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英 : 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

科学精英 : 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编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哲学
  • 斯芬克斯谜题
  • 科学普及
  • 传记
  • 历史
  • 智力
  • 谜题
  • 探索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025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32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推荐一:全面地对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和杰出科学成就进行研究,并将其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让更多的公众对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得以了解,这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公众服务工作。
  推荐二:在编者的引领下,我们会走入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时代和人生,感受到他们在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路途上的艰难和欣喜,品尝一场心灵和思想的盛宴。虽然科学家的工作和所处的社会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科学家曲折的经历、复杂的命运、多彩的思想,眺望到科学精神迷人的光辉。

内容简介

  《科学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选稿以可读性、学术性和重要性为原则。像范岱年、戈革、董光璧、金吾伦、胡作玄、李醒民、刘钝、樊洪业、王渝生、江晓原、刘兵等知名学者都有文章入选。选题涵盖了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学科,反映了不同学科在不同历史境遇中的发展历程。
  该书选编的44篇文章,按主题分为“科学体制化的贡献者”、“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活”、“为理解自然和自我而奋斗”、“艰难时世的跋涉”、“浮士德式的科学家”、“女性与科学世界”、“东西交汇的激荡”、“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8个部分。这些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利于传播科学文化和弘扬科学精神。

作者简介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是在1978年经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设的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综合性、理论性刊物。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担任主编,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担任首任社长。30多年来,《通讯》一直是我国科技哲学家、科技史家、科学社会学家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平台,对于这些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产生过引领和推动作用,在海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精彩书评

  了解科学家的业绩,弘扬科学精神,播撒人文情怀。
  ——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长)

  这些文章大都由学养深厚的科学史家撰写,既有丰富扎实的史料,又有精湛独到的见识,还有晓畅动人的文采,得到了读者的喜爱,甚至影响了许多人对科研生涯的选择。在编者的引领下,我们会走进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时代和人生,感受到他们在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路途上的艰难和欣喜,品尝一场心灵和思想的盛宴。虽然科学家的工作和所处的社会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科学家曲折的经历、复杂的命运、多彩的思想,眺望到科学精神迷人的光辉。
  ——丁仲礼(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全面地对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和杰出科学成就进行研究,并将其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让更多的公众对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得以了解,这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公众服务工作,对丰富学术园地,传播科学文化,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都有莫大好处。希望《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将这种好的做法继续坚持下去。
  ——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家的人生何以精彩纷呈?科学创造过程为何引人入胜?科学如何引领人类文明的巨变?这本书通过展示数十位科学大师的人生轨迹,为我们描绘了世界科学发展历程的无数精彩的瞬间和生动画面!感谢《自然辩证法通讯》的作者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顿富有启迪力量的精神盛宴,值得读者们细细品味!
  ——梅建军(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

  精彩纷呈的科学家传记,视角独特的科学史研究。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目录

序 言 1
编者序言 2
第一编 科学体制化的贡献者
洪 堡:人应当只为美好和崇高的目标奋斗 2
李比希:振兴德国化学工业的巨擘 17
德拉贝奇:英国科学职业化的先驱、杰出的地质学家 31
约瑟夫·亨利:为美国科学大厦奠基的人 49
密立根:杰出的物理学家和科学组织者 65
万尼瓦尔·布什:20世纪美国科学大厦的建筑工程师 81
第二编 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活
哈代:不仅仅是数学家 100
魏格纳:地质学现代革命的伟大奠基者 113
沙普利:伟大的天文学家和世界公民 126
拉比:平民、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 139
鲍林:献身于科学与和平事业的杰出化学家 153
雅克·莫诺:基因调节理论的创立者 165
第三编 为理解自然和自我而奋斗
沙勒:博学的数学家和天真的收藏家 182
恩斯特·马赫:科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 195
迪昂:在坎坷中走向逻辑永恒 209
希尔伯特:现代数学的巨人 224
薛定谔:为人类理解自然和自身而奋斗 237
狄拉克:革新人类自然图像的一代宗师 251
第四编 艰难时世的跋涉
迈尔: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者、一位天才业余科学家的悲惨生涯 264
里奥·西拉德:核和平之父 278
叶企孙:他的贡献与悲剧 293
舒布尼可夫:被“清洗”的苏联低温超导物理学家 309
海森堡:他的学术和人品 321
叶渚沛:人民科学家 335
第五编 浮士德式的科学家
勒纳德:从科学大师到灵魂出卖者 350
斯塔克:浮士德式的科学家 367
李森科:“米丘林遗传学派”代表人物、斯大林时代的伪科学家 383
第六编 女性与科学世界
丽丝·迈特纳:核科学中的杰出女先驱 406
麦克林托克:读懂玉米语言的遗传学家 416
吴健雄:诺贝尔奖亏待了的华人女性科学家 430
朱丽亚·罗宾逊:打破藩篱的女数学家 445
第七编 东西交汇的激荡
利玛窦:西学东渐第一师 458
汤若望:“通玄教师” 476
王锡阐:中国天文学传统最后的守望者 495
梅文鼎:清初历算大师 507
伟烈亚力:欧洲近代科学的传播者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开拓者 524
德贞:东西方医学文化的交流使者 542
梁启超: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先驱 558
第八编 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蔡元培:中国近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奠基者 576
胡明复:科学救国道路 590
王淦昌:当代中国杰出的物理学家 604
郭永怀:中国卓越的力学家和“两弹一星”元勋 637
卢嘉锡:集科学家、教育家与科学管理于一身的实践家
鲍文奎:绿色的目标

精彩书摘

  李比希
  振兴德国化学工业的巨擘
  19世纪中叶以前,德国还是一个由数十个小邦国封建割据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在法国巴黎。其后,在短短几十年里,德国在政治上完成了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工业上先后赶过法国和英国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科学也后来居上成为新的中心。在落后的德国迅速改变面貌的这段历史时期中,德国的科学家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呢?他们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和贡献呢?19世纪德国伟大的科学家李比希,就是这些为振兴祖国科学和工业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
  1.天生的化学家
  对于天生的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来说,他生逢其时,一辈子都活跃在一个化学家大有可为的时代。1803年5月12日,他诞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城。父亲乔治·李比希是当地一位颇负名气的药剂师。母亲玛丽·卡罗琳娜·玛泽琳是个犹太人的私生女,她生育了9个孩子,尤斯图斯·李比希排行老二。
  父亲的楼房坐落在达姆施塔特城中一条狭窄的胡同里,挂着“乔治·李比希药房”的招牌。楼房第一层有好几个大房间,那是父亲配制和出售各种药品的药房。小李比希生于斯,长于斯,那些奇形怪状的瓶瓶罐罐在他眼前展现出一个变幻莫测的化学世界。药房还有一个被家里人称为“厨房”的附属建筑物,通常,只有那些特别复杂的医用浸膏才在那里配制,或者在那里蒸馏某种液体,孩子们不能轻易闯进“厨房”。这更加增添了“厨房”的神秘色彩。它刺激着小李比希的想象力,并磁石般地吸引着他动手去实验些什么。
  走出家门,狭窄的小胡同却是一个应用化学的小世界。邻居艾斯纳先生虽然没有高深的学问,却会用脂肪、碱和盐熬制成硬挺而白净的肥皂!小李比希还常去鲍埃尔先生的染房或辛德勒先生的制革作坊,一看就是半天。热闹的集市也吸引着他,他从一位卖仙丹妙药的人那里学会了制造爆炸雷管。于是,父亲的药房成了他制造“小炸弹”的实验室。达姆施塔特城的男孩子们非常爱玩这种小炸弹,纷纷向小李比希购买。当这个孩子把自己挣到的钱交给父亲时,他心中充满了自豪感。无疑,这种生活环境使李比希从童年起就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只有那些在实验室中能够加以模仿再现的东西,才是值得研究的,有意义的。
  相比之下,学校正规教育的那些拉丁语、希腊语和语法公式,李比希感到乏味极了。上课时,他的思想总是开小差,成绩也不出色。李比希的邻桌罗意林热爱艺术,上课同样心不在焉。李比希后来回忆写道:“我和邻桌的同学罗意林相互竞争,看谁占据班上最低的位置。当我考虑实验时,他的习惯是在桌上用书盖着秘密地写东西。当我问他写什么时,他回答说:‘我在作曲’。”小李比希玩忽学业引起了老师的忧虑。有一天,老师问他将来到底想干什么,李比希当即起立,毫不犹豫地答道:“我准备当个化学家!”
  这明确的回答招致的是一阵嘲笑。当时,虽然拉瓦锡、伏特等科学家的工作已为化学革命拉开了序幕,但化学的重要性及其应用问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在不少人心目中,它和炼金术是分不清的。事实上,在李比希生活的时代,由蒸汽机所引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极大地促进了钢铁、冶金、纺织等工业的迅猛发展,人们需要大量的化学材料和制品。例如,天然染料显然已不能满足纺织工业的需要,而工业废料煤焦油也是一个颇待研究、利用的宝库。小李比希对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不那么以为然。他耳濡目染的生活环境使他深深体会到,化学可以为人类生活谋取实际利益,可以为新兴产业打开大门。这种自幼培养起来的坚定信念,支配了李比希今后一生的科学活动,促使他总是力图开辟化学的新领域,并把化学的实际应用摆在重要位置上。这种追求和奋斗让李比希成为在德国科学和工业振兴、后来居上的潮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代表人物之一。
  小李比希不是不爱读书,他是带着对化学的梦想一头扎入化学的学习中去的。他从本市大公宫庭图书馆借阅各种化学书籍。馆员海斯总是热情地接待这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他向李比希推荐了马凯尔编著的32卷本的《化学词典》,施塔尔的《燃素化学》,卡文迪许的著作及化学教授葛特林等人的自然科学札记。一开始,小李比希的注意力被一本名叫《锑之凯旋车》的精装本厚书所吸引。这是15、16世纪德国著名僧侣兼炼金术家巴赛尔·瓦伦丁写的,里面有当时的化学知识以及作为炼金术和古代医学化学理论的基础概念。这些充满炼金术语以及各种哲理和假说的书籍,很难使一个孩子从中理出个头绪来。但小李比希仍然怀着内心的向往,把宫廷图书馆书架上的化学书籍依次读完了。他更有兴趣的是在家里的药房和那个神秘的“厨房”里重复书中的实验资料。每一次实验,他都极其严肃认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从不忽略任何细节。孩童时代的这种自我严格训练,使李比希具备了化学家所必需的敏锐观察力和娴熟的实验操作技巧。
  小李比希终于被学校开除了,原因是他在上课时玩弄自制炸药引起了一次爆炸。父亲并没有过分地谴责孩子,他深深理解儿子对于化学的迷恋。小李比希被送到霍恩药房店主皮尔施先生那里当助手,赚钱糊口。这个勤奋能干的徒弟很快赢得了店主的信任,常常独立干些活计。店主还拨给他一间阁楼,供他业余做实验。不幸的事又发生了。有天晚上,李比希在阁楼里醉心于实验时,他前几天制好的一种新炸药,由于被从桌上滚下的研杵击中而发生了剧烈爆炸,掀掉了阁楼房顶,小化学家却皮肉未损。皮尔施再也不能容忍了,把他送回达姆施塔特。这一年,天生的化学家李比希才15岁。
  李比希回家后,父亲暗自庆幸他亲爱的儿子回到自己身边,从此父亲多了一个具有渊博化学知识的得力助手,药房的收入增加了。尽管这样,维持一大家人的生活还是很紧张的。富有远见的父亲仍决心送儿子上大学深造。他知道,孩子的才能决非在一个小城的药房中所能施展得开,小李比希应该登上德国化学界的大舞台。
  1820年,李比希进了波恩大学,第二学期又随师转入爱尔兰根大学。当时,德国大学虽然以古典学术和哲学研究著称于世,却依然在讲授一种混杂的自然哲学。著名哲学家谢林正在波恩大学教哲学课,李比希的化学老师卡斯特纳教授深受谢林的影响。德国高校偏重于哲学的教学体系,虽然使李比希获得了必要的哲学训练,这对他成为大科学家是有益的,但他不能接受卡斯特纳教授对实验工作的冷漠态度。这时,另一位教授为李比希提供了实验室。在那里,他进行了一系列确定雷酸组成的实验。
  李比希明白,对于一个真正的化学家来说仅仅进行哲学思辨是不行的,而科学落后的德国却拘泥于古典传统,难以摆脱这个崇高的思想包袱。李比希渴望到在世的国外大化学家身边去学习。刚好,一件意外的事件使他不得不出国。
  青年李比希有着热烈的社交倾向,他生性好争斗,并且往往很执拗。这样,他成为大学生中一个秘密社团的核心人物。在一些社团争端中,李比希是个引人注目的角色。爱尔兰根大学当局搜查了他的住所并对他提出起诉。李比希必须出国去避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达姆施塔特市大公的秘书,以前曾在宫廷图书馆结识过小李比希,很欣赏他的才华。所以,当李比希向大公请求给予他去巴黎学习的资助时,很快就得到批准。卡斯特纳教授也为他写了推荐信。1822年,李比希就这样离别了祖国,前往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巴黎。在人生的道路上,他迈出了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在迈出这一步之前,他面临着两个选择:巴黎和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是当时举世公认的化学权威——J. J.贝采里乌斯(1779—1848)所在地,他和他杰出的助手们、学生们形成了化学界的一大学派。而继英国之后,法国成为近代科学的中心已有数十年了,从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大科学家A. L.拉瓦锡(1743—1794)起,法国化学学派就开始形成。19世纪20年代,那里集聚着盖-吕萨克(1778—1850)、路易·雅克·泰纳尔(1777—1857)、M. E.舍夫勒(1786—1889)等大化学家;还有著名的巴黎工艺学校校长P. L.杜隆(1785—1838),都对近代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比希到巴黎时只有19岁。
  巴黎当时不仅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化学家,而且有最先进的实验室。在李比希的大学时代,以有机化合物的提纯、有机分析和有机合成为研究对象的近代有机化学,还处于初创时期。其中,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分析,碳氢分析尤为重要。盖-吕萨克和泰纳尔就是由于在1810年取得了有机化合物元素分析的第一批令人满意的结果,而闻名于化学界。
  李比希再也不是一个玩忽学业的学生了。盖-吕萨克是个优秀的化学教师。他讲授严格的知识体系,并启发学生思考有关化学发展方向的问题。他还亲自指导学生们做实验。可以说,李比希后来成为一个杰出的化学家和教育家,主要是在盖-吕萨克那里受训的结果。
  盖-吕萨克也很快注意到这位从落后的德国来的年轻化学家。尤其是他对李比希精确地测定雷酸盐组成的工作,大为赞赏。1823年6月23日,他在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会议休息时,德国科学界的泰斗——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见到了李比希,洪堡满腔热情地鼓励这位后起之秀努力学习。
  洪堡对祖国的青年优秀人才,并不是停留在口头赞助上。他总是想办法提供人才成长的最好条件。这次会议之后,由于洪堡的推荐,李比希从普通大学生实验室中调出来,作为盖-吕萨克的助手转入他的私人实验室。这样,李比希开始了和法国大化学家的合作研究。他不仅掌握了复杂的分析方法,而且学会了进行系统的研究。
  盖-吕萨克的言传身教,法国大学注重科研实验的风气,使李比希深深体会到:利用实验室对化学家进行系统训练是多么重要。实验室及其指导者,对于学习化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个示范中心。初学者只有在这里接受严格训练、接受科学原则,才有可能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李比希先后在德国、巴黎学习化学。相比之下,德国大学就落后、沉闷得多了。对振兴祖国科学事业怀有满腔热情的李比希,决不满足于个人的学业和进取。他暗自下决心,回国后要建立起现代化的化学实验室,让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那里受训,然后形成一支新型的科研队伍。
  2.吉森实验室和《年鉴》
  1824年春,21岁的李比希返回故乡达姆施塔特。不久,他被破格任命为吉森大学编外化学教授。这项任命并没有通过吉森大学学术委员会,而是由于洪堡和盖-吕萨克两位大科学的书面保举,才获得吉森当局批准的。
  李比希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化学家。他那饱满的青春热情和旺盛精力,他那对振兴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崇高责任心,使他不可能把自己关闭在小实验室中潜心搞研究。他不但要搞研究,还要推行一整套教育改革的计划。
  李比希认为,不能仅仅照搬他在巴黎学习的课本。他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这一大纲,为近代化学教学新体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他开始着手创建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学实验室。由于他是编外教授,就不能指望得到学校当局的支持。他就向政府机构提交了建立化学实验室的报告。政府工作的低效率实在令人沮丧,李比希迟迟得不到答复和任何实际帮助。年轻人的热情和勇往直前精神,是不可挫败的。李比希是个勤于动手的实干家,又很善于交际。他不顾一切地开始建造实验室。为此,他花去了自己800盾的积蓄。不久,政府经费也拨下来了。
  1826年,年轻的李比希教授双喜临门。他惨淡经营的吉森大学化学实验室终于建成了,他为之疲于奔走的改革教育体制的建议,也得到大学教授们的一致同情和支持。这年5月,他还同亨利艾塔·莫顿豪小姐举行了婚礼。
  李比希的实验室是个什么样子呢?它是利用一个废的空兵营改造的,里面没有通风设备。屋子中间是一个大煤炉,靠墙四周摆着椅子。别看这个实验室貌不惊人,它却是德国科学家自己精心设计的第一个实验机构,体现着训练新型科学家的整个新模式。有经验的化学家在这里精心安排实验计划,把学生从一个阶段引导到下一个阶段,从系统严格的操作训练到能在科学家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实验室不再是简单重复课本上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接受真正的科研训练。
  无疑,李比希是这个实验室的灵魂。无论是他那作为教师的磁石般的吸引力,还是他那高超的分析技巧,都使他在推行教学改革时获得了信任和成功。而且,当他在训练学生们时,也能够自己动手搞一系列研究。化学研究从化学家个人的实验,变成了有组织的研究计划,其结果是科学成果和科学人才同时涌现。这一光辉的典范,很快在其他实验科学里得到推广。
  就这样,从李比希开始登上德国科学和教育舞台那天起,他就不仅是一个卓越的化学家,而且是一个杰出的科学活动组织家和教育家,其作用和影响远远超出他对一门学科——有机化学的贡献。他所创建的吉森实验室,在化学史上是现代实验组织和教育相结合的开端;在德国,它是科学和工业振兴的一个坚实而又光辉的起点。正如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所说:“1826年,在吉森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从那时到1914年,学术研究的有系统的组织工作,在德国异常发达,远非他国所及”。①
  作为一个科学事业家,李比希还渴望掌握更有力的手段。为了促进学科发展和培养人才,1832年李比希开始编辑出版《药学年鉴》(,1832—1839)。1840年,它改名为《化学和药学年鉴》()。这是李比希对德国科学发展最持久的不朽功绩之一。他去世后,杂志改名为《李比希化学年鉴》。至今,它仍以这个响亮的名字刊行,是当今世界化学领域权威性学术刊物之一。
  罗伯特·迈尔(1814—1878)在1842年完成了论文《论无机自然界的力》,但是得不到当时物理学界的承认。李比希却同意将它发表在自己的年鉴上,表现了他的真知灼见和支持新生事物的勇气。因为这篇论文包括了关于热功当量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包括了能量守恒的伟大原理。
  教学、科研、实验室工作和写作,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已经是够沉重的负担了,但是李比希仍然耗费大量精力,从事《年鉴》编辑工作。他仿效贝采里乌斯的做法,对每一篇刊载的文章都要加上亲笔写的短评。为了评论化学论文,他在写短评前要在实验室里对文章进行验证。通常,他把验证工作交给助手们。可以想象,李比希正是以十倍的热情从事这些头绪繁多的工作的。
  ……

前言/序言

  

巨匠的回响:探寻现代科学的奠基者与思想遗产 一卷跨越时空的史诗,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我们对宇宙、生命乃至思维本质认知的伟大心灵。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的科学分支或单一的理论突破,而是深入剖析了自启蒙运动的曙光至二十世纪中叶,那些最具开创性、影响最为深远的科学思想家群体。我们试图描摹一幅宏大的群像,他们的工作不仅构筑了现代科学的基石,更深刻地重塑了人类的哲学观与世界图景。 第一部分:理性的黎明与物质的解构 (1700-1850) 在那个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交织的时代,科学的力量开始真正撼动既有的世界秩序。本部分将详述几位关键人物如何从混沌中提炼出规律,揭示自然界隐藏的精确法则。 1. 经典力学的巩固与延伸: 我们将详细考察拉格朗日和哈密尔顿在分析力学上的革命性工作。他们摒弃了牛顿定律的直观表述,转向能量和变分原理,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奠定了抽象的数学框架。书中将细致分析“拉格朗日量”和“哈密顿正则方程”的数学优雅性,并探讨它们如何从单纯的物理工具演变为更具普适性的数学结构。这不仅是物理学的进步,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力”到“场”和“作用量”的范式转移。 2. 电磁学的孕育与统一: 法拉第的实验洞察力与麦克斯韦的理论整合构成了本世纪的辉煌顶点。我们不会停留在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探讨他如何将电、磁、光视为同一电磁场的不同表现。书中有专门章节论述“位移电流”的引入,这一看似微小的修正,如何最终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以太”的理解。同时,也将追溯早期关于“场”的概念如何从机械论的想象中挣脱出来,成为描述自然力的基本语言。 3. 生命的化学基础与地质时间的拉伸: 在生物学领域,我们将审视早期化学家如何努力将生命现象还原为物质运动。例如,维勒(Wöhler)的尿素合成实验,其意义远超于单纯的化学反应,它直接挑战了“生命力”的不可侵犯性。在地质学方面,莱伊尔(Lyell)的均变论思想如何通过对地质过程的长期、渐进解释,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准备了必要的时间尺度。这部分强调了跨学科的思维碰撞如何加速了科学的整体进程。 第二部分:不确定性的幽灵与新物质观的诞生 (1850-1930) 十九世纪末,经典物理学的宏伟殿堂出现了裂痕。原子内部的秘密、光速的恒定性以及能量的离散性,迫使科学家们彻底颠覆了笛卡尔以来的实在观。 1. 相对论的几何革命: 这一部分侧重于爱因斯坦如何从对光速不变性的执着追求中,构建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我们将详细解析洛伦兹变换的几何意义,并讨论黎曼几何如何被引入,以描述引力即时空弯曲的深刻概念。关键不在于重述公式,而在于理解他如何运用思想实验(Gedankenexperiment)来揭示观察者依赖性和时空结构的内在关联性。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被视为对牛顿引力理论最深刻的哲学超越,它将物质的存在与时空本身的形变紧密捆绑。 2. 量子革命的早期阵痛: 普朗克对黑体辐射的解释、玻尔对原子结构的半经典模型,标志着能量量子化的开端。我们将探讨这一“不连续性”概念在当时科学界引发的巨大争议——它如何与经典的连续性观念产生根本冲突。重点分析玻尔的对应原理,理解早期量子理论是如何在经典世界的成功和微观世界的怪异之间艰难架桥的。 3. 统计力学的完备与信息概念的萌芽: 玻尔兹曼的统计诠释如何赋予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概率性的基础,这被视为科学认识论上的重要转折点。我们也将探讨吉布斯在相空间中的贡献,以及如何从这些统计描述中,隐约可见信息论的影子——即“熵”与“信息缺失”之间的深刻联系,为后来的信息科学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结构、系统与认知的边界 (1900-1950) 进入二十世纪,科学的焦点从宏观和结构转向了更底层的构成和复杂系统的运作。 1. 矩阵力学与波函数的抽象对立与统一: 描述海森堡的矩阵力学与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如何殊途同归,共同构建了完备的量子力学。本节将侧重于哥本哈根诠释的哲学含义——测量行为的不可避免性、波函数的坍缩,以及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对决定论的根本性挑战。我们将探讨这一理论如何迫使物理学家接受一种基于概率而非确定性的新现实观。 2. 生命的结构性探索与分子生物学的先声: 尽管分子生物学的高峰在更后期,但这一时期的科学家们已开始探索生命现象的“结构”本质。重点关注围绕X射线晶体学的早期发展,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尝试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来理解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这体现了科学向更微观、更精细结构探究的趋势。 3. 控制论的萌芽与反馈回路的普适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对反馈、信息传输和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催生了控制论(Cybernetics)。我们将分析维纳等人的工作,如何将自动化、神经生理学、通信工程置于统一的数学框架之下。这表明,科学的注意力正从孤立的自然定律转向相互连接的复杂系统行为,为后来的系统科学和人工智能奠定了跨学科的思维基础。 结语:未完成的对话 本书最后将探讨这些伟大的思想遗产如何持续影响着当代的科学研究与哲学思辨。我们关注的不是他们最终“证明”了什么,而是他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思维路径。通过对这些巨匠思想轨迹的细致描摹,读者将得以体会到科学进步的内在逻辑——它既是逻辑的推演,也是非凡的直觉与不懈的意志力的结合。这是一部献给探索精神和人类求知欲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吸引力。《科学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光是听着就觉得充满智慧的碰撞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勇气。我一直对那些推动人类知识边界的人物充满好奇,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灵感从何而来?是什么样的执着让他们在无数次的失败后依然坚持?我总觉得,这些“科学精英”不仅仅是在进行科学研究,更是在解开我们这个宇宙最深层的奥秘,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用谜题挑战着每一个试图超越的人。这本书的名字似乎承诺了我将有机会窥探到那些伟大的头脑是如何与难题搏斗,如何一步步拨开迷雾,最终揭示出科学真理的。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他们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平故事,以及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牺牲和闪耀的智慧火花。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即便我还没有看到,也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种庄重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画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光芒的殿堂。

评分

这个书名,《科学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真的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想象到一群杰出的头脑,他们就像是现代的解谜者,而他们所面对的“斯芬克斯之谜”,正是我们这个宇宙中那些最深奥、最难以理解的科学难题。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并且用严谨的逻辑和创新的思维去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的科学家们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名字承诺了什么?它似乎在告诉我,我将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些卓越的个体,他们的学术生涯,他们如何提出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答案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他们面对失败时的坚韧,以及他们在灵光乍闪的瞬间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我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能够拓宽我的视野,让我对科学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更能体会到科学探索背后那份充满人性光辉的艰辛与伟大。

评分

我被《科学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这个书名深深吸引,它传递出一种对人类智慧巅峰的致敬,以及对那些敢于挑战未知、解开宇宙终极谜题的探索者的赞美。我一直认为,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个“斯芬克斯之谜”构成,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先驱者用智慧和毅力去破解。这本书的名字,就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序章,预示着我将有机会进入那些伟大的科学家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研究方法,感受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心路历程。我渴望从中学习到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和创新思维,也许,通过他们的经历,我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生活中的挑战,甚至在某个领域也能尝试去“求解”属于我自己的“斯芬克斯之谜”。我非常期待能够读到关于那些改变了我们对宇宙认知、甚至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家们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凭借着非凡的才智和不懈的努力,打开了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评分

《科学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和神秘感,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科学家们充满敬意,他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那些伟大的发现,那些曾经让无数人困惑不解的自然现象,是如何被这些“科学精英”们一一破解的。我渴望了解他们是如何在黑暗中摸索,如何在质疑和挑战中坚持,最终将那些看似无法解答的“斯芬克斯之谜”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本书的标题让我预感到,我将不仅仅读到科学的理论,更能感受到那些科学家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情感、挣扎与喜悦。我期待能够从中汲取到他们身上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那种对未知世界永恒的好奇心,以及那种为了科学而献身的崇高品质,这些都是比任何科学理论都更加宝贵的财富。

评分

《科学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这个书名,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名称,它本身就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哲学命题。斯芬克斯的谜语,象征着人类认知边界的挑战,而“求解”则代表着那种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追寻。《科学精英》则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即那些在科学领域达到顶峰、破解了无数难题的杰出人物。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思考,并且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实践的人们心生敬畏。我非常好奇,这些“精英”们在面对那些看起来似乎永无止境的科学难题时,是如何保持他们的激情和动力的?他们的思维方式究竟与常人有何不同?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充满期待,我相信它不仅仅会是一部关于科学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勇气和探索精神的颂歌,它将带领我走进那些伟大的灵魂深处,感受他们为了科学而燃烧的生命之火。

评分

正版图书,很快就到了,包装完好。十分满意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课外读物,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这个这个不错

评分

评分

3333333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