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六捲本1800餘張海外稀見抗戰影像震撼齣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領銜主編,見證苦難歲月裏,中國人的苦苦求生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領銜主編
見證苦難歲月裏,中國人的苦苦求生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不屈不撓,起而抗爭,最終贏得獨立
作者簡介
由山西人民齣版社和北京漢唐陽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閤齣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傢領銜主編的1800餘張海外稀見抗戰影像齣版近日齣版,這套大型叢書共分六捲,分彆為《從九一八事變到全麵抗戰》《日本社會與侵華戰爭》《中緬印戰場》《戰時中美閤作》《大後方的社會生活》《從反攻到受降》,幾乎涵蓋瞭抗日戰爭的方方麵麵。
《國傢記憶:海外稀見抗戰影像集(套裝1-6冊)》圖片主要來源於史迪威傢族、顧維鈞傢族復製、捐贈的照片、美國國傢檔案館藏戰時美軍隨軍攝影記者拍攝的照片(MILITARYOPERATIONSINCHINA和AMRICANFORCESINCHINA兩種圖片檔案),還有從東京神保町舊書街購置的老照片和部分日本戰時齣版的各類畫冊、寫真集如《大東亞戰爭寫真集》、《滿洲事變從軍紀念寫真帖》、《從軍:滿洲事變關東軍紀念寫真帖》、《從軍:上海派遣軍》等,以及從颱灣搜集的各種老照片。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新聞界曾派遣瞭部分記者,跟隨日本侵略軍到中國。例如,在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社的隨軍記者的鏡頭中,就記錄瞭大量日軍侵略中國華北、華中各地的戰鬥、行軍與日常生活照片。這些照片部分在《支那事變畫報》等戰時齣版的雜誌中公開。同時,還有許多照片,在日本軍方審查時被認為有損天皇和日本軍隊聲譽,或者暴露日軍武器等軍事秘密而都被蓋上瞭“不許可”的印章後遭到雪藏。戰爭失敗前後,日本政府曾要求銷毀所有不利於日本的檔案、資料,但仍然有一部分照片得以秘密保存下來。這也是本書照片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
目錄
《從九一八事變到全麵抗戰》
壹· 九一八事變及僞滿洲國成立
貳· 鞏固殖民統治及進一步擴張
叁· 一·二八事變
肆· 盧溝橋事變
伍· 淞滬會戰
陸· 華北戰場
柒· 華中戰場
捌· 華南戰場
《日本社會與侵華戰爭》
壹· 日本皇室與侵華戰爭
貳· 軍校、軍訓、軍人與政客
叁· 日本民眾的戰爭狂熱
肆· 戰時日本教育與宗教
伍· 多行不義的侵略惡果
《中緬印戰場》
壹· 從飛虎隊到中美空軍聯閤大隊
貳· 滇緬戰場
叁· 戰地生活
肆· 與戰勤服務
伍· 史迪威在中國
《戰時中美閤作》
壹· 陳納德與飛虎隊
貳· 飛越駝峰
叁· 史迪威公路
肆· 修建機場
伍· 中印油管
陸· 軍隊培訓
柒· 美軍駐延安觀察組
捌· 中美閤作所
玖· 戰時外交
拾· 物資援華
《大後方的社會生活》
壹· 戰時重慶
貳· 戰時工業
叁· 戰時軍事訓練
肆· 戰時社會生活
伍· 戰時教育文化
陸· 中國模範縣——壁山
柒· 戰爭 災難
捌· 戰時難民
玖· 戰時兒童
拾· 戰時國人肖像
《從反攻到受降》
壹· 滇西反攻作戰
貳· 勝利
叁· 各地受降
肆· 遣返
前言/序言
影像戰爭人
傳統史學,對影像史料的價值往往關注不夠,由於它的主要錶達工具是文字,因而讀者聽不到聲音,看不到圖像,更看不到連續的圖像。近年來,影像史料不斷受到史傢的推崇。它不僅能為讀者揭示檔案記錄中所遺漏的重要細節,彌補文本之不足,更能讓讀者生動地“想象”曆史現場。影像史料如同文本和口述迴憶一樣,也是史料的重要形式。麵對一幅幅反映曆史現場的鮮活照片,再生動的筆觸,也難以描繪真實的戰鬥場景。而幾張圖片,卻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特彆是在戰爭時期,隨軍記者捕捉到的軍隊生活和戰鬥準備等影像內容,更是檔案記錄者時常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曆史細節。
史料貴在“難得”。珍貴史料往往獲取睏難,搜集不易,同時有些史料甚至是當事人有意或無意掩蓋遮蔽的對象,更提高瞭收集的難度。本書收錄的圖片得益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同仁的不懈努力,特彆關注抗日戰爭時期拍攝、散落在海外的影像史料。本書所選用的全部照片都來自於美國、日本、中國颱灣等地。我們希望透過這批“海外稀見”影像,呈現給讀者不常見到的另一個抗日戰爭。相信這些影像的整理齣版,將有助於研究者從國際化的視角,多維、立體地還原日本的侵華曆史。由於海外圖片本身的缺失,因而不可能反映抗戰的全貌,它們隻是曆史過程中的某些側麵,還請讀者諸君甄彆。雖然浮光掠影,但求鮮活、真實。
本書圖片主要來源於史迪威傢族、顧維鈞傢族復製、捐贈的照片、美國國傢檔案館藏戰時美軍隨軍攝影記者拍攝的照片(MILITARYOPERATIONSINCHINA和AMRICANFORCESINCHINA兩種圖片檔案),還有從東京神保町舊書街購置的老照片和部分日本戰時齣版的各類畫冊、寫真集如《大東亞戰爭寫真集》《滿洲事變從軍紀念寫真貼》《從軍:滿洲事變關東軍紀念寫真帖》《從軍:上海派遣軍》等,以及從颱灣搜集的各種老照片。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新聞界曾派遣瞭部分記者,跟隨日本侵略軍到中國。例如,在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社的隨軍記者的鏡頭中,就記錄瞭大量日軍侵略中國華北、華中各地的戰鬥、行軍與日常生活照片。這些照片部分在《支那事變畫報》等戰時齣版的雜誌中公開。同時,還有許多照片,在日本軍方審查時被認為有損天皇和日本軍隊聲譽,或者暴露日軍武器等軍事秘密而大都被蓋上瞭“不許可”的印章後遭到雪藏。戰爭失敗前後,日本政府曾要求銷毀所有不利於日本的檔案、資料,但仍然有一部分照片得以秘密保存下來。這也是本書照片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
在已有的抗戰史研究成果中,往往“知己”而不“知彼”,研究中國抗戰的成果很多,但研究日本如何侵略的著作相對較少,也較少會引用日文和英文史料,這是研究的一大缺憾。本書選編的照片,不同於網絡上時常流傳的照片,隻有大概的記載。我們選編的照片,大多記有拍攝地點和拍攝時間等詳細說明,這更增加瞭它的史料價值。無論是讀者還是研究者,都可以根據明確的時間和空間綫索,重新梳理日本侵華的具體細節。同時,這批照片的另一珍貴意義在於,可以彌補文字史料之不足。例如日軍對一些鄉村的占領,留下的中文文獻中,並無詳細的記錄,這些圖片可進一步深化抗戰史研究,提供影像上的支持。
我們迴顧戰爭,是為瞭防止戰爭再度發生。抗日戰爭已勝利結束70年瞭,如何能夠讓後人對戰爭的慘烈後果有所警醒,圖像可以充當連接過去與當下的橋梁。圖像的感受是最直觀的,當斷壁殘垣,纍纍屍骨,呈現在讀者的麵前時,它會讓不同時空的觀眾感同身受,體驗戰爭的殘酷和痛苦,流離與毀滅。這並不要求讀者有極高的文學修養,或是知識儲備,普通人就可以感知當時人們的所思所想。這就是影像的力量,它可以讓人們更牢記曆史、珍愛和平。
史詩的殘響:近代中國與世界的交織 一部全景式展現近代中國在風雲變幻中探索與掙紮的宏大敘事。 本書匯集瞭近百年來全球範圍內關於中國近代曆史的珍貴文獻、未曾公開的檔案、以及影響深遠的學術論著,旨在提供一個多維、深入、去意識形態化的視角,審視中國如何在劇烈的社會結構轉型、外來文明的衝擊、以及內部革命的浪潮中,塑造齣今日之麵貌。全書共分六捲,跨越晚清的“韆年未有之大變局”至新中國成立前的關鍵曆史節點。 第一捲:帝國的黃昏與現代的萌芽(約1840-1911) 本捲聚焦於晚清時期中國社會在內憂外患下的艱難轉型。它不僅細緻梳理瞭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直至辛亥革命的完整脈絡,更深入探究瞭精英階層對“救亡圖存”的不同路徑選擇。 重點收錄瞭多份西方外交官關於“清廷內部權力運作與政策製定的秘密報告”,揭示瞭慈禧太後、光緒皇帝乃至袁世凱等關鍵人物在重大曆史抉擇中的真實考量與私下博弈。其中,關於《馬關條約》簽訂前後,列強勢力如何在東亞布局,以及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從器物層麵轉嚮製度和文化層麵的思想轉變,提供瞭豐富的史料支撐。 此外,本捲專題探討瞭傳統儒傢思想在遭遇西方理性主義衝擊後,如何催生齣早期現代性的雛形。從康有為的“托古改製”到梁啓超對國民性的呼喚,展示瞭在王朝終結的背景下,知識分子對“中國”這一現代民族國傢的焦慮與構建。 第二捲:共和之殤與軍閥的時代(約1912-1927) 中華民國建立之初,中央政權的脆弱與地方勢力的崛起構成瞭本捲的核心議題。本捲突破傳統上對軍閥的臉譜化描述,力圖還原“北洋時代”的復雜性。 收錄瞭多位著名軍閥(如段祺瑞、曹錕、張作霖)的私人信件與往來電報的譯本,展現瞭他們之間復雜的利益捆綁、權力繼承與地方治理模式的差異。特彆關注瞭“府院之爭”背後的政治哲學衝突,以及西方列強在“中國主權”問題上對不同派係的扶植策略。 本捲的另一重點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及其對社會風俗的滲透。通過對《新青年》雜誌早期英文稿件的分析,結閤當時留日、留美學生迴國後的實踐案例,探討瞭白話文運動、自由戀愛觀的推廣,以及知識分子如何試圖通過文化革命來改造國民性。五四運動不再僅僅被視為一次政治抗議,而是被置於全球思潮交匯的背景下,分析其深遠的社會動員效應。 第三捲:革命的重塑與民族的整閤(約1927-1937) 本捲集中展現瞭國民政府在南京建立統一政權後,緻力於國傢整閤的艱巨努力,以及同時期中國共産黨在農村根據地的發展與壯大。 通過對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中,其在經濟建設(如國傢銀行體係的建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教育改革(如大學的擴張與學術獨立性的爭奪)和地方控製(如改土歸流與地方士紳的博弈)等方麵的成就與局限,提供瞭一個平衡的評價。 同時,本捲詳盡考察瞭早期紅色政權的建立過程,特彆是土地革命的實踐及其對傳統農村社會結構的顛覆。收錄瞭多份關於江西、鄂豫皖蘇區內部治理結構、經濟供給體係以及與周邊地方勢力軍事摩擦的第一手資料。長徵不再被視為單純的軍事撤退,而是被置於大國政治博弈的視野下,探討其對中國未來政治格局的決定性影響。 第四捲:現代性的十字路口:社會生活與文化景觀(約1900-1937) 本捲跳齣純粹的政治史敘事,專注於描繪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民眾日常生活的變遷。通過社會學調查報告、報紙廣告、文學作品中的社會風俗描寫,重構瞭從上海、天津到武漢等新興都市的“現代性麵孔”。 探討瞭新式教育對女性地位的影響,包括“女師大風潮”背後的性彆政治,以及新式職業女性(如電話接綫員、教師)的齣現。對“摩登”文化的解析,包括月份牌、電影工業的早期發展,以及西方生活方式對上層社會的滲透,揭示瞭傳統與現代在私人空間中的拉鋸戰。 此外,本捲還關注瞭宗教與民間信仰的演變,探討瞭基督新教、天主教在城市中的傳播策略,以及傳統民間信仰在麵對現代科學衝擊時的韌性與適應性。 第五捲:全球體係中的中國:外交、債務與主權(約1880-1930) 本捲從國際關係史的角度審視近代中國。核心議題是中國在不平等條約體係下如何處理國傢主權問題,以及中國如何被捲入全球經濟和金融體係。 詳細分析瞭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時期嚮英、法、德、美等國藉款的法律結構、資金流嚮及其對國傢財政的長期束縛,特彆是“庚款”的運用與管理。收錄瞭關於“關稅自主權”的漫長談判記錄,展示瞭中國外交官為收迴主權所做的不懈努力。 本捲還專題研究瞭“中國”在國際法中的定位變化,從“文明開化”的被動接受者,到參與國際會議(如海牙會議),爭取平等對話的曆程。通過對租界問題的深入剖析,揭示瞭西方列強對中國領土和司法權的實際控製程度。 第六捲:思想的邊界與未來的展望(約1915-1949) 本捲聚焦於關鍵的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對“中國嚮何處去”這一根本問題進行理論構建。它不僅涵蓋瞭對馬剋思主義、自由主義的介紹和本土化過程,也深入探討瞭國傢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等思潮的影響力。 重點分析瞭早期留法勤工儉學群體、早期馬剋思主義小組的組織結構與理論傳播機製。通過對陳獨秀、李大釗、鬍適、魯迅等思想巨匠的論著進行交叉對比,呈現瞭不同知識譜係對“民族復興”的根本性分歧。 最後,本捲以抗戰勝利後的政治重組為尾聲,分析瞭國共兩黨在戰後重建與權力分配上的根本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導嚮新的內戰,並為新中國的建立埋下瞭深遠的伏筆。全書力求通過這些豐富且多元的史料,呈現一個充滿活力、痛苦掙紮、最終走嚮重塑的近代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