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秒思考 像麦肯锡精英一样思考

零秒思考 像麦肯锡精英一样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赤羽雄二 著,曹倩 译
图书标签:
  • 商业思维
  • 麦肯锡
  • 思考方法
  • 问题解决
  • 决策力
  • 效率提升
  • 职场技能
  • 管理学
  • 自我提升
  • 逻辑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18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716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208
字数:126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面对工作困境,怎么能瞬间看出症结所在?如何拥有零秒制胜的惊人决断力?麦肯锡韩国分公司创始人、日本咨询大师倾力打造让思考语言化、可视化、技能化的终级武器。

  活跃于麦肯锡14年的作者教你如何利用一张A4纸掌握逻辑性思考。作者独创的“A4纸做笔记”,遵循1分钟内写出全部想法,一张纸只写一个主题,每张纸4—6行,每行20—30个字这样的规则。只要每天坚持写10张,就会发现大脑中的思路变得十分清晰、明确;在工作中的行动会变得更加迅速;会议中,能够更自然讲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说明变得更流畅,也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内容简介

  临近deadline,还在迷迷糊糊兜圈子?工作不得要领,一番折腾后又回到原点?话在嘴边却怎么都说不出口?满脑子朦胧的想法却迟迟无法动笔写企划案?很多人都会面临这种工作困境,但至于怎么改变却总是找不到好办法。

  这本书教你的就是把心中想法落实到语言和实践中的具体做法-----零秒思考。

  作者在麦肯锡公司的14年中,参与了企业的经营改革,深知员工的战斗力会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公司的未来,所以非常重视一个人的深入思考、制定解决方案,并能够彻底执行的能力。本书讲述的零秒思考就是他从多年实践中总结而来的。简单来说,就是运用A4纸整理思维碎片,集中1分钟时间进行“头脑体操”,从3个可行解决方案出发,高效收集目标信息。

  相信这本书可以帮你告别盲目与拖延,让思考事半功倍,让工作难题迎刃而解!


作者简介

  赤羽雄二,197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专业,1983年留学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进入麦肯锡公司,领导了经营战略的立案和实施的援助、新组织的设计和导入、市场营销、新视野创立等众多项目。1990年从零创办了麦肯锡韩国分公司,促使许多韩国企业,尤其是LG集团走向了世界。2002年,以催生“世界性的风险投资”为使命,和他人共同创建了Breakthrough Partners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前 言 1

第 1 章 启发思考 1

1.1 将浮现在脑中的意象、感觉变成语言 3

1.2 以自如准确地使用语言为目标 9

1.3 捕捉语言的核心意思和偏差 13

1.4 避免肤浅及徒劳无功的思考 18

1.5 “沉思默想”及“滔滔不绝”都是误区 23

第 2 章 零秒思考,你也可以做到 27

2.1 多花时间并不意味着思考可以深入 29

2.2 当机立断的能者及优秀的经营者 32

2.3 终级目标:零秒思考 37

2.4 零秒思考和信息收集 41

2.5 通过做笔记掌握零秒思考 45

2.6 做笔记的好处 50

第 3 章 如何做笔记才能实现零秒思考 61

3.1 写标题的方法 65

3.2 写正文的方法 74

3.3 想到的事,不论是什么,先写下来 86

3.4 笔记写在 A4 纸的背面 89

3.5 每天做 10 页笔记 92

3.6 每页 1 分钟,一想到就立刻写下来 95

3.7 不能用笔记本、日记本、word 的原因 100

3.8 笔记控制在 1 分钟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写 104

3.9 情绪要再三思考后再写入笔记 108

3.10 不同状况、需求下的笔记题目范例 111

第 4 章 充分利用笔记 137

4.1 深入挖掘笔记更有效 139

4.2 多角度地写一个标题 148

4.3 笔记的拓展 154

4.4 笔记和逻辑树的关系 156

4.5 从笔记中归纳企划书 158

4.6 让同事和家人也记笔记 170

第 5 章 笔记的整理和活用方法 173

5.1 分类放在透明文件夹中进行整理 175

5.2 重新审视文件夹的分类 182

5.3 做笔记之后 186

后 记 191

出版后记 193


精彩书摘

  第1章启发思考

  1.1 将浮现在脑中的意象、感觉变成语言

  首先,希望读者们能够深刻认识思考和语言的关系——“思考通过语言来体现”并且“情感也可以变成语言”。除此之外,还要试着将浮现在脑中的意象、感觉变成语言。

  人们经常觉得脑子稀里糊涂的,种种只言片语浮现于脑海,闪现的语言往往还未组织出来便稍纵即逝。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尝试将上述这些情况变成语言,当某个想法刚一浮现就立刻将其用语言组织出来。虽说是将想法组织成语言,但仅靠脑子想,依旧只是一种朦胧不清、不够明确的状态,所以要写在纸上。即使是想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也没关系,还是要将其写下来。也就是说,要将人名、欲望、憎恨、懊悔这些都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即使自己对此事或此物感觉并不好,也要努力将其记录下来。不可思议的是,如此“畅所欲言”一番之后,人便会变得积极坦荡一些。

  比如可以像下面这样写:

  为什么上司不让我做那个项目?

  是因为对我有什么不满吗?以前,我也举手表示过想做某个项目,可是也没有给我做。

  如果交给我做,我绝对能做好。

  为什么就是不交给我做呢?

  这次也是,为什么又不给我做呢?

  在这个领域,我是不是不怎么被上司看好啊?

  但是,昨天上司明明夸奖我了,这还挺少见的。难道是说上司对我的评价不错?不让我来做,是不是有其他理由呢?

  难道说,上司是打算让我来做其他项目?

  这样想也对,说不定是我想太多了。但是……我真是对这事耿耿于怀。

  明天,我要去跟上司说说这事!

  又或者可以这样写:

  我为什么跟男朋友吵架了呢?

  是因为我不喜欢他买给我的生日礼物吗?但是,我确实不是很喜欢啊。

  谁会买那种东西啊。

  之前送我的礼物也奇奇怪怪的。

  但是,一个男生能记着我的生日还有我们第一次约会的日子已经非常努力了吧。

  而且,他对我也很认真。

  他还说他努力打了很多的工,才给我买的礼物。

  也许是我说话有点过分了吧。

  也许我该跟他道歉吧?

  但是,这又不是我的错,我又不喜欢那个礼物。

  但是,他忙着准备考试,又抽出时间打工攒钱给我买了礼物。

  这也说明他很踏实,而且兼顾学习和打工是很辛苦的吧!但他的眼光还真是有点差劲啊。

  但是,还是给他发个道歉的短信吧。

  啊!回短信了!他一定是一直等着我的短信呢,幸亏给他发了。

  也会有无论怎么写,心情都无法改变的时候吧。但是大多数时候,如果没有任何顾虑地写下来,到最后心情总会变得好一些。因为不用顾虑说了这些话会被他人怎么看,把想说的都写出来了,所以整个人会很痛快。这跟失恋之后,大哭一场就可以继续向前走是一个道理。

  虽然一开始会担心写这些话好不好,但其实很快就会适应。只要将写下来的纸收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就可以了。因为谁也看不到,所以就不用担心了。

  虽然会犹豫要不要写这些,并且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只要硬写下来,意外地会发现自己可以做到。有一种说法叫做“编织语言”,其实就是这种感觉。这并不是说编故事,而是编织自己的心情。因为不用顾虑他人,所以就会越写越多。如果仅是写下脑中浮想出的片断,那么不善于写文章的人也可以做得非常好。也许有些人想写却害怕写得不够漂亮,但这种方法无需在意语句的前后顺序和表现手法,所以适用于任何人。只要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就什么都能写。特别是郁郁寡欢时,更是可以无止境地写下去。

  任何人只要在醒着的时候,总是能感觉到些什么。人们会思考,并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某些意象。但是,这些都是转瞬即逝的。这些意象在转换成语言之前,便在含混朦胧、内心郁结的状态下消失了。虽然会暂时忘记,但这种郁结于心的感觉其实并未消解,也不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殆尽。所以,人的心情便会越来越消沉。

  “总觉得不高兴、不爽”,“说不上怎么了,就是觉得心里很乱”,“虽然很讨厌,但是怎么也没办法干脆忘在脑后”——这些心情任谁都会有吧,或者说,每天都会有几次这种感觉袭来。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当场抛之脑后忘得一干二净,但有时也会积压在心底,越积越重。

  我的建议是,将这种心情转换成语言,毫无顾虑地写下来。这样做就可以将这种郁结于心的情绪发泄出来。写出来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看,所以也就完全不用有所顾虑。反正把它写下来,既不会成为现实,也不会发生什么坏事。

  愤怒、不满、不安等,比起内心的郁闷,情感更明确,因此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感知和理解,更容易转换成语言。只要毫不犹豫地拿起笔来,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畅所欲“书”,其问题只在于习惯不习惯这种方法。

  也许很多人都主张“不想抱怨”、“不想说别人坏话”,能够这样想的确很了不起。但话虽如此,放任不管这些念头,它们也不会凭空消失。首先,没有人可以化解掉这种念头。如果无视这种情感,或者强行将其封闭在内心深处,则必然会再次冒出来;如果没有发泄在当事人身上,就会发泄在别人或别的事情上,最终可能会以不好的结局收场。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毫无顾虑地在纸上倾吐心声更好(当然,不要给别人看到,一定要放在别人找不到的地方)。

  此外,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虽然会不断有灵感和创意出现,但是也会有消极的想法以及不安涌现,觉得“这样做应该不行吧”、“这个绝对行不通”、“我绝对做不到”。把这些也写下来就可以了,而且要毫无保留。不要想着遣词造句、语言优美,只要直白地表达出来就好。

  如此一来,这些灵感和创意的全貌便会浮现在眼前。实际上自己所在意的地方和觉得不错的地方,也都会一一呈现。对那些因为顾虑重重而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也会有所留意。因为这不是给上司看的企划书,所以完全不用顾虑其看起来怎么样,只要从自己介意的事情、注意到的事情开始写起就可以了。

  1.2 以自如准确地使用语言为目标

  一旦适应了用语言表达脑海中的意象和感觉,渐渐地就不会为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而苦恼了。想表达的内容能够脱口而出,也就不会感到有压力了。而且不会因为斟酌词句而犯难,可以通过用笔进行思考和表达。这样一直坚持下去的话,就会更加顺畅流利地表达自我。

  能够顺畅地表达,在工作和生活中才能更容易与对方沟通,更能让对方立刻心领神会。由于我们能够轻松地完成说和写,展现出最自然的自我,对方便能够安心。如此一来,当对方安下心来,便更有助于其理解。

  交流沟通,在双方以一颗平常心、能够互相体谅的时候进行最为有效。表达意图时会更加容易,当然也就不容易起争执。

  在对对方有疑问的时候,因为是在很好地解释了我方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的质疑,所以也很容易推进谈话。这样做会使交谈变得愉快,也会促成更进一步的解释和讨论。由于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疑问不容易跑题,所以双方在享受对话的同时,也能够心情愉悦地继续提问与解释。

  如果能够采用这种交流方式,那么就可以淡然自若地面对各种会议,不会压抑自己的心情或是勉强自已,可以做到更自然、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做也不会造成双方情绪上的碰撞或者争吵得面红耳赤,这时我们可以说:“关于您所提出的问题,为了能让双方公司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我们会对交付期和费用充分地确认来推进合作。”或者是:“虽然我们也知道在交付期和费用上有一些困难之处,但是针对此前补充提出的方案中的问题,如果能够允许我们延期至第 2 阶段,我们将不胜感激。”这样的表达既有礼貌又直截了当。

  如果是更加棘手的情况,便可以这样说:“关于上周企划会议上的讨论,虽然因为出现了不同意见而有些难办,但是我们也得到了上司对这件事情特别之处的理解。今后,恳请务必做好事先确认工作。”或者可以说:“关于请您介绍工程师一事,由于此前再三与您联系却并未得到回音,所以我们拜托了其他公司。并且因为已经物色到了一位优秀的候选人,所以这次就不用劳烦您再介绍了。”上述这些都是礼貌并直接的说法。在尊重了对方立场的同时,既没有妥协,也不显卑微。

  如果能对可能会惹对方不高兴或引起争执的事情与对方很好地进行沟通,那么会议便会得到建设性的进展,相互间也就不会产生芥蒂。因为没有重重顾虑或意见相左之处,所以双方都会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中。这样一来会有助于解决更多的问题,不会因太过在意和顾虑而导致协商受阻,工作也会因此变得更加顺利。对于复杂的问题,也可以灵活地掌控。

  ……

前言/序言

  前言

  很多人绞尽脑汁思考,而实际却是原地踏步、毫无进展。

  不是停滞不前就是徒劳无功。只要有别的事情分心,大脑就不再好好运转,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即使想好好考虑一下,但是眼前总会浮现出别的事情,无法集中精力思考。如此反反复复,花了时间却总是无法深入,得不出结论,只是来回兜圈子。

  在深入思考之前,如果能让思考更积极,哪怕只是一点点也是好的。踌躇之时,光是在遇到问题时就烦恼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根本无法前进一步,更不用说去深入思考了。即使觉得自己已经深思熟虑,甚至已经思考到疲惫不堪,却仍止步不前。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深入思考”。

  当被别人说“你再好好想想”、“这想法太肤浅了”之类的话后,人们都会明白对方是在要求自己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虽然觉得只要深入思考了,就能做出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具体的方法。就算觉得“应该是这样吧”,但也没什么自信。

  回想起来,在日本,人们从小学开始便几乎没有进行过什么思考训练,或是高效率归纳思路的训练。除了写作文外,就再没有针对“深入思考”的教育。课堂发言也多以回答老师的提问为主,更不要提像美国那样“唇枪舌剑”地各抒己见了。况且,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应对烦恼等更是完全没有涉及。

  我认为,可以与他人正常交流、阅读书籍、上网的人都是聪明人。虽然其中也有一些人抗压能力较弱,但是人们都拥有自己的想法,只要环境足以令其安心,就可以畅抒己见。此外,人们还拥有足够的判断力。虽然各人的想法确实有深浅之分,但是这可以在交流中有所改善,而且这种能力在不同的年龄、学历、性别、经验等条件前并无差异。但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人对此并没有自信,白白浪费了这些可贵的能力。

  这实在太过可惜。只要掌握调整内心、归纳深化思考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获得成长,令人刮目相看,在工作中也就可以独当一面了。同时,与人交流的烦恼也会随之减少,也会从不必要的烦恼中彻底解放出来。

  我效力于麦肯锡公司的 14 年间,参与过企业的经营改革,从 2000 年起又加入了风险企业的共同创业及经营之中。所谓经营改革,即针对企业所面临的经营课题,从正面切入,改善收益、改革组织、创建新事业、推进人才培养等,与社长、事业部长、部长、课长等领导层进行合作,推进理念和行动上的改革。由于员工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一个公司的未来,所以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成长为可以深入思考、制定解决方案并彻底执行的人才。

  同时,我还频繁地在企业企划案大赛及大学风险投资类课程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并与形形色色的人进行过交流。

  在这种努力以及与许多人的接触中,便存在着深入思考、调整内心的有效方法。不论是小学生、大学生,还是已步入社会的人,也不论男女、学历高低,甚至是国籍,这个方法对任何人都行之有效。

  这个方法就是将浮现在脑海中的想法一个一个写下来,仅此而已。但是,并不是写在记事本或电脑里,而是将每一个想法都用 1 张 A4 纸记录下来。并且不能花时间慢慢地写,这张 A4 纸要在 1 分钟以内快速写完。像这样每天写 10 张,放到文件夹里,并在当天就整理完毕。只要这样做,便可以使麦肯锡课程中并未详尽教授的、却是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得到锻炼。这个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还能够让我们逐渐接近“零秒思考”这一终极境界。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内心,压力、不安以及恐惧也会有所减轻,生活态度也会变得积极乐观。而且,这个做法也无需花费重金,在短短的 3 个星期内应该就可以感受到明显的效果。

  具体做法将在之后的章节进行介绍。本书的第 1 章和第 2 章将向读者解释关于启发思考和“零秒思考”的内容。如果有读者迫不及待,希望能够立即实践,接近“零秒思考”的境界的话,也可以跳过前两章,从第 3 章开始阅读。

  出版后记

  话在嘴边却不能顺畅表达出来?想法千千万一提笔却不知该从何写起?开会抓不住重点,不知该如何回答和提问?头脑空空、迟迟无法动笔写企划案?你是不是也会遇到如此困境?

  当被上司说“你再好好想想,这样不行”、“这个方案太单薄了”之类的话时,我们都明白对方要求自己更深入地去思考,但至于到底具体如何去做却总是犹犹豫豫、找不到好办法。

  这本书教你的就是如何把心中想法落实到语言和实践中的具体做法——零秒思考。

  作者在麦肯锡公司的 14 年中,参与了企业的经营改革,深知员工的战斗力会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公司的未来,所以非常重视一个人的深入思考、制定解决方案,并能够彻底执行的能力。本书讲述的“零秒思考”就是他从多年实践中总结而来的。

  简单来说,这个方法便是将浮现在脑海中的想法一个一个写下来,仅此而已。但是,并不是写在记事本或电脑里,而是将每一个想法都用 1 张 A4 纸进行记录。

  从内容上看,“零秒思考”看似简单、不足道之,实则极具实践性,易学、实操性很强。不同于市面上很多“思维训练”的书籍,总是理论大于实践,论述上头头是道,可实际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作者在书中对“零秒思考”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从理念到具体步骤极尽翔实,让人看过之后就想立即实践。

  在一般人看来,“深思熟虑”、“前思后想”才是思考的关键,仿佛思考时间的长短与思考的质量总是呈正相关。但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发现,长久思考原来不一定稳赢,有效率的思考才是胜出关键。因为如作者所述,很多有价值的创意、想法,往往会在一遍一遍、反复思考的过程中被消磨殆尽。

  此时,能做到“零秒思考”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先记下所思所想,才有可能衍生活用到工作生活当中。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大有裨益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工作能力,还可以整理思绪,进而使你的人生不再冗杂、没有条理。

  后浪出版公司

  2017年1月


解构思维的藩篱,解锁决策的智慧 在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被纷繁复杂的问题所困扰,常常陷入“想太多”的泥沼,导致效率低下,决策失误。我们渴望掌握一种高效、精准的思维模式,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提炼核心要素,并做出明智的判断。这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刻意练习来实现的。 本书并非一本教你如何背诵知识点的指南,也不是一本罗列成功人士案例的流水账。它是一次深入的思维探索之旅,旨在揭示那些隐藏在优秀者大脑深处的思维逻辑和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我们将一起深入探究思维的运作机制,剖析那些阻碍我们高效思考的“心魔”,并提供一套实用、可操作的框架和方法,帮助你摆脱思维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问题,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为何我们的思维会“卡壳”? 在进入具体的思维方法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为什么我们往往会在面对问题时感到力不从心?是什么让我们的思考过程变得迟缓、模糊甚至停滞不前? 信息过载与选择困难: 现代社会,信息唾手可得,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重要性,并在海量选项中迷失方向,导致“分析瘫痪”。 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这些模式在某些情况下是高效的,但在新的、复杂的问题面前,它们可能成为一种阻碍,让我们无法跳出固有的框架去思考。 情绪与偏见的干扰: 我们的情绪和个人偏见会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判断。焦虑、恐惧、乐观、悲观,甚至是过去的经验,都可能扭曲我们对事实的认知,使我们的思考变得片面。 目标模糊与缺乏结构: 当我们对问题的本质、想要达成的目标不够清晰时,我们的思考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缺乏方向,难以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 过度依赖直觉与经验: 直觉和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它们并非万能。在复杂且不熟悉的领域,过度依赖直觉可能导致严重的偏差。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洞察力。 缺乏有效的提问能力: 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缺乏答案,而在于缺乏好的问题。我们可能没有问对问题,或者没有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真正含义。 本书将带领你一一解构这些思维的“绊脚石”,让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思维的盲点,并为之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解锁思维的“开关”:一套系统性的框架 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神秘的“秘籍”,而是将通过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步骤,为你搭建一套能够应用于各种场景的思维框架。这套框架的核心在于“结构化”和“逻辑化”,帮助你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从而更有效地找到解决方案。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展开: 一、 问题定义与清晰化:找准“靶心” 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是准确地定义和理解问题。许多失败的尝试,并非因为解决方案无效,而是因为我们解决的不是真正的问题。 “是什么”与“为什么”: 学会区分问题的表象和本质。深入探究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层层追问,剥离问题的冗余信息,直达核心。 设定清晰的目标: 明确你要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达成什么结果。目标越清晰,越容易衡量进展和成果。我们将学习如何设定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有时限)下的目标。 识别关键要素: 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可管理的组成部分。识别出影响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信息收集与分析:拨开迷雾,提炼真知 信息是思维的“燃料”,但杂乱无章的信息只会带来困惑。我们需要掌握高效收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从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部分。 信息筛选的原则: 如何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时效性。学习识别信息中的偏见和预设。 结构化信息: 运用图表、清单、框架等工具,将零散的信息组织起来,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比较。我们将学习如何绘制思维导图、逻辑树等工具。 数据驱动的分析: 如何从数据中发现模式、趋势和洞察。学会运用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避免被数字“绑架”。 跨领域的信息整合: 学习如何将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进行关联和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三、 逻辑推理与判断:筑牢思考的“基石” 逻辑是思维的骨架,它帮助我们构建清晰的论证,并做出合理的判断。 演绎与归纳: 理解并运用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和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因果关系分析: 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避免“相关不等于因果”的逻辑陷阱。学习识别和分析事物的因果链条。 识别逻辑谬误: 了解常见的逻辑谬误,并学会避免在自己的思考和他人的论证中出现这些谬误。 假设检验: 如何形成假设,并设计方法去验证或证伪这些假设。 四、 创新思维与解决方案生成:打破常规,开辟蹊径 在理解和分析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创造性地生成解决方案。 发散性思维练习: 学习如何鼓励思维的自由联想,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我们将介绍头脑风暴、SCAMPER等方法。 收敛性思维的运用: 在产生大量想法后,如何有效地筛选、评估和组合这些想法,形成可行的解决方案。 类比与迁移: 学习从其他领域或相似情境中借鉴经验和方法,应用到当前问题中。 情景模拟与反事实思考: 设想不同的可能性,通过模拟来预判结果,并通过“如果…那么…”的思考方式,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五、 沟通与表达:将思考转化为行动 再好的思考,如果不能有效地传达给他人,其价值将大打折扣。 清晰的逻辑表达: 如何将复杂的思考过程以简洁、有条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听者或读者容易理解。 金字塔原理的应用: 学习如何构建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沟通内容,先说结论,再解释论据。 有效倾听与反馈: 在沟通中,不仅要学会表达,更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反馈。 面向不同受众的沟通: 根据不同的听众和场景,调整沟通的方式和内容。 超越“术”的层面:培养思维的“道” 本书不仅仅是传授一套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你建立一种持续优化的思维习惯。我们将鼓励你: 拥抱不确定性: 在信息不完全或情况不明朗时,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并采取行动。 持续学习与反思: 将每一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视为学习的机会,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保持开放的心态: 愿意接受新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不固步自封。 勇于实践与迭代: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式。 本书适合谁? 无论你是初入职场的青年才俊,渴望快速提升工作效率和决策能力;还是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希望突破思维瓶颈,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抑或是任何一位希望在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中做出更明智选择的思考者,本书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实用的工具。 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思维的探索之旅,解锁你内在的智慧潜能,让你在纷繁的世界中,以一种更清晰、更高效、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思考、去决策、去行动。你会发现,原来思考可以如此“快”且“准”,原来优秀者的思维模式,并非遥不可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体现在了面对模糊性时的心态上。在现实世界中,信息往往是不对称、不完整的,而我们却被要求迅速做出反应。这本书没有承诺解决所有不确定性,但它提供了一套处理“不确定性本身”的有效方法论。它教会我,与其被未知信息压垮,不如主动去设计实验和提问,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边界”。这种主动出击、量化不确定性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我处理危机和复杂项目时的自信心和效率。它塑造了一种“务实”的思维习惯——不迷信理论,不沉溺于数据海洋,而是聚焦于那些能够驱动行动、产生切实影响的关键信息点。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报道、分析商业案例时,会自动地去寻找其背后的逻辑驱动力和潜在的利益冲突点,思维的“过滤网”变得更加精细和有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哲学内核,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面魔镜,映照出我们日常思维的诸多盲点。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只是在机械地重复已知模式,或者被情绪驱动着做决定。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提供那种“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个“思维健身房”的指导手册,告诉你如何调整姿势,如何加重阻力,让你的大脑肌肉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它挑战了那种追求完美答案的冲动,转而强调结构化拆解和假设检验的重要性。举个例子,当我面对一个复杂的项目时,这本书教会我先别急着往里头钻,而是先画出一张“全景图”,把所有变量和相互关系粗略地标注出来。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切换,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智工具。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翻看自己过去处理类似问题的记录,然后对照书中的理念进行反思,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很多干巴巴的管理学教科书无法给予的。它让人意识到,高效思考并非天资所赐,而是一种可以习得、需要刻意练习的技能。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一定心力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边喝咖啡边翻阅的轻松读物。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因为其中对于概念界定的细微差别,往往蕴含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看过去,很容易错过那些真正能改变你看待问题方式的“临界点”。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讨论了如何区分“问题(Problem)”和“症状(Symptom)”——这看似简单,但实践中,多少人把精力浪费在了处理反复出现的症状上,而没有找到隐藏在深层的根源。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沉稳的,它不追求戏剧性的高潮,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步引导你穿越思维的迷雾。它传递出的信息是:真正的洞察力,来自于对细节的耐心梳理和对基本原则的深刻理解,而不是什么灵光乍现。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逻辑推演能力,简直令人叹服。它没有采用那种大白话式的口号,而是用一种非常精密的结构将复杂的思维流程编织起来。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件设计极其精巧的瑞士机械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恰到好处,驱动着整个系统流畅运转。它的核心价值,在我看来,在于打破了我们习惯的线性思维定势。生活和商业世界是多维度的,我们的大脑却倾向于简化成“A导致B”的简单因果链。这本书强迫你考虑“C是如何影响A和B之间的关系的”,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这个关系是否会逆转”。我个人觉得,它更像是一套“思维操作系统”的升级补丁,让你的大脑能够同时处理更多复杂的变量,并且不容易出现“内存溢出”的混乱状态。对于那些习惯于依赖直觉或经验做重大决策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可复用的逻辑锚点。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略微功利的心态——希望能快速掌握某种“制胜秘籍”,好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克制和严谨,它不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一套冷静的分析框架。它像一位资深的手术医生,指导你如何精确地切开问题表皮,直达病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验证”环节的强调。我们太习惯于构建一个自洽的逻辑闭环,然后就宣布胜利,却常常忽略了现实世界反馈的“噪音”。这本书却要求你主动去寻找证据来推翻自己的观点,这种“反向思维”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决策稳健度。我开始学着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假设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验证它们是否成立”,而不是直接抛出一个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结论。这种对过程的尊重,带来的长期收益远超短期炫技。它不是教你如何“说服人”,而是教你如何“看清事实”,说服力自然水到渠成。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正在看。感觉还是不错的,不知能否收货一些东西呢?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很好的内容,非常值得反复读

评分

知乎推荐的书单,买来看看

评分

非常不错哦!

评分

好,正版,发货快,包装完好,下次再来!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烂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书很细致,一步步教你怎么做,简单易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