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犯罪2.0》不是一本科学专著,而是一部关于犯罪如何像氮气一样,无闻无色无形地透过网络以及科技侵占我们的世界的作品。
全球的犯罪集团现在都可以透过互联网、新媒体以及科技潜入你的生活。在你完全没有察觉时,他们可以透过网络拓展人脉,找到新的同伙,洗钱等等,而警方越来越难侦查这些犯罪行为。科技虽然让我们的世界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但同时这也让犯罪集团更容易营运。他们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新的武器,扩大他们的市场,处理他们的交易。
今天,不是所有的毒贩都是在黑暗的小巷子里销售毒品,而是在网络上。他们可以透过社交网站跟客户约定交易的时间地点。洗钱也因为新技术变得更加容易,连勒索敲诈也数码化了。同时,网络犯罪也越来越猖獗,从身份盗用到盗刷信用卡,这些可能会比贩毒带来更大的暴利。
序幕 90年代的交易
第一章 2.0版交易
第二章 身份盗用
第三章 数码窃贼
第四章 骇客与黑帮
间奏 第五大道
第五章 娃娃团伙
第六章 黑帮VoIP
尾声 点燃我的火
今天,毒品已经从广场和街头消失;今天,毒品直接送货上门,不会引人怀疑;今天,毒品是无形的,不露痕迹,不留姓名;今天,毒品就是无色无味的氮气。
网络交易促使可卡因实现了激烈而彻底的爆炸性传播,由于有了全新的即时通讯工具,毒贩子可以百分百满足客户日益苛刻的需求。毒品消费者不再是脏兮兮的海洛因吸食者,缩在省道的路沿上,只管吸毒而不在乎其他任何东西。如今,吸毒需要谨慎和正常化。可卡因吸食者不喜欢暴露自己,90年代并非如此。那个年代,你一看他的脸,就知道他是不是毒品依赖者,因为海洛因会摧毁你,将你变成一条虫。然而,可卡因是魔鬼。它在你的身体里作业,消磨你,但是并不露面。一名可卡因吸食者并不能轻易地被辨认出来。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不被人揭开面具,因为他很可能有需要捍卫的名声、需要守护的家庭或女友。他也许是医护人员,吸食可卡因只是为了值夜班时保持清醒,以免被瞌睡虫杀死;他也许是一名火车司机,一个星期往返3次卡塔尼亚和米兰,多亏了可卡因,在凌晨四点的时候,他还能将眼睛睁得大大的,穿越佛罗伦萨至博洛尼亚的隧道;他也许是一名酒吧招待,一天得有16个小时守在吧台后面,就像我的酒吧招待齐柯一样,我后面会再讲到他。
如今,大部分吸食可卡因的瘾君子过着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学生、加油站小哥、卖报纸的、酒吧招待、失业人士、商人、职业经理人、家庭主妇、政客。20年前那样的毒品交易广场根本不可能满足生活习惯大相径庭的客户群体的需求。医护人员绝对不会去驻守在公园的毒贩那里买可卡因,职业经理人也绝不会在帕索维奇奥露面。
如今,网络交易向潜在的终端新客户张开了双臂。科技为那些多年前一想到从毒贩子身边走过都会害怕的人们打开了地狱之门。人们害怕出现在巡警的照片里,或者成为那些什么都干得出的愚蠢瘾君子的目标。如今,这样的危险都不存在了,尽管存在其他的风险,但不是这些。犯罪组织将供货模式化和标准化,他们懂得提前交货,以巨大的企业家精神来判断新科技渠道的潜能。
移动通讯科技彻底改变了毒品零售业。八九十年代,毒品交易员是犯罪集团的一分子。他们不会逾越森严的内部等级,不会和大老板直接联系,却在为帮会做事。他们是领薪水的员工。那个时候根本不可想像会有什么自主交易员。谁想耍滑头,下场都不会好看。帮会组织对街头广场实行密不透风的严格控制。
然而,近年来,在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长长的毒品产销链上,黑帮为一个新层级释放了空间,那就是“散户”毒贩。零售市场已经向跟光荣会、卡莫拉和黑手党完全无关的贩毒者开放。意图非常清晰:毒品贩卖者转化成了普通人,买家会感觉更加自在;目标非常明确:如今,谁都可以是一个潜在的可卡因毒贩。
有些瘾君子自己就在贩卖可卡因,以此来维持生活的正常轨迹:一个流动商贩需要靠这个养家糊口,一个延期毕业的大学生需要靠这个交学费,一个领着微薄薪水的窘迫工人需要靠这个支付房贷。所有这些人都不是帮会成员,但是他们的活动每天都在为黑帮组织的营业额做贡献,因为市场上的可卡因总是来自相同的渠道,也就是黑帮的渠道。
网络市场呈现无休无止的增长趋势,根本无惧经济危机。如果我们在互联网上越来越频繁地购物,被他人窃取钱财和身份的风险也就会相应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
由意大利工会代表联合会CISL推动成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Adiconsum编写了一份身份盗用指南报告,报告称该类型的犯罪以7种方式呈现。第一种方式是身份克隆,即取代某人,以其个人资料杜撰一个新生活。然后是金融身份盗用,即盗用某人或某企业的身份信息,以被盗用者的身份获取信用、金融贷款、开立活期账户等。第三种是犯罪身份盗用,旨在使用被盗用者的个人信息,以其名义完成各种属性的公共犯罪行为,比如激活信用卡。第四种是合成身份盗用,即对不同主体的个人信息进行合成,在“实验室”中完全或部分创建一个全新的身份,以服务于犯罪机构。如果某个组织需要一个身份来获取医疗保险,则需要医疗身份盗用。然后还有死者身份盗用,即利用已故人士的信息来创建新身份。最后一种是网上欺凌—冒用,即冒用他人的手机或2.0版的网络服务账号(社交网络、共享平台等等)来发送通常包含违规内容的讯息和/或文本。
……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作者对于复杂事物的洞察力,以及将它们抽丝剥茧,呈现给读者的方式,都让我惊叹不已。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实验室,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和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些现象的剖析,那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也促使我去重新思考很多问题。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我读得很慢,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它里面的信息量很大,而且很多概念和逻辑都非常精妙,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真正领会。有时候,我甚至会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做一些笔记,或者在脑海里勾勒出作者所描绘的那个世界。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自己仿佛也参与到了作者的思考过程中,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或者流于表面的作品。相反,它像一颗种子,一旦埋下,就会在你心里慢慢发芽,不断生长,让你在很多年后,依然会想起它,并且从中获得新的启示。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智慧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意义。我非常庆幸能够读到这样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作品。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颠覆人们固有认知,或者提供全新视角的作品很感兴趣,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感觉。它不是那种照本宣科,或者一味迎合大众的作品,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思考和质疑,仿佛在引导着读者去探索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被忽略了的深层联系。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这种在探索未知领域时的执着和热情,真的非常打动我。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想读了,一直躺在我的书架上,但因为各种原因,直到最近才得空翻开。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的装帧很特别,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光是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封面设计,那种冷峻又充满神秘感的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觉得这本书肯定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
评分不错,送货快,京东一流
评分不错,送货快,京东一流
评分不错,送货快,京东一流
评分不错,送货快,京东一流
评分不错,送货快,京东一流
评分不错,送货快,京东一流
评分不错,送货快,京东一流
评分不错,送货快,京东一流
评分不错,送货快,京东一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