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手起家到资产过亿,从民族实业家到社会改革家
这是一个用“微生物”和大爱,而不是炸弹和仇恨去改造中国的人
茅于轼 钱理群 孙立平 章立凡 张维迎 丁东 吴思 推荐
有一种目光越过时代,有一种情怀早已不在
卢作孚长外孙历经十载,依据大量稀有史料为外祖父立传
十五岁,他因贫困而辍学,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子弟;三十岁,他携家带口,是徘徊在人生岔路上的迷茫青年;四十二岁,他坐拥中国近代较大的民营航运公司,是资产过亿的大企业家;四十五岁,他手握国家交通命脉,是位高权重的政府要员;五十九岁,他以悲剧收场,身后留下的,不是大笔的遗产,而是无尽的遗憾。
他就是卢作孚,身上有着一大堆的不协调:既是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又是眼光敏锐、知识渊博的学者;既是不懂得时髦享受的市民,又是精明超前的实业家;既是没有存款的一介布衣,又是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的航运巨头。然而,他的名字却长期为历史的尘埃所掩蔽。
卢作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对经营管理、道德重建有哪些经验智慧?他对社会转型、民族复兴有哪些深刻见解?他如何在波诡云谲的时代里闯出一片天地?他为何受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持有不同政治立场之人的一致赞誉?他给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在中国正经历重要转型期的今天,是彻底拂去那些历史尘埃的时候了。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她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她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本书侧重于讲述卢作孚的人文精神演变,结合与其有密切交往的众多民国人物,详细介绍了卢作孚在思想上的探索历程,着重刻画了一个“精神上的巨人”是如何养成以及如何毁灭的。
清秋子,著名作家,本名程晓刚,系卢作孚先生的长外孙。祖籍江苏宜兴,1952年出生于重庆,幼年随父母移居长春。早年下乡插队八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客居海隅,专事独立写作。以底层文学揭示都市“鼠族”生活真相而闻名,继之在人物传记创作上独树一帜。代表作有:《国士——牟宜之传》、《我是北京地老鼠》、《我是老三届》、《明朝出了个张居正》、《魏忠贤:帝国阴谋家》、《武则天:从尼姑到女皇的政治博弈》以及历史系列小说《汉家天下》等。
★像作孚这样一位正人君子,爱国志士,了不起的实业家,国人应当敬重。然而,他的结局竟是如此悲惨。我为国家伤心,我为至友哀痛。
  ——晏阳初
★作孚先生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乎可比于古之贤哲焉。
  ——梁漱溟
★对于有着如此服务成绩的人物,美国的群众也许会在下届总统选举中喊出:“举卢作孚做总统!”在中国,让我们喊:“请卢作孚做行政院长!”照我个人的成见,中国需要一个做事的政府,需要一个有许多卢作孚式人物的内阁,这样的阁员是以他办事的才能而入阁的。
  ——林语堂
★川省执政者有若卢君者五人而四川治,中央执政者有若卢君者十人而中国治。
  ——胡先骕
★卢作孚先生在我心中可谓高山仰止。他于兵荒马乱的年代竟然不可思议地创办了卓越一流的企业;但在民族危难之际,他却拼上倾注着自己心血的企业,谱写了一曲中国版敦刻尔克救亡曲。在巨富面前,他的那种“好而不恃,为而不有”的淡定超然,无人企及。
  ——张瑞敏
★卢作孚是我特别敬佩的人,但我绝不敢跟他比。抗日时期,他让员工为国家运送物资,损失很大。之后他又一心做建设,后来蒙受不白之冤。我做事情之前会盘算半天,看对企业有利没利,而卢作孚完全是无私的。
  ——柳传志
★卢作孚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人,他肯动脑子,能下死工夫,没有学历,自学出身,完全是一介布衣,要做事业的难度也因此更大。但是,他硬生生地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上,在波诡云谲的大时代里闯出了一片天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持有不同政治立场的人都对他表示敬意。
  ——傅国涌
★航运巨子卢作孚,是近代中国“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他人品高洁,白手起家创办民生实业公司,被称为“一个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现代个人享受要求的现代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先父章乃器主持的中国征信所,在调查报告中评价其人:“精明诚朴,勤苦干练,且具有百折不挠之精神。”
  ——章立凡
★作为上个世纪杰出的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卢作孚在后三十年洗刷了前三十年被强加的污名,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得到朝野各方的赞誉。
——丁东
引子
1 寒门多艰亦藏龙
2 城头微光开童蒙
3 霾里忽闻警世钟
4 啸傲巴渝对刀丛
5 小楼夜永望长庚
6 且将健笔刺穹窿
7 川南同侪试剑锋
8 重访浦江拜师门
9 暂执教鞭养精神
10 启蒙风飏入蓉城
11 白手悬帜赖友朋
12 耿耿夜灯照幽冥
13 万里归舟搏浪行
14 暮气浓处啼新声
15 忽见异军起蜀中
16 遍树梧桐荫万民
17 妇孺至今忆恩深
18 忍见辽东妖氛浓
19 统一川江如鏖兵
20 笑看洋旗渐凋零
21 折腰只为桑梓情
22 危城百日闻镝鸣
23 宜昌撤退神鬼惊
24 源源粮秣向东行
25 峡江猿啼哀英灵
26 圣贤岂是浮世名
27 彼岸洋装初上身
28 千虑一疏错铸成
29 强权奈何强项人
30 何人可解此登临
31 眼见大厦即将倾
32 世事苍黄且徐行
33 定海脱险几死生
后记:1962年的那一声惊呼
后记:1962年的那一声惊呼
我的本名叫程晓刚,小时候随母姓卢,叫卢晓刚。我的两个弟弟,那时也姓卢。
随母姓,在当时的东北是很罕见的一件事,因为它有悖习俗。不单是同学,就连老师得知此事都会面露诧异。我知道这是母亲的意思,但并不知道她真正的用意所在。
“卢”这个字,简化了以后,看起来没有繁体的“盧”那样稳重。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我的名签(布质学生胸章)上,老师用洒脱的毛笔小楷所写的“卢”。那一撇,如刀锋般锐利,曾深深地刺伤了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因为我的外公是卢作孚。在我由少及长的过程中,卢作孚就是一座山,沉重地压在我和弟弟们以及其他所有卢氏孙辈们的头顶。
我家兄弟三个,从小就随着表兄弟们的叫法,把我们的外公叫作“爷爷”,把外婆叫作“婆婆”。在我家,“爷爷”这个称呼是特定的称谓,“婆婆”也是。说到爷爷和婆婆,不会指别人。
婆婆蒙淑仪是一位家庭妇女,我从呱呱坠地时起就由她抚育,她老人家是我和爷爷卢作孚之间最切近的关联。1953年冬,母亲把婆婆接到长春,从此,婆婆与我们在一起生活,我们兄弟从小就有这么一位慈爱的婆婆。
在我们长春的家中,婆婆有一张单独的床。我记得,她的枕旁总是有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灰色封面,书名和内文是竖排的繁体字,很老旧。上小学的我大致认得书名是《一桩惨淡经营的事业——民生实业公司》,署名“卢作孚”。这本书是1943年爷爷利用少有的数日闲暇,在重庆红岩村的寓所里写下的。
全书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我草这一篇民生实业公司的小史,不是注视它如何成功,而是注视它如何经营艰难困苦,这一桩事业从降生起直到今天——也许直到无穷的未来——没有一天不在艰难困苦当中。我亲切地经历过,再亲切地写下来,应该有如何沉痛的感觉!
这本书,我小时候翻看过,但不感兴趣。我不喜欢它灰色的封皮,不喜欢书名中的“惨淡”二字,也不喜欢那种民国式的现代汉语,因为它们过于沉重,那些排列得不大整齐的铅印字体和书的装帧也显得太落伍。我知道,那是遥远年代的遗迹。
婆婆常读这本书。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长成青年,几乎每晚,婆婆在入睡之前都要拿一把放大镜,慢慢地读一页这本小册子,口中喃喃有声。这情景,不单我见过,我的大弟、小弟也都见过,印象至深。它就如一幅版画,一刀一刀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我们兄弟小的时候偶尔会看到婆婆读这本书的时候悄悄哭泣,却不知道她为什么事而哭。我们要等很多年以后才能体会到那是怎样的一种怀念。
我小的时候曾问过婆婆:“是哪个人写的书呀?”
婆婆说:“是爷爷。”
四川话里的“爷爷”,发音很亲切,后一个字的音调是挑上去的。她一说,我就明白了,卢作孚就是我的外公。我还知道了,他老人家从前是公司总经理。在我童年的想象中,他在一个光线黝黯的大房间里办公,处理枯燥的账目。
我那时还不可能预知卢作孚这个名字对我这微不足道的一生会有什么影响。
大概在1962年,我放学后和一群同学去了桂林路新华书店。我买了一本书,依稀记得书名是《中国古代的航海》,作者是张铁生。书的最后部分,也提到了一点民国时期的航运情况。
我一路走,一路翻书,忽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卢作孚。书中写道:民族资本家卢作孚,是我国现代航运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为我国的现代航运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很激动,惊呼:“这不是我姥爷吗!”同学们闻言,都纷纷围上来看,看清楚“民族资本家”几个字后,都没说什么。
我把书拿回家,给婆婆看。婆婆很感意外,认真读了几遍这一段,又仔细看了看作者的名字,念叨着:“张铁生,张铁生??”她想不起这个人的来历。多年以后,我查到这位张铁生先生是一位老资格的中共党员,1950年任中共香港工委书记。当年在香港奉周恩来之命,力促爷爷从香港秘密过境回归内地的人就是他。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爷爷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
原来爷爷这样了不起!年幼的我一下就掂出了爷爷在历史上的分量,我的家庭原来有这样一个神秘而又辉煌的来历,同时也明白了母亲让我姓卢的缘由。
围着看那本书的同学大概有人回去问了家长,几天之后,班里的同学就传遍了:“卢晓刚的姥爷是个大资本家!”在放学路上,在校园里,他们会出其不意地朝我吆喝:“大资本家!”“资本家”还不够,还要“大”,孩子们的语言暴力,因其无知而更见残忍。我的两个弟弟也有类似的遭遇,然而我们内心从没承认过“大资本家”这个概念的合法性。
1962年的那一声惊呼,让我的命运走入了黑暗。爷爷的一生做了很多有益于民族的事,他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资本”,更不要说“大资本”了。但是,“大资本家”这个概念确是一头怪兽,吞噬了爷爷,也吞噬了我们这一辈人的天真烂漫。
报考中学之前,因为不堪压力,母亲让我改姓父姓。两个弟弟晓笛、晓迅后来也改姓父姓。我自己则绝对不敢告诉中学同学我爷爷是谁了。
一切,都让它随风逝去吧??
1952年2月的一个深夜,爷爷在重庆的家中含冤去世。那时,我的母亲卢国仪在上海物理化学所工作,已怀了我七个多月。婆婆不敢将此噩耗骤然通知我母亲,约一个多月之后,母亲才偶然从别处得知了消息,悲痛万分,立即从上海赶赴重庆奔丧。5月末,我在重庆出生。
爷爷走后三个多月,我来到这世上。这一辈子,一切都已注定。
爷爷一生写了很多文章和书信,据我所见,语涉第三代的,唯我一人。1952年1月,母亲从上海写信给爷爷,讲了准备回重庆家中生子的计划,征求爷爷、婆婆的意见。爷爷在1月20日回信说:
上星期函已经接到。家中一致赞成你的计划,特别是你的母亲。请你即决定安排五月回家,小孩诞生即在重庆,小孩饲养,当然是你的母亲的事。只太苦了你的母亲,学习,宣传,生产,理家,带孙儿女,似乎太为繁重,但为了你的工作关系,仍当替你负起带婴孩的责任。只盼望你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我是盼望你照计划请假回家,尤其是你的母亲,盼望更切。
这是爷爷生前所写的最后一封信,一直由我母亲珍藏。
1968年底“清理阶级队伍”,母亲和父亲因毕业于教会大学,双双被打成“美国特务”,还被抄了家。父亲程镕时少年时为抗战流亡学生,饱受失学之苦。1949年夏,与母亲一起考取了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是新中国第一代高分子科学研究学者,只知埋头于科研,却在运动中一度被拘禁。无辜受到这种迫害,全家人内心的愤懑无以言表。
抄家时,这封信以及爷爷的另外三封家书也被一并抄走,“文革”结束后方予归还。此时,我才读到这份珍贵的家书,恍然大悟:我之所以出生在重庆,之所以由婆婆在重庆带到一岁多才离开,原来都是爷爷和母亲事先商量好的。
爷爷很爱他的小女儿,曾给她取了一个优雅的乳名,叫作“清秋”。看得出来,爷爷在写这封信的时候是何等急切地盼望女儿“清秋”能早些回到重庆,大概也想早些看到那个未来的婴孩。可是,他没有等到我的母亲,也没有看到我。写完这封信之后的第18天,爷爷走了。他痛苦,但很清醒,抱定义无再辱之心的他,解脱了。
那是一段令人惶恐不安的时日。他走后的那些年,能记起他、能善待婆婆的,这世上能有几人?
六十三个年头过去了,一个甲子的轮回过去了。爷爷所有的一切都停在了那一天,而我的年龄居然已经超过了爷爷。“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我在少年时读到杜甫这句诗,忽然明白了生者和死者的最根本区别。
我入中学未及一年,便遭遇“满街红绿走旌旗”的变故,学业为之中断,不得已在插队劳动之余自学为文。新世纪以来,我写过几部人物传记,又两次自费考察爷爷生活和工作过的旧址,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参考诸家研究成果,以旁观者的视角,为先辈写了这样一部传记。虽力有不逮,不尽如人意处甚多,但自觉是实现了一个心愿。
这本书的写作与出版,除稿酬外,全不涉及钱的授受。感谢新星出版社,感谢陈卓先生,让我将这本干干净净的书献给爷爷。
自1962年的那一声惊呼起,我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总算知道了爷爷卢作孚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白了他何以有那样的一种命运。爷爷的命运,是那个年代里一个群体的缩影。
他们以自己的骨血作膏脂,点燃自己,照亮暗夜。他们于荆棘中前行,伤痕累累,义无反顾,不惜毁灭自己,也要尽忠报国。历史未能善待他们,然志士却无悔于此生的奋斗,他们是怀着未竟之志而告别人世的。
如今,他和民生公司同人对于民族的贡献,已被写入历史。对于这一点,我甚感欣慰,觉得少年时因为他而忍受的屈辱是值得的。至于他的成就、他的荣光,则是由那个特定的时代所赋予的,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不可能因为血缘关系而传给后人。
终于活到了能为爷爷感到欣慰的年月,我于心足矣。
“百年心事归平淡”,世间事,人力所不及者多矣。一切,都留待后生努力吧!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引人注目,封面上的手绘风格插画,带着一种温润的历史质感,仿佛能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拿到书后,首先是被它的纸张所吸引,不是那种冰冷光滑的哑粉纸,而是带着微微的粗糙感,翻阅时指尖能感受到一种书墨的温度。书中的排版也很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疲惫。偶尔出现的泛黄的照片和珍贵的手稿影印件,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几分立体感和历史厚重感。我还在书的扉页看到了一些作者的题词,字迹苍劲有力,足以见其对传主的敬意。总而言之,从开本、纸张、印刷到装帧,这本书都透着一股精心打磨的匠心,让人在阅读故事之前,就已经对作者的用心有了初步的感知。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关于“家国情怀”的深刻体现。传主的一生,可以说是与中国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他将个人的命运,深深地融入到国家的命运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我看到了他在民族危难之际的担当,看到了他在经济建设中的创新,看到了他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将传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抉择和付出,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感,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到一些关于传主为国家发展所做的努力,以及他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以及个人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它激励着我思考,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所展现的“教育的力量”。传主对教育的执着,对乡村建设的投入,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如何能够通过知识和行动,去改变一个地方,去影响一群人。我看到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建立学校,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他不仅仅是建立了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播下了思想的种子,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希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传主教育思想的深入剖析,那种“为人生而教育”的理念,以及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传主为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所打动,也为他最终的命运感到惋惜。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更是关于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值得我们去追寻和传承的精神。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一个乡野青年,一步步成长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杰出人物,这其中的艰辛与辉煌,我都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作者在叙述时,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将传主的不凡经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做的决策,以及他所承受的压力,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绘传主面对重大挑战时的内心挣扎,那种矛盾、痛苦与坚韧,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某些章节,我甚至能感受到传主当时的心跳,体会到他的彷徨与决绝。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是很多传记作品所难以企及的。它让我明白,历史人物并非高高在上,他们也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他们的伟大,恰恰体现在他们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之奋斗。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作者在梳理传主的人生脉络时,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事件,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人物访谈、私人信件以及当时的历史资料。这就好比是在听一位老先生讲述他亲身经历的往事,中间时不时地会插入其他故人的回忆,或者是出示一些泛黄的老照片,让整个故事更加鲜活,也更加有层次感。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传主,更是通过传主,去认识了那个时代的许多重要人物,去了解了他们之间的交往,他们的思想碰撞,以及他们共同经历的那些历史时刻。这种多角度的叙事方式,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历史场景更加生动可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是一种非常充实和满足的阅读体验。
评分还行还行还行,看起来还可以
评分火速到达服务挺好书页正版
评分一念之间天壤之别
评分还不错,挺好看的,一本书一个故事。
评分他就是卢作孚,身上有着一大堆的不协调:既是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又是眼光敏锐、知识渊博的学者;既是不懂得时髦享受的市民,又是精明超前的实业家;既是没有存款的一介布衣,又是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的航运巨头。然而,他的名字却长期为历史的尘埃所掩蔽。
评分godo
评分还不错,一如既往的选择京东。
评分好。感动。
评分发广告广告 v 哥哥哥哥哥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