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蕅益解

四书蕅益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蕅益 著,梅愚 校
图书标签:
  • 四书
  • 蕅益
  • 程颐
  • 理学
  • 儒家
  • 注释
  • 经典
  • 文化
  • 教育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崇文书局
ISBN:97875403399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30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禅解儒道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32
字数: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以佛教智慧解《四书》,会通佛儒

★ 印光法师于民国九年作《四书蕅益解重刻序》 

★ 北京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学者楼宇烈先生推荐
★ 依台湾佛教书局刊印的《蕅益大师全集》第十九册所收《四书蕅益解》为底本

新书预告:徐梵澄著译选集(四种):《尼采自传》《薄伽梵歌》《玄理参同》《陆王学述》



内容简介

  蕅益大师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年四十九岁,述《四书蕅益解》。解《论语》曰“点睛”,开出世光明也;解《庸》《学》曰“直指”,谈不二心源也;解《孟子》曰“择乳”,饮其醇而存其水也。惜《孟子择乳》失传。

作者简介

  蕅益大师(1599—1655):名智旭,字蕅益,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第九代祖师。少崇儒学,谤释老,十七岁阅莲池大师《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不谤佛。一生著述宏富,经其门人编次,分为《宗论》和《释论》两大类,其中会通儒释道三教的著作,有《四书蕅益解》《周易禅解》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北京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学者楼宇烈先生推荐: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以儒、道的视角来理解和诠释佛教的思想,以及以佛教的视角来理解和诠释儒、道的思想,会通三教之论著,十分丰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特色的显现。然而如佛教明末四大师之憨山德清与蕅益智旭,以佛教禅意注解儒道两家根本经典的专著,则尚不多见。他们的这些著作,不仅对了解儒道的思想为人们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对了解佛教思想也给予了新的启发,值得重视和研究。

崇文书局的同仁有见于此,发心把憨山德清的《老子道德经解》《庄子内篇注》和蕅益智旭的《四书蕅益解》《周易禅解》等,这几本以佛教禅意注解儒道两家根本经典的代表性著作收集在一起,采用精良的版本,加以认真整理、标点,汇编成一套“禅解儒道”丛书,以便更多的读者关心和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这些特色的作品,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事。故此,我特向广大关心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们推荐这套丛书。
  

目录

四书蕅益解序(蕅益)
四书蕅益解重刻序(印光)
论语点睛补注序(江谦)
论语点睛补注上
论语点睛补注下
中庸直指补注序(江谦)
中庸直指补注
大学直指补注序(江谦)
大学直指补注
孟子择乳(存目)

精彩书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只一“学”字到底。学者,觉也。念念背尘合觉,谓之志。觉不被迷情所动,谓之立。觉能破微细疑网,谓之不惑。觉能透真妄关头,谓之知天命。觉六根皆如来藏,谓之耳顺。觉六识皆如来藏,谓之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是得心自在。
  若欲得法自在,须至八十、九十,始可几之,故云:“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此孔子之真语实语,若作谦词解释,冤却大圣一生苦心。
  返闻闻自性,初须入流亡所,名之为“逆”。逆极而顺,故名“耳顺”,即闻所闻尽,分得耳门圆照三昧也。——《四书蕅益解·论语点睛之“为政第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不生不灭之理,名之为天;虚妄生灭之原,名之为命;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阿赖耶识,遂为万法之本,故谓之性。盖天是性体,命是功能,功能与体,不一不异,犹波与水也。体则非善非恶,功能则可善可恶,譬如镜体非妍非媸,而光能照现妍媸。
  今性亦尔,率其善种而发为善行,则名君子之道;率其恶种而发为恶行,则名小人之道。道,犹路也。路有大小,无人不由,故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然善种发行时,性便举体而为善;恶种发行时,性亦举体而为恶。如镜现妍时,举体成妍;镜现媸时,举体成媸。妍媸非实,善恶亦然。——《四书蕅益解·中庸直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之一字,虽指至善,只是明德本体。此节指点人处,最重在“知”之一字。《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当与此处参看。《大佛顶经》云:“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即“知止”之谓也。
  此中知为妙悟,定、静、安、虑为妙修,得为妙证。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名能定;外境不扰故,闻所闻尽,名能静;内心无喘故,觉所觉空,名能安;烦恼永寂故,空所空灭,名能虑;寂灭现前,如镜现像故,忽然超越,名能得,获二殊胜故。——《四书蕅益解·大学直指》
  

前言/序言

  整理说明
  一、本书以民国七十八年台湾佛教书局刊印的《蕅益大师全集》第十九册所收的《四书蕅益解》为底本,其中江谦的补注一并收入。
  二、原书为繁体竖排,文中已有分段;今改为简体(为避免歧义,保留了若干异体字、通假字)横排,并依文义对原有分段予以细化,且施以现代标点。校正字词有讹误者,于脚注中标出。
  三、书中《论语》《中庸》《大学》原文依据憨山的“解”进行句读。
  四、《四书蕅益解》原包括《论语点睛》《中庸直指》《大学直指》《孟子择乳》,惜《孟子择乳》已失传,今于目录中存此书名。
  五、《论语》共二十篇,每一篇又含若干章,蕅益的分章与朱熹《论语集注》、何晏《论语集解》的分章略有不同,本书在蕅益所分的每一章前添加篇和章的序号,如“1。1”表示《论语》原文的第一篇之第一章。蕅益将《中庸》和《大学》原文分为若干节,本书在每一节前添加序号。


四书蕅益解 缘起与编纂 《四书蕅益解》作为一本汇集了明末高僧蕅益智旭大师对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典籍的精辟解读,其问世无疑是佛儒会通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此书的编纂,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蕅益大师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对儒家经典的深刻洞察,将佛陀的智慧之光投射于孔孟之道,从而开启了一条全新的解读路径,为后世学人提供了理解儒家思想的独特视角。 蕅益大师,字迦叶,别号八不道人,是明末净土宗四祖,也是一位在佛学、儒学、道学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的大学者。他一生著述宏富,影响深远。《四书蕅益解》便是其“融贯佛儒”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大师编纂此书,意在彰显佛法与儒教在根本精神上的相契合之处,破除世人对佛道二教的刻板印象,引导学人超越宗教壁垒,回归真如自性,达到“理事圆融”、“显密一体”的至高境界。 在编纂过程中,蕅益大师并没有简单地将佛家术语套用在儒家经典之上,而是深入体察儒家经典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从中发掘出与佛法不谋而合的真理。他善于以佛家“空”、“无”、“平等”、“慈悲”等核心概念来阐释儒家的“仁”、“礼”、“义”、“智”、“信”等道德规范,使得原本被视为世俗伦理的儒家思想,在佛法的观照下,呈现出更深邃的形而上意义。这种解读方式,既是对儒家经典的深化,也是对佛法的阐扬,达到了“双峰对峙,孤峰并峙”的妙境。 《大学》:格物致知的修养之路 在《大学》的解读中,蕅益大师将“格物致知”这一儒家修身之本,升华为对“诸法实相”的体悟。他认为,所谓“格物”,并非仅仅是穷究事物之理,更重要的是要破除我执、法执,看透一切现象的虚幻不实,从而达到“见空无一物”的境界。只有当我们摆脱了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执着,才能真正“致知”,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即“真心”、“自性”。 “诚意”之说,在蕅益大师的笔下,被赋予了“一心不乱”的净土宗旨。他强调,真诚的心,是与佛性相通的。当我们能够时刻保持一颗纯净无染、毫不妄想的心,便能与佛的智慧相应。这种“诚意”,不单是世俗意义上的真诚待人,更是指向了当下的一念清净,直指人心。 “正心”、“修身”的环节,则被大师以“对治烦恼”和“降伏妄心”为核心来阐释。他指出,我们之所以会产生种种不正当的心念和行为,皆是因为被无始劫来的烦恼所束缚。通过修行,特别是持戒、念佛等法门,可以逐步断除烦恼,净化心灵,使之心念真正地“正”。而“修身”则是在正心的基础上,将佛法的慈悲和智慧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皆合乎佛法,从而达到“身口意”的清净。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在蕅益大师的解读下,则体现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菩萨行愿。他认为,一个真正能够“齐家”的人,必定是将佛法融入家庭教育,以慈悲和智慧引导家人共同修行;一个能够“治国”的君主,必是以佛法的平等和慈悲来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共修善法;而“平天下”,则更是指向了将佛法的光明普照大地,令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共证菩提。 《中庸》:中道实相的究竟义 《中庸》中“中庸”二字,是蕅益大师着重阐释的核心。他认为,“中庸”并非是世俗所理解的“折中”、“调和”,而是佛法中的“中道”思想,即超越一切二元对立,如“生灭”、“有无”、“染净”等,直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实相。这种“中道”,是绝对的、究竟的,也是一切法的本源。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大师将其解释为“寂静本然,常住真心”。当我们的心念尚未被外境所染动,处于一种寂静、纯粹的状态时,便是“中”的显现。这种状态,是佛法中所说的“无心”,是人人本具的佛性。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则被理解为“寂而妙用,随缘不变”。当我们的真心开始发生作用,随顺因缘而生起种种妙用时,只要不离本心的寂静,不失其本然的清净,便是“和”。这便是佛法中“如如不动,随缘自在”的境界。 “至诚”作为“中庸”的基石,在蕅益大师的眼中,便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认为,真正的至诚,是超越了自我的执着,与一切众生平等一体,发自内心深处的慈悲关怀。这种慈悲,能够利益一切,感化一切,最终成就一切。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大师将其解读为“悟道与迷道”的根本区别。悟道者,自然契合中道,随缘任运,而迷道者,则会执着于一方,或偏激,或堕落,永远无法安住于中道实相。 《论语》:仁心菩提的实践道 《论语》中的“仁”字,在蕅益大师的佛学视野下,被赋予了更为宏大的意义。他认为,“仁”不仅仅是爱人,更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佛法中的“法界缘起”和“众生平等”的根本体现。当我们能够将一切众生视为一体,视同己出,便是真正达到了“仁”的境界。 “克己复礼为仁”,大师将其升华为“断烦恼,证菩提”。“克己”,便是要断除我慢、贪嗔痴等烦恼,降伏自私自利的心;“复礼”,便是要回归自性,显露佛性。通过精进修行,我们才能最终实现“克己复礼”,证得不生不灭的菩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蕅益大师认为,颜渊之问,代表了学人对最高善的追求。而孔子之答,则指明了达到这一善境的实践方法,即通过“克己”的修行,来显露本具的“仁”。这种“仁”,正是佛法中的菩萨道,是以慈悲心利益一切众生,直至成佛。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大师将此句解读为“觉悟、慈悲、精进”三种解脱的德行。觉悟者,明了诸法实相,故不被假象所迷惑;有慈悲心者,能与一切众生同体,故不生忧愁;精进者,勇猛精进,破除一切障碍,故不畏惧。这三种德行,正是学佛修行的重要资粮。 《孟子》:性善论的佛心印证 《孟子》的“性善论”,是蕅益大师着重与佛法“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进行会通的关键。他认为,孟子所说的“性善”,与佛法所说的“真心”、“佛性”、“自性清净”是同一回事。人之所以会造恶,并非其本性邪恶,而是被无始劫来的妄想、习气所遮蔽,就像明珠蒙尘,并非失却光明,只是暂时的被遮盖。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大师认为,这便是“佛性”最根本的显现。这种恻隐之心,是无缘大慈的种子,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具备的善根。通过“推己及人”,将这种善根不断扩大,便能成就“仁爱”的德行。 “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在蕅益大师看来,都是“佛性”不同层面的显现。恻隐之心是慈悲的根源,羞恶之心是对染污的厌离,辞让之心是平等谦逊的体现,是非之心是辨别真假的智慧。这些“端”一旦得到发掘和培养,便能促使人不断向善,最终回归本性。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在蕅益大师的佛学诠释下,皆与佛法的修行紧密相连。仁是慈悲,义是智慧,礼是戒律,智是定慧,信是信心。通过对这五常的实践,便是在践行佛法的修行,最终能够成就佛道。 总结 《四书蕅益解》并非是一本简单的儒家经典注疏,而是一部将儒家思想与佛法智慧深度融合的杰作。蕅益大师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广阔的胸襟,为我们揭示了儒释二家在追求真理、完善人格、利益众生等方面的共通之处。通过对《四书》的重新解读,大师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更以佛法的视角,为我们指明了通往究竟解脱的道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打破宗教的藩篱,引导读者在不同思想体系中汲取精华,最终回归到人类共通的智慧本源。它是一部引导人觉悟、化解烦恼、提升境界的殊胜宝典,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看时会略感其凝练与古奥,但细细品味之后,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和韵味。它并非那种刻意追求辞藻华丽的文字,而是那种直击核心、直指人心的表达。作者似乎深谙“大道至简”的道理,用最精炼的笔墨勾勒出最宏大的图景。这种风格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的走神,因为任何一个词语的脱漏,都可能导致对整段话的理解偏差。我发现,很多时候,需要将一句话反复咀嚼,才能真正品出其中潜藏的深意。这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解读,读完即忘,而是更像在与一位深谙古道的智者进行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对话,读罢让人意犹未尽,需要时间消化沉淀。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论述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梳理了复杂的思想脉络,使得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经典中的精义,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且富有层次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探讨某个核心概念时,作者不仅引用了原文作为基础,更进一步引入了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维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转承部分的处理,过渡自然流畅,如同高明的棋手布局,每一步都显得深思熟虑,毫无牵强附会之感。这使得我在跟随作者的思绪前进时,几乎没有遇到理解上的“卡壳”现象,每深入一层,都能感到视野豁然开朗,这对于一部涉及深奥哲理的著作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这不是一本随随便便就能翻完的著作。纸张的选择似乎也经过了精心挑选,触感温润,墨迹清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辨认那些繁复的字迹。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排版,行距和字号的搭配非常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书脊挺括,想来是能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能看到一本如此注重细节和质感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光是抱着它,闻着那淡淡的油墨香,就能感受到出版者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之心。从外在来看,这本书的品相无疑是上乘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内里的学问充满了期待和尊重。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对耐心的彻底考验,但也是一次精神上的巨大回馈。我曾尝试在通勤路上快速翻阅,结果发现效果甚微,因为它需要一个相对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一旦我沉下心来,泡上一壶茶,把它摊在书桌上时,阅读的体验才真正被激活。作者似乎总能在我即将感到困惑的关键时刻,恰到好处地引入一个例证或一个类比,精准地击中我心中的疑问点。这种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引导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对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去。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过程,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内化程度,比我以往阅读的任何教材都要来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它不只是对既有学说的复述或注解,更像是提供了一把钥匙,解锁了看待世界和审视自身的一种古老而又永恒的视角。通过对书中论述的钻研,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许多习以为常的观念,并发现许多当代问题,其根源或许都能在古老的智慧中找到清晰的投射。这种穿透时空的力量,是这本书最令人折服之处。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却教会了我如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意义,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传授,使其成为一本可以常读常新的案头珍籍。

评分

京东的商品和送货速度一如既往地好,这次买的商品质量不错,放心、方便、适用,我们都很喜欢。

评分

值得一读,不一样的视角,以禅解老子。

评分

值得购买,大家要顶,赞一个。

评分

书很好,对理解庄子很有帮助!

评分

很不错,非常值得购买,京东物流有保障。。。

评分

大师解读,点睛之笔,版式字体舒服,好书

评分

马一浮,此庚申年逭暑所作。以老子义印合般若、方等,于禅则与洞山为近,触言玄会,亦似通途寥廓,无有塞碍。后以病缘中辍,不复措意。维老氏之旨未必如斯,理既冥符,言象可略。如遇玄解之士,亦可相与解颐耳。蠲叟。

评分

书不错?活动给力

评分

品养生酒边悟道~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