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三版)》作者潜心研究德国大学历史,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重新解读洪堡大学理念,探究蔡元培的大学观念渊源,用流畅的文笔,展示深入的理论分析;既是历史的研究,又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该书内容涉及高等教育史、比较高等教育、中德学术关系乃至学术史等领域,在分析和结论方面,多有原创性贡献,得到国内和德国同行的高度评价,并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等。
内容简介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三版)》从历史社会学角度对德国19世纪的大学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分析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德国19世纪大学观念的核心概念,即修养、科学、自由和寂寞,并以此为中心分析了德国大学观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指向。本书还运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卡里斯玛(Charisma)理论对古典大学观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德国大学观的卡里斯玛性质,从而说明了这种观念的独特性质以及独特的作用方式。
鉴于德国大学观念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三版)》还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1917-1923)为中心探讨德国古典大学观对中国大学观念的影响。论证显示,蔡元培基本上完全接受了德国的大学观念,并成功地将其运用于当时的北京大学,德国大学观念从而通过北京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早期发展以及学术转型过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作者简介
陈洪捷,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中德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副会长等。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引论 (1)…………………………………………………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 (4)……………………………………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及分析路径 (6)………………………
上篇 德国古典大学观:从理想到现实
第二章 德国古典大学观的产生 (13)……………………………
第一节 18、19世纪之交的德国大学 (14)…………………
第二节 新大学观的萌芽 (17)……………………………
第三节 柏林大学的建立与新大学观的形成 (27)…………
第三章 德国古典大学观的经典文献 (33)………………………
第一节 洪堡论大学 (34)…………………………………
第二节 施莱尔马赫论大学 (43)……………………………
第三节 费希特论大学 (53)………………………………
第四章 德国古典大学观的核心概念 (60)………………………
第一节 修养 (63)…………………………………………
第二节 科学 (69)…………………………………………
第三节 自由 (71)…………………………………………
第四节 寂寞 (74)…………………………………………
第五节 德国古典大学观的特点 (80)………………………
第五章 古典大学观在19世纪的影响 (84)……………………
第一节 修养 (85)…………………………………………
第二节 科学 (90)…………………………………………
第三节 自由 (94)…………………………………………
第四节 寂寞 (96)…………………………………………
第六章 德国古典大学观的独特性质 (101)……………………
第一节 韦伯的卡里斯玛(Charisma)理论 (104)…………
第二节 德国古典大学观为一种卡里斯玛观念 (108)……
第三节 卡里斯玛与德国大学 (115)………………………
下篇 德国古典大学观对中国的影响 ———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为例
第七章 晚清中国对德国教育的认识及蔡元培的 留德经历 (129)…………………………………………
第一节 德国:教育兴国的范例 (131)………………………
第二节 蔡元培留学何以选择德国 (136)…………………
第三节 蔡元培在德国 (140)………………………………
第八章 蔡元培对德国大学观的接受及其文化 历史背景 (145)…………………………………………
第一节 蔡元培的大学思想与德国的大学观念 (146)……
第二节 蔡元培的大学思想与中国的学术传统 (159)……
第三节 卡里斯玛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 (175)……
小结 (178)……………………………………………………
第九章 蔡元培改革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180)…………………
第一节 新大学观与学术转型 (181)………………………
第二节 北京大学与新学术体制的形成 (189)……………
参考文献 (202)……………………………………………………
附录一 利禄之徒与哲学之才 (217)……………………………
附录二 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 组织(节选) (221)………………………………………
附录三 关于蔡元培在德国汉堡大学学习的考证 (227)………
附录四 蔡元培对德国大学理念的接受 ———基于译文《德意志大学之特色》的讨论 (232)……
人名索引 (241)……………………………………………………
主题词索引 (246)…………………………………………………
第三版后记 (248)…………………………………………………
再版后记 (251)……………………………………………………
前言/序言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三版)》 目录 第一章 欧洲大学的起源与发展:奠定古典基石 1.1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教育传统:理性精神与知识传承的萌芽 1.2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神学、法律与医学的学术中心 1.3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思想解放与大学职能的演变 1.4 启蒙运动的洗礼: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的勃兴 第二章 德国古典大学观的孕育与形成:洪堡理念的辉煌 2.1 时代背景:普鲁士的改革与民族国家的觉醒 2.2 威廉·冯·洪堡的教育思想:自由、统一与学术自由 2.2.1 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的殿堂 2.2.2 教学与研究的内在统一 2.2.3 学术自由的原则与实践 2.2.4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 2.3 柏林大学的典范:理念的实践与影响 2.3.1 组织架构与学术氛围的重塑 2.3.2 教授治校与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2.3.3 汉堡理念在其他德国大学的传播 第三章 德国古典大学观的核心要素与特质 3.1 “自由”的内涵:学术自由、学习自由与组织自主 3.2 “统一”的指向:知识的整体性与人文的关怀 3.3 “研究”的优先性:知识生产的引擎与创新源泉 3.4 “通识”的价值:培养全面发展的知识分子 3.5 “精英”的导向:培养国家栋梁与学术领袖 3.6 教授治校的理念与实践 第四章 德国古典大学模式的黄金时代及其国际影响 4.1 19世纪德国大学的辉煌成就:科学的爆发与学术的繁荣 4.2 德国大学对欧美国家的影响:模式的借鉴与改革的动力 4.2.1 对美国大学的深远影响 4.2.2 对英国大学的挑战与启示 4.2.3 其他西方国家的大学改革 第五章 德国古典大学观在中国近代早期的传入与接受 5.1 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背景: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5.2 早期留学与知识传播:第一批德国大学理念的引进 5.2.1 留德学潮与学人经历 5.2.2 早期学者的译介与评论 5.3 德国大学模式在中国早期实践的尝试:京师大学堂的初步探索 5.3.1 模仿与适应的困境 5.3.2 理念与现实的张力 第六章 20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大学观在中国传播的深化与演变 6.1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大学的再思考 6.2 留学德国成为重要路径:更多学者回国带来新思想 6.3 多个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德国模式的直接借鉴 6.3.1 清华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学术传统 6.3.2 燕京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 6.3.3 圣约翰大学、辅仁大学等的发展 6.4 理论的传播与争鸣:对德国大学模式的深入讨论 6.4.1 支持与质疑的声音 6.4.2 批判性接受与本土化思考 第七章 战后中国大学的转型与德国古典大学观的式微 7.1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意识形态的重塑 7.2 苏联模式的影响:专业化与计划经济的逻辑 7.3 德国古典大学观的式微:历史局限与政治因素 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来德国古典大学观的再认识与重估 8.1 历史的反思与学术的回归:对“文革”后教育的反思 8.2 德国模式研究的复兴:学术界对过往的重新审视 8.3 借鉴与反思: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德国元素 8.3.1 学术自由与研究型大学建设 8.3.2 通识教育与本科教育改革 8.3.3 教授治校的理念在现代语境下的讨论 8.3.4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追求 8.4 德国古典大学观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价值 第九章 批判性反思与未来展望:中国高等教育的道路选择 9.1 德国古典大学观的局限性:历史的语境与时代的变化 9.2 移植的困境与本土化的挑战 9.3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自身特色 9.4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9.5 德国古典大学观留给中国的启示与未竟的事业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三版)》一书,旨在深入探讨十九世纪德国大学在威廉·冯·洪堡理念引领下所形成的独特教育范式——德国古典大学观,并细致梳理这一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如何跨越时空,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萌芽、发展乃至转型过程中留下的印记,以及这些印记在中国当下高等教育改革语境下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首先追溯欧洲大学的漫长历史,从古希腊的理性思辨、古罗马的知识传承,到中世纪大学作为神学、法律、医学等知识领域的集散地,再到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对教育思想的冲击,为理解德国古典大学观的出现奠定历史与思想的基石。它强调了理性精神、科学探索以及人文关怀在西方教育传统中的根基作用。 接着,本书将焦点转向十九世纪的德国,深入剖析了威廉·冯·洪堡及其同仁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普鲁士王国进行改革的背景下,构筑了以“自由”与“统一”为核心的德国古典大学观。该理论强调大学应是纯粹的科学研究机构,教学与研究密不可分,学术自由是大学得以繁荣的生命线,并主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知识分子。柏林大学的建立与发展,被视为这一理念的典范实践,其教授治校、学术共同体等模式,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随后,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德国古典大学观的关键要素,如学术自由的多元维度、知识整体性的追求、研究作为大学核心功能的地位、通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以及精英培养的目标定位,并深入探讨了教授治校这一重要的组织管理原则。在此基础上,本书描绘了十九世纪德国大学的黄金时代,及其对欧美乃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产生的强大辐射力,特别是对美国大学的深刻改造。 本书的核心部分,即德国古典大学观对中国的影响,被分为多个历史时期进行详尽分析。在近代早期,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与西学东渐,第一批中国学者远赴德国留学,他们将洪堡理念以各种形式带回国内,并在京师大学堂等早期教育机构的创办中,初步尝试了德国大学模式的移植,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与局限。 进入二十世纪上半叶,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中国知识界对现代大学的形态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选择留学德国,使得德国大学的模式与理念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接受。清华、燕京、圣约翰、辅仁等大学的建设,在学科设置、学术传统、通识教育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德国模式的启发。同时,国内学界对德国大学模式的理论探讨也日益深化,既有赞赏,也有批判,促成了对这一模式的本土化理解。 然而,随着二十世纪中叶中国政治格局的巨变,德国古典大学观在中国的直接影响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体系在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开始大规模借鉴苏联模式,强调专业分工与国家计划。这一转变标志着德国古典大学观在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本书的晚近部分,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界对德国古典大学观的重新认识与价值重估。在反思“文革”时期教育的失误,并积极寻求高等教育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学术界重新发掘并研究德国古典大学观的宝贵遗产。本书分析了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德国模式的哪些元素,如学术自由、研究型大学建设、通识教育、教授治校等,被重新提及并引发讨论。作者指出,尽管德国古典大学观具有历史局限性,但其蕴含的理性精神、对学术本身的尊重以及对知识分子培养的深刻洞见,对于中国当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本书并未止步于梳理历史与评价影响,而是进一步提出了批判性的反思。作者认为,任何外来教育模式的移植都面临着“水土不服”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国情与历史文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德国古典大学观留给中国的,既是宝贵的经验,也是需要警醒的教训,其现代价值体现在如何激发创新活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构建健康的学术生态,从而最终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书旨在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份深刻的历史借鉴与前瞻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