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田园耕读

问道·田园耕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剑峰 编
图书标签:
  • 田园生活
  • 耕读文化
  • 传统文化
  • 乡村振兴
  • 诗意生活
  • 人生感悟
  • 哲学思考
  • 散文集
  • 文化随笔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SBN:97875613749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28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A. 捧上此书,远离城市喧嚣,回归田园宁静,在清泉石流旁,抬头凝视,悠然见南山,似入桃源秘境一般。
  B. 以“耕读”贯穿中国人的精神符号,在造舍编篱、香道、茶道、行住坐卧、山居饮食、服饰、 田园养生中体会传统耕读文化的内在力量。
  C. 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终南文化旅行。

内容简介

  以“耕”来体认四季交替,以读书来修养身心。全文从宏观的文化概念和耕读文化的现象上展示“耕读”这一主题,并深入民间寻访耕读传家的印迹,于筑舍编篱、行住坐卧、山居饮食、田园养生中细细品味自在、恬静的耕读生活。本书是继《问道·茶之书》后的另一本新作,全彩印刷,精美田园、山居图片与文字交相呼应,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张剑峰,终南山文化行者。2008年于终南山下创办《问道》丛书,并建立传统文化传习基地――终南草堂。2011年出版《寻访终南隐士》,“终南山5000隐士”被凤凰、央视多家电视和各种杂志、报纸报道,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话题。2012年“问道”系列先后推出《寻访武林》《茶之书》,致力于弘扬茶、道、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

精彩书评

  翻开大作,清风徐徐吹来。我从事出版三十余年,阅书无数,阅人无数,这样的奇文,这样一些奇人奇思妙想,很少见到。要感谢终南山瑰丽景色;要感谢华夏人文景观至深无下、至高无上的无尽内蕴;要感谢书中三五同人,同声相求,妙笔生花,胸中山水,腕下笔墨,让人醉梦其中!
  ——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

  《问道》系列图书是颇有特色的文化丛书,即将出版的《问道·田园耕读》一书将带领读者重返久违的田园生活,在耕作之余,有书相伴。如此山居生活,田园景致,令人遐想而且心驰神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子善

  数千年来躬耕陇亩之间,泛舟于江湖之上者多出高士智者。渔、樵、耕、读间隐藏着中国文化恢弘而幽深的智慧。物欲横流,道德日丧是文明的悲哀,回归田园捧读诗书,寄情山水,穷通自然,古今智者莫不如此。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懂得回
  归者必厚德载物执大道而行。
  ——中国文化书院三智道商国学院常务副院长、三智书院理事长高斌

目录

田园耕读序/问道编辑部 01
寻彼南山 悠然采菊/肖伊绯 1
耕读雨读 琴剑与归/琴剑逍人访谈录 25
布衣清庐可听雨/熊厚音访谈录 57
筑舍南山 白云满屋/马守仁 77
君子谦谦 行止有节/盛日 107
文房清供/高铖临 133
被褐怀玉 广袖飘飘/蒹葭从风 153
居山晴雨集/杨子莹 175

精彩书摘

  第一章节:
  寻彼南山悠然采菊
  文/肖伊绯
  据说唐代草书大家怀素的《自叙帖》,并没有真迹存世。现在所能看到的“国宝”,曾经是苏舜钦的珍藏,然而这件藏品也只是摹本罢了。更为奇特的是,由于当年卷子已经碎裂损坏,苏氏还临摹补上了前六行草书,使得这件摹本之上的摹本在收藏界又有了一个学术符号式的命名:苏补本。
  其实,中国人的临摹功夫是天生的。这种优秀如果发挥到极致,可以成为优雅。岂止是唐代的草书可以临摹,即使这种书法变化多端,如云水龙蛇,难度极高,只要苦心钻研,终能入木三分。那临水照花、拈花一笑的心手如一,使苏舜钦自家心田里的那一枝花,花中的那一支笔,可摹可写的上天入地,无所不可。曾经建造过沧浪亭的人,并不介意书法的难度,因为再难,也难不过苏氏心中变幻的云霞。
  应时植我东篱菊
  东篱,是东边的篱笆,还是东向的篱笆?
  怀素的草书,有些字形局部看来,就如同一枝枝篱条。其实,不一定非得是怀素的狂草,只要是一整幅毛笔字合在一起,无论什么书法,真草行楷篆种种,皆可看作一围篱笆。即使那些规规矩矩并不卓然独立的“草民们”,也可以写出一围篱笆来。无论东向与否,自顾自地享受“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这是中国人的自然而然,没什么道理可讲的。
  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东篱、南山定格于经典惯用语中,东与南、篱与山。人与自然的距离由远及近,最终不再有远近之分,融为一体。疏离中是自然,感受到的却是自然而然。
  南山是自然造化,东篱则是人为。如何先自然,再以人力去自然而然?这是陶渊明的障眼法,还是篱笆内外看山者的视觉误差?山是自家山、院是谁家院?陶氏拾来枯枝败木,草草营围,一栏篱笆隔开的岂止是人与荒野,隔开的只是喧嚣的欲望而已。
  东篱南山逸人
  苏东坡读到陶渊明,感受到那份近乎天然的自然而然。苏东坡曰:“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景与意会。”
  从诗学的角度来谈当年看山者的心理感受,总是有所欠缺,苏东坡说得够贴切,却还是欠妥当。无论怎么自然而然,撇开了篱笆谈看山,忽视了篱向东、山坐南的地理位置,为诗而诗的话语,虽是老练成熟,却终究不是真自然,缺少了一丝天然境界。
  苏舜钦的六行临摹补书,究竟是按照怀素草书的本来形态描摹,还是原来神髓追摹?这不但是个需要考证的史学问题,还是个需要推理的哲学问题。史学家们可能倾向于苏氏手中还有一个完整的摹本,然后按照这个底本一笔一画的进行描摹。可现在存世的最早摹本只有“苏补本”,而且长期以来就被当作怀素的真迹来珍藏,即使在清代宫廷也是如此。
  苏氏手中有没有一个底本,或者那个底本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臆想附加的,或许都不重要。其实,形似与神似都只是相似,而非等同,但形似与神似之间的那道篱却相当关键,居——篱——山的空间区隔,也正是园——墙——林的构筑模式。
  山居的重要屏障是那道篱,园林的首要屏障是那道墙,很难想象,没有空间区隔的山居与园林是何种模样。如果没有篱与墙的区隔,山居不如洞穴,园林即是真山水。
  中国园林就是这么一个法则,与书法相通,在形似与神似之间,“园”并非惯常纯粹的居所空间,“林”也并非荒僻野蛮的深山老林。一道倚湖山或避市井而砌的墙,将神似与形似隔开,也将神似与形式包围,“园林”二字是园与林的叠加,但已然复合为一个单词了。这种美学体系的始作俑者,是否就是陶渊明的“东篱”,没有人予以定论,但其间的默契已逾千年。
  其实,东篱和南山之间,只有一个“人”字。可以是陶渊明,也可以是其他人。这个人可以写诗,但最好不要谈论诗学。
  ……

前言/序言

  序:
  田园耕读序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泥土中生长,泥土生长粮食,也生长着东方智慧。寻觅将逝的田园,寻觅与节气相应的朴素的传统文明,寻觅隐匿在泥土中的中华之根。
  乡村孕育了城邦,上古华夏祖先躬耕在陇亩之间,城市只是发布政令和交易的地方。如果熟谙了变化之道,田园则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宏大背景。桃花源是被中国人触摸得发亮得词语。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没有人不渴望能够拥有一块生机盎然的田园。不同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中国人只有拥有了田园,才会拥有对于和谐和宁静的追求。田园耕读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母体,是抚慰心灵的终极故乡。
  通过“耕读”阅读中国人的精神符号,从中可以发现中华道统的衍生和衰落。上古的人,行而论道,既通过师承制传承、明了道之体,又通过回归自然走进田园,躬耕陇亩体认了道之用,使中华文明持续发出光华。战国时期,中国的古人因为对道统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百家争鸣。唐代之后,中国人坐而论道知行分离之后才呼吁知行合一,士人们要么远离了田园,变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要么只知道其理而不通达其用。道、法、术、器不能贯通,所以田园和土地逐渐贫瘠,最终成了城市的附庸。生机勃勃的中国文化因为体用关系的脱落而出现疾病,田园的失落实际上是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遗忘。寻觅最初的田园,以此归真达道。
  中国文化是华夏先祖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象形取意形成的东方智慧。古人俯仰之间体察自然变化,通过躬耕陇亩之间体察自然之动静,生命之变化,进而发散以至观照生命的各个层面。
  内圣外王之道,进退之间,中国人正是通过一片田园来承载和展开,体验并书写,进而传承。
  数千年来,古人们就是通过躬耕于陇亩进而耕作心田的。由此向内心望去,丘壑俨然,正是如陶令之桃花源。寻觅最初的田园,沿着那条摇曳着童谣的陌上小径就能回到故乡。
  光耀兮正兮,晨照于林;德显兮彰兮,在天地之行。
  当晨曦的阳光穿透纸窗,鸟儿在林间鸣唱。
  窗外的菜地沐浴着阳光。
  案上的书卷翻阅着松风。
  汗水顺着额头滑下、滴落,它们会成为滋养土地的养分,会让锄头的木柄更加光滑、发亮。放下锄头,看着作物渐渐发芽、长大、成熟,沾满泥土和汗水的手中握着果实,生命会因此而充实。
  窗外的雨,打在青石上或打在草叶上,是一卷卷“云集”之书。书中有雨,雨中有书,读这一卷书,同时也在读这一场雨。每一个文字就像是一颗雨滴,敲打着石上苔绿,敲打着闲适心灵。那些美丽的诗文词卷,就像是采集晨曦的露水,汇聚天上的彩云,将它们绘于纸上,融进书卷。
  夫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见一雪消,乃知万物春。夫若修身立命,一锄之耕,当知事在躬行。一卷之读,当知物在善察。
  晴可耕,雨可读。又可陪伴琴棋书画、诗酒茶,泉石松云、东篱黄花。
  回归田园,是回归心灵与精神的美好家园。
  从那茅屋后面升起来的缭绕青烟,已缓缓飘散了五千多年……
  华夏民族从遥远的上古时期开始,便已耕读于天地之间。从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耕时代,五帝之一的尧帝时期是华夏民族农耕文化繁茂发展阶段。相传尧帝德高望重,严肃恭谨,光照四方,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聚合如一家,和睦相处,深受人民的爱戴。他生活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
  《史记》记载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他命部下的羲氏、和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推出历法——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使天下生民农耕生产有所依循,叫作“敬授民时”。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安居。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此乃无为之治也。
  相传尧帝来到历山,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身材魁伟、体阔神敏青年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帝等着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作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帝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会更有爱心,便与舜在田间谈论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道理。舜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人们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于是,尧便决定先让舜先在朝中做虞官,三年后,舜在文庙拜了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一个人的德行智慧完全可以从日常的耕作乃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正如《周礼·地官》一书所言:“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中华民族的这两位伟大的圣王第一次相遇便是在田野耕作间,一切都是那么朴实,自然。治国之道,在田野间的风中幽幽回荡。尧帝看重舜的明事理、晓大义,智慧而有善心。以至于后来有了华夏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而重要的禅让。
  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它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需要修身立命,洞彻天地智慧。
  距尧舜时代一千八百多年以后,圣人老子隐居于宋国沛地。他自耕而食,自织而衣,清澹退静,洞晓天地智慧。他的名声远播在外,慕名求道者接踵而来。在这里,他授予了南荣趎养生之经、孔夫子大道之妙。老子向孔夫子阐述了大道之元奥,孔夫子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子。不禁心旷神怡,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而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拜别。
  耕读于尧舜是德,于老子是道。先贤圣哲们耕种于这片大地之上,他们读的是刻在石头上、写在树叶上的文字,读的是天地自然日月星辰之书。伏羲推演出河图、大禹治水现洛书;文王演《周易》,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孔子编《诗经》……
  这些皆是古人从天地自然之间领悟出的智慧和实践成果。黄卷幽深,汗青浩瀚。后世之书虽然庞杂繁复如星辰一般,但无不出其源流。
  耕读,修身、立命、养德。耕,外可耕种田地,事稼穑以自给自足;内可耕自身之心田,打磨心性,知行合一。所谓耕种心田是也。读,有形则可读黄绢圣贤之书,无形则可读天地自然、万物之书。云石烟霞、星辰日月、山河草木……无不可为书。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其意原在天地万物、造化自然之中,也需从自然造化之中去寻找与领悟。要读有形之书,更要读无形之书。
  在此之后,耕读修身便已成为了历代文人志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志向高洁的象征。同时也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儒家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禅宗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道家曰:“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那些甘愿淡泊,意出尘外,志趣高远的人们像山中涌出的清泉一样从来不曾断绝。他们如仙鹤一般清瘦的身影一直出现在那云烟环绕的田野、林泉间……
  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布衣清庐躬耕于陇亩。他精通音律,平日好念《梁父吟》,常以琴瑟鼓之。又以管仲、乐毅自比。后来刘备三顾茅庐于此,他出山辅佐,终成为乱世当中的一代良相。
  “少无世俗韵,性本爱山丘”的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后归隐故里,过着躬耕自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活。从而写下了诸多影响深远的田园诗。
  诗人王维卜居辋川,归隐山水田园之间。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邵雍年少有志,读书隐居于苏门山百泉之上。邵雍少时刻苦自学,博览群书,《宋史·邵雍传》:“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邵雍一生不求功名,过着隐逸的生活。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人十分敬仰他,常与之饮酒作诗,并买园宅供他居住,但他依此过着耕种自给的生活,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北宋哲学家、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的张载曾讲学于关中横渠。他依靠着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张载讲学的地方前身为崇寿院,他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
  明代有王守仁“悟道龙场”,民初有蓝川先生布衣自足,讲学于芸阁书院……
  纵观自古以来有着自身成就且影响后世深远者,无不是恬淡素朴,耕读田园修身有为之博学志士。他们都保留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宝贵的精髓。
  其实,天地之间就是一个大田园,万物之间无不可为耕,无不可为读。所谓耕者致力忘其犁,读者会意忘其卷,是乃耕读于天地自然之间矣。《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一耕一读于天地之间,就是养德归根于性命之学。因为,道从来就在最平淡之处。
  如此,余生只伴南山一窗月光,半壁山房。几亩薄地,种些土豆瓜果,作四季食粮。闲时可于屋檐下品读一卷书、啜饮一杯茶;困时可于竹榻高卧一枕梦、惺忪一镜花;愁来秋雨浅酌一壶酒、一阕词;兴登松石闲看一山远、一轴画。脚踩大地眼望星空,日出而作乃耕,日落而息伴读。静观游鱼徘徊,独看飞鸟往返,仰头云聚云散,俯首花落花开……我自悠然。
  正如唐代吕岩所作的一首《牧童》诗中所言“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的那种自在洒脱与闲适。
  自沽村家酒,伴读五柳诗。春来满溪花,须堪折一枝。壶中待煮茗,乃取松上雪。夏有野径松,枕石且一眠。
  粗茶淡饭之余与友人品茗闲叙,山风欲雨,庭院深几许,橙月朦胧,菊花夜露,鸟不语。松涛静谧,泉韵浅低,只堪听雨、只堪读山……
  《问道》编辑部

《问道·田园耕读》:一方清净,两袖风华,三餐四季,四海为家 在喧嚣尘世的边缘,有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名曰“问道”。这里没有高楼林立的繁华,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只有蜿蜒的溪流,连绵的青山,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泥土芬芳。故事,就从这片宁静的田园中悄然展开。 本书的主人公,一位饱读诗书、心怀天地的隐士,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选择了归隐田园,将毕生所学倾注于一亩三分地,在耕耘劳作中感悟“道”的真谛,在读书写字中修养身心。他并非生来就与世无争,而是经历过人生的起起伏伏,才明白“大道至简”的道理。 在“问道”的日子里,他每日以耕作为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泥土是他最忠实的伙伴,汗水是他最珍贵的收获。他悉心照料着庄稼,观察着它们的生长,仿佛在观察生命本身的律动。从春耕的播种希望,到夏耘的辛勤灌溉,再到秋收的喜悦,冬藏的静待花开,每一个季节的轮回,都让他对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他相信,天地的规律,便是人生的根本,顺应自然,方能得道。 耕读并行,是主人公生活的主旋律。白天,他在田间挥洒汗水,用双手创造生活;夜晚,他则回到简朴的书斋,在昏黄的灯光下,沉浸于古圣先贤的智慧海洋。他阅读《论语》,体味仁爱与礼义;他钻研《道德经》,参悟无为而治的玄机;他翻阅《诗经》,感受古人的情怀。书中的文字,如同甘露,滋润着他干涸的心灵,也为他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他不仅是农夫,更是以书为伴的学者,以德为基的智者。 “问道”不仅是主人公个人修炼的场所,更成为了一个温馨的港湾。他并非孤身一人,身旁有志同道合的友人,他们或许也曾是庙堂之上的人物,如今却一同在这里,分享着耕读的乐趣,交流着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他们一起品茗论道,一起挥毫泼墨,一起为村里的孩子们启蒙识字。他们的存在,让这片田园增添了勃勃生机,也让主人公不再感到孤寂。 书中,主人公也会遇到一些挑战。或许是突如其来的天灾,考验着他对自然的敬畏;或许是远方故友的拜访,勾起他对往昔的回忆;或许是当地村民的困惑,需要他用智慧和仁爱去化解。这些经历,都成为了他“问道”路上的一块块里程碑,磨砺着他的心性,也丰富着他的阅历。 “问道”的故事,并非惊心动魄的传奇,而是娓娓道来的生活。它讲述的是一种回归,回归质朴,回归自然,回归内心。它让我们看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着一种慢生活,一种有温度的生活,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主人公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道”,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蕴藏在平凡的耕作之中,蕴藏在静谧的读书之间,蕴藏在每一个四季的轮回里。 本书旨在描绘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一种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完美结合的生活模式。它鼓励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审视内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问道”之地,去体验耕读的乐趣,去品味人生的真味。在这里,你会发现,最深刻的智慧,往往藏在最简单的日子里,最动人的风景,就在你我触手可及的身边。 《问道·田园耕读》,这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智慧、关于宁静的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曲折的 plot,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它是一剂良药,能够抚慰被世俗喧嚣磨损的心灵;它是一面明镜,能够照见我们内心深处对简单生活的渴望。翻开它,你仿佛也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溪水的潺潺,感受到那份久违的安宁与自在。

用户评价

评分

《问道·田园耕读》带给我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一种久违的温暖。我读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一种对知识的渴望,这些看似简单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能感受到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生活带来的踏实感,也能体会到在繁忙的农事之余,捧卷阅读时的那种精神上的富足。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尤为细腻,他们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的每一次耕耘,每一次读书,都饱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田埂上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他们低声吟诵诗句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在那份宁静中获得的智慧与力量。这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问道”,它不缥缈,不虚幻,而是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中,扎根于平凡的生活之中。我开始反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已经离这种最本真的生活太远?我们是否过于看重物质的堆砌,而忽略了精神的滋养?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灵,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在忙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我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充满诗意的田园世界。《问道·田园耕读》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我被作者对于“道”的理解所深深吸引,这种“道”并非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就体现在那一方方土地的耕耘,和那一卷卷古籍的诵读之中。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虫鸣鸟叫,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勤劳的农人,还是寄情山水的隐士,都活灵活现,他们的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开始反思自己,身处现代社会,被各种信息和欲望裹挟,早已丢失了多少与土地、与自然最本真的连接。《问道·田园耕读》,让我重新审视了“耕”的意义,它是与土地的对话,是收获的喜悦;也让我体会了“读”的深度,它是与古圣先贤的交流,是心灵的滋养。这种双重的耕耘,让生命变得丰盈而有深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更深入地去感受这份久违的宁静,去学习这份古老的智慧,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看看是否能从中汲取力量,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的栖息地。

评分

《问道·田园耕读》这本书,仿佛是一剂良药,治愈了我内心深处的浮躁和不安。我从中读到了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尊重,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田园生活中那些朴实无华的细节,从播种到收获,从日出到日落,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听到虫儿的低语,感受到阳光洒落的温暖。书中人物的“耕”与“读”,并非是简单的劳作和阅读,而是一种与土地的深度对话,一种与古圣先贤的精神交流。这种双重的耕耘,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盈和深刻。我被书中人物的韧性所打动,他们面对自然的挑战,面对生活的起伏,总能保持一种平静而坚韧的态度。他们不是在对抗,而是在顺应,在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化解难题的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成长”的意义,它并非总是向前奔跑,有时,停下脚步,回归本源,在耕读中沉淀,也是一种更深远的成长。

评分

这本《问道·田园耕读》给我带来的冲击,与其说是来自情节的跌宕起伏,不如说是来自一种深沉的生活哲学,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陷入沉思,作者对“道”的理解,并非是什么玄而又玄的理论,而是就体现在那一方方田园的耕耘与一卷卷古籍的诵读之中。他没有回避耕读生活中的艰辛与平凡,反而将其描绘得有声有色,正是这些平凡的日常,构成了生命的底色,也孕育着最深刻的真谛。我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将如此朴素的生活描绘得如此富有哲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探求,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感悟。书中的那些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看似简单,却蕴含着长久的智慧。他们如何面对风雨,如何珍惜点滴,如何从书中汲取力量,又如何将这份力量融入到日常的劳作中,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是否过于追求速成的、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那些需要时间沉淀、需要耐心耕耘才能收获的珍宝。这本书,就像一面古老的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真实、对宁静的渴望,也指引我看向那些被我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生命意义。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沉醉其中的书,它不是用激烈的冲突和跌宕的情节来吸引我,而是用一种温润如玉的文字,描绘出一种深邃而宁静的生活哲学。《问道·田园耕读》让我看到了,原来生活可以如此贴近土地,如此回归本源。书中的人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充满了劳动带来的满足感,也充满了阅读带来的精神上的富足。我被这种“耕读”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它是一种身体力行地去感受自然,去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又是一种用知识和智慧来滋养心灵,来提升自我的方式。我能够感受到,作者笔下的人物,他们并非逃避现实,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贴近生命本质的生活态度。他们从土地中汲取力量,从古籍中获得启迪,这种内在的力量,让他们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的风雨,能够从平凡中发现不凡。我开始反思,在追逐所谓“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是否过于功利,是否忽略了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丰盈?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在我耳边轻语,告诉我,真正的富足,并非外在的拥有,而是内心的充实与宁静。

评分

《问道·田园耕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平静,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追寻。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远离尘嚣的田园中,人们如何通过辛勤的耕耘与土地建立联系,又如何通过诵读古籍与智慧相遇。这种“耕读”的生活方式,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关照。我能感受到,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生活带来的踏实感,也能体会到在繁忙的农事之余,捧卷阅读时的那种精神上的富足。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也尤为细腻。他们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的每一次耕耘,每一次读书,都饱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田埂上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他们低声吟诵诗句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在那份宁静中获得的智慧与力量。这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问道”,它不缥缈,不虚幻,而是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中,扎根于平凡的生活之中。

评分

初次翻阅《问道·田园耕读》,便被其所营造的宁静氛围所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温婉而有力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画卷。我仿佛置身于那片淳朴的土地,感受着自然的韵律,聆听着生命的低语。书中所呈现的“耕读”生活,并非是简单的劳作与阅读,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智慧。我被书中人物的纯粹所打动,他们用双手耕耘着土地,用勤劳换取收获,同时,又在书本中汲取精神的养分,丰富着内心的世界。这种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滋养,让他们的生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光芒。我开始反思,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我们是否已经离这种最本真的生活太远?我们是否过于看重物质的堆砌,而忽略了精神的滋养?《问道·田园耕读》,就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灵,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在忙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

这本《问道·田园耕读》让我领略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姿态。它不是那种贩卖焦虑、鼓吹成功的鸡汤文,也不是那种天马行空的幻想小说,而是一种对生活最本真状态的回归与探索。我看到了在田园中,人们如何用双手与土地对话,用辛勤的汗水换取丰收的喜悦;我又看到了他们如何用智慧与古人对话,从文字中汲取精神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耕”与“读”的结合,在我看来,是一种完美的平衡,它让身体与心灵都得到了滋养,让生命既有根基,又有高度。我被书中那些人物的韧性所打动,他们面对自然界的挑战,面对生活的起伏,总能保持一种平静而坚韧的态度。他们不是在对抗,而是在顺应,在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化解难题的力量。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并非只是在描绘一个理想化的田园生活,而是通过这种描绘,试图向读者传达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外在的征服,而是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智慧的积累。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成长”的意义,它并非总是向前奔跑,有时,停下脚步,回归本源,在耕读中沉淀,也是一种更深远的成长。

评分

《问道·田园耕读》这本书,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内心长久以来的浮躁与不安。我读到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远离尘嚣的田园中,人们如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何通过耕种与土地建立深厚的连接,又如何通过读书与古圣先贤对话。这种“耕读”的生活方式,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关照。我能想象到,在那个宁静的环境中,人们的脚步会变得舒缓,他们的目光会变得深邃,他们的内心会充满一种踏实的宁静。书中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也尤为真挚动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们之间的亲情、友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都如同田园中的一草一木,真实而又充满生命力。我被这种朴素的情感所打动,它让我意识到,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往往就隐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过于沉溺于短暂的感官刺激,而忽略了那些能够滋养灵魂的、需要长期耕耘才能获得的满足感。

评分

初翻开《问道·田园耕读》,一股难以言喻的宁静便扑面而来,仿佛我已置身于那个遥远的、被时光遗忘的田园。作者用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一方朴实而充满诗意的土地,那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浮躁的追求,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以及那份源自土地的厚重与淳朴。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虫鸣鸟叫,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勤劳耕作的农人,还是那些寄情山水、在田园中寻求解脱的隐士,都活灵活现,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开始反思自己身处现代社会中,被各种信息和欲望裹挟,早已丢失了多少与土地、与自然最本真的连接。书中所描绘的“耕读”二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耕种,是与土地的对话,是收获的喜悦;而读书,则是与古圣先贤的交流,是心灵的滋养。这种双重的耕耘,让生命变得丰盈而有深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感受这份久违的宁静,去学习这份古老的智慧,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看看是否能从中汲取力量,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的栖息地。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收到货的时候,书底面给划了几条口子!明显发的次品给我

评分

收到货的时候,书底面给划了几条口子!明显发的次品给我

评分

书不错,是正版,帮同事买的,很喜欢

评分

收到货的时候,书底面给划了几条口子!明显发的次品给我

评分

收到货的时候,书底面给划了几条口子!明显发的次品给我

评分

看书,让心安宁

评分

看得此书,人望出尘

评分

收到货的时候,书底面给划了几条口子!明显发的次品给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