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1840-1937

中国近代史:1840-1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廷黻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近代史
  • 1840-1937
  • 清史
  • 民国史
  • 历史研究
  • 社会文化史
  • 政治史
  • 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758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31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0
字数:22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除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你还应该看看近代中国的另一种样子
  ★它不仅是大学历史系的教材,更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入门书
  ★首次完整收录《中国近代史》《琦善与鸦片战争》《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及蒋廷黻多篇重要时论
  ★蒋介石、李敖、任志强、费正清、郭廷以、李济、何炳棣等共同推崇的近代史大家

内容简介

  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中国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937年开始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华民族经历战火淬炼,迎来新生。百年之中,中华民族从“中古”状态的“老大帝国”,蹒跚前进、趔趄前行,逐渐转型成为“近代化的民族国家”。这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便记录于蒋廷黻先生的这本《中国近代史:1840—1937》之中。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近代史》,以六万多字的篇幅,简要而深刻地讲述了中华民族“走出中古”的历程。凭着强大的综合能力,蒋廷黻先生摒弃了繁琐的考证和史料堆砌,为读者梳理出了近代中国发展的清晰脉络,论述生动,观点深刻,好读而耐读;第二部分为附录,包括《琦善与鸦片战争》《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及多篇时论,首次完整展现蒋廷黻先生的史学观点和个人见解。

作者简介

  蒋廷黻,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曾任中华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大使等。
  身兼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双重身份,使其既具有历史学家的深邃视野,又具有政治学家对局势的深刻洞见。相比于单纯的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对历史的解读,少了一些书生气,而能深入“历史现场”,对历史事件进行切身而深入的解读,尤为一般史家所不及。
  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山的人”和“拓荒者”,他引领了后来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大家如费正清、何炳棣、郭廷以等等,无不对之推崇有加。??要而深刻地讲述了中华民族“走出中古”的历程。凭着强大的综合能力,蒋廷黻先生摒弃了繁琐的考证和史料堆砌,为读者梳理出了近代中国发展的清晰脉络,论述生动,观点深刻,好读而耐读;第二部分为附录,包括《琦善与鸦片战争》《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及多篇时论,首次完整展现蒋廷黻先生的史学观点和个人见解。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一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二 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三 东西对打
四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五 不平等条约开始
六 剿夷派又抬头
七 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一 旧社会走循环套
二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三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四 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一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二 步步向前进
三 前进遇着阻碍
四 士大夫轻举妄动
五 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一 李鸿章引狼入室
二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三 顽固势力总动员
四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五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六 军阀割据十五年
七 贯彻总理的遗教
附录一 琦善与鸦片战争
一 引言
二 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三 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外交关系
附录二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一 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
二 欧洲人的蚕食
三 葡萄牙设法通商
四 国外殖民势力更替
五 康熙帝的外交
六 外交政策不进反退
七 马戛尔尼来华
八 英国输入鸦片
九 鸦片战争前后
十 “抚夷”的难题
十一 “剿夷外交”的代价
十二 俄罗斯侵吞国土
十三 自强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十四 尾言
附录三 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
小引
一 俄国的远东发展
二 中俄初次在东北的冲突
三 尼布楚交涉
四 东北一百五十年的安宁
五 俄国假道出师与胁诱割地
六 俄国友谊之代价
附录四 时论
一 “九一八”的责任问题
二 国联调查团所指的路
三 南京的机会
四 热河失守以后
五 长期抵抗中如何运用国联及国际
六 这一次的华府会议
七 我们目前对于中央最要的希望
八  “九一八”——两年以后
九 国际现势的分析
十 论“日本和平”
十一 经过“满洲国”
十二 民族复兴的一个条件
十三 中国近代化的问题

精彩书摘

  总论
  中华民族到了19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在此以前,华族虽与外族久已有了关系,但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纵使他们入主中原,也只不过利用华族一时的内乱而把政权暂时夺过去。到了19世纪,这个局势就大不同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到东亚来的英、美、法诸国绝非匈奴、鲜卑、蒙古、倭寇、清人可比。原来人类的发展可分两个世界,一个是东方的亚洲,一个是西方的欧美。两个虽然在19世纪以前曾有过关系,但那种关系是时有时无的,而且是可有可无的。在东方这个世界里,中国是领袖,是老大哥,我们以大哥自居,他国连日本在内,也承认我们的优越地位。到了19世纪,来和我们找麻烦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界。
  嘉庆、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当然不认识那个西方世界,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西洋的文明。不过有几点我们是可以断定的,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相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丰厚,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秦始皇的废封建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分的,是故论人论地,中国本可大有作为。
  然而到了19世纪,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就好像汽车与人力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做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第二,西洋已于18世纪中叶起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19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总而言之,到了19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化,而东方的世界则仍滞留于中古,我们是落伍了!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就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就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例子。日本原有土地不过相当中国的一省,原有的文化几乎全是隋、唐以来自中国学去的。近40年以来,日本居然能在国际上做一个头等的国家,就是因为日本接受近代文化很快。
  我们还可以把俄国做个例子。俄国在15世纪、16世纪、17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在17世纪末年,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涅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两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就连斯大林也很推崇他。
  土耳其的命运也足以表示近代文化左右国家富强力量之大。在19世纪初年,土耳其帝国的土地跨欧、亚、非三洲,土耳其人也是英勇善战的。但在19世纪百年之内,别国的科学、机械和民族主义有一日千里的长进,土耳其则只知保守,因此土耳其遂受了欧洲列强的宰割。到了1878年以后,土耳其也有少数青年觉悟了非维新不可,但是他们遇着极大的阻力。第一,土耳其的国王,如中国的清朝一样,并无改革的诚意。第二,因为官场的腐败,创造新事业的经费都被官僚侵吞了、浪费了,国家没有受到新事业的益处,人民增加了许多的苛捐杂税,似乎国家愈改革就愈弱愈穷。关于这一点,土耳其的近代史也很像中国的近代史。第三,社会的守旧势力太大,以致有一个人提倡维新,就有十个人反对。总而言之,土耳其在19世纪末年的维新是三心二意的,不彻底的,无整个计划的,其结果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国家几致于灭亡。土耳其人经过那次大国难以后一致团结起来,拥护民族领袖凯末尔,于是始得复兴。凯末尔一心一意为国家服务,不知有他。他认识了时代的潮流,知道要救国非彻底接受近代的文化不可。他不但提倡科学、工业,甚至改革了土耳其的文字,因为土耳其的旧文字太难,儿童费在文字上的时间和脑力太多,能费在实学上的必致减少,现在土耳其立国的基础算打稳了。
  日本、俄国、土耳其的近代史大致是前面说的那个样子。这三国接受了近代的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了,富强了,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
  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

前言/序言



探索未竟的史诗:世界历史的宏大叙事 图书名称: 寰宇风云:从史前到冷战的文明轨迹 图书简介: 《寰宇风云:从史前到冷战的文明轨迹》是一部宏大而精深的通史著作,旨在勾勒出人类自文明曙光出现以来,直至二十世纪中叶全球格局剧变的全景图。本书摒弃了以单一国家或地区为中心的传统叙事模式,转而采用全球互联、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世界各地文明的兴衰、技术革新如何重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思想流派如何影响人类的集体命运。 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世界历史知识框架。 ---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与早期互动(史前至公元前500年)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形态。我们不再将“历史”视为文字记录的产物,而是从考古学、人类学的最新发现出发,追溯狩猎采集社会向定居农业社会的转型,即“新石器革命”的深远意义。重点考察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几大文明的独立发展路径,分析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及早期法律体系(如《汉谟拉比法典》)的构建。 同时,本部分强调早期文明间的互动,例如青铜技术的传播、早期贸易路线的雏形,以及文字系统的发明如何成为文明交流的加速器。我们审视了早期帝国(如阿卡德帝国、古埃及)的组织能力,并讨论了铁器时代来临前夕,不同社会在应对环境压力和资源分配时的策略差异。 --- 第二部分:古典时代的辉煌与冲突(公元前500年 – 公元500年) 古典时代是哲学、政治制度和军事艺术达到高峰的时期。本书细致描绘了轴心时代(Axial Age)的思想革命,包括古希腊的民主试验、印度的佛教与耆那教兴起、中国的诸子百家争鸣,以及中东地区一神教的萌芽。这些思想遗产不仅塑造了各自的文化传统,也为后世的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层面,本书详细对比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度、亚历山大帝国的文化融合(希腊化)、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及其对地中海世界的整合。重点分析了这些庞大帝国的内部张力——阶级矛盾、奴隶制度的经济依赖性,以及边疆防卫的成本。 一个核心议题是帝国扩张的终结与转型。我们深入探讨了罗马帝国衰落的复杂性(气候变化、蛮族迁徙、财政危机),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考察同一时期汉朝帝国的治理模式与所面临的挑战,揭示不同文明在面对“盛极而衰”时的应对异同。 --- 第三部分:中古世界的连接与隔离(公元500年 – 公元1500年) 这一漫长的中古时期,世界历史呈现出鲜明的“连接”与“隔离”并存的特征。在西方,欧洲进入封建化进程,拜占庭帝国维系着古典遗产,伊斯兰教的兴起则创造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巨大文化与商业圈。本书详述了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科学成就(代数、医学、天文学)如何保存并发展了古希腊的知识,并通过其贸易网络向东、向西辐射。 在东方,唐宋时期的中国在技术(火药、活字印刷)、商业组织和城市化方面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本书特别关注丝绸之路在中古时期的功能重塑,它不再仅仅是奢侈品的通道,更是技术、疾病(如黑死病)和信仰传播的动脉。 本部分还关注了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崛起的强大力量,特别是蒙古帝国的短暂统一,分析了其对欧亚大陆政治版图、贸易格局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以及随后分裂的后果。最后,本书探讨了欧洲中世纪晚期大学的兴起和早期商业资本的积累,为即将到来的地理大发现埋下伏笔。 --- 第四部分:全球汇流与重塑(公元1500年 – 公元1750年) 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断裂。本部分详尽分析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其背后的技术支撑(造船、导航)和经济动机(香料、贵金属)。重点阐述了“哥伦布大交换”——动植物、人口、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交叉影响,以及其对美洲原住民文明的毁灭性后果。 伴随航海扩张的是欧洲列强的崛起和“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本书考察了早期殖民体系的残酷性,特别是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形成及其对非洲社会、美洲种植园经济的结构性影响。 在亚洲,奥斯曼帝国、萨法维波斯和莫卧儿帝国的巩固与冲突,构成了欧亚大陆的另一条权力轴线。本书对比了这些传统帝国对欧洲新兴海权挑战的反应,并分析了明清易代之际中国在内向发展与对外交流中的抉择。 --- 第五部分:启蒙、革命与工业的浪潮(公元1750年 – 公元1914年) 这是人类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启蒙运动的思想(理性、人权、主权在民)如何催生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挑战君主专制和传统等级制度。本书探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与扭曲。 与此同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被视为人类生产力的一次飞跃。本书深入剖析了蒸汽机、纺织机械的发明如何彻底改变了社会结构——城市化加速、新的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形成,以及围绕工厂制度产生的社会问题。 十九世纪中叶,民族主义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塑造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在全球范围内,工业化国家的军事和经济优势带来了空前的“新帝国主义”浪潮。本部分将聚焦于列强对非洲的瓜分和对亚洲的渗透,解析这一时期的全球权力极度不平衡状态,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奠定基础。 --- 第六部分:冲突与秩序的重建(公元1914年 – 冷战初期) 本书的终章聚焦于二十世纪初的剧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是一场帝国主义的冲突,更是一次现代技术与旧式战略碰撞的灾难性实验。本书分析了凡尔赛体系的内在缺陷、沙皇俄国崩溃后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兴起,以及其对全球政治思想的深远影响。 在两次大战的间隙,全球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随后的崩溃(1929年大萧条),这为极端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提供了温床。本书将第三帝国、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逻辑置于全球经济困境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视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未解决问题的极端回应,其特点是意识形态对抗的加剧和总体战的残酷性。最终,本书以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联合国这一新型国际组织的建立,以及美国与苏联的对峙,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了冷战的全新阶段,为后续的全球史叙事划上句号。 --- 结语: 《寰宇风云》致力于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野,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展示不同文明在全球舞台上相互作用、学习和冲突的复杂动态。它不仅是一部知识的总结,更是一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清末民初那段“乱世”历史充满好奇心的非专业读者,以往读过不少零散的材料,但总觉得不成体系。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中国近代史:1840-1937》,才感觉自己对那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了一个比较宏观且细致的把握。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思想变迁的捕捉。从早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康梁变法中知识分子关于君主立宪的激烈辩论,再到辛亥革命后的激进思潮涌动,作者对不同思潮的兴衰和内在逻辑梳理得非常到位。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的动机、局限性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结构性制约。比如,书中对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复杂性分析,就非常到位,揭示了它既是思想解放的先声,也蕴含着某种文化断裂的风险。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让你不断反思:在那个历史关口,换做是我,又会做出何种选择?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历史爱好者反复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历史的“厚重感”和“连续性”。很多时候,我们看待近代史,总容易被某个标志性事件——比如辛亥革命或者五四运动——所切割。但作者巧妙地通过对经济基础和地方权力变迁的长期追踪,展现出了一种深刻的连续性。比如,从晚清中央权威的衰落,到北洋军阀时期地方势力的坐大,再到国民政府初期对“党国”体制的艰难整合,这些看似分散的政治事件,在作者的笔下,都有着共同的脉络——中央集权的重建与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拉锯。我尤其喜欢它对社会底层动态的关注,比如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买办阶层的崛起,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这些“非主流”的历史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许多结构性问题,其源头都可以清晰地追溯到1840年到1937年间那些未被完全解决的矛盾。

评分

对于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而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至关重要,而这本《中国近代史:1840-1937》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的文笔兼具学者的严谨与文学家的细腻,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法。例如,在描述太平天国的兴衰时,作者没有过度渲染宗教狂热或农民起义的悲壮,而是着重分析了其社会根源、组织结构以及与地主阶级和满清政权的结构性冲突,使得这场浩大的内战,其失败的必然性在逻辑上显得无可辩驳。再者,书中对袁世凯这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描绘,也做到了公允和立体,既看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和实业救国的努力,也直面了他复辟帝制的政治野心和最终的失败。这种不偏不倚,以史料为基石的叙述风格,极大地增强了书籍的说服力。它不像某些历史书那样急于给出结论,而是更侧重于呈现“过程”的艰辛与曲折。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阅读如此长时段的断代史有些畏惧,担心内容过于庞杂难以消化。然而,这本《中国近代史:1840-1937》的编排逻辑,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在关键转折点上,会有一个清晰的小结,帮助读者回顾和巩固前文的脉络,这种结构上的体贴非常重要。例如,在介绍国民政府“训政”时期时,作者并没有陷入对各派系纷争的泥潭,而是聚焦于其核心目标——统一货币、整顿税制和进行基础建设的实际成效与内在矛盾。这种“抓主线、重实质”的写作手法,使得复杂事件变得条理分明。对我而言,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又富有深度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跳出碎片化的信息茧房,以一种更系统、更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评分

这本名为《中国近代史:1840-1937》的著作,在我阅读的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叙事,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充满张力和细节的时代画卷。作者在对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这段复杂时期的梳理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功力。我特别欣赏其叙事结构,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巧妙地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维度编织在一起,使得事件之间的因果链条清晰可见。例如,在讨论洋务运动时,作者没有停留在“器物”层面的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体制性困境与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桎梏,这使得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为何近代化的努力会屡屡受挫。书中对列强侵略的描绘,也极具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晚清政府在外交上的步履维艰与国人在屈辱中的挣扎与觉醒。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人物侧面描写,更是为这段厚重的历史增添了鲜活的血肉,避免了教科书式的刻板。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激发读者深度思考,而非仅仅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的优秀历史读物。

评分

可以 特别好

评分

书中有些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值得思考的,更不论该书成书于1937年,实乃在民族存亡之际的深刻洞见。值得一看,也值得思考。

评分

很专业也很生动,是那个时代最有思想的历史书之一了

评分

就看“全本、无删节”的标注就可以下手了

评分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值得我们一读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没事看看还不错哟

评分

很好 一直对历史感兴趣

评分

真的很不错真的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