述,更能触及刑法适用的深层逻辑,引导我们形成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有的结论。
评分初拿到《刑法总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严谨、厚重的学术气息,这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贯的学术追求是相符的。我对教材在体系建构上的设计非常好奇。一本好的刑法总论教材,应该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整个刑法理论的骨架,让初学者能够迅速建立起对学科整体的认知。从我初步浏览的内容来看,这本书在对犯罪构成要件的分析上,是否能够做到层层递进,细致入微?例如,关于“行为”的定义,是采取了广义还是狭义?在主观要件的阐述上,对于故意与过失的区分,以及不同的故意形态(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我特别希望看到在讨论犯罪构成中的“违法性”和“有责性”时,作者能够清晰地阐明其内涵与外延,尤其是在涉及客观归责、原因力等复杂问题时,是否能够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一本优秀的研究生教材,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应该是思想的启迪者,它应该能够引导我们去思考,去质疑,去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判断。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合格的刑法总论研究生教材,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培养思维。我拿到《刑法总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这本书,首先关注的是它是否能帮助我建立起清晰的理论框架。我期待它能从宏观上梳理刑法总论的核心概念,如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违法性、有责性等,并在微观层面深入剖析每一个要件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在讨论“犯罪构成”时,希望能够看到对不同学派理论的介绍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具有说服力的体系。在“违法性”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关于客观归责理论的详尽阐述,以及其在中国刑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而在“责任”部分,关于责任能力的判断、原因自由行为等疑难问题,则需要更为细致的解释,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理论的复杂性。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引导性的思考,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和理解刑法背后的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