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第2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 著
图书标签:
  • 物权法
  • 条文说明
  • 立法理由
  • 法律
  • 法规
  • 民法
  • 物权
  • 法律实务
  • 法学
  • 第2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7881
商品编码:12143793648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 编 定  价:68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01日 页  数:490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1277881 总则基本原则
第二章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不动产登记
第二节动产交付
第三节其他规定
第三章物权的保护
第二编所有权
第四章一般规定
第五章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
第六章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七章相邻关系
第八章共有
第九章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
第三编用益物权
第十章一般规定
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十二章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十三章宅基地使用权
第十四章地役权
第四编担保物权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优选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已于2015年12月10日由优选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靠前670次会议通过,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第二版)根据《优选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及与物权法相关的新增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进行了修订,以便读者准备理解与把握立法原意。 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 编 人大法工委民法室,为人民大表大会立法工作机构,也是中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机构。人大法工委是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简称,也可简称人大法工委,是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下设的工作委员会之一。
法治的基石:现代民事主体财产权益的守护者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中财产关系的核心法律规范,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法学研究者以及关注民事权利保障的社会大众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兼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著作。 全书聚焦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 的核心精神与具体条文的精妙设计,系统阐释了物权法在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障个人和法人财产安全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们不仅细致梳理了物权的基本原则,如公示公信、一物一权,更着重探讨了物权法定原则在我国特定经济形态下的适应性与边界。 一、 物权法定与权能体系的构建 本书首先构建了现代物权制度的理论框架。详细论述了区分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三大板块的内在逻辑与功能差异。 1. 所有权制度的精微解析: 我们对所有权的权能展开了细致的解构,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四大核心权能。特别对 区分所有权 的最新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是针对《民法典》中关于业主权利的扩大和细化,结合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新兴的共有制度(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共同居住权的设立),提供了翔实的条文释义与案例研判。对于所有权制度中常见的“相邻关系”条款,本书不仅罗列了规范,更引入了大量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理念下对传统相邻权边界的调整,如光照权、通风权的量化标准探讨。 2. 用益物权的实践操作与价值: 在用益物权部分,本书的重点在于 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 等集体所有土地用益物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差异化保障。我们详细阐述了这些权利的设立程序、期限约定、以及在金融抵押、流转交易中的法律限制与操作路径。对于 居住权 这一新增的用益物权,本书不仅追溯了其立法背景,更提供了未来在家庭养老、保障特定群体居住需求方面的应用场景分析与法律障碍预判。 3. 担保物权:稳定信用的中坚力量: 担保物权是连接信用与资产的关键环节。本书对 抵押权、质押权和留置权 的构成要件、效力及顺位进行了系统梳理。针对动产和不动产抵押的公示方式,特别是电子化登记趋势下的公示规则,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对于担保责任的承担、合同无效对担保效力的影响,以及在企业破产程序中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权,本书均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和审判实践,给出了清晰的判断标准。 二、 事实上的公示与权益的对抗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探讨物权公示制度,这是物权法区别于债权法最核心的特征之一。 1.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权威性与瑕疵: 深入分析了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原则。不仅涵盖了登记机构的职责边界,更侧重于 “善意取得” 制度在不动产领域的适用难度与例外情况。我们详细解读了登记错误时的救济途径,以及如何有效防范虚假登记、恶意串通导致的物权变动风险。 2. 动产交付与特别公示规则: 对于动产,本书区分了占有转移的传统模式与特殊交付方式(如指示交付、观念交付)。更重要的是,本书系统研究了 特殊动产(如船舶、航空器)的登记公示制度,以及在物流、供应链金融背景下, 动产担保登记(如应收账款质押)的实现路径与法律效力保障。 三、 财产的流转与风险控制 物权法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对财产流转的规制上。 1. 善意取得的适用边界: 这是市场交易中平衡产权人保护与交易安全的核心条款。本书通过对历年典型案例的分析,明确界定了“善意”、“无偿或有偿”、“合理信赖”等核心要件的认定标准,并强调了在特殊物项(如盗赃物、遗失物)上善意取得的限制。 2. 共有制度的精细化管理: 针对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本书细化了处分共有物、收益分配及共有物分割的规则。特别关注了家庭财产、夫妻共同财产中的共有形态,以及《民法典》对共同居住权这类新型共有形态的保护机制。 四、 侵权责任与物权保护的衔接 本书末章探讨了物权受到侵害时的法律救济,确保物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有效衔接。重点阐述了 确认之诉、物权请求权(返还原物、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的构成要件和行使条件。同时,结合环境污染、知识产权(与用益物权相关)等领域,分析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物权保护领域的适用前景,以期构建一个更为强健的财产权益保护体系。 本书旨在以严谨的法学精神,结合不断演进的经济实践,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和运用当代中国物权法律体系的权威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频繁接触物权纠纷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经因为房产继承问题焦头烂额,各种说法和法律条文让我云里雾里。偶然翻到这本书,发现它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物权概念和法律条文进行了层层剖析。书中对于不动产、动产的区分,以及物权变动的方式、内容等等,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还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并结合条文进行分析,这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读完相关章节,我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困惑,还对房屋买卖、抵押贷款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权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大增强了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条文的集合,更是一次关于“权利”的深刻对话。我反复研读了其中关于共有权、用益物权以及担保物权的部分。书中对于共有关系的各种形态,如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同时,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也详细解读了它们的取得、行使和保护。特别是担保物权部分,对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的区分与联系,以及它们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都有精彩的论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物权法律不仅仅是为了规制行为,更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公平正义。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觉得物权法听起来枯燥乏味,离我的生活似乎很遥远。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第2版) 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将这部法律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书中不仅仅罗列了条文,更是在条文的字里行间,展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财产权利保护的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一物一权”原则的阐释,以及它如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衍生出更灵活的物权形态。这本书让我觉得,物权法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

评分

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第2版) 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工具书”,也是一本“思考书”。我常常在阅读完某一章节后,陷入沉思,思考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价值取向。书中对于物权保护的原则,例如保护私有财产、保障交易安全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以及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这些规定如何应对新的挑战。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物权请求权等重要的法律概念,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生动的讲解。这让我认识到,在处理物权纠纷时,仅仅知道条文是不够的,更需要理解法律的精神和立法者的意图,才能做出最公正合理的判断。

评分

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一直致力于钻研法律条文背后的深意,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无疑是实践中绕不开的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第2版)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原本就扑朔迷离的物权领域。我尤其欣赏其对每一条法律条文的详细解读,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是什么”,更深入地阐释了“为什么是这样”。通过对立法理由的梳理,我仿佛能够置身于立法者当时的思考过程,理解他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需求和不同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最终形成这样一部法律。这种“溯本追源”的学习方式,让我对物权法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不再是生硬的条文记忆,而是融会贯通的理解。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疑难案件时,书中提供的立法背景和精神,往往能成为我突破僵局的关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